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打雞血」,ICU醫生的一天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 致敬「醫師...

2020-11-21 騰訊網

今年的8月19日是我國首個「中國醫師節」。這是以醫師為代表的1100多萬衛生與健康工作者的節日。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

醫師不忘初心,恪盡職守,默默耕耘,勇於擔當,用自己不渝的諾言,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

看過那麼多醫療劇,現實生活中醫生的工作狀態究竟怎樣?2018年7月25日,在首個「中國醫師節」前夕,浙江省衛生計生委組織媒體集體「探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重症監護室(簡稱ICU),看看這些「救命超人」們是如何同死神戰鬥的。

本文記錄時間為2018年7月25日

門開了,門外的家屬向裡張望,隱約可以看見晃動的白色身影。這扇門常年緊閉,只有每天下午2點至3點對外開放,家屬方能進去看一眼讓他們牽掛的至親。

躺在床上的人大多插著管子,有人清醒有人昏迷,他們把生命託付給這裡的醫生和正發出規律鳴叫的機器。

重症監護室,這個傳說中離死亡最近的地方,集結了生與死的掙扎,以及人間最極致的悲歡離合。

躺在這裡的病人,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活著。我們,就是用盡一切辦法讓他們活著的人。」62歲的方強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他幾乎每天都在和死神打交道,30多年來,他從死神手中搶下的人不計其數。在他的帶領下,這支國內最早成立的ICU隊伍將患者生存率保持在95%

他說:「ICU醫生做得是有意義的事。在這裡,對生命會有更多感悟。

交班

每天早上要集體「閱卷」

對醫生嚴厲是對病人負責

上午7點,距離上班時間還有半個小時,方強已經穿上白大褂,第一時間看了他特別關注的幾位病人——病情有什麼進展?指標有沒有好轉?前一天遺留的問題是否得到解決?

他一邊查看主管醫生的記錄,一邊沉思。

這些病人,是ICU中情況最危重的患者,因為病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患者身上的「警報」始終未能解除。怎樣讓他們轉危為安,是方強最為關心的事。

8點,ICU中的大工程——交接班正式開始。在浙大一院5號樓4樓的辦公室裡,醫生們裡三層外三層圍坐在一張長桌邊,上個班的醫生要將自己採取過的治療方案一一「曬」在大家面前,如同把試卷攤開,接受每個人的檢閱,合適與否,都能在這場「閱卷」中得到評價與指導。

為時一小時的交接班是方強十分看重的一個環節,也是令年輕醫生「壓力山大」的一個環節。方強認為,只有常年在這樣的高壓下磨礪,才能更快地成長與提升。

這是因為他對診療的要求非常高,他要求主管醫生全身心投入到病人身上。」高春華說,有些人認為他太過嚴苛,但作為與方強並肩作戰24年的老搭檔,高春華最能理解他的苦心,「對醫生嚴厲是對病人負責,因為生命容不得半點馬虎。

細節

每位患者都歷經生死

任何細節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情況怎麼樣?」交接班後,方強走到A6床。病床上的小夥微微睜開眼,就在12小時前,他經歷了一場生死時速。

小夥因急性胰腺炎腹痛入院,原本住在消化內科,沒想到突然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被迅速送到ICU。經過搶救,醫生終於將他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一切指標都趨於正常。

「窗簾再拉下來一點,等會兒太陽光照在他臉上,肯定不舒服。」方強輕聲對一旁的護士說。只要關乎病人,再小的細節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這位病人才16歲,是重點高中的學霸。」方強指著A7床。躺在床上的是一個漂亮的男孩,暑期在家突然腹瀉抽搐,肝腎功能迅速衰竭,7月19日轉入浙大一院ICU,病因尚未明確,通過血液淨化和血漿置換等治療措施,男孩的情況有了好轉,但目前肝功能仍然處於較差的水平。

「除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也要關注一下他的心理狀況。」方強注意到,男孩常常露出害怕的神情,雖然已經甦醒,但意識還不清明,「聽護士說,問他自己的生日是幾號,他反覆說是2月份,其實他是8月份生的。」方強說,對於這樣的患者,要給予更多的關懷。

證據

用證據說話

比起治療他更看重診斷

為病人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同時又最經濟實惠,這是方強堅持的原則

A8床的小夥22歲,紹興人,是一名煤氣搬運工,突發爆發性心肌炎,人就這麼倒下了。一般來說,爆發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病急,死亡率高。在當地醫院,小夥的心肺功能每況愈下,醫生認為「沒希望了」,想保住性命,除非上ECMO(體外膜肺氧合技術)。然而,用ECMO起步就要10萬,但小夥的家庭情況並不好,父親也是煤氣搬運工,為了兒子,一家人咬咬牙決定承擔這個費用。

當地醫院ICU醫生給方強打了個電話,「病人情況危急,需要上ECMO,您過來看看吧。」

方強帶著ECMO團隊和設備趕到紹興,仔細看了小夥的各項指標,有了自己的判斷,「從指標上看,目前還不需要上ECMO,患者可以通過呼吸機支持呼吸,把他轉到我們醫院吧,交給我們來治。」方強說,不用ECMO,一方面減小了創傷,另一方面為患者家庭省了錢,所以不到萬不得已,能不用ECMO就不用。

如今,小夥已經脫離了生命危險,近期可轉入普通病房。

就是這樣一個診斷,保住了小夥的命,還為他省下至少15萬元。

在ICU,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診斷。」方強說,診斷是他最看重的一環,「沒有證據支持,做不了準確的診斷,治療也無從下手。

診斷要有證據。」這是方強掛在嘴邊的話。在他看來,只有充分的證據才能抽絲剝繭,揪出致病元兇,治療也有的放矢

實力

「收最重最難的病人!」

他的底氣源於實力

作為浙大一院重症監護室主任,方強冷靜、嚴謹,像武俠小說中的掌門人,無論遇到多棘手的狀況,始終從容不迫,見招拆招。他的存在,對於ICU的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來說,都是一顆「定心丸」。

在ICU ,有一半的病人是方強親自收進來的。

他常常會接到其他醫院ICU主任的「求助電話」,對於特別危重的病人,他來者不拒。「我們就是要收病情最重的病人,診斷最難的病人。」

說這句話的底氣是,在H7N9疫情中,這個團隊展開聯合救治模式,使H7N9死亡率全球最低;在終末期腎病治療中,這個團隊使患者10年生存率達到82.2%,國際領先;在距離死亡最近的地方,這個團隊使患者的生存率高達95%;全省超過90%縣級以上的ICU骨幹都曾在這裡進修培訓……

挑戰也隨之而來。病人一出現病情變化,很可能就是一場惡戰,需要和死神正面交鋒。所以ICU醫生時時刻刻緊繃著一根弦,精神高度緊張。

ICU醫生是沒有休息日的,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工作日,哪怕今天結婚,明天也要回醫院上班。手機也要保持24小時開機並且不能靜音,一旦負責的病人發生危險,就算是在家睡覺也要火速趕到病房。因此,對ICU醫生來說,睡個完整的覺是無比奢侈的事。

也因為這樣,ICU醫生大多有個絕技——倒頭就能睡,不論是沙發上,椅子上,還是角落裡。被叫醒後,又繼續跟打了雞血似的上戰場。

這樣的工作狀態,方強已經保持了30多年。

儘管ICU醫生又苦又累,但方強喜愛這份工作,也享受這份工作。「我感到非常快樂,讓我不工作在家休息,我反而不習慣。」方強的快樂,不僅來源於他親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蹟,也因為他見證了中國ICU發展的歷程。

作為重症醫學科的「領頭羊」之一,他欣慰地看到,國家對於ICU的投入越來越大,設備幾乎達到了和發達國家同樣的水平。猶記得初入行時,血壓要手動量,做心臟手術,靠一副聽診器聽到耳朵發痛,而現在,各種各樣的儀器大大延伸了醫生的感官,醫生能準確掌握病人的生命體徵和各項指標。

他最希望的是,未來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ICU隊伍當中。

文章來源:浙江在線

相關焦點

  • 「閃電」醫生陳鑫:每天都有新的突破
    ■ 作為放射科醫師 , 陳鑫每天的工作是對著電腦閱片、寫報告。陳鑫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醫師6 月 14 日 ,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醫師陳鑫穿著藏藍運動襯衫裙 , 扎著馬尾 , 套上包頭膠質雨鞋 , 出現在記者面前。為了配合採訪出鏡 , 那天一早還特意讓同事幫忙化了淡妝。
  • 海鯊網絡:996.icu到底是什麼?
    看到最近很多人在討論996.icu,但是似乎很少有人搞清楚996.icu是什麼意思,網上的解釋也是亂七八糟,畢竟不是程式設計師的人,可能比較難以理解相關概念,趁著清明節這個愉快的假日,小編就來講一講996.icu是什麼。
  • 60後可能也不知道的那些事兒:流行打雞血和甩手運動
    打雞血治百病 圖文/荊方大約是七十年代初,不知從什麼地方開始,全國興起了打雞血的熱潮我沒見過打完雞血的人是什麼樣子,奶奶家院子裡因為有爸爸、媽媽這兩位大醫院的醫生,也沒有人打雞血。倒是爸爸一個老同學,在區醫院工作,他每次來我家,都眉飛色舞地報告他們醫院打雞血的最新動態。去他們醫院打雞血的人特別多,作為門診的負責人,他從科裡專門分派一個護士負責打雞血,打一個一毛錢。
  • 朋友圈裡的那些正能量,是給自己打雞血還是給別人打雞血?
    近半個月來,一直處於廢柴狀態,身體和心理的能量值都為負數,不想充電,不想改變,沒有安排,就這樣隨心所欲的活著!往常,每天都會5點30起床,冥想、做早餐、閱讀,最重要是把這些事情都記錄下來發一兩條朋友圈。每天會收到很多點讚和評論,這時候往往會特別滿足,有存在感!
  • 為什麼用「打雞血」形容非常亢奮?「打雞血」這個詞是怎麼出現的
    為什麼用「打雞血」形容非常亢奮?「打雞血」這個詞是怎麼出現的
  • 萱娃娃創始人陳萍:不打雞血 只想踏踏實實做好產品
    創始人陳萍以前是一名城管工作人員,每天風吹日曬,讓她本來就敏感的皮膚長了很嚴重的黃褐斑。鼻翼和臉頰上非常明顯,想遮都遮不住。  哪個姑娘不愛美?何況她還只是20多歲的小姑娘。為了祛斑,她嘗試了很多方法。幾乎別人說什麼好,她就抓緊去用一用。結果折騰來折騰去,皮膚越來越敏感。「用補水的不吸收,用美白的又長疙瘩。到了  冬天皮膚更差,整張臉特別乾燥,風一吹就火辣辣地疼。
  • 每天在只有一個員工的公司上班 TM是一種什麼感覺
    然後,東家又告訴了老臣:「平時辦公室只有你一個人,我們幾個業務都在外地跑項目,一般是不會來的,我一個星期也就來一兩次吧。」啥?整個公司就我一個人?最終,為了生存老臣還是開始了一個人的辦公室之旅。每天坐在視野開闊的辦公室裡,80多坪的房間只有兩張面對面的辦公桌,對面還沒有人阻擋視線。正對著自己的是一臺超大的掛壁式液晶電視,東家說是開視頻會議用的,老臣一直拿來追劇,後來自帶手柄拿來打遊戲了。開會?不存在的。
  • 打雞血,練氣功,當年「養生」也瘋狂
    老蔣都打雞血,我們怕啥 1966年,街上開始賣一毛五分錢一份的油印小冊子,宣傳打雞血治病保健。 一天,巷子口聚了一群人,我湊上去一聽,「聽說蔣介石都是靠打雞血保健續命呢,我們還怕啥!」從那後,街上總看到有人抱著大公雞走路,「氣派」得很。 (上海市 馮新平 69歲) 給大公雞餵雞蛋 我有個朋友,他對打雞血瘋狂地迷戀。
  • 美國確診人數開始下降,華人醫生:紐約ICU拐點至少還要十天
    兒子在加州做外科醫生,每天跑急診會診,我每次跟他說要講注意防護,他都會說「好,好,我知道了。」相比於我自己,我更擔心他,年輕人的防護意識不強。作為醫生,我不會感到恐懼,恐懼是不能解決問題,我的專科就是急診和重症,執業近二十年,每天都在和死亡線上掙扎的病人打交道,不會被病人的病情和情緒所影響。
  • 中國醫學生熱衷美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USMLE) 醫生後備人才流失堪憂
    絕大多數加班的醫生工作時間在9-12小時之間。在各種規模的城鎮,醫生基本都被視為較好的職業之一。考慮到USMLE考試的難度,希望參與其中的醫生數量在激增。國內醫師赴美行醫始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的普遍路徑是出國做研究,拿到綠卡後轉做住院醫師,再去考執業醫師資格。新一代醫學生們開闢了新的捷徑——USMLE。2008年,李暘等人從網絡小組轉型到培訓時,最少一期只有三四名學員。
  • 「打雞血」的歷史教訓
    一種說法是:建國初期某國民黨中將軍醫被我公安機關抓獲判了死刑,行刑前獻出這個「秘方」以求自保,稱其療效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治癒百病;據說「在臺灣的蔣介石就靠打雞血活著」。不但當地軍政首長深信不疑,還有一幫下屬效仿。文革中這「走資派」被批鬥,在逼問下坦白了打雞血的事情。於是被當作「延年益壽」的秘方,印成傳單廣為流傳,造成了「打雞血」的大流行。
  • 泡腳——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專家、醫生怎麼說......
    泡腳——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有人問:泡腳有什麼好處?有沒有壞處呀?我們一起看一下,專家、醫生給的回答:臨沂市人民醫院主治醫師——李醫生的回答:你好,泡腳可促進新陳代謝,加強體內循環,輸送血液至足部末梢,可減少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等高危險疾病的發生
  • 打雞血是怎麼回事?歷史上真的有人打過雞血嗎?
    大家經常用「打雞血」來形容一個人精神亢奮,但是你知道嗎?歷史上真的有人打過雞血哦!1959年,上海一家棉紡廠裡,一個姓俞的醫生正在現場演示打雞血,圍觀群眾沸沸揚揚,伸長了脖子往前擠,都想親眼目睹一下怎樣打雞血。
  • 醫生說,這種病很常見也...
    為此,葛女士跑了好多家醫院,醫生開給葛女士的是抗焦慮的藥,藥吃了好久,卻一直沒有效果。 最後,葛女士來到了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神經內科,終於找到病因——持續性姿勢-感知性頭暈(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
  • 湖南男子感染「超級細菌」去世;醫生呼籲:別再濫用抗生素
    但對於長沙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主治醫師沈湘波而言,卻是幾乎每天都會面臨的問題。他所在的科室 icu 裡,每天都會有患者面臨因抗生素耐藥而導致需提高抗生素使用級別甚至 " 無藥可醫 " 的情況。11 月 18 日,瀟湘晨報記者走進臨床一線,從一位醫療從業者 8 年工作經歷中,揭開 " 抗生素耐藥 " 的秘密。
  • 疫情結束之後,希望所有醫生都可以被善待
    —— 弓長小初「看一集就哭了,中國醫生太難了……」 —— 表姐電影《中國醫生》,是國內第一部以醫護群體作為主角的大型醫療題材紀錄片。據統計,中國醫院每天會有2000萬人就醫,但醫生卻只有400萬左右。張建珍導演說:「中國醫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醫生能承受這樣的壓力。」
  • 向生命致敬 向醫師致敬(一):不忘醫者初心——記北京協和醫院劉正印
    從武漢到北京,他們手握生命的重量;他們一生如一日的呵護,只為對得起醫生的稱號;他們謹記每一句囑託,擔負起治病救人的使命。中國醫師節, 向生命致敬,向醫師致敬!↑拼版照片:劉正印肖像(左圖,2月24日拍攝於湖北武漢, 季春紅攝;右圖,8月14日拍攝於北京協和醫院,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 中國養生史記:60年代排隊打雞血
    甩手療法、飲水療法、滷鹼療法、羊腸線埋藏法、爬烏龜等都曾經流行一時,其中最最瘋狂的,當屬打雞血。  打雞血的發明人是上海永安棉紡廠的醫生俞昌時。1959年5月26日上午8點,他當眾給自己打了一針鮮雞血。時候他這樣回憶:「不到三小時,就感覺餓,中午吃了八兩飯。」
  • 人們為何如此熱衷於「打雞血」?
    為了自保,他在行刑前獻出一劑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治癒百病」的「秘方」:打雞血。 根據他的供詞,身在臺灣的蔣介石就是靠雞血維持身體健康的。受到這位中將軍醫的啟發,當地的行政首長及其下屬們紛紛開始效仿。「文革」中,這位首長遭到批鬥,逼迫之下坦白了這段「陳年舊事」。他的坦白最終被安上了「搶班奪權,復闢資本主義」的罪名,在傳單上印發,遭受群眾們的深揭狠批。
  • 寶寶才小學就每天「打雞血」,這讓蕁麻疹怎麼離開她?
    寶寶才小學就每天「打雞血」,這讓蕁麻疹怎麼離開她? 2020-11-01 2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