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頻突變在複雜疾病中的研究——精神疾病

2021-01-09 生物谷

目前的全基因組測序或全外顯子測序的研究重點越來越集中在有害的Rare variant上。相比common variant來說,rare variant對疾病的發病機制更有影響。Rare variant 的頻度遠低於common variant。但Rare variant多表現為致病突變,並且是高外顯率,個體攜帶rare variant時,其患病風險要高10-30倍(舉例)。而common variant多表現為易感基因,從遺傳學上為低外顯率。

通常在一個課題在立項的時候,其在早期已完成相當一部分的前期工作。精神類疾病以研究精神分裂症(SZ)和自閉症譜系病(ASD)最為熱門。早期研究者們通過文獻查閱,前期科研工作等,會將研究範圍定在某個基因或與某基因相關的基因群中,即尋找到與疾病相關的候選基因/區段。common variant常發現於非編碼區或編碼區的同義突變,而Rare variant常發現於編碼區,表現為錯義突變或無義突變。如上文提到,目前的研究重點逐漸轉向有害的Rare variant,而GWAS研究所基於的百萬計SNP晶片,這些SNP位點的MAF的頻度通常較高。因此通過SNP晶片很難找到Rare variant,那麼Rare variant的發現就要通過重測序的方法來發現。
 
如下就是通過重測序結合大樣本分型的研究路線:
(文獻來源:Resequencing and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Six PSD-95-Related Genes as Possible Susceptibility Genes for Schizophrenia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DOI:10.1038/srep27491)
 
疾病:
精神分裂症(SZ),自閉症譜系病(ASD)
 
研究前提:

基因已知功能描述:PSD蛋白在調節穀氨酸受體的濃度和活性中起到重要作用。並且在先前的很多研究中發現,PSD蛋白與精神分裂症(SZ)和自閉症譜系病(ASD)之間相關聯。
 
研究思路:
 
1.樣本選擇

候選基因外顯子重測序:562例患者(370例SZ患者和192例ASD患者);

關聯分析樣本:1697例患者(1315例SZ患者和382例ASD患者);1793例正常對照;

Profiles of participants in the resequencing and association sample sets 


2.候選基因的選擇

通過前期的GWAS研究和功能研究,初步找到與疾病相關的6個候選基因(DLG1, DLG2, DLG4, DLGAP1, DLGAP2和SynGAP)。
 
3.技術路線:


4.研究結果

A. 6個候選基因(DLG1, DLG2, DLG4, DLGAP1, DLGAP2和SynGAP)的重測序,找到37個罕見,非同義突變。

其中26個變異通過一代測序得到驗證。通過突變過濾,最終作者選擇了3個變異位點(DLG1—G344R, DLG4—G241S和 DLGAP2—R604C )進行大規模的樣本驗證。

Locations of amino acid changes caused by detected mutations in the DLG1, DLG4 and DLGAP2 genes

B.隨後對這三個位點進行大樣本基因分型,關聯分析,發現在大群體中同樣找到一例DLG1—G344R突變。作者認為候選基因中的低頻突變可能會增加精神分裂症/自閉症譜系病的發病風險。(生物谷Bioon.com)

Association analysis results of three rare missense mutations

上海翼和生物的Hi-Reseq(目標基因/區段重測序服務)採用翼和自主研發的多重PCR技術,擴增子特異性捕獲5K-100K長度範圍,使用性強,針對連續區段,外顯子靶標以及客戶指定位點,特異性設計擴增引物,經過引物優化及修飾,多重PCR一次性捕獲所有位點。克服擴增效率不均一問題,保證每個擴增子間拷貝數差異控制在平均深度的5-10倍(利用ABI7900定量PCR檢測多重PCR產物,根據CT值判讀產物濃度,確保產物間的均一性),90%擴增子reads數大於15,不浪費測序通量。
 
Hi-Reseq服務優勢


上海翼和應用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21-33559491  021-33559492
網址:http://www.biowing.com.cn/
郵箱:biowing@vip.163.com
微信公眾號:上海翼和生物

相關焦點

  • 精神疾病的積極意義
    圖源:Florian Gaertner Getty Images此時此刻,差不多每5個美國人裡就有1個人正飽受某種精神疾病的困擾。並且,我們中的一半人都會在人生中的某個時間點上被確診某種精神疾病。某些狀況,比如抑鬱和焦躁,可能是從正常且積極的情緒中發展出來的。其他一些狀況,比如精神分裂和躁鬱症,則是基因突變的結果,而這些基因突變在某種症狀的臨床表現不那麼極端時應該是有益的。《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和內瑟進行了一場對話,談論了從進化學角度看待精神病學以幫助醫患雙方的相關內容。
  • 基因編輯治療複雜疾病 或弊大於利
    早在 1996 年的一項遺傳學研究就指出,CCR5 基因的一種突變形式 CCR5-Δ32 似乎能夠使人獲得對愛滋病毒的免疫 [2];之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一步確定了 CCR5-Δ32 能夠抵抗愛滋病毒的入侵 [3]。乍一看,這些證據似乎為這些瘋狂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提供了支持,那麼是不是通過對疾病相關的基因位點進行編輯就可以用於治療或預防疾病了呢?
  • 基因編輯治療複雜疾病,或弊大於利 | 前沿
    事實上,基因和疾病的關係並非如此簡單。7月30日,國際學術期刊 Frontiers in Genetics 發表了中山大學教授沈俠團隊的研究工作 [4] ,結果表明基因多效性 (即一個基因位點與多個性狀相關) 在疾病突變位點上廣泛存在,這暗示在使用基因編輯治療疾病的同時,可能會產生複雜的副作用,使患者面臨罹患其他常見疾病的風險。
  • Science:RNA剪接突變在遺傳變異和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2016年5月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全基因組數據和細胞係數據進行大量分析,發現RNA剪接是一種將突變與複雜性狀和疾病關聯在一起的主要基本因子。
  • 幹細胞治療精神疾病的研究進展
    隨著神經系統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長,中國已有1.73億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4300萬被登記為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基於現有的我國人口總數,大約平均每8個人就有1人有精神疾病的問題。 現行列為嚴重精神障礙的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和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等。
  • Nature:英國萬人基因組計劃揭示罕見突變與人類疾病關係
    2015年9月2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著名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刊登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人群基因組測序研究,而關於這些數據的來源和用途也同一時間發表在了Nature, Nature Genetics, Bioinformatics
  • 史丹福大學:精神疾病是人類大腦進化中的BUG
    在對機理探究時,研究人員發現這兩種神經精神疾病的風險與人類鈣通道基因CACNA1C第三內含子中100KB區間(非編碼DNA中的重複序列)密切相關。該研究發現發表在8月9日的《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研究認為 Cav1.2 參與了細胞膜鈣離子通透性改變,導致細胞內信號途徑活性和基因轉錄及突觸可塑性改變,在調整大腦高級複雜功能如認知、情感、行為等起著重要作用。CACNA1C多態性與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有關,是多種精神疾病的易感基因。
  • 迄今最全面大腦基因圖譜研究成果公布!揭示自閉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發病機理
    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健康的大腦發育和神經功能依賴於轉錄組的精確時空調控,而轉錄組在不同大腦區域和細胞類型中有很大差異。已有研究揭示了神經精神病遺傳學中的高風險多基因結構,涉及多種常見變異和罕見變異。
  • 研究揭示遺傳學突變、端粒與疾病的聯繫
    研究人員對100,000名加州人的遺傳學數據和醫療信息進行了研究,揭示了遺傳學突變、端粒與疾病之間的緊密聯繫,端粒是染色體末端保護性的DNA序列。大型保健機構Kaiser Permanente(KP)是該biobank的建立者,他們稱這些成果還只是個開端。 這一項目旨在收集大量人群的醫療信息和DNA數據,以便分析疾病、生活方式、遺傳學特徵與基因之間的關聯。
  • 中國科學家培育出單鹼基突變遺傳性疾病動物模型
    記者從吉林大學了解到,近日吉林大學動物醫學學院賴良學團隊利用新型單鹼基編輯系統成功對家兔實現單鹼基精確突變,培育出具有白化病、早衰症等遺傳性疾病模型兔,這代表人類距離基因治療時代更近一步。  白化病、早衰症等遺傳性疾病都是由於基因組發生單鹼基突變所致。
  • 表觀遺傳學與人類疾病
    表觀遺傳學的迅速發展,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複雜的遺傳現象,為解開生命奧秘及徵服疾病帶來了希望。根據表觀遺傳的機制,目前人類已經發現部分疾病的發生與表觀遺傳密不可分。癌症是由基因突變和基因的表觀遺傳改變而引起的,在導致癌基因的表達改變而致癌的6種可能機制中,有3種機制與DNA甲基化直接相關。正常的DNA甲基化模式如果被破壞(如基因啟動子區域的甲基化程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細胞的癌變。
  • 動物疾病模型研究進展一覽
    2018年3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動物疾病模型是科學研究和臨床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方便、更深入地了解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原因及治療療效。小編在此為大家總結了近期動物疾病模型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
  • 研究:新冠肺炎或易誘發精神疾病 反之亦然
    近日,醫學雜誌《柳葉刀—精神病學》刊載的一項研究發現,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或有更大概率患上精神疾病;同時精神病史也可能是誘發新冠肺炎的潛在因素。該研究名為《新冠肺炎與精神疾病之間的雙向關聯:針對美國62354名新冠確診病例的回顧性隊列研究》,英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為其提供了資金支持。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DNA甲基化與複雜疾病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是複雜疾病易感基因定位的主要統計遺傳學方法之一。既往GWAS研究發現的疾病相關遺傳位點很大一部分位於染色體的非編碼區域,其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往往難以解釋。近期研究發現,位於非編碼區域的疾病相關遺傳位點在基因組功能調控性位點(如甲基化數量性狀位點,meQTL)中顯著富集,提示其可能通過調控基因的表達及功能參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 研究:20%新冠患者被診患精神疾病
    感染新冠和精神健康有多大聯繫?一項新研究發現,曾感染新冠的患者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可能更大。據路透社報導,美國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20%的曾感染新冠的患者在90天內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新冠患者更易出現精神疾病這項研究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上。
  • 「人造精子」有望成為重大疾病研究「加速器」
    記者從昨天舉行的第289期東方科技論壇上獲悉,中國科學家們已經利用這種「人造精子」,成功繁殖出可供基因科學家各取所需的實驗小鼠,這將大大縮短科學們尋找並驗證複雜致病基因的周期,加快對癌症等複雜疾病和人類重大出生缺陷的研究。複雜疾病和人類重大出生缺陷等是我國當前面對的主要疾病負擔,明確其病因對於早診早治至關重要。近年來,基因測序技術突飛猛進,成本大幅下降,大量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被發現。
  • 為什麼現代精神外科手術可以治療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複雜難治的,部分患者可以通過足程足量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從而回歸正常生活。但也有不少病程在3年及以上,通過藥物等傳統內科治療效果差甚至無效的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一直深受著疾病的折磨,通常我們會建議其接受手術治療。 提及手術治療精神疾病,部分人會驚訝,甚至會不相信。
  • 賀林——上海交通大學——複雜(多基因)疾病遺傳學研究、遺傳病的...
    所在院校: 上海交通大學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研究領域
  • 長文解析| 精神疾病診斷新標誌物?神經遞質和大腦網絡的相互作用
    近幾年的靜息態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患者的腦功能結構會顯示出異常活動。多個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和雙向情感障礙症(Bipolar Disorder,BD)患者的前額皮層(prefrontal cortex, PFC)相關聯的網絡呈現出失衡的狀態。
  • 一基因突變會引起罕見多系統疾病
    ,當其突變時會引起罕見的多系統疾病Cornelia deLange症候群(CdLS)。 Deardorff和共同通訊作者、東京大學表觀遺傳疾病研究中心的Katsuhiko Shirahige將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了8月12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CdLS首次被描述於1933年,據估計每1萬名兒童中有一名受累於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