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ed:深入解讀,心血管疾病或與癌症發生密切相關!

2021-01-11 騰訊網

醫學前沿傳播者

Connecting Doctors & Sharing Better

iCardioOncology

來源/作者: 生物谷

如今研究人員慢慢認識到宿主機體的系統環境或會促進癌症的進展,也會受到癌症發生的影響,但我們對這種相互作用的認識尚處於起步階段。比如,乳腺癌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增加,但研究者並不清楚是否心血管疾病事件也會影響癌症的進展;利用小鼠模型和人類數據,研究者Koelwyn等人就調查了其二者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心肌梗死(MI,myocardial infarction)或會促進乳腺腫瘤的生長並增加患者因癌症特異性死亡的風險。

研究者對同基因乳腺癌小鼠模型(E0771模型)進行研究,在將腫瘤植入其乳腺脂肪墊3天後,通過結紮左側冠狀動脈左前降支來誘導小鼠模型發生心肌梗死(MI),與「假手術」相比,MI的誘導會在20天內增加腫瘤的體積和重量,目前研究人員並未觀察到對心臟功能的影響效應和機體對MI所產生的臨床反應,這就提示,諸如此類改變或許並不能驅動對腫瘤生長的影響效應。

當研究者對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進行分析後發現,與假手術相比,MI發生後小鼠模型腫瘤中會存在更多的CD45+白細胞,包括CD11b+Ly6G?Ly6Chi單核細胞,而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或樹突狀細胞的數量或許並沒有發生改變,單核骨髓衍生的抑制性細胞(mMDSCs,能限制T細胞的浸潤)是CD11b+Ly6G?Ly6Chi細胞的亞群,研究者表示,MI發生後小鼠體內的E0771腫瘤往往存在較少的瘤內細胞,此外,在這些腫瘤中,較高比例的T細胞或許都是免疫抑制調節性T細胞(Treg細胞)。

MI被認為會增加小鼠機體中循環Ly6Chi單核細胞的水平,這種增加通常會在12天後發生消失,然而,在攜帶E0771腫瘤的小鼠中,MI發生後其機體中循環單核細胞的水平會被維持住,被招募到腫瘤中的這些細胞水平的增加似乎並不是單核細胞所固有的,因為MI發生後所標記的單核細胞會從非腫瘤小鼠轉移到攜帶腫瘤的小鼠體內,從而就會導致單核細胞被招募到腫瘤中的水平發生增加。

剔除Ly6Chi單核細胞就表明,這些細胞是MI發生後增加腫瘤生長所必需的,當缺乏這些細胞後,腫瘤浸潤T細胞的比例就會減少,而CD8+ 細胞毒性T細胞的水平會發生增加,此外,分離自發生MI的小鼠體內的Ly6Chi單核細胞或能更加有效抑制CD8+ T細胞激活,這就提示,MI暴露的單核細胞在功能上能扮演mMDSCs的角色,並能有效地抑制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力。

為了研究MI誘導的單核細胞可能促進癌症進展的分子機制,研究者對腫瘤和單核細胞群進行了轉錄組特性的分析,MI發生後9天小鼠機體的腫瘤會增加編碼趨化因子的基因的表達,包括Cxcl13,同時來自小鼠機體的單核細胞還會增加編碼趨化因子受體的基因的表達,包括Cxcr5,其能編碼CXCL13受體;這些趨化因子信號通路或會負責增加單核細胞進入腫瘤中的水平,對MI發生後17天或進行假手術的小鼠體內分離的mMDSCs進行RNA測序分析後,研究者發現,這些細胞中有235個基因的表達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其中很多基因參與到了將暴露於MI的細胞轉化為更多的免疫抑制狀態中,此外研究者還在腫瘤尺寸發生改變之前分離自小鼠體內的Ly6Chi單核細胞中觀察到了基因表達類似的改變。

轉錄組的改變或許與單核細胞染色質的可及性變化有關,而當植入到天然發生MI的小鼠骨髓中後染色質的可及性會得以維持,相關研究結果表明,MI會誘發單核細胞的持續性表觀遺傳重編程,使其走向免疫抑制狀態。為了證明這些研究結果並不是小鼠模型所獨有的,研究者還通過研究表明,MI會增加發生自發性乳腺癌的MMTV-PyMT小鼠模型機體中腫瘤的生長,此外,在癌症診斷時對並不存在心血管疾病或風險因素的乳腺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後,研究者指出,癌症診斷後所發生的心血管疾病事件會增加患者癌症復發和癌症特異性死亡的風險。

最後研究者表示,MI所誘導的機體系統性改變或會加速乳腺癌的進展,同時本文研究還強調了理解共患病對患者癌症發病的生物學效應影響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 請關注我們了解更多相關資訊

版權聲明

會議 | 專欄 | 科研 | 醫學會 | 數據 | 平臺

Conference | Topic | Scientific | Society | Big-Data | Platform

三度醫學

微信公眾號: iCardioOncology

醫生專屬互動內容平臺: www.iCardioOncology.cn

相關焦點

  • 攝入紅辣椒或與長壽、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的風險降低直接相關
    在即將召開的2020年美國心臟病學學會科學會議上,來自克利夫蘭診所的科學家們提交的一份報告指出,攝入紅辣椒(chili pepper)的人群或許會更加長壽,而且其死於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風險也會大大降低。
  • 重磅級文章解讀心血管疾病領域研究成果!
    doi:10.1001/jamaoncol.2018.6634在患癌的長期倖存患兒中,心血管疾病是引發患者過早死亡的非癌症原因,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AMA Onc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比較了四種化療藥物治療後患者心肌病的發病狀況,心肌病患者主要表現為心肌受損且功能異常。
  • 心血管疾病治療:讓乙醯化提供「活靶子」
    面對與日俱增的患者,科研界迫切希望能夠為心血管疾病交出「根治方案」。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顯示,賴氨酸乙醯化修飾與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神經紊亂等存在著密切的關係。 瞄準:乙醯化對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機制 既往研究發現,KATs和KDACs通過賴氨酸乙醯化修飾調控心血管疾病發生和發展。不同類型的心血管疾病調控過程有異,葛均波研究團隊以幾種常見心血管疾病為例,解釋了這一調控過程。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有關血管內皮細胞的研究發現,組蛋白的乙醯化水平影響到高血壓的發生。
  • Nat Commun:新發現!鑑別出與女性常見癌症發生相關的基因突變組合
    2019年8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密西根州立大學和Van Andel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兩個基因突變的組合或與女性子宮內膜癌發生直接相關。
  • 心血管疾病精準醫療時代已經到來?——心內科專家王娟科普系列
    精準治療在提出最初主要用於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後來逐漸推廣應用到一些其他的領域,而目前最火熱的即心血管系統的基本的精準醫療,也即將精準醫療應用到診斷和治療心血管疾病中。● 必要性為什麼要心血管精準醫療被那麼多人關注呢?
  • [NO科研]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NO的抗血小板調節血管張力等功能在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動脈粥祥硬化血栓形成等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NO通過對內皮細胞及微環境的作用來實現對血管的保護作用。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及基因多態性的改變都影響著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
  • 食療能治癒心血管疾病嗎?
    原標題:食療能治癒心血管疾病嗎? 如今,常有一些食療偏方帖在朋友圈熱傳,有的食療方子稱可以將一些無法根治的疾病徹底治癒,甚至比吃藥動手術還管用。請關注—— 食療能治癒心血管疾病嗎?一種治療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一種物質是否能有效治療某種疾病,要經過嚴謹的實驗證明,並且通過臨床實驗加以檢驗。李寧表示「目前並沒有針對這些食療偏方是否有改善心血管疾病的作用進行嚴謹的實驗研究」。 另外,對於網上流傳的諸如「某人食用花生米泡醋一段時間以後,血壓、血脂、血糖都能達到了正常值,精神煥發,心血管疾病徹底痊癒。」
  • RBP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新興角色
    RNA結合蛋白可以通過控制細胞表型的變化來決定心血管的健康和疾病狀況人們都知道,擁有一顆健康和強大的心臟是多麼的重要;尤其是步入中老年之後,各種心血管疾病或多或少會影響人們的健康生活認清楚心血管疾病背後的分子誘發機制,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來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達到精準健康和精準醫療的目的。從細胞分子的角度來,心血管系統擁有非常多的細胞類型,這些細胞的協同作用可以維持心血管系統的正常運行,面對急慢性損傷的時候也能夠隨機應變來降低組織損傷並回復心血管功能;然而,細胞狀態的非正常改變同樣可以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惡化。
  • Nat Med:重磅!科學家解讀抗癌基因p53的神奇奧秘!
    2018年6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沃爾特與伊麗莎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人類機體正常DNA修復過程中正常發揮功能的一類特殊基因對於p53的功能或許非常重要,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鑑別出特定類型癌症發病風險較高的患者
  • 研究稱經常食用辣椒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的風險降低有關
    根據上周以數字形式呈現的初步研究,經常食用辣椒的人死於癌症和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可能會 「顯著降低」。當與不吃辣椒的人相比時,研究發現,那些吃辣椒的人因心血管原因導致的死亡減少了26%,全因死亡率減少了25%,因癌症死亡減少了23%。該研究的資深作者、醫學博士徐博解釋說:我們驚訝地發現,在這些之前發表的研究中,經常食用辣椒與所有原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的整體風險降低有關。它強調了飲食因素可能在整體健康中發揮重要作用。
  •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發布:中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
    摘自:中國循環雜誌 近日,2019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發布,報告強調,「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有研究發現,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可能避免2/3的重大冠狀動脈事件和2/5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 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中國最高!雙心隱患不容忽視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發表《全球心血管疾病和危險因素負擔1990—2019》 2020年12月,JACC發表了一項關於全球心血管疾病和危險因素負擔的權威報導。
  • JBC:科學家識別出指示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2020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格拉茨技術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識別出了心血管疾病的新型生物標誌物;文章中,研究人員調查了二肽基肽酶3(DPP3,dipeptidyl peptidase 3)在血壓調節的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相關研究結果或為開發治療心腎疾病的新型療法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
  •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發布: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億...
    近日,2019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發布。 為貫徹「以基層為重點,以預防為主」的國家方針,真正實現使心血管病防治主戰場由醫院逐步向社區轉移,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將2005年以來每年組織全國相關領域的專家編撰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改版為《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
  • 一種新的腸道菌群代謝物與心血管疾病相關
    一種新的腸道菌群代謝物與心血管疾病相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12:49:33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Stanley L.
  • 脂質氧化與心血管疾病
    氧化反應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這種氧化反應不僅發生在自然界,在人體內同樣無時無刻地進行著,在人體內發生的氧化反應叫作生物氧化。當環境汙染嚴重、心理壓力較大、情緒激動、食品中添加物增多、農藥殘留、化工產品使用和輻射射線等多種因素幹擾和侵害下,我們體內的自由基生成和消除的平衡被打破,過量自由基才會對人體的組織、細胞產生危害,並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在我們體內,最容易受到自由基破壞的是脂質,可以說,脂質氧化給我們帶來了衰老與疾病。大量資料證明,目前多種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與脂質氧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 一氧化氮與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因為生活方式不健康而引起的疾病,首要危險因素是體重超重,即使超重5公斤也不是好事。吸菸也很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另外,如果運動量很少,長期肥胖,可能會導致糖尿病,而糖尿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引發心血管疾病,所以好的生活習慣就能幫助你預防疾病,即使你已經上了歲數,並且曾經吸菸,而且飲食結構不合理,可以從現在開始做改變,堅持長期鍛鍊,就可以幫助你的身體抵禦心血管疾病。在25年前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一氧化氮在體內的運作可以避免心血管疾病。
  • 世界衛生組織:心血管疾病仍是人類死亡首要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10月27日發布了有關全球疾病狀況的最新評估報告,報告顯示,心血管疾病、傳染病和癌症是當前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其中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最多,佔全球總死亡人數的29%%。報告對全球和各個地區的疾病狀況進行了透徹的分析研究,並根據這些數據對2030年之前全球和各個地區的疾病成因進行了預測。
  • Sci Transl Med:突破性成果!幫助癌症擴散的血管或能增強免疫療法的治療效率
    淋巴管能夠擴張到腫瘤周圍或腫瘤內部,這一過程稱之為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該過程的發生常常和癌症擴散到新的位點之間存在一定關聯。研究者認為,在癌症患者開始治療之前進行簡單的血液檢測或許就能夠幫助臨床醫生有效預測哪些患者會因癌症免疫療法而獲益,至少是黑色素瘤患者;目前僅有一小部分患者會因免疫療法而獲益,研究人員希望能夠開發出新型的策略使得癌症免疫療法更加有效地對癌症患者進行治療。
  • 穩定端粒長度有望治療癌症等年齡相關疾病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策略來治療年齡相關的疾病,研究者指出,端粒的縮短或會損傷一類名為sirtuins的酶類的功能,酶類sirtuins能通過影響機體代謝過程和修復損傷的染色體的方式在維持細胞適應性上扮演著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