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洋蔥,洋蔥幼苗在鱗莖膨大前抽出花薹的現象,稱為洋蔥的先期抽薹或未熟抽薹,未熟抽薹的植株不能形成鱗莖(蔥頭)。
洋蔥抽薹
一、造成洋蔥先期抽薹的原因
(1)氣候
萌動的洋蔥種子不能感受低溫,其幼苗長到一定大小後才能對低溫起反應,誘導花芽分化,此時如果出現冷空氣入侵造成氣溫偏低,就會使得幼苗的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低溫時間過長,會引發春化而抽薹開花,鱗莖出現「雙胞胎」或「多胞胎」現象也是氣溫偏低引起的不完全春化造成的。
(2)品種
在異地引種時,冬性弱的品種對低溫反應敏感,幼苗稍遇到低溫就有抽基現象出現。冬性強的品種幼苗稍大才能感受低溫而抽薹開花。不同品種對低溫的感受能力不同,通過春化所需天數也不盡相同,一般南方品種在2~5度下經歷40~60天就可完成春化,北方型品種在相同的低溫條件下,通過春化需要100~130天。
(3)播期不當
如果洋蔥播種過早, 播種過稀,營養面積過大,或苗期施肥過多,土壤溼度過高,造成幼苗過大,幼苗大於4葉1心,超過綠體春化所必需的臨界大小,容易出現春化或不完全春化現象,造成洋蔥未熟抽薹。
(4)營養失調
如灌水偏多, 氮肥過量,都會出現幼苗過大,延遲或抑制鱗莖的形成,在低溫季節還會出現抽基開花。而春季返青後氮肥不足,土壤乾燥,造成幼苗生長過弱,植株體內碳水化合物和氮的比值增加,提早進行生殖生長,出現抽薹開花。
洋蔥種植
二、預防措施
(1)選擇冬性強的品種
生產中最好選擇 本地優良品種,如需引種,應根據品種對低溫和日照長短的反應,儘量選擇對低溫要求嚴格的冬性強的優良品種。
(2)確定適宜播種期
各地對洋蔥的播種期都有一定要求,這是從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綜合考慮暖冬、土壤肥力、灌溉條件、地膜覆蓋等因素,適期播種育苗,一般到越冬前幼苗達到壯苗標準為宜,既要防止幼苗過大又要避免幼苗過弱。
(3)分級選苗定植
定植時應選用合適的健壯幼苗,一般認為單株質量4~6克,莖粗0.6~0.9釐米,株高30釐米左右,具有3~4片真葉的幼苗是大小適度的壯苗。選用適度壯苗既可減少未熟抽薹,又可避免因幼苗太小、植株耐寒力降低等原因導致的越冬死苗現象。
(4)育苗期不應過度控制
在育苗過程中,通過控水等措施使幼苗老化以後,雖然大小適當,但比正常苗的早期抽薹率高。因此,在適期播種的前提下稍為延遲3~5天,在育苗過程中通過肥水管理,培育適齡壯苗是可取的。
(5)晚秋定植不宜過早
雖然在晚秋定植時幼苗的大小是適當的,如果當年氣溫較高,幼苗又繼續生長,到達能夠通過春化階段的程度時,就會發生先期抽薹。所以,晚秋定植不宜過早。這個問題南方地區比北方地區更為突出。
(6)加強田間管理
在苗期施肥不宜過多。保持土壤溼潤,在育苗後期適當控制水分以防幼苗徒長。
(7)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調節
在幼苗期或花芽分化後,用0.25%乙烯利溶液或0. 16%抑芽丹溶液進行噴灑,對抑制先期抽薹有一定作用。
(8)及時摘蕾摘薹
對田間已經發生抽薹的植株應及時進行摘蕾、摘薹,雖然這是一種比較消極的措施,仍可形成鱗莖,但所形成的鱗莖在商品外觀和耐貯性方面都有缺點。一般採取劈薹法,可促進側芽萌動,由側芽長成新的植株並形成充實鱗莖,只是個體小。
總之,克服先期抽薹的基礎是培育具有不易抽薹特性而且適應某些地區氣候條件的優良品種。在此基礎上,與適期播種、合理施肥等措施相配合,以求達到杜絕早期抽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