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擴張的步伐正在加速。
根據最新融資消息,今年3月和5月SpaceX分別獲得5億美元、3.462億美元投資,籌資標定股價為220美元,較2013年翻了一番,目前相關機構對SpaceX估值高達440億美元。在過去7年裡,馬斯克原先在郵件中定下的目標均已實現:2016年完成獵鷹9號一級火箭海上回收、2020年載人龍飛船成功發射。除此之外,SpaceX於2015年啟動的Starlink計劃正如火如荼——截至今年7月,星鏈衛星在軌總數達到538顆。
與SpaceX高速擴張相呼應的,是被馬斯克點燃的全球商業航天經濟。根據Statista預計,全球航天經濟規模到2030年將達到約6000億美元;其中,基於衛星網際網路的衛星寬帶市場將增至460億美元、2020-2030年之間增長5倍,衍生應用市場將增至990億美元、2020-2030年增長約100倍。
以國內為例,自2015年以來,形成了以星際榮耀、科工火箭、藍箭航天及長徵火箭為代表的商業火箭企業和以銀河行業、微納星空、天儀研究院及九天微星為代表的商業衛星企業,與涉及航天全產業鏈的SpaceX所不同的是,國內商業航天賽道的玩家起步較晚,融資輪次前傾,項目方向大都以產業鏈的單個環節為主,分散在衛星的發射、製造、遙感及通信模塊。
今年4月20日,衛星網際網路首次被納入新基建範圍,商業航天的熱度被進一步催化。「若從SpaceX的發展歷程來分析,商業航天的確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市場,但就因為是商業航天,納入了市場因子,我們應當理性地看待它,要知道SpaceX的成功不僅僅取決於美國航天產業鏈的成熟度和原有的政治、資本土壤,還取決於馬斯克本人突出的能力——將晦澀、複雜的物理概念和商業計劃相結合,並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營利性產品。SpaceX模式的未來成長性如何,它的可複製性又如何?這些都要我們進行深入探究的。」中科創星董事總經理張輝對虎嗅Pro表示到。
中金公司曾在《商業航天:誰能成為中國的SpaceX》報告中提及,「在新基建的推動下,我們認為國內商業航天企業的發展有望進入快車道,但也要考量到相關風險因素,比如商業發射訂單不及預期,下遊衛星應用的商業化不及預期,商業火箭及衛星技術研發與生產製造不及預期等。 」
作為全球商業航天中鮮有的、覆蓋全產業鏈並擁有多個業務模塊,SpaceX是國內該賽道玩家毫無疑問的標的。為此,這篇深案例我們將著重分析:
・從公司出發,SpaceX 440億美元估值的背後因子分析?
・從市場出發,促使SpaceX的成功因素有哪些?
・從產業出發,SpaceX引以為傲的低成本秘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