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極冰下的致命殺手!俄軍潛艇的這一絕招,令美國海軍嘆服

2020-12-03 谷火平觀察

搭載十幾枚甚至二十幾枚潛射洲際彈道飛彈的戰略核潛艇,是當前人類開發並列裝的威力最大的毀滅性武器,特別是以俄羅斯颱風級核潛艇和美國俄亥俄級核潛艇為代表的巨型戰略核潛艇,幾乎都具備"一艇滅一國"的強大威力。而最近俄羅斯核潛艇亮出的新絕招不但讓美國海軍嘆為觀止,也讓整個美國政府為之震動。

(蘇聯D-IV級核潛艇在北極發射戰略飛彈的油畫)

8月25日,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引述美國《福布斯》的報導稱,俄羅斯戰略核潛艇已經找到了一種可以從北極厚厚冰蓋下發射潛射飛彈的新作戰方式,就是在不損傷潛艇自身的前提下,先用一種特殊的潛射飛彈,把北極厚厚的冰層炸開,然後再由潛艇從被炸碎的冰層下從容發射戰略飛彈。報導介紹稱,儘管美國海軍對此也研究多年,但是始終沒有在技術上獲得突破,俄羅斯核潛艇在這一技術上突破,將會讓莫斯科在戰略競爭方面贏得更多的主動權。

北極,核潛艇的天然隱蔽所

北極,嚴格來說應該稱呼為"北冰洋",因為北極並非是一塊陸地,而是一片巨大的海洋。由於地處世界的極點,因此常年冰封寒冷,整個北極海域漂浮著巨大的浮冰,有人統計整個南北兩極的冰川淡水資源足足佔了全球淡水資源的68.69%,由此可見,單一個北極的淡水資源就大概要佔據全球淡水資源的30%以上。因為水在凝結成冰時,鹽分會析出,因此巨大的北極冰蓋,就是天然儲存的淡水資源。

(所謂北冰洋,就是一片覆蓋著巨大浮冰的海域)

對於核潛艇而言,北極巨大的冰蓋無疑是其最優秀的隱蔽場所。這一點要分兩個方面來說。首先核潛艇由於使用的是"無限動力"的核反應堆作為動力源,因此可以通過電解水的方式獲得氧氣,從而確保潛艇可以長期在水下潛伏,這一點是常規潛艇不可比擬的。常規潛艇通常需要每天至少上浮1次,為蓄電池充電,同時為潛艇內部換氣。即使是現在先進的AIP型常規潛艇,頂多也就在水下潛伏15~20天,而核潛艇通常可以在水下潛伏2~3個月,折合60~90天,正是由於核潛艇潛伏時間長,因此可以在北極的冰層下自由活動,而常規潛艇如果同樣在北極活動,大概早就被憋死在冰面以下了。

(核潛艇撞破冰層,並上浮冰面)

長時間水下潛伏,這是核潛艇能夠有效在北極活動的基本條件,而反過來說,北極厚厚的冰蓋對於核潛艇而言,也是得天獨厚的掩護。這是因為,當代反潛技術無外乎潛艇反潛、水面軍艦反潛和飛機航空反潛。在北極這個特殊的海域,由於水面冰層厚實,甚至連破冰船都未必能撞開,這就給了核潛艇一層天然的屏障,讓水面艦艇難以有效在北冰洋巡邏,並執行反潛作戰,而反潛飛機,由於隔著冰層,連聲納浮標都無法使用,就更談不上什麼反潛作戰了。所以任何國家的核潛艇,只要能在北極活動,通常只需要面對其他國家的核潛艇,而根本不必擔心別國的水面艦艇和飛機——因為這些作戰武器隔著冰層,根本毫無用處。

彈道飛彈走北極,路徑最短

自從蘇聯時代開始,搭載著潛射核飛彈的蘇聯核潛艇就頻繁在北極地區活動。蘇聯核潛艇在北極活動自然有其意義。因為蘇聯儘管是全球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但是大部分蘇聯國境線都在北極圈以內,這導致蘇聯沿海大部分地區常年冰封,只有摩爾曼斯克等港口受暖流影響,終年不凍。

(俄羅斯海岸線雖然漫長,但大多位於北極圈內,因此自然環境惡劣,圖為俄軍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在冰海中活動)

由於北極圈內氣候惡劣,再加上1945年二戰結束時,蘇聯的海軍大多毀於戰火,已經無力和強大的美國海軍正面對抗,再加上自身周邊本來海況就惡劣,所以發展潛艇就成為蘇聯海軍貫穿整個冷戰時期的"主旋律"。而且現在的俄羅斯也是一樣,由於俄羅斯繼承了蘇聯70%的"遺產",南部沿海的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等相繼獨立,因此俄羅斯的濱海地區更加靠近北極,所以大力發展核潛艇是俄海軍自然而然的選擇。

(著名的GIUK反潛封鎖線)

早在蘇聯時期,由於技術的問題,俄式潛射核飛彈的射程一直不及同時代的美式戰略飛彈。這導致蘇聯核潛艇必須前出到更遠的海域,更加靠近美國本土,其發射的潛射戰略飛彈才能保證有效摧毀美國的各種戰略目標。為此美國聯合北約在北大西洋建立了著名的GIUK防線,這條防線以丹麥的格陵蘭島為起點,經過冰島,然後一直延伸到英國本土,取這四地的英文地名首寫字母,合稱為GIUK。這條反潛封鎖線是冷戰時期北約反潛兵力和蘇聯核潛艇激烈對抗的最前線,因為只要安全通過這條反潛線,蘇聯核潛艇就可以安全進入飛彈發射水域,並對美國本土發動毀滅性打擊。而過不了這條反潛線,蘇聯的飛彈核潛艇便無法對美國本土構成威脅。

(反映冷戰時期,蘇聯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在北冰洋補充飛彈的畫作)

不過,很快情況發生了變化——蘇聯核潛艇開始大規模在北極活動。我們看的地圖都是以赤道為主線把地球平攤開來,從而得到的一幅世界地圖。還有一種獨特的地圖,就是以北極為中心,向四面展開的圓形世界地圖,只有通過這種地圖,才能實實在在地發現:美國和蘇聯其實並不遙遠,而前提是:走北極航線。所以在冷戰時期,蘇聯核潛艇很早就放棄了衝擊GIUK反潛封鎖線的戰術,而是改為從北冰洋的冰層下悄悄滲透至加拿大附近海域,然後直接對著美國本土發射飛彈。後來蘇聯潛射飛彈技術進步,這樣飛彈核潛艇只需要停留在蘇聯本國的領海,發射戰略飛彈飛越北極就足以覆蓋美國本土。根據測算,飛彈核潛艇發射飛彈跨越北極從俄羅斯轟炸美國,飛彈的航程將會縮短約2000公裡,這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洲際彈道飛彈走北極所帶來的戰略上的優勢,讓當年的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都極為重視對於北極的利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由於北極環境和一般的海洋差異很大,特別是北極地區堅固的冰層,既是核潛艇活動的天然保護,也是危機四伏的天然陷阱。為了能夠在北極這個特殊海域安全活動,蘇俄核潛艇在多年摸索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套路。

(潛艇單雙殼體的結構差異)

首先,所有俄式戰略飛彈核潛艇無一例外,全部採用雙殼體設計。這樣在耐壓殼外面再包上一層艇殼,可以有效增加潛艇的堅固程度,便於撞開堅固厚實的冰層,上浮到水面。由於俄式核潛艇普遍採用雙殼體設計,因此其抗沉性和堅固程度都遠遠超過美式核潛艇。

(被俄羅斯K-276號潛艇撞擊之後的美軍"巴吞魯日"號潛艇)

在1992年蘇聯解體之後,執行戰備值班任務回港的俄海軍塞拉級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地區偶遇執行偵察任務的美軍洛杉磯級核潛艇,俄艇當即全速撞上去,最終俄艇僅僅只是指揮塔有所損壞,經過大修後,這艘塞拉級潛艇一直在俄羅斯北方艦隊服役。而被撞的美軍洛杉磯級核潛艇"巴吞魯日"號卻因為是單殼體設計,潛艇受了重傷不得不提前退役,成為洛杉磯級潛艇中第一艘退役的潛艇。俄式潛艇的堅固由此可見一斑。

(受技術水平限制,俄羅斯戰略核潛艇大多帶著巨大的"龜背",只有颱風級和北風之神級沒有龜背)

一般情況下,雙殼體潛艇在保障艇體內部有效容積的情況下,其噸位要比同等水平的單殼體潛艇增大約30%甚至更多,由於雙殼體潛艇普遍噸位較大,這導致了雙殼體潛艇的流體噪聲必然大於單殼體潛艇,因此俄式潛艇在降噪方面始終跟不上美國的技術,很難說是否有這個原因。但是,正是依靠著厚重的雙殼體外殼保護,俄式核潛艇才能經常撞開冰層,在北極地區上浮活動。與之相對的,美軍也嘗試過在北冰洋地區部署戰略核潛艇,但是受制於單殼體潛艇的易損性等問題,最終不了了之。

(停靠在北極前進基地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

俄羅斯不僅僅採用雙殼設計核潛艇,還為潛艇配備了專門在北冰洋冰層下使用的武器裝備。這就是上文提到的"特殊飛彈"。這是由於北極地區冰層厚度不一,而如果冰層太厚,不要說潛艇撞不開,即使是破冰船也未必能撞開,而撞不開冰層,自然無法發射潛射戰略飛彈。所以俄軍為自己的核潛艇配備了新式特殊彈藥,專門用於炸開冰層,方便潛艇發射潛射飛彈,或者上浮換氣(儘管核潛艇內不缺氧氣,但是艇員們需要"放風")。戰鬥民族粗中有細的性格,在這種獨特的炸冰層飛彈方面顯示得淋漓盡致。

不僅僅是發射潛射飛彈

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變暖,整個北極地區的冰層都在不斷融化,以往一年有大半年封凍的俄羅斯北冰洋航線,如今已經可以在破冰船保護下,實現全年不間斷通行。這樣,走北極航線的話,可以讓歐洲到東亞的航線比走馬六甲海峽足足縮短3000公裡,其經濟利益不言而喻。

(北極爭奪戰,俄羅斯顯然已經搶佔先機)

不僅如此,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原先北極周邊凍土和海面下埋藏的各種礦產資源、能源資源等也開始逐漸進入周邊各國的視線。能夠有效控制北極,就意味著可以有效獲取這些資源和財富,進而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這一點上,美俄已經開始了對於北極的爭奪戰。可以說,後冷戰時期,美俄爭奪的焦點,已經不再是一片用於發射潛射戰略飛彈的"堡壘海域",更重要的是各種礦產資源、海上航線等具備重要戰略和經濟意義的航線和資源。

(在北極地區活動的俄羅斯破冰船)

目前俄羅斯由於本就是深處北極圈以內的國家,而且北冰洋周邊近一半的領土是俄羅斯的,這讓俄羅斯在北極爭奪戰中佔儘先機。特別是各種潛艇使用的戰術武器的亮相,更是讓美國海軍軍官和美媒嘆服。可以預見的是,在不遠的未來,關於北極的爭奪只會越來越激烈,而俄軍在北極冰層下發射潛射戰略飛彈的"絕招",就是對付美國的致命"殺手鐧"。

相關焦點

  • 時隔12年北約重啟軍事基地:便於美國追蹤俄潛艇
    【重啟基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5日報導,北約戰機大約每隔一天從冰島西南部凱夫拉維克海軍航空站起降,跟蹤俄軍潛艇動向。這座位於冰島主要民用機場凱夫拉維克國際機場內的航空站新近翻修。冰島不設軍隊,由美國承擔防務。同為北約成員國,美國自1951年與冰島籤訂防務協定以來駐軍冰島,以凱夫拉維克海軍航空站為基地,保障北約部隊在北大西洋的航空安全。
  • 俄軍打造「頭足類」無人潛艇,名氣不大戰力強大,專治美軍核潛艇
    很多軍迷都對好萊塢大片中美俄潛艇「深海對決」的畫面印象深刻。事實上,自冷戰結束以來,這種讓人熱血沸騰的場面已經很少出現。由於財力有限,俄羅斯已經無力大規模建造新式潛艇。除了「北風之神」等少數幾款潛艇之外,俄海軍潛艇部隊整體戰力遠遠不如美國海軍。
  • 美潛艇闖北極救俄總統,普京:一聽就是爛片
    當得知故事背景發生在俄軍北極基地後,普京表示這種設定「超現實」,進而用「美國送給烏克蘭的兩艘小軍艦都無法穿過刻赤海峽,還想讓美國的潛艇進入我們的基地?」予以嘲諷,並用「一聽就是爛片」結束了本次吐槽。,但是從艇身的形狀、大小,方向舵位置以及潛艇上搭載的專門用於放出和回收潛水員的海豹運輸艇(ASDS),可以大致判斷出這艘潛艇的原型是美軍現役的「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
  • 美海軍利用無人潛航器研究北極融冰
    美國國家利益網1月21日消息,多年來,美國海軍的水下無人潛航器一直在北極的冰層下悄悄巡邏,對北極水道的變化情況進行評估、研究、分析和報告。了解北極環境的變化情況,對於他們在那裡發動戰爭具有重要意義。
  • 美國說:北極地區不是你俄羅斯的,我想來就來!
    進入新世紀,受氣候變化影響,目前北極地區冰雪出現融化,北極航道的戰略價值逐漸被體現出來,俄羅斯和美國均開始重視北極地區,並在北極地區展開了新的戰略博弈。 圖片為俄羅斯潛艇 目前全球能源緊缺,資源日益枯竭,人們紛紛把眼光投向北極這片沃土,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加速了北極冰川的逐年消融,北極冰層下蘊含的極其豐富的資源被大國爭相搶奪
  • 秘密基地僅5天就被曝光,美國做出敏感動作,俄將領:早已察覺
    據《美日郵報》報導,近日美國海軍在位於北極的阿拉斯加地區組織代號為「ICEX-2020」的多國聯合極地軍事演習,評估美軍及其盟友在北極地區的作戰準備能力。在演習中,美軍出動洛杉磯級「託萊多」號,和海狼級「康乃狄克」號攻擊核潛艇進行潛艇破冰上浮訓練,對於美軍的「破冰秀」俄羅斯海軍高級將領表示,俄海軍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麾下所有核潛艇都能在北極破冰上浮,而美軍只有少數潛艇能夠做到。
  • 美國海軍計劃4年摸清北冰洋情況 組建北極艦隊
    資料圖:北極浮冰區活動的美國海軍潛艇部隊環球時報11月26日報導 「美國海軍要準備更多的保暖服、羊毛盔帽和厚手套了」。11月24日,美國《海軍時報》披露了美海軍雄心勃勃的北冰洋艦隊計劃:美國要用4年時間摸清北冰洋的情況,搞好戰場建設,為打造一支北冰洋水面艦艇部隊做好準備。報導稱,目前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遍布世界各大洋,唯獨北冰洋是個例外,美國海軍至今對北極地區的海洋情況知之甚少,僅有少數潛艇蟄伏在冰層之下,也僅有5%的海域被繪製成精確的航海圖。
  • 訓練有素:負責對付蛙人,保衛潛艇基地
    衛星圖顯示俄軍基地內的特殊浮箱 該雜誌說,塔爾圖斯海軍基地的衛星圖像顯示有海豚的存在,該基地停泊著俄羅斯軍艦和潛艇並解釋說,在俄羅斯海軍位於黑海和北極的基地都看到過類似的浮箱,用於海豚的棲息。 該雜誌指出,俄羅斯使用海豚對付敵人和企圖破壞港口船隻的人。海洋哺乳動物也可用於從海底回收物體或從事情報工作。 敘利亞的海豚很可能來自克裡米亞黑海塞瓦斯託波爾港口附近的一個單位,俄羅斯海軍在那裡馴養海洋哺乳動物,可能包括海豚,海豹,海獅和海象等。
  • 關注|北極冷戰再啟?大國爭奪北極地區控制權
    「冰冷的北冰洋水面下,數艘潛艇潛伏待命,突然間,十餘枚飛彈衝破水面,騰空而起,向目標飛去……」冷戰時期,西方媒體曾無數次想像和描繪過蘇聯潛艇部隊從北冰洋發動飛彈打擊的情景。近日,一則俄羅斯軍事演習的消息,使「北冰洋飛彈齊射」這一場景有了出現的可能。
  • 【新當選院士】海軍工程大學何琳:專研潛艇「隱聲術」
    楚天都市報11月27日訊(記者樂毅 通訊員熊峰)「水下殺手」潛艇,靠隱蔽自己消滅敵人,但致命弱點是噪聲。中國工程院新晉院士、海軍工程大學艦船振動與噪聲研究所所長何琳教授,從1981年考取海軍工程大學輪機工程學科碩士研究生後, 從事艦船降噪技術研究30多年,為我國艦船噪聲大幅降低做出重大貢獻。
  • 海軍趕超美國不是夢!
    消息一出,軍迷小夥伴兒們就炸開了鍋,我們都知道三亞有中國海軍的核潛艇基地,而永磁電機技術被指能夠極大地提升中國潛艇靜音性能。這是我們聽到的第一個有關國防科技方面的好消息。永磁電機與傳統的潛艇動力方式相比,具有體積小、功率密度大、噪音低的特點,美俄等軍事強國在潛艇動力系統方面均採用全電推進。
  • 北極要成核爆點?
    再有不到1個月,估計將有有7500名美國軍人將前往挪威,與來自其他北約國家的數千名士兵,一起參加一場名為「寒冷反應2020」的演習,其目的是與想像中的俄羅斯入侵部隊進行大規模戰鬥。挪威軍方宣稱,這場演習中盟軍將「在嚴酷的冬季條件下進行高強度作戰的多國聯合演習」。乍一看,這可能看起來像任何其他北約訓練演習,但實際上「寒冷反應2020」並不平凡。
  • 日本海軍未宣戰就擊沉蘇聯潛艇,為何戰鬥民族選擇沉默?
    1942年8月15日,日本海軍伊-25號潛艇在田上明次海軍少佐指揮下前往美國西海岸執行襲擾和破交任務,該艇分別在9月9日和9月29日兩次出動艦載機深入美國俄勒岡州領空,向森林投擲燃燒彈,試圖引發山火,未能成功,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歷史上美國本土首次遭遇空襲。
  • 俄「北極三葉草」軍事基地:暗藏謀求復興大國雄心
    這是俄軍首次公開介紹其在北極的軍事基地。北極戰略位置險要,在此部署軍事基地威懾意味不言而喻,聯想到不久前美國動用「戰斧」飛彈襲擊敘利亞的硝煙還未散盡,俄羅斯此舉的目的就更加耐人尋味。 近年來,俄羅斯面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從東歐、中東、東北亞三個方向施加的戰略擠壓。
  • 俄軍頻繁駛近阿拉斯加後,美將調150架軍機部署此地,我們可借鑑
    前不久,美國阿拉斯加海域上出現了一艘核潛艇,當地漁民注意到了這一情況,不久消息就傳到了阿拉斯加的美軍基地,美軍很快宣布是俄羅斯的核潛艇侵入了阿拉斯加海域。後來,美軍指責俄羅斯「不守規則」,說其核潛艇威脅著美國本土的安全。然而俄羅斯人卻矢口否認「不是我」,怎麼回事?
  • 美國海軍幾乎踏遍全球,為何從不到這片海域,曾經的教訓忘不了
    一直以來,美國打著「航行自由」的旗號,幾乎快踏遍了世界上的所有海域。但是,美海軍的這一行為,已經遭到了不少國家的反對。此前,有媒體報導稱:「美國實施的『航行自由』,實際上是以美國標準、依靠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對其他國家在領海、專屬經濟區、群島海峽等內水水域的主權、管轄權進行挑戰挑釁。
  • 促使美國海軍放棄常規動力潛艇 凡爾納海底兩萬裡中的「鸚鵡螺」
    ,正是這艘潛艇帶領小說的主角們週遊海底。在二戰後,美國希望能夠利用其核技術進一步鞏固其軍事上的優勢地位,除了製造原子彈這樣的核武器之外,美國發現將核技術用作動力源也大有發展,尤其是用在海軍的艦艇上,航程無限聽上去就很具有吸引力。而經過研究後,美國認為將航程無限的核能和能夠隱蔽作戰的潛艇相結合起來,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戰鬥力,所以在1948年,美國決定建造核潛艇。
  • F35被曝光重大缺陷,帶病生產部署北極困難多,難以適應寒冷天氣
    美軍核潛艇破冰被卡,五代機難以適應北極天氣美國媒體近期指出,近年來美國正在加強北極的軍事部署,但是卻面臨著諸多麻煩。首先就是海軍艦艇寒區設計考慮不足,由於國土相當一部分在寒帶,因此俄羅斯武器在設計中,就考慮到了如何在寒帶作戰,而美軍的武器則缺乏這方面的設計考慮。美軍「哈特福德」號核潛艇,曾在北極進行軍演時,由於破冰上浮不徹底,被卡在了40釐米厚的冰面上。事實上,多數美軍核潛艇的破冰能力通常在1米左右,相比之下,俄軍戰略核潛艇,如「颱風級」核潛艇的破冰厚度被認為在3米以上。
  • 16年前,漁民發現一潛艇,裡面是70名長眠的海軍勇士
    不過,這些漁民可不敢靠近,萬一潛艇正在執行任務怎麼辦?於是,他們駕駛著漁船,慢慢開遠了。本來這件事只是一個飯後談資,大家說上幾天也就過去了,但誰也沒想到的是,當那條漁船在幾天後再次出海捕魚時,又一次發現了潛艇。不但如此,由於那艘潛艇一直在原地不動,幾天都沒有變過位置,這讓漁民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因此,他們立即將此事報告給了附近的海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