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達醫曉護的第2565篇文章
一種特殊的貧血
事件發生在1910年,一個黑人男青年到醫院就診,他的主要表現是發熱與肌肉酸痛,經過一系列檢查發現,他所罹患的是當時人們尚未認識的一種特殊的貧血症,其紅細胞不是正常的圓盤狀,而是呈彎曲的鐮刀狀。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疾病稱作鐮刀型細胞貧血症。
何謂「鐮刀型細胞貧血症」
鐮狀細胞貧血症是世界上發現的第一個分子病,因此也開創了疾病分子生物學先河。正常成人的血紅蛋白是由兩條α鏈和兩條β鏈相互結合形成的四聚體,α鏈與β鏈分別由141及146個胺基酸順序連接組成。鐮狀細胞貧血病人由於β鏈第6位胺基酸穀氨酸被纈氨酸所替代,形成異常HbS,取代了正常的血紅蛋白(HbA),在脫氧狀態時HbS分子間產生相互作用,聚集成溶解度很低的螺旋形多聚體,使紅細胞扭曲成鐮狀細胞(鐮變)。鐮變的紅細胞比較僵硬,變形性變差,可受血管的機制破壞以及單核巨噬系統吞噬而發生溶血。鐮變的紅細胞還可讓血液黏滯性增加,血流速度變緩,加之變形能力差,易堵塞毛細血管引起局部缺氧及炎症反應導致相應部位產生疼痛危象,多發生於肌肉、四肢關節、骨骼、胸腹部,尤以關節與胸腹部為常見。鐮狀細胞貧血病的發生率為8/100000。
「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有何表現
患者在出生後開始半年內血紅蛋白主要是HbF,所以表現通常不顯著。半年後HbF漸漸由HbS替代,症狀與體徵逐漸呈現。
一方面出現慢性溶血性貧血,除了貧血相關症狀,由於膽紅素升高可引起皮膚、鞏膜輕中度黃染、色素性膽石症,當感染、寒冷、脫水時症狀可加重。嬰幼兒會出現脾大,伴隨年齡增長,脾臟可由於脾梗死、纖維化而縮小,因脾內紅細胞鐮變引起脾功能障礙以及脾臟不能從血流中過濾微生物,患者很容易因莢膜微生物(特別是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及病毒(如H1N1和細小病毒)而發生感染,而功能障礙性IgG和IgM抗體反應、補體結合旁路途徑的缺陷及調理吞噬功能障礙也可能在侵襲性感染的易感性方面起一定作用。若早年發病,病人多有生長及發育不良,一般全身情況差,易導致感染。如果大量血液滯留在肝、脾,將會出現肝脾進行性腫大而出現低血容量性休克,又叫作滯留型危象或隱退症候群。
另一方面因為毛細血管微血栓而致使反覆發作的血管阻塞性疼痛。因微小血管閉塞引起局部組織缺氧及炎症反應,在嬰幼兒而出現指(趾)手(足)關節腫脹、充血、疼痛時稱手足症候群,50%的2歲內患兒有手足症候群,兒童及成人多表現為四肢肌痛、腰背疼痛和大關節疼痛,嚴重者可出現劇烈腹痛(常見原因為脾梗死)、頭痛,甚至肢體癱瘓、昏迷。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管阻塞幾乎可發生在每個器官系統,能出現周期性疼痛,患者瘦弱、易感染、易疲勞、營養不良,各種原因引起的內臟缺氧使更多的紅細胞鐮變導致慢性器官損害,也可引起多發性心、肝、肺、腎、腦栓塞等嚴重合併症,從而導致與該疾病相關的特徵性急慢性多系統衰竭。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礙的進行性血管阻塞,也可在沒有任何明顯臨床表現的情況下發生。由於骨髓造血組織過度代償性增加使骨皮質變薄、骨質疏鬆、脊柱變形、股骨頭無菌壞死,若有骨梗死則可導致局部骨質硬化,如感染微小病毒,則可能引起骨髓增生低下、網織紅顯著減少、貧血突然加重。眼部症狀可出現眼底視網膜血管栓塞引起眼底出血、視網膜脫離。另外,尚可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而出現智力低下。
「鐮刀型細胞貧血症」如何治療
目前治療尚缺乏有效的辦法。對症治療可減輕患者症狀與痛苦。治療的通常原則包含良好的患者教育、營養支持、感染預防和處理、疼痛管理,減少器官損傷及併發症。治療目的在於預防缺氧、感染、脫水,初始預防措施還包括新生兒期開始的青黴素預防性使用,恰當的免疫接種以及對特殊情況(手術前準備、急性腦卒中、症狀性貧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病患的輸血治療。
鐮狀細胞貧血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預後很差,只有約14%的患者生存至成年,如無良好的醫療條件,患者並多於30歲前死亡。感染、心力衰竭、腎衰竭、猝死、肺部及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梗死危象引起的休克為常見的死因。妊娠容易加速臨床的惡化,且易發生流產和死胎。
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寶山分院
血液科 醫學博士 夏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