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神仙紀錄片,6個人撐足中國面子:不把他們拍下來就是失職

2020-12-06 一條

今年7月,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終於上線。

2016年開拍,2018年成片,2020年上線,

不少觀眾,翹首期盼了2年。

這部片子集結了6位中國文學大家:

莫言、賈平凹、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和阿來。

導演張同道帶領團隊,歷時2年,

跟隨著6位作家回到他們的故鄉,

從零下42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朗山,

一路尋找他們文學的起點。

也遠赴日本、美國、歐洲多國,

採訪了30多位漢學家、翻譯家、出版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

回顧了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歷程。

可以說是文學愛好者的狂歡,

和文學小白的「讀書指南」。

我們採訪到了導演張同道,

「作為紀錄片導演,我認為

我們沒有留下魯迅哪怕1分鐘的影像,這是失職的。

我們不能再錯過當代的這些傑出作家了。

一個民族不管大小,只要有幾個優秀的作家,

她的文化在世界上就傳之久遠。」

自述 | 張同道 編輯 | 倪楚嬌

我為什麼拍這部片子

我是張同道,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導演。這個片子我們拍了兩年,一共拍了6個作家:莫言、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和賈平凹。記錄的不僅是他們個人的影像,更是他們文學發生的現場。

2012年11月,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對我來講是一個很震撼的時刻。因為我學了10年文學,雖然畢業後就做起了紀錄片,心裡是一直沒有放下文學的。

中國文學在20世紀是很自卑,因為我們經歷了一次語言革命,過去中國人寫文章用文言文,是「環滁皆山也」這樣的語言。現在要改用老百姓日常講話的語言去寫文學,還能不能寫出經典?還能不能創造出唐詩宋詞的輝煌?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獲獎就是新文學的一種證明,這個時刻極其重要。

另外作為影像工作者,我有一種責任感。我一直說,魯迅是我最熱愛的現代作家,他就生活在上海,我們卻沒有留下魯迅一分鐘的影像。先生去世之後,那麼多人去拍他的出殯,可就是沒人在先生健康的時候,去拍一拍他的生活,讓魯迅自己讀一段《阿Q正傳》。

我覺得這是失職了。我們不能再錯過當代的這些傑出作家。一個民族不管大小,她只要有幾個優秀的作家,她的文化在世界上就傳之久遠。

我最早就是想拍莫言。但後來我想索性拍一個群體,莫言並不孤獨。

遲子建

6個作家,代表6個文化區

可以拍的作家有很多,但這一次,我要拍有故鄉的人,還特指農村,因為農村才是最原始的故鄉。第二,他/她把故鄉寫成了文學作品。第三,這些文學風景已經很著名了。

所以北邊從遲子建開始,大興安嶺這樣一種高寒地帶的文化。

往下莫言,山東齊魯文化。莫言是齊文化的代表,當地受晏子、蒲松齡的影響,帶有大量玄秘的鬼怪文化。

劉震雲

劉震雲是黃河中原文化。大量的災難都伴隨著黃河的洪水產生。河南經常餓死人,經常出現各種災荒,就像他寫的《溫故一九四二》。離他家不遠就是商朝的首都,所以這是中國文化土層非常豐厚的一塊地方。

賈平凹在秦嶺

再往西是秦嶺。賈平凹所在的商州是宋朝和金朝兩國交戰的分界線,一邊是關帝廟(漢族),一邊是二郎廟(蒙古)。所以我第一次去賈平凹的家都非常震驚,很大的一個荷花池,完全不像北方風景,它是在秦和楚的交界。

阿來在土司官寨

再往西是阿來,阿來是藏族,藏族還有很多分支,阿來所在的嘉絨藏族的特點是一半放牧,一半種地。像他的《塵埃落定》就把這塊文化表達出來了。

畢飛宇

最南到畢飛宇是長江文化。他的家都是水鄉,你看那麼漂亮的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和密布在大地上的河網。

6個人就是6個文化區。每個作家帶著自己的文化、地理風光、人文傳說,帶著自己的文化土層來創造出自己的藝術形象。

莫言在高密

回到故鄉,找到文學發生的現場

我們很多人都看過《紅高粱》,這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真實的成分有多少?高密東北鄉是什麼樣?莫言是怎麼創造出這樣一個瑰麗的文學王國的?我走到他的故鄉,就能找到他文學的出發點。

紀錄片裡有兩個很強烈的設定。第一,我要拍土地。土地裡不僅僅長莊稼,還長思想、長文化。這次我用了很多航拍,把這幾位作家都折磨壞了。經常讓作家走一圈,又走一圈,為的就是把人和土地的關係拍出來。

第二個,作家們必須回一次故鄉,我們去故鄉,找他們的童年,文學靈感的源頭。

《秦腔》裡的原型李百善

比如說賈平凹小說中的原型,我在他村裡找到好幾個,他們都不止一次出現在他的小說裡。

劉高興就因為賈平凹的小說《高興》紅了,現在他主要的工作是賣賈平凹的書,學賈平凹寫字,講述賈平凹的故事。他在《秦腔》中還出現了,用的是他的本名劉書徵。

上善就是李百善。李百善拿著《秦腔》,在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註解,他讀得很仔細,裡邊好幾處寫到了他,他說:「寫的就是我。」

阿來愛拍植物

我問阿來老師怎麼構思小說,他說不構思,從來不構思。他曾經把故鄉的山頭,一座山一座山地走,有什麼感觸都寫在香菸殼上。他對什麼感興趣了,就去調研,突然有一天,想寫點東西了,往那一坐,白樺林的畫眉鳥在樹林中叫了起來,《塵埃落定》就開始了。

電影《紅高粱》裡的橋現在還在

《紅高粱》電影片段

莫言寫的《紅高粱》,今天小橋還在,就在那個橋上,當年真的有一支高密的農民武裝殲滅了日本的一個排。但是有沒有餘佔鰲,有沒有九兒,這就是民間傳說了。莫言就把這個故事經過他的想像體驗,最後變成了《紅高粱》這樣一個盪氣迴腸的小說。

莫言摘柿子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莫言對童年飢餓、孤獨的回憶,這些記憶全部寫進了《生死疲勞》、《豐乳肥臀》裡。

莫言是一個飢餓、孤獨的孩子,每天趕著羊群,一出去就是一天。青紗帳看不見人煙,他對話只能和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螞蚱,他很害怕。

生產隊收完了麥穗,莫言的媽媽把沒收完的撿了一點回家,結果就被人抓起來了,一個耳光。莫言看著自己的母親被打得嘴角出血,這種屈辱,會有對生命的震撼。

張同道安排了一個小演員

飾演莫言的童年

七七菜,帶著刺的一種菜,今天拿來餵豬,豬都不吃。當年,莫言他們就只能吃這個,搗碎,煮成糊糊,吃不下去,還是扎嘴。莫言肚子餓,面前沒有東西可吃,圍著桌子轉,一邊轉一邊哭。

莫言的大哥70多歲了,今天給我講起這段,當場都流淚。莫言為了偷一根蘿蔔,被人抓起來批鬥,回到家被爸爸打個半死,最後他爺爺看不下去,救了他。

所以他才說:「在生存面前,尊嚴是無力的。」當莫言寫作的時候,他這些生命的沉重體驗形成一種有力的表達,一下把當時的文壇震住了。

畢飛宇在故鄉

這些人對故鄉的感情幾乎都是一樣的。賈平凹、莫言、劉震雲、阿來都是拼命要離開家鄉,他們要離開的心情是一樣的。阿來說: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差的地方嗎?

莫言挨餓,阿來小時候沒有書可讀,一讀媽媽就罵他偷奸耍滑,不幹活。所以就像劉震雲說的,離開是一種哲學。

為什麼現在愛了?幾位作家現在都成功地完成了藝術轉化,也完成了人生的轉化。今天回去也不會挨餓了,當然感情就不一樣,應該說都是受故鄉之惠。

早年經歷的苦難恰好就是後來成為作家的一個保障。但莫言也和我說,他寧願不做作家,也不願再受一遍童年挨餓的苦。

莫言回憶兒時推磨

拍完這6位80、90年代成名的作家,我有一個特別強烈的感受,80年代是個美好的年代,愛惜人才,愛幫助人。他們每一個都出身草根,當時是人人寫詩,人人寫作的年代,都充滿了夢想,不同的是他們堅持下來了,最後靠投稿被人賞識。

「莫言一路都遇到貴人」,這是莫言的大哥說的。在村裡當不了兵,結果他叔叔把他弄到棉花廠,從棉花廠當兵走的。當了6年的兵最後提幹,考上了軍藝,作品發表……每一步,都有貴人。

所有幫助莫言這些人,都不是因為和莫言有任何私交。我就說這批文學背後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所以才託舉出這批偉大的文學家。這批文學家是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果之一。

去長島途中拍攝

這個紀錄片的拍攝,比我以往拍過的都難

這個紀錄片,我拍了整整兩年,實打實的。

它的難度主要是分得太散了,畢飛宇連續拍了15天,非連續拍攝還有三次,阿來拍了三次,莫言斷斷續續拍了20多天,高密我去了6次,我們還跟著他去了他當兵的地方等等。

我們還幾乎採訪到了所有在世的莫言作品翻譯家,還去了瑞典,拍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你就算算,這要拍多少地方。

攝製組在中俄邊境拍攝

還有很大一個因素在於,要說服這些作家很難。

莫言老師說,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面對鏡頭說話,最幸福的事是在酒桌喝酒。他總說「我有什麼好拍的」。我說,您的價值比您預想的可能要大。他很厚道,一直沒有明確說不拍,就用「現在沒有新作品,等有了再說」來推辭。

我就跟莫言老師一次次地談。在他同意之前,我就先跑到高密把高粱地給拍了,因為高粱不等人。後來估計他覺得我太難纏了,就讓我拍了。

遲子建開始也不願意拍,最後也是被我磨得不得了。「那就拍拍我身後的土地。」我說我也就是要拍土地,這樣就達成共識。

而且我沒法工業化量產,不可能請很多分集導演,你負責莫言,你負責劉震雲。每一個老師都是我自己對接、自己拍。我的好朋友張清華教授,是中國頂級的學者、文學批評家,他給了我很多幫助。

所以很多人會問我,你跟這些作家溝通有什麼技巧,如何說服他們?最寬闊的路就是真誠,沒有技巧。

賈平凹與鄉民交談

每位作家都寬厚、真誠

邀請的過程是艱難的,但真的拍攝過程中,你能看到一個質樸、真誠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你看遲子建,一回到北極村就像回到幼兒園了。我說我們拍拍白樺林,把車打開,零下40度,她可不管,一下就躺那兒,我都怕她感冒,她說沒事兒,捧起一把雪就往天空揚。

賈平凹是個不愛講話的人,其實是電視拍攝比較害怕的那種人。但他回去之後你看,就像魚放到水裡,縱虎歸山,他在那無比自由。

跟農民聊天,就像跟隔壁的鄰居在聊天。那個老頭什麼都告訴賈平凹,家裡的情況,兒子在幹什麼,孫子在弄什麼。賈平凹能很快建立信任關係,這是個本事。他採訪也不帶本,也不帶筆,也不帶錄音機,但當他寫作的時候,這些都會成為他的細節。

特別好笑的是,後來那個老頭的兒媳婦以為賈平凹是省裡來的大幹部,特意追上我們說:「老頭剛才是胡說的,你不要聽那些話。」把她嚇壞了,賈平凹就說:「沒事沒事。」

畢飛宇划船

畢飛宇在這裡邊最特殊,我和畢飛宇第一次通電話,他說:「我沒有鄉愁,我沒有故鄉。」那就沒法拍了。因為畢飛宇的畢並不是他家族的姓,抱養他爸爸的人姓陸,但是後來被處決了。政府就讓他爸爸改名,姓畢。

所以,我就跟他交流,重要的還不是你的故鄉,而是文學的故鄉。你的文學和這土地有沒有關係?他說,那有關係。

畢飛宇小時候跟著父母換過三個地方。我們的拍攝哪裡都可以去,但是出生的那個村莊,他不願意回去,「我30多年沒去了,我擔心控制不住我的情感。」

我說那行,我來找一個相對古樸的農村來拍你的童年時代,他也同意了。我們拍了幾個很漂亮的鏡頭,觀眾看不出任何區別。但我們倆就在街上走,他就一直低著頭,好像在思考很宏大的宇宙問題,突然他說:「走,還是去楊家莊。」楊家莊就是他出生的村子。

他是個作家,只能來真的。在這個假的故鄉,他沒有話可說。我當然非常高興,趕緊就動身去楊家莊,其實已經錯過了很好的光線,那時候完全顧不上了。

畢飛宇找到了自己的家

到了楊家莊之後他找不著去家裡的路,到處找不著。最後靠問路,找到了一個方向。他看到一個河灣,覺得就在這附近了,河沒改變,只是橋變了,可是家在哪,不知道。

所以我的影片中有一個1分40秒的長鏡頭,我這個攝影師就穩穩地跟著。突然,畢飛宇「啊」的一聲,拍了一下腦門,轉身背對鏡頭。拍的時候我們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就一直記錄著。接著他從近走遠,我們的攝影師也不動,就牢牢地盯著他的背影,直到他把情緒平復之後,他說:「走!」我們鏡頭搖到「楊家小學」,那就是他出生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家。

就像莫言說的,什麼叫故鄉?母親生你時在這流了血,這個地方埋葬著你的祖先,這是你的血地。畢飛宇的血管跟土地是接通的,一切記憶就復活了。

畢飛宇後來說:「只要我在那個大地上書寫過,我就有理由把它看成我的故鄉。」

張同道在採訪莫言

Q:一條

A:張同道

Q:您學了10年文學,後來做了逃兵,拍這個紀錄片會不會覺得很幸福?

A:雖然拍這個片子會很累,但這個過程也很享受。光莫言老師的採訪整理出來就有10萬字,他們所談論都是幾十年所積累的人生和藝術經驗,都被收錄進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

它滿足了我的一個願望。我搞文學這麼多年,當年我的博士論文是一本40萬字的文學研究著作。文學也是曾經花費了我巨大的心血,投入了我很大熱情的行業。

結果,我讀博士期間很偶然地去了陝北,本來是採風,結果我就看到陝北剪紙的老大娘,一下子把我給激發出來。我開始試圖用文字寫,但是做不到。我想把這群老太太給留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拍紀錄片。那是我拍的第一部紀錄片。我本來想把它拍完了,我就回來繼續搞我的文學,上了賊船就下不來了。

這次拍攝是圓夢。

Q:這個片子裡有一些並不是紀實的鏡頭。

A:文學光有紀實是不夠的,文學是你看不見的東西,怎麼讓你進到文學,為這個事我們倒是花了很多功夫,特別設置了想像性的鏡頭。

我們安排讓畢飛宇自己划船,在旅途中遇到了青衣,我專門請了北京的舞蹈家王亞彬在小橋上跳舞。再往前劃,看到了《玉米》裡的玉秀,一回頭橋上站著的是端方,《平原》的主人公。

包括莫言老師,我用了一個民間藝人去演繹他的打油詩,其實都是一種表達方式。我還找了一個小演員,演他的童年小黑孩,我們也把照片發給他看,「看看,這就是童年的你。」「行!」咱們就這麼幹了。

老步

Q:在紀錄片裡,會找到不少農民形象的人,他們的語言充滿智慧,和作家們的交談也很有意思。

A:這就是我另外想講的一個話題,就是文化土層。

我們偶然遇見了一個人老步,老步是別村養雞的人,他馬上認出了劉震雲,就說:「你在北大演講,演得挺好的,開始就說吃餃子,到最後又說吃餃子,這個文章結構好。」後來劉震雲都走遠了,他還在評說。

一個養雞的人他能夠保持對文學的這種愛好,也就是說這塊土地上有深厚的文化基底。只是他們沒有機會去表達。

劉震雲講得非常好,他說我表哥假如能夠讀書,他可能就是牛頓,他今天可能就是劍橋大學教授,但是他沒有機會,現在他只能修自己家裡的小樓,把他的雞窩修好。

中國鄉間埋藏著各種天才,很遺憾他們沒有機會。

畢飛宇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

Q:您這部紀錄片的觀看門檻挺高的,沒看過這些作品的人,很難看懂。這是給誰拍的片子?

A:顯然是給文學愛好者看。今天你再想拍出一部為天下所有人服務的影片就比較難,除非像陳曉卿一樣去拍吃的,或者專門去拍美女,人類就這倆共同的愛好。剩下的題材,觀眾的分層分得也越來越細了。

有一個教文學的教授說,這個片子為中國的當代文學留下了極其重要的文學現場。他確實說得非常好,這就是文學現場。

多少年以後在課堂上去講述這些作家,我想這個片子中很多段落一定會讓學生們感到有興趣。莫言親自去讀一段《紅高粱》,就像李白親自給你讀一遍《蜀道難》,就像杜甫來朗誦一下「車轔轔,馬蕭蕭……」還是不一樣的。

文學曾經是中國最美好的一種藝術形式。你看白居易文章中都記得很清楚,販夫走卒,都在讀詩。如果一個民族都沒有這樣的定力,連書都不讀了,我們手機上瘋傳各種段子,抖點小聰明,廉價的歡樂,它會把一個民族送進屠宰場。

我拍《文學的故鄉》,恐怕還有這麼一點卑微的願望。如果看了《文學的故鄉》,你能夠靜心去讀一部書,讀一篇小說,我相信人的生活品質會有所提高。我們現在都去想辦法買更大的房子,100平方、200平方、300平方,可是有沒有人去想過,你的靈魂也需要一棟房子,你的靈魂住在哪呢?

相關焦點

  • 專訪央視《圍棋》導演、撰稿:拍像「舌尖」一樣好看的紀錄片
    日本之行的收穫是巨大的,攝製組隨著聶衛平,見到了大竹英雄、武宮正樹、小林光一、林海峰日本等棋壇耆宿,這也讓張虹多少有點頭疼,「他們每個人講起圍棋來都滔滔不絕,一個人都能講三四個小時,一集根本放不下」,最終的篩選取捨,是個痛苦的過程。事實上,每一集紀錄片從拍攝到剪輯,都讓他們絞盡腦汁。
  • 非人哉:天庭也拍紀錄片,太白金星是導演,哪吒和孫悟空是主角
    在《非人哉》中,神仙們已經慢慢適應了人類世界的生活,就連天庭都很接地氣。天庭也會拍紀錄片,當然導演也不是普通人,而是太白金星。另外主角也是哪吒和孫悟空,不過要讓他們配合,那就得討好這兩人。太白金星在《非人哉》中其實就出現過一次,平時也不知道在哪裡雲遊。根據太白金星的說法他雲遊了各國,也漲了不少見識。如今有個夢想,就是成為知名的導演。為了拍天庭的紀錄片,太白金星已經準備了許久。如今萬事俱備,只差兩個主角。要作為天庭紀錄片的主演,就得有足夠的故事。
  • 記錄美麗中國 ——央視原創紀錄片推介會側記
    楊志成 攝    10月27日下午,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2018年度推介盛典在京舉行,20餘部反映美麗中國的原創紀錄片新作將於2018年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此次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歷史文化類的紀錄片新作,從多角度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    每集5分鐘,總共100集,曾經看過《故宮100》的觀眾一定對於這種短小精悍的紀錄片形式不會陌生。由導演徐歡領銜製作的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將再次以每集5分鐘的短視頻形式,向觀眾介紹中國頂級文物。
  • 紀錄片"自然的力量"登陸央視 呈現前所未見的中國
    日前,在央視紀錄片頻道原創自然類紀錄片《自然的力量》的首映禮上,大氣磅礴的畫面,引人入勝的動物故事,引得在場觀眾不住讚嘆。為了這部片子,總導演李文舉離開正在上初中的女兒一去便是5年之久;同樣為了這部片子,總攝影師王路曾多次身處險境,用他們的話說,「我們都是《動物世界》迷。」
  • 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央視10部紀錄片獲獎實至名歸,你看過幾部?
    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央視10部紀錄片獲獎實至名歸,你看過幾部? 活動上評選出中國紀錄片十佳十優作品、優秀欄目、年度頻道、年度人物,其中央視紀錄頻道(CCTV-9)製作和播出的10部紀錄片獲獎,引起網友熱議。這些紀錄片在播出時就收穫過無數觀眾的好評,獲獎也是實至名歸。
  • 紀錄片中「擺拍」不等於造假?BBC紀錄片也擺拍
    網友紛紛吐槽《舌尖上的中國2》「造假」是在欺騙觀眾。其實,紀錄片通過重構現實或者「擺拍」的方式還原真實世界並無不妥,只要這種方式表達的是有真憑實據的事實。當然,擺拍有沒有破綻那就是技術問題了。  紀錄片中的「擺拍」和造假並不能畫等號  紀錄片「擺拍」的歷史和紀錄片本身的歷史一樣長,世界上第一部紀錄片就是「擺拍」攝製的;許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國外紀錄片,包括BBC的《美麗中國》和雅克·貝漢的《遷徙的鳥》都不乏「擺拍」的成分。
  • 瑞士導演為何要拍中國鬼片?
    2014年,他又接受央視的委託,拍了一部分為十集、每集五分鐘的紀錄短片《中國印象》。這部原本是要拍給瑞士人看的紀錄片,幾經壓縮、刪改,最終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2015年3月28日,廣州289藝術園區放映了董特寧導演的《亨利·杜南:十字上的紅》。從3月起,董特寧帶著他的這部電影去了中國的6個城市。
  • 豆瓣驚現9.5分紀錄片!央視這部紀錄片要火了!
    喜歡看紀錄片的人肯定知道BBC紀錄片,每當BBC推出一部紀錄片,總會給影迷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從《地球脈動》到《藍色星球》;從《捕獵》到《冰凍星球》。我們不得不承認,通過BBC優質的攝影呈現出來的大自然的雄偉磅礴,以及生命的律動,確實會讓我們對大自然肅然起敬。
  • 這部口碑極高的足球紀錄片,中國團隊是如何拍出來的?
    文 / 鍾方亮「這兩年有看過哪些中國拍的足球紀錄片麼?」「《足球少年養成》。」「還有麼?」「嗯...沒有了。」不過幾位肆客體育的同事會說,他們也蠻喜歡陝西足球的紀錄片《如果你喜歡陝西隊》。在抖音和快手等短視頻App盛行的時代,在體育文化還未興起的當口,非個人傳記類的體育紀錄片,極度缺乏生存的土壤。作為《足球少年養成》的製作方,黑馬體育不得不東渡日本,去日本高中足球的賽場上尋找素材。
  • 這部紀錄片央視發力了,每一幀都可以當壁紙,BBC也無法超越
    中國的植物,已被認知的有35000多種,是整個歐洲的三倍,卻一直缺少一部像樣的紀錄片。 「與BBC相比,它首先是中國人拍的中國植物,加上我們對中國植物的情感,這兩點他們都不具備,也很難超越。」
  • 那些讓你過目難忘的央視紀錄片海報 - 央廣網
    如果說觀看紀錄片是一場舒適又震撼、有趣又鄭重的文化旅程,那麼海報就是開啟旅程的門票。近兩年,央視紀錄片爆款頻出,甚至很多的海報設計都很有意思。《舌尖上的中國》系列《舌尖上的中國》主題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通過人物故事的方式,用鏡頭記錄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隔著屏幕都能嗅到食物的香味!海報設計同樣是以食物為主。
  • 中英聯手打造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今晚將在央視開播
    人民網北京1月10日電 由中英團隊聯合創作的6集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中文版將於1月10日晚上八點在CCTV-9紀錄頻道開播。該紀錄片英文版曾於2019年10月在英國廣播公司(BBC)世界新聞頻道面向全球首播。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即將登陸央視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甄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BBC 世界新聞頻道、故宮博物院等八家博物館7日在北京共同宣布,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中文版從1月10日起在CCTV-9每晚八點播出。它將為觀眾呈現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中國。
  • 拙政園的杜鵑花上央視了!就在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裡
    拙政園的杜鵑花上央視了!   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    ——《花開中國》,   5月1日至5月5日晚播出,   他們撈的是時間的碎片!」   「我好像一下子被點醒了!」
  • 央視和BBC紀錄片哪家強?《極地》和《大貓》豆瓣9分都是小意思!
    不過,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作品少之又少,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影視、綜藝、紀錄片推出,達到7分、8分的都算佳作了。讓網友打9分?那得有真正的實力!當然,也有例外,說的就是BBC(英國廣播公司)和CCTV(央視),這兩大巨頭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分分鐘「教你怎麼做節目」。
  • 央視與BBC攜手推出紀錄片《中國的寶藏》
    原標題:央視與BBC攜手推出《中國的寶藏》 如何通過中國館藏頂級文物講述中華文明故事?如何在現代中國找到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印記?1月10日起,每晚8點在CCTV-9播出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 同行回顧陳虻時代:中國紀錄片應關注現實當下
    李倫:紀錄片種類繁多,有文獻式、說明式等等,我想時間老師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就是像《生活空間》這種觀察式紀錄片,這種紀錄片不能說沒有,只能說很少。因為這種紀錄片的製作難度非常大,它需要的成本投入,甚至是「人的成本投入」要遠遠超過一般的紀錄片。我所說的「人的成本的投入」就是個人創造力的投入。
  • 紀錄片《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將在央視播出
    佛教在線訊 高清紀錄片《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即將在央視4套播出。本片以寺院的幾度興衰、法師的跌宕命運和法脈的波折傳承為線索,第一階段製作完成的46集(每集30分鐘)是從百餘個選題中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22座寺院和3位法師為主題,涉及漢傳佛教四大名山、八宗祖庭、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 豆瓣評分9.4,被評為「堪比BBC的大作」,這部央視最新的紀錄片,每一...
    這些震撼又親切的畫面,出自央視最新紀錄片雖然只有6集,卻花費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飛機的劇烈抖動,使得他下來之後,手上的皮都掉了一層。一如1300年前的王昌齡,提刀在黃沙中刻下的,「不破樓蘭終不還」。當地導遊的一句話,讓他們感覺,似乎在拍《鬼吹燈》。
  • 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
    來源標題: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70周年之際,推出這部電視紀錄片,將引導激勵廣大官兵和社會群眾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和民族精神,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奮力推進新時代強國強軍事業,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