2019年10月28日,動脈網獲悉,原創新藥研發企業亞盛醫藥登陸港交所上市。亞盛醫藥本次發行1218.09萬股,最終定價為每股34.2港元,處於發行期間最高值。據了解,本次發行中香港發售佔10%,國際發售佔90%,另有15%超額配股權。
從發行規模來看,這是港交所生物技術板塊改革以來IPO規模最小的新股,但卻有可能創下目前2019年超額認購倍數最高上市紀錄。此前有消息稱,亞盛醫藥已獲得超700倍超額認購,並且引入了港股藍籌最大市值的醫藥股中國生物製藥作為基石投資者,認購2000萬美金。
亞盛醫藥10月25日在暗盤的收盤價,圖片來自雪球
10月25日,亞盛醫藥在暗盤39.8元每股高於發行價開盤後持續上漲,最終以52.1元每股收盤,收盤漲幅52.34%。這讓人更加期待亞盛醫藥今日在港交所的表現。
亞盛醫藥是一家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的處於臨床階段的原創新藥研發企業,致力於在腫瘤、B肝及與衰老相關的疾病等治療領域開發創新藥物,其前身是亞生醫藥在上海設立的研發中心。
在喬治城大學期間,楊大俊團隊發現了一個全新機理的抗腫瘤小分子,即AT-101。2003年,團隊的專利獲得投資人的青睞,成立了Ascenta Therapeutics(亞生醫藥)公司,這家公司總計大約獲得了9000萬美元的融資。
2009年,由於臨床試驗未到達終點和金融危機爆發 ,亞生醫藥美國上市遇阻,上海研發中心曾面臨關張。楊大俊、王少萌、郭明三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說服公司,將上海研發中心零價格轉讓給他們,亞盛醫藥在這一年成立。
在基於靶向蛋白結構的藥物設計與優化領域形成了多項核心技術,亞盛醫藥擁有四十多項國際發明專利,並已成功開發近10項原創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所有在研項目均為新化合物結構的原創1.1類新藥。
金融危機中成立,實現逆風翻盤
2009年正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再加上當時中國創新藥的投資環境非常不成熟,公司成立初期過得並不平穩。2010年的2月份,亞盛醫藥拿到了三生製藥的300萬美元融資,楊大俊形容這筆錢是雪中送炭,在拿到這筆資金之前,公司甚至一度進入「創始人不拿工資,員工半薪」的狀態。
儘管處境困難,但憑著過硬的技術和經驗豐富的團隊,亞盛醫藥逐漸走出了困境。2015年8月,A輪融資9600萬人民幣;2016年12月,B輪融資5億人民幣;2018年7月,C輪融資10億人民幣。10年時間,亞盛醫藥從一家舉步維艱的初創公司發展成為估值達55億人民幣的中國原研創新代表企業。
C輪融資完成一個月後,亞盛醫藥正式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請,他們帶著8個處於臨床開發階段的產品、28個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向公眾展示自己的成績單。
已擁有當下全球最全的細胞凋亡藥物管線
亞盛醫藥的核心布局是腫瘤創新藥物的研發,但與大多數扎堆腫瘤免疫檢查點的公司不同,他們主要聚焦在了細胞凋亡方向。
圖片來自亞盛醫藥官網
細胞凋亡是細胞程序性死亡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一系列按受控序列運作的特定生物化學反應最終導致了細胞的凋亡。細胞凋亡功能有助於防止癌症產生,例如,當皮膚細胞被紫外輻射破壞,細胞凋亡通常會被觸發。
然而,如果細胞凋亡不發生,這些損壞的細胞便可以存活並發展成癌細胞。同時,癌細胞能夠逃避細胞凋亡,並在異常的狀態下不斷地增殖,進而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向外轉移,入侵新的組織,造成腫瘤的轉移和發展。
專家在多種惡性腫瘤中發現了正常的細胞凋亡過程被中斷的現象,如小細胞肺癌(SCLC)、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等。
研究發現多個細胞內PPI(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在調節細胞凋亡中起關鍵作用。因此,在凋亡途徑中靶向選擇某些PPI是治療源自細胞凋亡過程失調的癌症和其他疾病的創新解決方案,許多誘導細胞凋亡的藥物已經進入藥企的研發管線。
艾伯維、羅氏、諾華等跨國大藥企也配置了細胞凋亡藥物管線,其中艾伯維用於已經於2016年4月獲得了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
Bcl-2蛋白家族、IAP和MDM2-p53是目前細胞凋亡藥物管線中常用的三個靶點。除艾伯維CLL的PPI小分子抑制劑venetoclax以外,目前全球範圍內暫無其他產品上市。
全球範圍內在研和已上市的細胞凋亡路徑藥物清單
公開資料顯示,亞盛醫藥現是目前唯一一家針對所有已知三種關鍵細胞凋亡調節因子積極開展臨床計劃的公司。
具體而言,公司目前的在研項目包括三種靶向針對Bcl-2家族蛋白的臨床開發化合物:APG-1252(針對小細胞肺癌SCLC以及其他實體瘤和淋巴瘤,目前處於臨床I期)、APG-2575(針對B細胞惡性腫瘤,目前處於I期),以及AT-101(針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目前處於II期)。
另外還有兩項細胞凋亡靶向化合物正處於臨床I期或II期臨床試驗階段,即APG-1387(泛IAP抑制劑)和APG-115(MDM2-p53抑制劑)。
除腫瘤外,亞盛醫藥在中國還有一項APG-115(MDM2-p53抑制劑)用於HBV治療的I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評估。
此外,亞盛醫藥還先後與嘉和生物、君實生物兩家擁有PD-1免疫抑制劑的藥企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與他們共同探索細胞凋亡蛋白抑制劑和PD-1免疫抑制劑在實體瘤和血液瘤治療領域的聯合用藥效果。
「升級版格列衛」進入II期臨床試驗
另外,亞盛醫藥也致力於下一代TKI藥物的研發。TKI是一類經臨床驗證和批准的抑制酪氨酸激酶的靶向藥物,酪氨酸激酶在調節細胞功能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並且當失調時,會促進包括癌症在內的疾病發展和惡化。
目前最有名的TKI抑制劑當數「神藥」格列衛,該產品是能夠治療由費城染色體突變導致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的特效藥,可間接讓CML成為可控慢性疾病。但格列衛使用過程中一直伴隨耐藥問題,約20%-30%的慢性期患者長期使用格列衛會出現治療失敗的現象。其中少數患者是對藥物不敏感,多數患者則因為在長時間的藥物治療壓力篩選下,產生了耐藥性。
HQP1351是亞盛醫藥在研的TKI藥物中最重要的候選藥物,與屬於一代TKI抑制劑的格列衛不同的是,該產品屬於第三代BCR-ABL抑制劑,靶向不同種類的BCR-ABL突變體,解決了一代TKI抑制劑的耐藥問題。目前HQP1351在國內正在進行關鍵II期臨床試驗,以治療TKI抗藥性慢性骨髓白血病(CML)患者。
此外,由於HQP1351也是KIT受體酪氨酸激酶的有效抑制劑,亞盛醫藥同事也在研究針對現行療法並無反應的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治療。
2018年11月,亞盛醫藥在血液腫瘤領域最為權威的美國血液學會年會(ASH)上,以口頭報告的形式公布HQP1351的I期臨床數據,引發業界的強烈關注。初步數據顯示,HQP1351耐受性好,療效顯著。
在各大國際學術會議上,亞盛醫藥也頻頻亮相。2019年ASCO上,亞盛醫藥憑藉兩個在研細胞凋亡產品APG-115和APG-1387的最新臨床試驗數據,成功入選「2019ASCO表現突出企業」全球TOP20榜單,且是榜單中唯一的專注於小分子藥物研發的中國原創新藥企業。
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但市場值得期待
由於目前並沒有產品進入商業化階段,亞盛醫藥尚未從藥品銷售中獲得任何收入。從招股書中來看,亞盛醫藥目前屬於年年虧損的狀態。公司在2016-2017年淨虧損金額分別為1.07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和1.18億元。
藥物研發周期長,投入大,但前期虧損對生物醫藥公司來說其實是常態。招股書顯示,亞盛醫藥近三年的研發投入為4.71億元,其中2016年、2017年的研發開支分別為1.03億元和1.19億元,佔到了公司淨虧損額的95.2%和100.3%。
截止2019年6月,亞盛醫藥目前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達7.61億元 。本次的融資額主要將用於在研臨床試驗,其中42%將用於研發及將核心產品HQP1351商業化,13%將用於APG-1252 持續及規劃臨床試驗,19%將用於APG-2575 持續及規劃臨床試驗,19%將用於APG-115 持續及規劃臨床試驗,6%將用於APG-1387及APG-2449 其餘臨床計劃的持續及規劃臨床試驗,餘下1%將用於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由於公司目前有28個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且大部分都是全球同步進行,巨大的研發投入使得短期內很難實現盈利。但在生物技術領域中,企業的價值體現從來都不僅僅是當下是否盈利,市場更加看重的可能是公司的研發實力和產品的未來市場。納斯達克市場有非常多產品還在研發階段、團隊規模小但市值不菲的生物技術公司。
港交所開放一年多以來,儘管前期內地藥企價格表現喜憂參半,但隨著時間的推進,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基石藥業、君實生物等公司也收穫了較為可觀的市值。
亞盛醫藥的創始團隊是國際上最早進入細胞凋亡與自噬雙通道調節新靶點小分子抑制劑研發領域的團隊之一。
楊大俊曾擔任喬治城大學倫巴第癌症治療中心副教授及高級研究員,擔任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兼職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是92篇論文的作者或合著者,擁有14項發明專利。王少萌博士是密西根大學終身教授,併兼任密西根大學綜合癌症中心實驗治療計劃聯席總監。郭明博士曾在輝瑞公司擔任多個技術及管理職位,並曾擔任博騰製藥獨立非執行董事。
2019年1月,公司還與全球首屈一指的綜合性癌症治療機構MD Anderson癌症中心達成了一項為期5年的戰略合作。該合作將由MD Anderson癌症中心白血病系主任Hagop Kantarjian博士親自領銜,雙方將共同開展腫瘤領域聯合研究,以推動包括APG-1252在內5個細胞凋亡藥物及激酶靶向藥物的臨床開發。
此外,亞盛醫藥還在2018年1月成立了臨床顧問委員會,指導和推進其原創細胞凋亡靶向藥物和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臨床開發。
據了解,臨床顧問委員會由ASCO前執行長Allen Lichter博士擔任主席,其他成員還包括亞盛醫藥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官王少萌、科羅拉多大學 Paul A. Bunn, Jr教授、內布拉斯加大學James O. Armitage 教授以及密西根大學 Arul Chinnaiyan 教授等多位國際公認的臨床腫瘤學專家。
無論從團隊還是產品,都可以看出公司過硬的研發實力。
亞盛醫藥目前的管線主要聚焦腫瘤、B肝(HBV)和衰老相關的疾病,其中腫瘤市場可用千億級來衡量。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18年,全球共有1.81億例新發癌症病例,相當於平均每天有4.95萬人被診斷為癌症。如果按年複合增長率2.4%計算,到2030年全球將有2.41億例新發癌症患者。相當的,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預計也將從2018年的1,281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3,904億美元,這個增長主要受到創新靶向治療的推動。
在中國,2018年新發癌症病例達到了430萬,約佔全球癌症患者人數的23.7%。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表明,由於可供使用的新藥有限,中國的腫瘤藥物市場落後於其他主要工業國家。
隨著國內抗腫瘤藥物研發和國外進口藥物引進監管支持不斷增加,預計中國腫瘤藥物市場將從2018年的238億美元增加至2030年的998億美元。
另外,亞盛醫藥的管線中還包括了針對急需治療的HBV和衰老相關疾病的產品,這是兩個患者數目龐大且不斷增長的全球化醫藥市場。
HBV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流行病,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計,2018年全球有超過2.6億人感染HBV,其中約有三分之一居住在中國。
2018年全球HBV治療藥物市場價值約35億美元,以年複合增長率為4.7%估算,2023年該市場將上升至44億美元,2030年預計將進一步增長到59億美元。
在衰老相關疾病市場(如乾性衰老相關黃斑病變,乾性AMD)同樣也具有巨大的為滿足治療需求。截止目前,全球市場內暫無針對乾性AMD有效的治療方法,2018年全球乾性AMD患者數量約1.795億。
在目前處於臨床實驗的8個產品中,HQP1351是目前臨床進度最快的產品。這款被稱為「升級版格列寧」的產品目前已進入關鍵註冊臨床Ⅱ期試驗,有望於2020年申請新藥上市。
參考資料:
https://finance.qq.com/a/20191017/002412.htm
https://vcbeat.top/OTIxYjI4YWM2NzkxNDhjZDU3YTFhZjA2ZDk5ZjQxOTI=
https://vcbeat.top/MGY2MzZlYjRkZjY0ODg3NmFhNDE1YjgwMjdlZjJmOWM=
https://vcbeat.top/Mzc2ODY3NWU1YjhmYWQ2ZWQ0ZWJjNDU4MWVjYTkyMDU=
https://xueqiu.com/9573340019/134648123
亞盛醫藥招股書
2019未來醫療100強大會
這是一場連結10000人、1000家創新企業、500家投資機構參與的盛會。
6大產品體系直擊創投關係;
7種互動形式助力找融資、找項目、找合作;
4大主題展區,醫療創投高效匹配。
2019年12月20-22日(周五—周日),
相聚北京,共襄盛典。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參與同期活動—2019未來醫療100強榜徵集
點擊連結查看大會產品結構報名
掃碼參與2019未來醫療100強榜徵集
文 | 周夢亞
微信 | rencontre_my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動脈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