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菌的種植區內,工人只有採摘的時候才會觸碰到果實。 新華網 蔣巧玲 攝
採摘下來的西紅柿「顏值」極高。 新華網 蔣巧玲 攝
新華網福州3月30日電(蔣巧玲 肖和勇)武夷腹地光澤縣,一場春雨剛剛停歇,溫室蔬菜基地裡,一組由實時溫度、溼度、光照等數據組成的氣候參數就傳到了電腦終端——今天,棚裡的西紅柿要「吃」多少營養液,全由這組數據說了算!
像這樣的數據傳送,每天都在豐聖智能溫室蔬菜種植示範基地裡發生。看似平常,背後卻孕育著生態縣光澤的「農業4.0」。
何為「農業4.0」?我們先從黃月琴的工作說起。
黃月琴,28歲,是豐聖智能溫室蔬菜種植示範基地的生產種植部主管。每天,她除了到種植區轉悠,檢查棚內西紅柿的植株、果實是否健康之外,更重要的是回到電腦操控室裡,接收和處理Priva系統傳來的氣候參數。這些參數,是保證西紅柿「智能化」生長的「秘籍」。
2015年4月,豐聖智能溫室蔬菜種植示範基地開工。項目由聖農集團投資建設,首期投資2億元,規劃面積約130畝,主要建設智能溫室大棚3.83萬平方米、加工車間8832平方米等。作為光澤縣探索推進傳統農業變革的實驗項目,豐聖智能溫室蔬菜種植示範基地是一個高科技、高投入、高產出項目,其中的核心就是Priva智能管理系統。該系統從荷蘭引進,可根據不同天氣,適時傳輸光照、溫度、溼度等氣候參數,為蔬菜滴灌和施肥提供科學依據。
「數據傳到電腦終端後,我們根據參數在系統裡設置西紅柿的營養液攝入量,開啟滴灌系統後,種植區內就滴灌系統就開始自動滴灌。」蔬菜專業碩士畢業的黃月琴,對蔬菜的生長規律和培育技術瞭然於心,而栽培塊上連接的一根小小的滴灌管,則讓黃月琴的工作變得輕鬆、高效。
事實上,當記者走進大棚內便發現,類似的智能化、自動化系統無處不在。例如,鋪在地上的供暖管可根據不同季節西紅柿的生長需要,調節棚內溫度;棚頂上的遮陽系統依據光照接收情況,判斷是否開啟遮陽模式;棚內的通風系統常時開啟,讓西紅柿的生長環境保持空氣流通……
在這套系統的呵護下,棚內的西紅柿奇妙地實現了四季不斷產,且年產量比普通地栽高出8-10倍。平均每平方米30-40公斤的年產量,也遠遠高於國內大部分地區每平方米20公斤的年產量。
目前,豐聖智能溫室蔬菜種植示範基已經建成了西紅柿從種植、加工、物流到銷售的一體化完整產業鏈。未來,棚內種植區還計劃引進種植其他中高端果蔬,並製作沙拉成品等終端產品,以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同時,為了實現產品的多元化,企業將把西紅柿裂果用於果醬加工,摘除的青果用於有機肥料製作,藉此實現整條產業鏈的生態循環。
「管理智能化、設備機械化、食品安全體系化、環保消防標準化,這就是我們的『農業4.0』。」福建豐聖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飛欣喜地告訴記者。
而光澤縣委書記陳敏輝用了一句更直觀、更形像的話來描述「農業4.0」:「能用機器的不用人,能用機器人的不用機器」。
他舉例說,聖農集團的肉雞屠宰加工,原來負責掛雞操作需要18個人,實施4.0改造後,只需要1個人就夠了;原來每個養雞場要20多個人,實施智能化管理以後只要7個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產品質量控制更加標準化。
陳敏輝一直在關注「農業4.0」的探索和實踐,希望「農業4.0」能在光澤取得成功,並更加快速地推廣、普及,惠及更多產業、企業,惠及光澤縣的整個生態農業產業鏈。
他的目標是通過「農業4.0」的帶動,在創建「中國生態食品名城」的進程中,促進現代化的生態食品加工業在光澤集中、集聚、集群式發展。而在近期光澤開展的「百日攻堅戰」中,一批類似的現代農業項目也正在加緊推進中。
豐聖智能溫室蔬菜種植示範基地內,偶爾有工人進出。採用Privia智能控制系統後,更多勞動力從灌溉中解放出來。 新華網 蔣巧玲 攝
育苗區正在培育的結球生菜。隨著技術的不斷投入,未來,棚內的果蔬產品將更加多元化。 新華網 蔣巧玲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