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楊梅滿山紅,一年一度的楊梅旺季又到了。炎炎夏日,來幾顆酸甜可口的楊梅,既能增加食慾,又能生津止渴。然而,每到這時,網絡上關於楊梅的謠言紛紛興起,讓人「望梅止步",不敢輕易對楊梅「下口」。
到底酸甜可口的楊梅還能不能吃,真的像傳言一樣可怕嗎?我們整理了近年來傳播較廣的相關謠言並揭示其真相,防止楊梅再次「受傷」。
消費者食用楊梅前如果用鹽水浸泡清洗,往往會有白色的小蟲從楊梅中爬出。有人稱這些小蟲有毒,吃有小蟲的楊梅等於吃砒霜。這是真的嗎?
▲ 實物圖引起不適
其實所謂的小白蟲是果蠅的幼蟲。在楊梅的傳統栽種中有果蠅幼蟲是很正常的自然現象,幼蟲期的果蠅吃下去對人體沒有危害。
這些水果裡的小肉蟲根本扛不住胃酸,只會成為食物中的蛋白質,最終被消化吸收,無需擔心它們會成為人類體內的寄生蟲。
所以,果蠅幼蟲無害,不必「因蟲廢食」哦~
買回家的楊梅會掉色,到底是不是染色的呢?
其實,所謂水果 「掉色」,掉的是植物含有的天然色素「花青素」。
除了白色楊梅以外,其他品種的楊梅都富含水溶性的花青素,只要楊梅熟到一定程度,汁液就很容易流出,將水染色,不足為奇。
花青素不僅讓各種蔬果各具特『色』,還對人體健康有好處,所以大家可以放心食用哦~
▲ 浙江新聞聯播實驗截圖
傳言有人拿楊梅放在水龍頭下反覆搓洗、擠捏後,手上留下了一些膠狀物,並聲稱捏都捏不動,是膠。也有傳言稱商家為楊梅注射明膠壓秤來增加重量。
但其實這是大家的誤會。楊梅果肉沒有果皮的保護,非常容易被破壞。如果給楊梅一個一個注膠,需要投入很高的人力成本不說,而楊梅本身也經不起這種「折騰」。
▲ 果肉中的眾多肉柱
楊梅的果肉由眾多肉柱聚集而成,而其90%以上的成分是水,由於沒有果皮的包裹,我們可以很輕鬆地就將楊梅搓爛,但剩下的是組織結構被破壞的肉柱,並不是傳言的「膠」。
本期圖片來源:
Pexels、浙江衛視、北京衛視、搜狐汽車、Zeenews、「小蔥輕食記」、韶關旅遊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