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政治新星近期將氣候政策的話題重新帶回到美國主流輿論場中。
女性、有色人種、高顏值、幾乎稱得上政治素人,但在去年美國中期選舉中以29歲的年輕氣勢擊敗政治宿將,當選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女性國會議員。她就是亞歷山大·奧卡西奧-科特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
奧卡西奧-科特茲如今在美國社交平臺推特上有340餘萬粉,發條推輕輕鬆鬆上萬轉發、十多萬點讚。她來自紐約布朗克斯區一個波多黎各裔天主教家庭,是民主黨中的「美國民主社會主義」組織成員。她的風格親民、直接、揮灑自我,與傳統政客形象迥異。
亞歷山大·奧卡西奧-科特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 視覺中國 資料圖
她最引人關注的政治主張是「
綠色新政
」(Green New Deal)——將抗擊氣候變化提升到個人從政綱領的首要位置,將減排及推進美國社會公平發展所需的社會經濟政治動員規模與參加二戰、羅斯福新政相提並論。
川普入主白宮後,美國就宣布要從巴黎氣候協定「退群」,國內氣候政策層面也出現停滯乃至倒退,給實現全球氣候目標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這解釋了為何奧卡西奧-科特茲的出現受到如此多的關注。
川普高調反對採取氣候行動的言論吸引著全球目光,各國國內懷疑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性、經濟性的潛流加速湧動,由於環保行動、清潔能源行業強勁增長而利益受損的傳統行業的阻力似乎也有所增強。在人類綠色低碳發展這個議題上,美國的國內政治可以說牽動著全球晴雨變化。
氣候與民生
「綠色新政」是什麼呢?
這項決議只有14頁,前四頁講氣候威脅及美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均的現實背景,第五六頁提出需動員全國之力實現的五個明確的總目標,首要目標即是通過公平公正的經濟轉型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很多人覺得美國淨零排放的提法過於誇張。但悲哀的是,排放目標的科學依據是去年10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IPCC 全球升溫 1.5C 特別報告》以及美國政府去年11月發布的《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同時美國大力減排既符合全球氣候公平的要求、也是美國過去在氣候行動上長期歷史欠帳的後果。也就是說,「綠色新政」的氣候目標設置的確非常雄心勃勃,卻仍是在常識、現實的層面上,而非科幻或空想。
具體來看,這項決議列出了兩組子目標:第一組是關於氣候的,通過14個子目標列舉出在應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零排放電力需求、強化智能電網、提升建築能效、工業與製造業升級、農牧業低碳實踐、交通系統轉型、應對氣候變化與汙染的長期負面影響、修復自然生態系統碳吸收能力、保護脆弱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清除有害廢物、降低其他類型排放、以及加強國際交流引領全球氣候行動等領域的努力方向。
第二組則是在此過程中需要兼顧的社會保障與發展類型的15個子目標,如提供適應經濟轉型的培訓與教育條件、促進有利於深化變革的投資、保障公眾參與、創造充足就業等等。可以說,決議全面體現出公平公正綠色低碳發展的遠大雄心,既包涵了減排、提升適應能力的願景,同時非常關注對弱勢群體利益的保護。
綠色新政背後
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如此毫不避諱、旗幟鮮明地「挺氣候」的主張在美國政治生態中實屬罕見。
但是,奧卡西奧-科特茲一呼百應,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個國會議員及參議院表示將支持「這項決議。堅定地站在她身後的,還有一群平均年齡在26歲以下的年輕人,多為大學綠色環保社團出身。他們創造的「
日出運動
」(Sunrise Movement)正在吸引全球目光、甚至已經開始在中國網際網路上引起討論。
年輕的組織者在接受《滾石》雜誌採訪中說, 「日出運動」在一年半時間裡由幾十人的小型倡導項目急速成長,現已具有聯繫與發動數十萬人的能力。他們在去年的中期選舉中為包括奧卡西奧-科特茲在內的19位民主黨候選人進入國會提供了有力支撐——這些候選人都是旗幟鮮明的「氣候行動支持者」,可以說,他們已經對華盛頓的資深政客們失去了耐心,有著要在未來10到12年中推動美國快速低碳化、實現公平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願景。
近兩年,媒體與諮詢公司驚呼,Z世代(等同於零零後)的環境意識似乎與生俱來,並比前輩們更願意採取切實行動、帶來正面影響力。今年1月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提出了一個新觀察:全球青年人挺身而出、為保護氣候、守衛地球行動。這些年輕人的能量、熱忱、新的話語讓人心折,不能不感嘆真是八九點的太陽。
「日出運動」的核心組織者清醒地認識到,青年團體並沒有能力提出具體而微、合理可執行的法律條文;動員呼籲的意義主要是為未來提出綠色政策搭建參與和形成共識的平臺、營造生存空間。其倡導所訴諸的聽眾人群與奧卡西奧-科特茲所代表的新一代民主黨人高度重疊。
值得一提的是,奧卡西奧-科特茲和「日出運動」的另一大特點,是把保障民生提到與保護氣候同樣高的地位、兩者經緯交織組成統一願景。綠色新政決議中,推動社會公平發展的目標數量、篇幅甚至還比關於減排的要多一點。
五大總目標的四個講就業、公平、保護最易受氣候變化及轉型影響的社區等。「日出運動」的口號則是:我們召喚青年人一同對抗氣候變化、在此過程中創造數百萬的優質工作。
他們主張,必須要創造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低收入群體得以養家餬口、能得到經濟進步的收益。若一昧保護大型企業的利益,由普羅大眾分攤減排的壓力與成本,中低收入群體更易遭受損失,因此重點更應放在應對氣候變化可以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機遇上。
這種將民生與低碳發展視為不可分割的統一願景的提法在當下的美國國內、乃至全球形勢下是有明智之處的。
中低收入階層一方面是川普的票倉,與此同時又正是受到颶風、熱浪、洪水等等災害侵襲最嚴重的人群。要爭取對氣候行動更廣泛的民眾支持,首先要贏的就是將保護環境、氣候與經濟健康發展相對立的論戰;在推進過程中,若不能兼顧資源、傳統工業州的產業轉型及行業藍領工人、城市貧民的生存與尊嚴,看似完美的減排政策同樣很可能舉步維艱。在採訪中,「日出運動」的發言人就將法國的「黃馬甲運動」作為保護氣候未能兼顧底層民生的錯誤示範。
爭議不斷,前路幾何?
無論是大幅減排還是關注弱勢群體,這些主張在美國政治現實裡屬於左中偏左的理想派,且其倡導過程中青年支持群體聲量大、態度和行事方式相對激進,自然引發無數爭議。
首先,在美國當前政治現實下,這個決議是否能過五關斬六將最終落地成文,很多人是看衰的。決議開出的承諾面面俱到——美國所有社群均能得到報酬合理的工作、高質量醫療、清潔用水、低廉食物,每一項都是艱巨的民生工程,更不用提,所有這些與經濟利益盤根錯節的各傳統行業深度低碳轉型並駕齊驅。雖然國會眼下由民主黨把持,但「綠色新政」的同盟軍對老牌民主黨政客在氣候問題上的保守論調多有批評。
其次,決議裡並未包括路線圖或具體實施計劃,因而其成本尚難以估算。要踐行全面的綠色公正轉型,有人初步評估說經濟成本可能在「萬億」規模,這個願景太過於昂貴。美國的家底倒也不是拿不出這些錢,但能否動員、籌措起來是關鍵。
最後,決議中提出的一系列技術選項在能源、環境領域也激發了辯論。比如,「用清潔、可再生、零碳排放能源100%滿足美國電力需求」,那麼除了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附帶碳捕捉與儲存技術的化石能源電廠、核電是否也可以被納入?除了種樹、加強土壤管理這些「自然選項」之外,是否需考慮其他直接從大氣中抽取二氧化碳的工程技術?回答以上任意一個問題都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作、專業細節與縝密的策略支撐。
儘管爭議與變數這麼多,但對於關注全球氣候政治風向的人來說,「綠色新政」仍然是一個強有力的風向標,它意味著美國社會對於氣候變化的民意正在悄然轉變。
近幾年山火、颶風、高溫、暴風雪等與氣候變化大背景高度相關的自然災害頻繁肆虐美國各地,地方應對不暇,民眾遭受近在眼前的威脅、損失,這直接使得「氣候變化正在發生」的共識不斷提升。其中,正如「日出運動」與中期選舉展現出,青年一代對氣候問題的關注與對當局無所作為的不滿態度尤為突出。
與此同時,美國企業界、一些城市與州已經與川普的氣候主張分道揚鑣。去年九月在舊金山召開的「氣候行動峰會」既是所謂的「非政府主體」們攜手開展減排行動的一聲集結號。
對於「綠色新政」激起的論戰,爭議並沒有在「氣候變化是否偽科學」的根本判斷上停滯不前,也沒有陷入關於「為什麼」的低級口水戰。質疑的聲音更多關注「是否可行」、「怎麼做、「何時能做到」、「成本是多少」。這令人略感欣慰,或許也是美國社會對環境與氣候問題的輿論話語已在進步的又一個信號。
樂觀地看,自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之後,美國氣候政策一潭死水,支持氣候行動的老牌政客緘口不言,若以這些有態度、有刺激性及感召力的訴求與姿態為舟楫,將氣候議題重新帶回華盛頓,在其旗幟周圍團結更多同盟軍,就有希望讓關於氣候變化的嚴肅討論在主流政治話語場裡存活下去、積蓄力量以待下一屆總統的「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