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董浩浩團隊在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上發表研究論文

2020-11-21 瀟湘名醫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董浩浩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IF:12.109)上發表了題為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outer membrane asymmetry maintenance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 by MlaFEDB」 的研究論文,解析蛋白質機器 MlaFEDB 的結構和功能,揭示革蘭氏陰性菌維持外膜不對稱性的分子機理。

該研究工作由董浩浩研究員團隊、浙江大學醫學院冷凍電鏡中心主任張興教授團隊及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醫學院董長江教授團隊合作完成。論文第一作者為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唐曉迪博士、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負責人常聖海博士及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喬文為並列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四川大學魏霞蔚教授和朱曉峰教授團隊的支持。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為該論文第一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

該研究揭示多重耐藥細菌-革蘭氏陰性菌用於轉運外膜磷脂成分從而維持外膜不對稱性結構的蛋白質機器複合物MlaFEDB,與其底物磷脂、AMP-PNP和ADP結合狀態下的四個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通過對結構的分析,細胞體內功能研究,以及基於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 (FRET) 的體外磷脂轉運實驗,全面闡述該蛋白質機器重要功能位點及其高效能的轉運機制。

細菌感染的耐藥性是醫學界的重大難題之一。革蘭氏陰性菌(銅綠假單胞菌、腸桿菌、鮑曼不動桿菌)是臨床常見,也是耐藥菌最為集中的一類致病菌。它們特有的外膜結構在允許養分進入的同時能有效屏蔽抗生素藥物的進入,從而產生耐藥性。革蘭氏陰性菌外膜的選擇通透性歸結於其內小葉磷脂層和外小葉脂多糖層的非對稱性的構造。維持細菌外膜的非對稱性對於革蘭氏陰性菌的存活具有重要意義。非對稱脂質維持蛋白MlaFEDBCA (Maintenance of lipid asymmetry) 通過回收細菌錯誤分布在外膜外小葉的磷脂來維持外膜非對稱性結構,對於維持革蘭氏陰性菌外膜穩定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該複合體在細菌內膜和外膜之間形成轉運通道。首先,外膜蛋白複合體MlaA/OmpF (C) 將外膜外小葉中的磷脂轉運給周質蛋白 MlaC, 而MlaFEDB作為一個ABC轉運體蛋白,位於細菌內膜上,負責通過ATP水解耗能的方式將周質蛋白MlaC結合的磷脂進行抽提,再將其轉運到內膜。有意思的是,該研究發現MlaFEDB的底物結合腔中結合磷脂親水頭的功能位點處於底物結合腔的中間位置,兩邊的胺基酸均為疏水殘基,這預示著磷脂將有可能以正反兩種方式結合。體外磷脂轉運實驗同時證實MlaFEDB參與磷脂雙向轉運的可能性。不同的是,外膜磷脂向內轉運需要依賴ATP能量,而將內膜磷脂向外轉運則是非能量的擴散現象。該蛋白質機器發現具有雙向轉運可能的細菌ABC轉運體蛋白,雖然目前現階段 MlaFEDB更被相信其首要功能是通過消耗能量將外膜中的磷脂逆向轉運到內膜,以維持外膜結構的非對稱性。此外,該研究通過突變和轉運實驗確定了多個提高細菌藥物敏感度的功能位點,這些功能位點可作為新型抗菌素設計的有效靶點。總之,該研究對抵抗超級細菌感染的新型藥物研發開闢了新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4-020-00532-y

【來源:四川華西醫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董浩浩團隊在 Nature Structural &...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董浩浩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IF:12.109)上發表了題為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outer membrane asymmetry maintenance
  •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董浩浩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IF:12.109)上發表了題為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outer membrane asymmetry maintenance
  • 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鞏長暘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鞏長暘研究員團隊在材料領域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16.836)上發表了題為「Multistage Sensitive NanoCRISPR Enable Efficient Intracellular Disruption of Immune Checkpoints for Robust Innate and Adaptive
  • ...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在Nature雜誌發表重組蛋白新冠疫苗研究...
    來源:證券時報網據四川大學消息,7月29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A vaccine targeting the RBD of the S protein of SARS-CoV-2 induces protective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在Nature雜誌發表重組...
    7月29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A vaccine targetingthe RBD of the S protein of SARS-CoV-2 induces protective immunity」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魏霞蔚研究員、逯光文教授與張康教授,第一作者是楊靜雲博士、王瑋教授以及楊自敏博士等,這也是Nature雜誌發表的第一篇新冠疫苗研究論文。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在Nature...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在Nature雜誌發表重組蛋白新冠疫苗研究論文 2020-07-30 14:37
  • 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2.1)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1R reveals an unusual ligand binding mode」的研究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 BMC Biology | 近期研究精選
    研究論文包括識別線蟲中的長的功能性非編碼RNA,以及解讀肌動/球蛋白的收縮性在Notch信號傳導中的作用等等。同時,我們根據進化論系列文章中的最新一篇詳細介紹了薄葉海膽的轉錄組、蛋白質組和基因組草圖。 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者您想詢問您的論文是否適合在BMC Biology 上發表,請隨時聯繫我們!
  • 自治區醫學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在線發表高水平論文
    本站訊(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自治區重點實驗室 崔宏偉 趙柯鬱)近日,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內蒙古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樂博士(第一作者)、蘇秀蘭教授(通訊作者)以及內蒙古醫科大學研究生李翠霞(共同第一作者),在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F:7.068,中科院分區2區)在線發表了題為《Emerging
  • 北大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德敏/張禮和團隊研究成果...
    2017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於2018年2月27日在京發布,北京大學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德敏/張禮和團隊研究成果「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入選。周德敏研究團隊以流感病毒為模型,在保留病毒完整結構和感染力的情況下,僅突變病毒基因的一個三聯遺傳密碼為終止密碼,就使流感病毒由致病性傳染源變為預防性疫苗;再突變多個三聯碼為終止密碼,使病毒變為治療性藥物。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鄧洪新教授簡介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鄧洪新教授,作為2018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研討會的演講嘉賓,將在研討會上帶來行業內的獨特視角,深度剖析基因治療在國內外的現狀,指明臨床應用的方向。演講題目:基因治療發展現狀和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歡迎各位老師報名到會場聆聽精彩演講報名。
  • 銀河生物攜手川大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 助推CART技術產業化
    銀河生物此次攜手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雙方將整合優勢,加速推進靶向人VEGFR-1和人CD19的抗腫瘤CAR-T細胞I類新藥SKLB083017、SKLB083019研發與產業化進度,同時雙方約定對於其他靶點的合作研發銀河生物擁有優先選擇權。
  • 「最小」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何以「群星閃耀」
    把「論文裡的新藥」做到Ⅲ期臨床2004年,《自然—免疫學》雜誌發表了由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的、具有重要免疫調節作用的新型樹突狀細胞亞群的創新成果。這是該雜誌創刊以來第一次刊登由中國科研人員獨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 深圳灣實驗室傳染病研究所2020年全球學術人才招聘
    深圳灣實驗室簡介深圳灣實驗室由深圳市科創委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共同舉辦,目標是培育創建國家實驗室、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實驗室立足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城市深圳,吸納全國乃至全球的頂尖人才,圍繞生命信息、生物醫藥和醫學工程研究三個方面,開展生物醫學領域前沿研究,解決人口與健康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
  • Nature Plants |中國學者開年三篇重要研究論文~
    近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四篇研究論文第一篇為電子科技大學張勇課題組及馬裡蘭大學Yiping Qi課題組合作的題為 「PAM-less plant genome editing using a CRISPR–SpRY toolbox」的研究論文。
  • 苗泉在Nature Photonics上發表研究論文
    日前,Nature出版集團的《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學》)刊發了山東科技大學電子學院應用物理系教師苗泉與其合作團隊在X射線動力學研究中的科學發現。論文題目為:「Einstein–Bohr recoiling double-slit gedanken experiment performed at the molecular level」。
  • 浙中醫藥學院開國銀團隊揭示bZIP轉錄因子調控丹參中酚酸與丹參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植物科學1區,TOP期刊)上正式發表了題為「ABA-responsive transcription factor bZIP1 is involved in modulating biosynthesis of phenolic acids and tanshinones in Salvia miltiorrhiza」的研究論文,該文以傳統中藥丹參為研究對象,首次揭示了脫落酸(ABA)響應的bZIP
  • 校友費繼鋒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regulators」(DOI: 10.1038/nature25458)的研究論文;華南師範大學為並列第一單位,這是華南師範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自然雜誌(Nature)發表研究論文,實現了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性突破。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陝西省植物化學重點實驗室、AIE(聚集誘導發光)研究中心馮海濤博士一個月內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三篇重量級學術論文。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武漢科技大學一科研團隊在Top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近期,我校「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以合成化學作為基礎和核心,積極拓展與相關學科和領域的交叉融合,在新材料精準化製備和應用研究方向取得進展,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利用金納米顆粒的可塑性,梁峰教授課題組可控制備了低鈀含量的星狀金鈀雙金屬納米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