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植系旗下生物公司助力超級雜交有機水稻「超越千號」試驗成功

2020-12-05 網際網路知事

雜交水稻,是我國農業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科學成果,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我國科研團隊不僅在種子上下功夫,也在不斷改善栽培環境。近日,中植系旗下的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通過把汙泥(淤泥)生活垃圾,轉換有機質、生物菌肥等方式進行土壤改良,在「超越千號」超級雜交有機水稻的栽培過程中表現優異,為陽春有機水稻種植示範基地的驗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11月11日,袁隆平院士團隊超級雜交有機水稻示範基地驗收儀式在陽春舉行,袁隆平院士通過祝賀視頻表示,「超越千號」在廣東省陽春市栽培,使用中植同惠的有機肥,表現優異,值得祝賀。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燭,陽江市副市長丁錫豐,中植企業集團營運長牛佔斌,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處長龍成,社會各界涉農企業相關人員等出席儀式。

據了解,袁隆平院士陽春市春灣鎮自由村高村自然村有機水稻示範基地面積30畝,主要有「湘兩優900」和「超優千號」兩個品種,是袁隆平團隊在廣東省的第一個試驗示範基地。從今年7月5日育秧、8月2日移栽,再到現在水稻成熟收割,試驗取得了成功。

在這一過程中,科研團隊經過了130多個日夜的努力,除了利用好高村當地優質的空氣和土壤條件外,還對水稻的土壤、水溫、施肥等進行精細化管理,採用餐廚垃圾汙泥轉化的有機質肥進行綠色有機耕作,無農藥無化肥,完全靠人工控制。

將餐廚垃圾汙泥轉化為有機質肥,正是中植系旗下生物公司-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的成果。中植企業集團營運長牛佔斌表示,2020年2月,中植集團決定成立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決定在陽春市建立示範園。開鐮的30畝有機水稻就是利用有機廢棄物轉化的生物菌肥種植的,經杭州萬泰認證有限公司權威認證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標準GB/T19630-2019》且產量比當地栽培模式增產150公斤/畝,現將獲得《有機水稻稻穀轉換證書》;按綠色標準種植的300畝墾造田雜交稻收割在望,畝產可達900—1000斤,創造了當地拋荒田首次種植水稻單產最高記錄。

此次儀式上,陽春市戰略合作夥伴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獲有機轉換認證證書,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燭,宣布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陽江綠色有機稻分中心」。陽江市副市長在致辭中表示,袁隆平院士陽春有機水稻種植示範基地驗收發布儀式,是陽春加快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新起點。陽春市將加強與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的真誠合作,大力推動有機水稻示範基地加快發展,致力把陽春市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綠色有機農產品供應基地。

中植系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利用有機廢棄物轉化的生物菌肥,是對「循環經濟模式」的嘗試與肯定,在雜交水稻的發展歷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袁隆平院士對此也十分肯定,希望將此作出模式在全國推廣。

相關焦點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國際水稻研究所、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等國際組織,以及德國拜耳公司、美國杜邦先鋒公司、美國孟山都公司、美國水稻技術公司等跨國種業公司均派高級專家到中國學習與交流,這些國家利用中國秈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和引種中國雜交水稻種質資源,開展本土化雜交水稻研究,並且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由於技術起步晚、人才缺乏和資源有限等原因,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綜合技術水平遠落後於中國。
  • 揭秘超級雜交水稻
    其中,先鋒品種兩優培九於2000年實現第1期超級稻育種目標,累計推廣超過700萬公頃;第2期超級稻育種目標於2004年實現,其代表品種Y兩優1號自2010年以來成為我國年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累計推廣400萬公頃;2011年,Y兩優2號百畝連片均產13.9噸/公頃,實現了第3期超級稻育種目標;2014年,第4期超級稻代表品種Y兩優900創造百畝連片均產15.4 噸/公頃的高產新紀錄,兩倍於中國水稻大面積平均產量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國際水稻研究所、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等國際組織,以及德國拜耳公司、美國杜邦先鋒公司、美國孟山都公司、美國水稻技術公司等跨國種業公司均派高級專家到中國學習與交流,這些國家利用中國秈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和引種中國雜交水稻種質資源,開展本土化雜交水稻研究,並且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由於技術起步晚、人才缺乏和資源有限等原因,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綜合技術水平遠落後於中國。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這裡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種和育種材料,達到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創新碩果纍纍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1、建立了完善的雜交水稻育種體系,提出了育種方法從三系法→兩系法→一系法,優勢水平從品種間→亞種間→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雜交水稻育種戰略;闡明了育性轉換與光溫變化的關係;探明了不育系溫敏感時期和敏感部位的不育系光溫作用機制。 2、提出了不育起點溫度低於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關鍵技術指標選育理論,研創了不育起點溫度低於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選育與鑑定技術。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1964年,他在秈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1970年,在海南尋到不育野生稻,並命名為「野敗」;1973年,秈型雜交水稻實現了「三系」配套成功;到1995年,兩系法雜交稻研究取得突破進展;1998年超級雜交稻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2017年,超級雜交水稻百畝示範片測產驗收
  • 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原標題: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聚焦農業863   2013年,兩系雜交種「Y兩優900」百畝示範畝產達988.1公斤,再創世界雜交水稻較大面積單產最高紀錄。   這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課題「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製與應用」取得的重要進展。
  • 印度創紀錄高產水稻為拜耳雜交品種
    因為在2011年的生產中,Sumant Kumar實際使用的是拜爾集團生產的雜交水稻種子。此前網上流傳稱他沒有使用雜交技術,經查系誤傳。Kumar在種植過程中只使用了農家肥,但他在插秧前,先在田裡使用了磷酸二銨、鉀鹼和尿素來提供植物必須的磷、鉀、氮。
  • 袁隆平的超級雜交水稻又豐收了
    ▲資料圖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省湘潭河口鎮的試驗田中查看低鎘水稻的長勢。(新華社發 薛宇舸 攝)近日,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壩鎮的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蒙自示範基地裡,專家組對第二代「超優千號」進行測產,最終測產結果為畝產1134.6千克,實現連續4年平均畝產超過1100千克。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的可行性。而且,雜交優勢更明顯。比如: A品種水稻產量高但是容易得病; B品種產量低,但是不容易得病。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在此,我們推出《中國新聞周刊》2012年4月16日第13期發表的文章《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該文通過採訪與調查眾多當事人,還原了雜交水稻研發過程中的重要事實,以及袁隆平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但是,袁隆平帶回的「野敗」在長沙並沒有出穗,顏龍安帶回萍鄉的「野敗」卻成功出穗了。1972年冬,顏龍安育成「二九矮1號」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並開始向全國提供不育系種子。而袁隆平則比顏龍安晚了將近一年,在1973年秋天才育成「二九南1號」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在這場育種大賽中,顏龍安是成功育出不育系的第一人,因而也被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追夢圓夢,從三系雜交水稻到兩系雜交水稻,再到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研究,我國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我從工作開始,一直在稻田裡耕耘、拓荒,也從壯年走到了老年。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2013年7月22日生物的優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指兩個遺傳組成不同的親本雜交產生的一代在生長勢、生活力、繁殖率、抗逆性、適應性、產量和品質等性狀超過雙親.將一代這種超親現象應用於農業生產,以獲得更高的產量和更大的經濟效益稱為優勢利用.優勢利用是最重要的現代農業技術之一。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獲袁隆平院士點讚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2020年11月26日,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項目攻關工作組赴湖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莒南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做法,袁隆平院士給予「此高產攻關典型經驗很好」的高度評價。
  • 「神器」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分選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長春11月24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曹乃亮團隊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研製出螢光檢測分選儀,可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進行高精度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最後各國只好無奈表示:自花授粉的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直到1973年袁隆平帶領研究組成功實現雜交水稻三系配套全世界才首次育成了具有根系發達、穗大粒多等優點的強優勢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應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一年之內連獲兩項國際農業類最高獎項,其輝煌的背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高度認可和讚譽。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讚揚他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水稻的雜種優勢並加以應用而獲得成功。他為促使中國由糧食短缺不足轉變為糧食充足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以20%的增產幅度在中國得到迅速推廣,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數千萬人口。
  • 雜交水稻原理
    我們平時在稻田裡,也偶爾可以看見有幾株鶴立雞群的水稻,那是水稻天然雜交的結果。所以擺在人們面前的難題是,怎麼來加以利用。換句話說,怎麼樣來獲得大量可以商用的雜交種子,怎麼樣把稻田的稻子全部變成鶴群?   俗話說得好,一個好漢三個幫。科學家非常巧妙地設計了一個雜交水稻的三系配套系統,三系包括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等三種不同的遺傳工具。不育系主要為雄性不育,自己不能結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