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科技陳正明:一生只做一件事 打造全球軟管制造「金名片」

2021-01-11 中國證券網

  外表溫文爾雅、謙和有禮的春光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陳正明,其實是個外柔內剛,「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的人。

  陳正明從事的軟管行業一直被外界視為毫不起眼、難成大業,他卻憑著數十年如一日的執著,不斷做專、做精、做強,直到今年7月30日成功上市,成為A股市場清潔電器配件第一股。

  現在,陳正明更停不下來了。這位始終以「創業者」自居的企業家,並不滿足於現有品牌地位,而是要把春光科技打造成一張閃閃發光的「金名片」。

  2000元的「起點」

  春光科技成立於2000年,但陳正明進入這一行業的時間始於30多年前。

  他從2000元起家,從生產洗衣機的塑料掛鈎配件開始,逐漸進入清潔電器軟管的生產製造領域。在當時不少人的認知中,陳正明的產品傳統、設備簡陋,毫無核心競爭力,耳邊聽到的都是「一個小家庭作坊而已」的評價。

  然而,陳正明的堅定超出常人想像,在這條不被看好的道路上,一走就是三十多年。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和一根小小的塑料軟管打交道,終於得到國內外眾多知名品牌的認可,把公司從一個不起眼的小作坊,升級成為國內清潔電器軟管行業代表性品牌。

  創業初期,他每天以車間為家。工人下班了,他還在鑽研生產工藝。為了能精益求精,陳正明絞盡腦汁改善設備,晚上就睡在車間鋪著紙板的地上。

  為了節省成本,他事事親力親為,身兼數職:裝車自己來,省裝車費;押車自己來,省住宿費;卸車自己來,省卸車費。事事精打細算,用好每一分錢。

  印象最深的是一年冬天,陳正明借用外地的一家小機械廠加工模具,當時的他獨自一人,一幹就是一個通宵。清晨,陳正明的妻子踏雪前來探望,推門而入,他卻渾然不知門外積雪已深,全身油汙仍在埋頭苦幹……

  如今,陳正明的工廠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陳正明還是一門心思撲在產品上。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才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 。」

  「一米寬、萬米深」

  從某種程度上說,成功就是「選擇一條道路,然後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這種大道至簡,成就了如今的春光科技。

  「有些企業喜歡跟風,鋪開陣勢,一擁而上,買設備,建廠房,卻不願意在一個領域裡做深。這就是所謂的萬米寬、一米深。」陳正明恰恰相反,無論外界風潮導向何處,他始終堅守清潔電器軟管這一領域,致力追求「一米寬、萬米深」的業務境界。

  春光科技憑藉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和創新研發能力,形成了優秀的產業鏈整合能力,從最基礎的原材料研發及改性開始,再到產品開發、生產製造,直至組件化生產等環節,持續為清潔電器廠商訂製、研發出符合其要求的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

  這既提高了附加值,也是春光科技高毛利率的訣竅。2015年至2017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為36.31%、38.41%和 36.65%,整體呈上升態勢。在包含清潔電器的小家電行業內,這一毛利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專注也成就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正是由於對行業的專注和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春光科技成為戴森「1:8 大伸縮比軟管」唯一供應商,成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導電可伸縮軟管的全球唯一製造商。春光科技已成長為這一行業的引領者。

  憑藉技術創新優勢、產品優勢,公司得到了戴森(Dayson)、鯊魚(Shark)、創科集團(TTI)、必勝(Bissell)、伊萊克斯(Electrolux)、松下(Panasonic)、博世(Bosch)、飛利浦(Philips)、艾默生(Emerson)、美的、萊克、科沃斯等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的信任,和這些品牌的合作都長達10年以上。

  2016年,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5年,春光「吸塵器軟管」銷量及市場佔有率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第一。

  打造「金名片」

  現在,春光科技上市了。陳正明說,這份成績,要感謝各級政府和一路走來幫助、推動春光科技快速成長的客戶、供應商和各界朋友,還要感謝曾經看低春光科技發展前景的人,以及同行的競爭。他表示,這並不是以勝利者的姿態在場面上說的漂亮話。正因為有了被看低的過程,他才能夠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和永不服輸的心,一路堅持到現在。

  「上市之後,我們更需要保持積極、務實的狀態,繼續把公司做好,對全體股東負責。」陳正明說。

  當然,上市並不是終點,陳正明把 「在勞動中享受生活,在事業中實現自我」作為座右銘。上市只是這條人生道路中的一站。這種無止境的追求,一方面是因為個性使然,另一方面也受個人經歷的影響。

  2003年,陳正明因勞累過度患上了腎臟方面的慢性疾病,當時一度無法工作,看了很多專家,被勒令「停止工作,等待換腎」。而當時正是行業競爭最激烈的時候,陳正明心裡根本無法放下廠裡的工作,一邊工作,一邊求醫。所幸在求醫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好醫生。這個醫生叫王永鈞,是杭州市中醫院的老專家,80多歲的老先生,不僅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看好了他的病,更成為了他的精神偶像。陳正明說起這位「恩人」充滿著敬仰:「老先生80多歲,每天早出晚歸,六點多出門,晚上七點多下班,對待病人有問必答,態度和善,從沒見他發火。我當時就想,他這麼大年紀還能堅守在崗位上,不驕不躁,誠懇務實,更是我應該學習的榜樣。」

  這種超越自我的精神,也時刻感染著公司的員工。有位長期跟隨陳正明的員工說:「別人都說我們老闆很聰明,辦法很多,但我認為,正是因為他白天想不到晚上接著想,今天想不到明天繼續想,久而久之,人自然就聰明了。」因為陳正明的感染力,春光科技的團隊始終保持著凝聚力,一批企業初創時期的核心員工至今仍在公司,員工隊伍長年保持穩定。

  「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做精一件事」的陳正明,執著始終如一。他說,要爭做細分行業的引領者,把春光科技打造成一張全球軟管制造的「金名片」。

相關焦點

  • 《愛的帕斯卡》:從前慢,一生只夠做一件事
    《愛的帕斯卡》:從前慢,一生只夠做一件事「以創新湮滅頑疾之痛苦,以創新來消滅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國際競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頑強攀頂,以作為最後的禮物。」侯伯宇曾經如此說過。許還山老前輩主演的《愛的帕斯卡》,堅持了自我對人生的壓強。
  • 每年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野外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科學家
    不愛談個人,只想講團隊;不願回顧過去的成績,只提研究的進展。背起行囊就出發,他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日日夜夜和古生物化石打交道,一眨眼就是30多年。潛心鑽研,18年只為一顆「金釘子」 「金釘子」是什麼? 在地學界,地質年代與年代之間分界的國際劃分標準,俗稱「金釘子」。擁有了「金釘子」,其他國家地質學家的相關研究,都要向「金釘子」看齊。 上世紀80年代,童金南加入導師殷鴻福的團隊,參與申報地質歷史上約二億五千萬年前古生代和中生代分界的「金釘子」。
  • 徐霞客:一生只做了旅行一件事
    徐霞客壯麗的一生為旅行家做了完整定義,我們再次講述徐霞客的故事,挖掘前所未知的史料,以他的事跡紀念「中國旅遊日」。今天倡導學習徐霞客,不是要人人成為徐霞客,而是要學習徐霞客精神,領悟旅遊真諦,在「宅風」日盛、動動拇指即妄談是非的時代背景下,更多地提倡外拓意識、踐行精神、實幹態度,從實踐中汲取更充實的營養。題記: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則寢樹石之間,飢則啖草木之實。
  • 「快堆」工程首席科學家徐銤:一生只做一件事—新聞—科學網
    「一生只需要做好一件事」 相關研究始於1965年。48年間,中國自主完成了「快堆」概念設計、初步設計、施工設計及建築、安裝調試工作。徐銤說,這一過程漫長而艱辛,更多的時候需要一份耐得住寂寞與孤獨的守候心態。 1937年,徐銤出生在揚州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 百果園創始人餘惠勇: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一意做水果
    過去百果園線下門店採用來自北京奧想科技有限公司的ERP系統,而要將線上跟線下的信息同步,必須將ERP底層系統開放原始碼,這就觸及到了合作夥伴奧想的智慧財產權。怎麼辦?不開放意味著信息打通無法繼續進行,開放則意味著侵犯合作夥伴的利益。最後經過談判,百果園以不小的代價將這家公司收入麾下,公司的IT團隊也由原來的三四十人擴張到兩三百人。
  • 徵服賈伯斯,建築大師貝聿銘:最極致的靈魂,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他的設計中,數學幾何上的天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十分善於利用鋼材、混凝土和玻璃,打造出具有線條美學,可以跑贏時間的建築。那個曾經讓他換個專業的老師萬萬沒想到的是,貝聿銘還拿下了普利茲克獎。普利茲克獎,是世界所有建築設計師都夢寐以求的國際獎項,被稱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 陳岱孫:清華園裡的男神,終身未婚,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教書育人
    陳岱孫,出身世家,身材高大,儀表堂堂,27歲即成為清華教授,只可惜人生沒有十全十美,在婚姻大事上,月下老人沒能把紅線拴到他的腳上,以致終生未婚。 晚年時,被稱為岱老的他,總結自己的一生,說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教書育人。人稱「厲股份」的厲以寧,就是他的高足。再往下推,當今總.理.也要稱他一聲「師爺」哦。
  • 馬永勝:用航空座椅打造中國製造國際新名片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7年,要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先進位造業,推動中國製造向中高端邁進。」作為以研製武器裝備為主業的中國航空工業,還有一款並不太顯眼的產品,卻代表著中國製造軍民融合、轉型升級的方向之一。它就是中航工業航宇研製的民用飛機座椅。
  • 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一生只幹航天這一件事
    任新民生前曾謙遜地說,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事實也的確如此。  用炮筒做出第一個火箭模型  故事從任新民赴美開始。  1945年5月24日,任新民作別妻子和剛出生一天的兒子,踏上徵途。在美國,他只用了四年時間,便獲得了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
  • 一位民辦大學校長的獨白:一生只做一件事!
    「我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而且要做好這件事。」這是孫建忠常說的一句話。這件事,就是投身教育事業,為國家培養更多實用型的高素質人才。孫建忠是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人,曾在當地做過15年教師。從小學到團市委,再到團省委,每一次孫建忠都是以「特殊人才」上調的。
  • ...一生只做一件事 ——記烏魯木齊市公安局特警八支隊飛虎突擊隊...
    跑死兔子累癱狗 一生只做一件事 ——記烏魯木齊市公安局特警八支隊飛虎突擊隊 「總教頭」嶽喜峰 2019-01-30 19:01:00 來源:烏魯木齊人民政府 閱讀: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院士趙忠賢:一輩子只做超導一件事
    「我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探索超導體、開展超導機理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趙忠賢認為,「如果我們的社會,每個人都持之以恆做一件事,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  為什麼能一輩子堅持只做超導一件事?趙忠賢說,能有機會將生計和興趣結合起來,「這是人生的一種理想選擇」。他笑言是自己運氣好,很幸運地實現了這種理想的選擇,更幸運的是在開展超導研究過程中,又擁有一批很好的合作夥伴,「沒有好的合作者,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 陳岱孫:26歲成哈佛博士,28歲成清華院長,如何一生專注一件事?
    "他一生沉寂、孤獨、未婚,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教書育人上,對他來說,教書不僅是安身立命的事業,而且是他整個人生的解釋法,這種解釋法幾近宗教式的虔誠和獻身精神。請記住這位孤寂、神秘、高傲、超然的學者,他的一生,不同凡響,令人忘卻塵世思緒。-王曙光的一生,也許有很多愛好和追求,隨著年齡和環境的變化,人們的興趣愛好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那就是,人生很難只做一件事。
  • 浙江聯宜電機品牌總監曹生煒:院士工作站是張「金名片」
    院士工作站為企業科技創新起到了十分巨大的推動作用,已成為企業的一張『金名片』。」浙江聯宜電機有限公司品牌總監曹生煒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曹生煒表示,該公司專利享受量5000餘項,保有量2109項,其中國內發明專利355項,國外專利240項。
  • 打造科技產業新名片 安捷倫大學(青島)培訓中心成立
    該中心由安捷倫科技公司和青島市科學器材公司創新模式共建共營,將整合國內外資源優勢培養科學儀器高端技能人才,同時拓展高等教育階段生源技能培訓領域。科學儀器在科研工作中意義重大,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科研成果的產量。隨著進口科研儀器設備數量的增加,高校、科研機構、第三方檢測機構、藥企、新型研發機構等對於操作科學儀器設備人員的需求迅猛增長。
  • 層次高的人,絕不會做的一件事
    層次高的人,絕不會做的一件事  曾經看過一個笑話。  層次越高的人,越不會做的一件事,就是炫耀。  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叫做《空姐說第一次坐頭等艙的女客,都有這個特點》,故事中的空姐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次飛行中,她所服務的頭等艙迎來了一位女客人。這位女客人落座後,向空姐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空姐能幫她拍下在頭等艙」輕車熟路」的照片。
  • 金油滴,建盞的「金名片」
    時至今日,建盞中的上品「金油滴」依然被收藏家視若珍寶。金油滴建盞的燒制工藝難於上青天:首先是不知道金油滴的釉料配方,需要無數次的實驗去調配;其次是油滴釉的氧化還原條件要求高,不可控因素很多,在燒制過程中時間和溫度控制差之毫厘,成品釉色的差異就會很大,這個火候非常難把握。「一件完美的作品,背後是數十次燒窯、數百隻盞失敗後幸獲得,是技藝和緣分的結晶,所以它的價值才會如此不菲。
  • 從「80後」變「90後」的袁隆平: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從此,他把一生貢獻給了糧食。再提起當年的饑荒,他很心痛:那時候誰家沒餓死過人啊,能活下來的都是啃樹皮、吃草根熬過來的。他的這一生,從1964年起,一直在做一件事:研究雜交水稻他只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攀登。
  • 美國心理學家:你記憶中的第一件事,代表了你一生的劇本
    心理諮詢師通常都會問來訪者一個問題: 你人生中能想起來的第一件事是什麼?這件事給你什麼感覺?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Eric Berne的心理治療體系,一個人記憶中的第一件事,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這個人一生的劇本。
  • 打造區域科創名片,中國首個AOI智能檢測裝備基地洛陽啟用
    打造區域科創名片,中國首個AOI智能檢測裝備基地洛陽啟用 新製造催生新業態,新業態助力新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