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胡適的誕辰,胡適一生眼光銳利,恰如其朋友圈盛傳,「不聽胡適言,吃虧在眼前」。
◎胡適曾兩勸周作人,就是最好的例證。
1938年,身在倫敦的胡適得知周作人仍滯留北平,擔心知堂先生落水,乃萬裡來信:「天南萬裡豈不大辛苦?只為智者識得重與輕」。1949年鼎革之際,周作人勸胡適留在國內,胡適不僅不聽,反勸周作人去臺教書。
兩次勸告,周作人都沒聽。結果——第一次,周落水後,鋃鐺入獄;第二次,1966年,周求安樂死不得,皮棍下死去。
但無論如何,胡適之都是第一流的朋友,面對記者,胡適之說,「我和周仍是朋友。」
◎周作人之外,還有吳晗、王毓銓、瞿同祖、巫寧坤等太多太多例證。
1948年,等待出任高官的吳晗派人找到胡適讓其留下,胡適斬釘截鐵地以著名的三句話拒絕了。彼此都說對方走錯了路,胡適去世時的萬人空巷,而吳晗只剩下一條血跡斑斑的褲子;
1950年,畢業北大、執教美國的王毓銓決定回國。胡適表示:「在美國的華人漢學家中,你的工資最高,大大超過了我。這樣好的做學問的條件,應當珍惜。」但王決意已定。胡適就請他吃飯,並說:「你回國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批判我,否則你難以立足。」結果,胡適說得全中。王沒有批胡,果然換來半生坎坷,身名寂寞;
1950年,胡適非常看好瞿同祖的學術研究,極力推薦他去臺灣任教。新任臺灣東海大學校長得知胡適的引薦,親自約瞿。結果瞿決拒絕了臺灣東海大學校長,也拒絕了胡適,最終回到大陸。回到大陸的瞿同祖果然限於國內形勢,再也沒能寫出期待的學術巨著。須知,瞿同祖在前期的學術著作《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是哈耶克三番五次要催著找來看的;
還有今年剛剛去世的巫寧坤,晚年巫先生痛定思痛,禁不住感慨:「那個時代像胡適先生看得又清楚又遠的能有幾個人呢?」
……
是啊,像胡適先生看得又清楚又遠的能有幾個人呢?
然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中國知識分子何以走到這一步?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無限榮光,然而又無限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