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人貧血的鐮狀細胞對鹿而言很普遍,170年前謎團首次揭開

2020-12-01 澎湃新聞

致人貧血的鐮狀細胞對鹿而言很普遍,170年前謎團首次揭開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17-12-19 20:19 來源:澎湃新聞

1910年,一名黑人青年因發燒和肌肉疼痛去醫院看病,檢查結果令人疑惑。他患有一種當時尚未被認識的一種特殊貧血疾病,其紅細胞不像正常人一樣呈圓餅狀,而是彎曲的鐮刀狀。這種貧血疾病就是後來被人所知的鐮刀型細胞貧血症。

實際上,早在人類身上發現鐮狀紅細胞的70年之前,也就是1840年,類似形狀的紅細胞就在北美白尾鹿中發現。白尾鹿和後來的鐮狀細胞性貧血患者有個共同點:紅細胞扭曲成鐮狀或其他異常形狀。距今超過170年,科學家一直未能解開這一謎團。然而,這種現象後來陸續在多種鹿身上均被發現。

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的分子進化生物學家Tobias Warnecke團隊首次釋疑,相關成果於12月18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子刊Nature ecology&evolution《自然-生態與演化》。論文指出,和人類類似,鹿紅細胞出現鐮刀狀也源於基因突變。但這種突變並沒有明顯影響鹿的健康,反而是其適應進化的一種選擇。

未參與上述研究的哈佛醫學院兒科血液病學家Vijay Sankaran評價道,明確了鹿血細胞鐮狀的分子基礎是「一次重要的進步」。

對人類而言,鐮狀細胞貧血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血紅蛋白病。臨床表現為慢性溶血性貧血、易感染和再發性疼痛危象以致慢性局部缺血導致器官組織損害。一般而言,患有鐮狀細胞貧血的病人很難活過50歲。

鐮狀細胞貧血致病機理則是,β-肽鏈第6位胺基酸穀氨酸被纈氨酸所代替,構成鐮狀血紅蛋白,取代了正常血紅細胞,而正常血紅蛋白最重要的功能在於運輸氧。這種DNA突變使得血紅蛋白兩種組成蛋白之一的β-珠蛋白粘性增加,造成血紅蛋白分子聚集並形成僵硬纖維。

這些僵硬纖維使得原本應該呈現圓餅形狀的紅細胞變成鐮刀狀或者其他畸形。致命的是,這種僵硬的鐮狀紅細胞不能通過毛細血管,並且使血液的粘滯度增大,阻塞毛細血管,機體免疫系統激活,清除突變紅細胞,最終導致貧血。

Warnecke和他的同事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15種鹿標本的血液、肌肉和DNA樣本,大多數標本來自動物園。其中,有兩種鹿,也就是馴鹿和歐洲駝鹿,為不存在鐮狀紅細胞的鹿種。

研究團隊比較了馴鹿和歐洲駝鹿β-珠蛋白的胺基酸序列與鐮狀紅細胞鹿的胺基酸序列,他們發現了一個關鍵區別:鐮狀紅細胞中有一個胺基酸由穀氨酸轉變為纈氨酸,同樣的胺基酸轉變也發生在鐮狀細胞貧血患者身上,但發生的分子位置不同。

鹿身上這種胺基酸的變化導致血紅蛋白分子同樣容易集聚成纖維狀,導致紅細胞呈現鐮狀。不過,和人類患者不同的是,鐮狀細胞鹿似乎仍舊非常健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在瘧疾流行地區,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這種β-珠蛋白基因突變導致的鐮狀細胞貧血通常更為普遍。此前也有研究證實,有這種基因缺陷的人對瘧疾的抵抗力增強。儘管,這種保護的機制目前尚不清晰。

Warnecke和及其同事指出,從鹿身上揭開上述機制或許是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他們認為,鐮狀紅細胞肯定賦予了鹿某種優勢。團隊的一項進化分析表明,1000萬年來,鹿一直在從正常β-珠蛋白向鐮狀缺陷的β-珠蛋白進化。

下一步,研究人員將從流行病學研究和群體遺傳學角度來研究,揭開鹿鐮狀紅細胞的演化生態,確定瘧疾寄生物瘧原蟲是否是鐮狀紅細胞鹿進化的推動因素。最終,這些分析將決定鹿在闡明鐮狀紅細胞和抵抗瘧疾這兩者關係時,是否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比較系統,這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的理解紅細胞變形如何幫助人類抵抗瘧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鐮刀型細胞貧血症,基因突變,鹿,瘧疾,澎湃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貧血也有新花樣 鐮狀細胞貧血症狀有哪些?
    貧血也有新花樣 鐮狀細胞貧血症狀有哪些?異常的血紅蛋白會使血紅細胞變形,鐮狀紅細胞脆弱、易破裂。當紅細胞數量破裂(溶血)減少時,就會導致貧血。這種情況被稱為鐮狀細胞性貧血。不規則的鐮狀細胞也會阻塞血管,導致組織和器官損傷和疼痛。
  • 微流體裝置可測鐮狀細胞貧血的嚴重程度
    新華社華盛頓2月29日電(記者 任海軍)鐮狀細胞貧血是一種較常見的遺傳性血液疾病
  • 新英格蘭: CRISPR–Cas9基因編輯有望治療鐮狀細胞性貧血和β-地...
    全世界每年有60,000人被診斷出患有嚴重的β地中海貧血,而有300,000人被診斷出患有鐮狀細胞病。1949年,Linus Carl Pauling(萊納斯·卡爾·鮑林)發現鐮狀細胞性貧血是一種「分子疾病」,是由於血紅蛋白的變異,說明人的遺傳性疾病是由於突變基因表達所產生的異常蛋白質,首次提出了分子疾病的概念。這為在分子水平上檢查遺傳性突變奠定了基礎,也讓他成為分子生物學的鼻祖。
  • 鐮狀細胞性貧血患者的肺功能表現
    鐮狀細胞性貧血(Hb-SS)的肺部併發症會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近期,有學者報導了鐮狀細胞性貧血患者的肺功能表現。   共有310名該症的患者參與了該項研究。他們被分為5組:阻塞性、限制性、混合性、單獨低DLCO、正常者。
  • 羥基脲:有效改善撒哈拉以南非洲鐮狀細胞貧血兒童的症狀,並且能...
    鐮狀細胞貧血(SCA)是一種常見的、危及生命的遺傳性疾病。因血紅蛋白β-肽鏈第6位胺基酸穀氨酸被纈氨酸所代替,構成鐮狀血紅蛋白(HbS),取代了正常Hb(HbA)。其中大多數人有許多急性和慢性併發症,導致生活質量低下和早死。在全球範圍內,鐮狀血紅蛋白病的發病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最高,每年有超過30萬名嬰兒患病,約佔該地區新生兒的1%。但是在該地區幾乎沒有建立鐮狀細胞貧血的篩查項目,只有少數幾個大型城市中心提供了專門的治療。
  • 鐮刀型細胞貧血會遺傳嗎?
    對於貧血的問題,我們多少會有點認知,現在很多人多少可能身體會出現貧血的情況。但是,正常情況下的貧血是無傷大雅的,就怕貧血玩花樣,為何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有些貧血的症狀可能會危機患者的生命健康乃至於威脅生育能力,其中大家有印象的可能就是地中海貧血。但是,貝安文文這次要說的可不是它,而是另外一種貧血症狀——鐮刀型細胞貧血。
  • 「基因魔剪」CRISPR或成鐮狀細胞貧血症剋星
    當地時間10月12日,一篇關於利用CRISPR-Cas9技術治療鐮狀細胞貧血症的論文,在美國學術期刊《科學·轉化醫學》上發表。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舊金山分校以及猶他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在體外成功修復幹細胞中的致病突變基因,給鐮狀細胞貧血症患提供了潛在的治療方法。
  • 鐮刀型細胞貧血病和普通貧血有什麼區別?
    鐮刀型細胞貧血病又稱鐮刀狀細胞型貧血、鐮狀細胞貧血,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血紅蛋白病,因β-肽鏈第6位胺基酸穀氨酸被纈氨酸所代替,構成鐮狀血紅蛋白,取代了正常血紅蛋白。臨床表現為慢性溶血性貧血、易感染和再發性疼痛危象引起慢性局部缺血從而導致器官組織損害。
  • 基因療法:為治癒鐮刀狀細胞貧血帶來新希望
    鐮刀形細胞貧血症(sickle cell disease,簡稱SCD)是一種隱性基因遺傳病:患病者的血液紅細胞表現為鐮刀狀,其攜帶氧的功能只有正常紅細胞的一半。在美國,鐮刀狀細胞嚴重影響非裔美國人(每500個新生兒中有1個患有該疾病),第二個患病率最高的人群是西班牙裔美國人,每3.6萬新生兒中有1個患有該疾病。
  • 華人科學家報導CRISPR-Cas9治療鐮狀細胞病進展
    痛苦的、往往致命的鐮狀細胞病影響了大約10萬美國人和全世界數百萬人。血紅蛋白亞單位β(又名β-珠蛋白)的一次突變迫使正常的盤狀紅細胞變硬並形成特有的鐮刀形。這些細胞會破壞血管壁,使小血管凝結,阻止氧氣向組織輸送。如今,一些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用來自匹配捐贈者的幹細胞進行治療,研究人員說,然而事實上,只有不到15%的患者可以選擇這個策略。
  • 優化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有望治療鐮狀細胞病
    將基因編輯與自體幹細胞移植結合在一起可能是一種治療鐮狀細胞病、β-地中海貧血和其他血液疾病的方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鐮狀細胞病和β-地中海貧血每年在世界範圍內共影響33.2萬人懷孕或分娩。這兩種疾病都涉及β珠蛋白編碼基因發生突變。在β-地中海貧血中,突變阻止紅細胞產生足夠多的攜氧血紅蛋白分子,從而導致貧血。
  • 鐮狀細胞病(SCD)重大裡程碑!首個治療疾病根源的藥物Oxbryta(voxel...
    Oxbryta是一種每日口服一次的藥物,是首個被批准直接抑制鐮狀血紅蛋白聚合的治療藥物,這是SCD的根本病因。Oxbryta有望在兩周內通過GBT的專業藥房合作夥伴網絡上市銷售。Oxbryta通過FDA的優先審查通道獲得批准,從新藥申請(NDA)被受理到最終批准僅僅用了2個多月時間。
  • 基因編輯技術治癒三名遺傳病患者:包括β地中海貧血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在歐洲血液學協會召開的一次視頻會議上,美國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用CRISPR技術對患者的骨髓幹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後,兩名β地中海貧血患者和一名鐮狀細胞疾病患者不再需要輸血。這是藉助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遺傳疾病的首份試驗結果。
  • 基因療法首次治癒常見遺傳病
    原標題:基因療法首次治癒常見遺傳病   科技日報北京3月2日電 (記者聶翠蓉)法國研究人員在2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基因療法成功治癒身患鐮狀細胞貧血的15歲男孩,該療法在其他7位患者身上也顯示出驚人療效。這是基因療法首次用於治療常見遺傳病。
  • NEJM:BCL11A轉錄後基因沉默治療鐮狀細胞病療效顯著
    在脫氧過程中,HbS聚合,導致紅細胞畸形,引發多種臨床症狀包括疼痛性腦血管破裂危象、慢性溶血性貧血、進行性和不可逆器官損害和早期死亡。目前鐮狀細胞病的標準治療方法是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超過90%的患者可以得到治癒,但存在包括嚴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風險以及可匹配的移植物缺乏等諸多局限性。
  •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說起人類最熟悉的無脊椎動物,蚯蚓一定榜上有名,作為現生環節動物之一,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蚯蚓已經算得上是相對高級的無脊椎動物了,根據科學家們此前通過化石的分析研究,認為蚯蚓的祖先和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有關
  • 【臍血前沿】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造血幹細胞治療鐮狀細胞病和β-地...
    該技術成果已應用於人類細胞、斑馬魚、小鼠以及細菌的基因組精確修飾。本研究主要通過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對造血幹細胞的BCL11A進行編輯,進而治療輸血依賴性β地中海貧血(TDT)和鐮狀細胞病(SCD)。 輸血依賴性β地中海貧血(TDT)和鐮狀細胞病(SCD)是比較嚴重的單基因疾病,嚴重可能危及生命。
  • 臭名昭著的「冒牌貨」:血管內大 B 細胞淋巴瘤
    近日,Neurology雜誌刊登了如下一則教學病例:第一部分:患者為28歲男性,患有鐮狀細胞貧血,近7個月出現行走困難。
  • 此病細胞似鐮刀,基因療法攻破它勢在必行!
    早在1910年,就在西印度群島格瑞那達的一名年輕牙科學生Walter Clement Noel體內發現了鐮狀細胞貧血中典型的異形血細胞。40年後,生物化學家Linus Pauling及其同事報導了,正是血紅蛋白的結構變化(紅細胞中發現的攜氧蛋白)改變了紅細胞的形狀。全世界目前有2000萬鐮狀細胞病患者,這樣一種嚴重的遺傳病,卻有著如此大規模患病人群,這非常不符合常理。
  • Science子刊:揭示雷帕黴素有助治療β-地中海貧血及其作用機制
    2019年8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鐮狀細胞病和β-地中海貧血每年在世界範圍內共影響33.2萬人懷孕或分娩。這兩種疾病都涉及β珠蛋白編碼基因發生突變。在β-地中海貧血中,突變阻止紅細胞產生足夠多的攜氧血紅蛋白分子,從而導致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