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是我國農業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科學成果,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我國科研團隊不僅在種子上下功夫,也在不斷改善栽培環境。近日,中植系旗下的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通過把汙泥(淤泥)生活垃圾,轉換有機質、生物菌肥等方式進行土壤改良,在「超越千號」超級雜交有機水稻的栽培過程中表現優異,為陽春有機水稻種植示範基地的驗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11月11日,袁隆平院士團隊超級雜交有機水稻示範基地驗收儀式在陽春舉行,袁隆平院士通過祝賀視頻表示,「超越千號」在廣東省陽春市栽培,使用中植同惠的有機肥,表現優異,值得祝賀。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燭,陽江市副市長丁錫豐,中植企業集團營運長牛佔斌,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處長龍成,社會各界涉農企業相關人員等出席儀式。
據了解,袁隆平院士陽春市春灣鎮自由村高村自然村有機水稻示範基地面積30畝,主要有「湘兩優900」和「超優千號」兩個品種,是袁隆平團隊在廣東省的第一個試驗示範基地。從今年7月5日育秧、8月2日移栽,再到現在水稻成熟收割,試驗取得了成功。
在這一過程中,科研團隊經過了130多個日夜的努力,除了利用好高村當地優質的空氣和土壤條件外,還對水稻的土壤、水溫、施肥等進行精細化管理,採用餐廚垃圾汙泥轉化的有機質肥進行綠色有機耕作,無農藥無化肥,完全靠人工控制。
將餐廚垃圾汙泥轉化為有機質肥,正是中植系旗下生物公司-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的成果。中植企業集團營運長牛佔斌表示,2020年2月,中植集團決定成立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決定在陽春市建立示範園。開鐮的30畝有機水稻就是利用有機廢棄物轉化的生物菌肥種植的,經杭州萬泰認證有限公司權威認證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標準GB/T19630-2019》且產量比當地栽培模式增產150公斤/畝,現將獲得《有機水稻稻穀轉換證書》;按綠色標準種植的300畝墾造田雜交稻收割在望,畝產可達900—1000斤,創造了當地拋荒田首次種植水稻單產最高記錄。
此次儀式上,陽春市戰略合作夥伴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獲有機轉換認證證書,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燭,宣布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陽江綠色有機稻分中心」。陽江市副市長在致辭中表示,袁隆平院士陽春有機水稻種植示範基地驗收發布儀式,是陽春加快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新起點。陽春市將加強與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的真誠合作,大力推動有機水稻示範基地加快發展,致力把陽春市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綠色有機農產品供應基地。
中植系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利用有機廢棄物轉化的生物菌肥,是對「循環經濟模式」的嘗試與肯定,在雜交水稻的發展歷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袁隆平院士對此也十分肯定,希望將此作出模式在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