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研人員發現致命水母毒液「解藥」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雪梨5月5日電(陳宇)澳大利亞科研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利用基因組篩查的方法發現,一種已有藥物可阻止被具有致命毒性的澳大利亞箱形水母蜇傷後出現的部分症狀。

  澳大利亞箱形水母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動物之一,蜇人後其毒素會使人皮膚壞死並伴隨劇痛,還會侵入人的心臟,使人在短時間內因心臟停搏而死亡。一隻箱形水母體內攜帶的毒液足夠致60人死亡,目前還沒有針對其毒液的特效藥物。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論文說,利用被稱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他們在實驗室處理了數百萬個人體細胞,對每個細胞敲除一個不同基因,然後加入澳大利亞箱形水母毒液觀察,用這種全基因組篩查方法尋找那些與毒液接觸時可以倖存的細胞。

  研究人員篩查發現,人體細胞內一種名為ATP2B1的蛋白質是箱形水母毒液發揮毒性的必要條件,而ATP2B1蛋白質的存在需要有膽固醇。

  「我們在這項研究中確認,水母毒液發揮毒性的通路需要膽固醇,由於市面上已有很多藥物可以靶向膽固醇,我們採用了其中一種,用它來對抗毒液,而它起了作用,這是一種分子水平的毒液『解藥』。」論文第一作者、雷蒙德·勞博士說。

  動物實驗顯示,將上述靶向膽固醇藥物注射到暴露於箱形水母毒液的小鼠體內,只要在小鼠接觸毒液15分鐘內給藥,就可以阻止小鼠皮膚壞死和疼痛。但研究人員還不能確定藥物是否可以避免毒液引起的心臟驟停,未來將開展進一步研究。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 發現致命水母毒液解藥
    參考消息網5月6日報導 德媒稱,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解毒劑,能對抗地球上毒性最強的生物之一——澳大利亞箱形水母——的致命蜇刺。據德新社5月1日報導,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1日在一份聲明中說,這種新解毒劑是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發現的,若在受害者被蜇後15分鐘內使用,可遏止症狀。
  • 澳洲科學家發現致命箱型水母解藥
    4月30日,來自雪梨大學的科研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基因組篩查的方法發現,一種已有藥物可阻止被具有致命毒性的澳大利亞箱形水母蜇傷後出現的部分症狀。澳大利亞箱形水母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動物之一,蜇人後其毒素會使人皮膚壞死並伴隨劇痛,還會侵入人的心臟,使人在短時間內因心臟停搏而死亡。
  • 科研人員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拍到10多頭中華白海豚
    當天,科研人員在港珠澳大橋中國結塔北側、西人工島北側以及東西人工島之間航道處均發現中華白海豚在附近活動,數量共有10多頭。本次巡護首次採用無人機高清視頻航拍模式實現全方位、多角度遠程監測。科研人員發現的中華白海豚大多數身體為粉紅色,年齡約30多歲;部分白海豚身體為灰黑色,年齡較小,估計約10多歲;同時還拍攝到多頭中華白海豚「老少」同遊的相片,其中一頭老年中華白海豚身上尾部傷痕累累;這一系列珍貴的照片和視頻將為後續中華白海豚保護工作提供重要參考價值。本次活動也是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充分發揮科技服務能力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生態保護的重要舉措。
  • 武漢大學科研人員鎖定SARS冠狀病毒致命點
    如今,武漢大學的科研人員找到了一種「以牙還牙」要它命的方法。  2月15日,記者從武漢大學獲悉,這一攻略已刊載在國際權威綜合性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這次發現的SARS冠狀病毒致命點,是一組叫「非結構蛋白nsp14」的基因編碼。發現這組基因編碼的是武漢大學郭德銀教授與其博士生陳宇,論文共同作者還包括田波院士等。
  • 美科研人員發現蠑螈與蛇在「毒素戰」中進化
    新華網倫敦4月14日電 美國科研人員最近發現,為了不永遠成為天敵烏梢蛇的美餐,蠑螈變得越來越「毒」,而烏梢蛇也在不斷改進自身的抗毒能力。  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研究生莎娜·熱弗雷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發表報告說,蠑螈皮膚裡具有的神經毒素如果附著在蛇的肌肉細胞蛋白質上,鈉就會無法通過原來的通道進出肌肉細胞,肌肉就會因此癱瘓,進而致命。
  • 蝙蝠咬人事件頻發 澳醫務人員籲人們遠離蝙蝠
    蝙蝠咬人事件頻發 澳醫務人員籲人們遠離蝙蝠 2008年12月18日 15: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12月18日電 綜合報導,澳大利亞近來蝙蝠咬人事件頻發,新南威爾斯醫療機構17日呼籲人們遠離蝙蝠,被咬者容易感染可能致命的類似狂犬病毒。
  • 澳洲科學家發現箱形水母解藥
    最重要的一點,對箱形水母還沒有對應的解毒劑(解藥)。然而這條困擾世人多年的難題,在近日似乎終於解開了!據澳大利亞ABC報導,雪梨大學的研究團隊,過去7年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和人體細胞測試,成功找出數個與水母毒素破壞人體組織有關的基因,並發現市面上的降膽固醇藥物或可有效阻擋毒素活動。
  • 研究者稱首次在澳海域發現罕見大鰭魷魚
    新華社坎培拉11月12日電(記者白旭 嶽東興)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2日發布公報說,該組織的科研人員在澳南部的大澳大利亞灣拍攝到5隻大鰭魷魚的罕見鏡頭,這是首次在澳海域發現這種軟體動物。根據這一公報,在這家研究組織安排的深海科考中,科研人員運用攝像裝置在大澳大利亞灣某海域水深兩三千米處拍攝到這些魷魚。相關論文已發表在美國期刊《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上。海洋科學家德博拉·奧斯特哈格說,大鰭魷魚屬於巨鰭魷科,是一種深海魷魚,它們的鰭尺寸較大,其腕足和觸鬚的末端伸出很長的細絲。「目擊到大鰭魷魚非常罕見。
  • VX神經毒劑及其解藥
    (資料圖)VX毒劑由英國人在1952年首先發現,是目前毒性最強的神經毒劑,10毫克的VX即可致人死亡,殺傷作用可持續幾小時至幾天。近些年來,科學家發現人血清中的丁醯膽鹼酯酶就是這種有機磷毒劑的特效解藥,只不過這種解藥在人體中存量極少,微乎其微。
  • 港報:澳動物園工作人員發現最迷你針鼴鼠(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澳動物園誕生迷你針鼴鼠。參考消息網3月5日報導 港媒稱,澳洲塔隆加動物園的工作人員近日在位於新南威爾斯州獵人區的安娜灣步行道,發現了一隻出生僅30天的小針鼴鼠。這隻小針鼴鼠隨後便被帶回到塔隆加動物園,受到工作人員的悉心照料。據悉,這隻小針鼴鼠是迄今為止出現在塔隆加動物園最迷你的針鼴鼠,目前身子光溜溜的,脊柱還沒開始發育,看起來非常迷人。
  • 澳科研人員命名百餘新物種 漫畫角色成參考
    新華社坎培拉7月30日電(記者嶽東興 白旭)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機構科研人員過去一年為165個新物種進行了科學命名,其中一些命名參考了美國漫威公司漫畫角色的名字,包括「死侍」「雷神」「黑寡婦」等。公報說,科研人員命名的新物種包括151種昆蟲、8種植物、2種魚、1種生活在蜥蜴上的蟎蟲和3個鳥類新亞種。
  • 澳科研人員病倒南極,中國不計前嫌施以援手,澳高官激動感謝
    據歐亞時報12月23日報導,澳大利亞南極洲計劃團體日前表示,在南極的澳大利亞戴維斯研究站科考人員因身體不適病倒,在美國的協助下,中國不計前嫌幫助該人員撤離南極。澳大利亞南極司司長金·埃利斯激動地說:"非常感謝國際援助正在幫助這名隊員撤離"。
  • 名偵探柯南:其實黑衣組織的人員代號中,就告訴了我們解藥的成分
    因為小哀就是這個藥物的創始人之一,但是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你就可以發現,其實作者在一些劇情當中已經無意的提到過和這個藥物相關的信息,而且早就已經透露了關於解藥的成分。APTX4869究竟是什麼成分構成的?我相信很多柯南迷都不是很清楚,可是作者卻通過一些線索無意間的透露出了這個藥物的解藥成分!
  •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2019-03-27 16:48:25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谷夢溪
  • 美媒:科研人員在金星表面發現「火環」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新媒體專電 科研人員在金星表面發現了一個「火環」——即一個活躍的地幔熱柱帶狀區。據合眾國際社網站7月21日報導,與板塊構造引發的地球「火環」不同,金星上的火環是由垂直的熱點火山活動引起的。同類現象形成了夏威夷群島。科研人員在對金星冕狀物群進行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這個新火環。該科研團隊本周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月刊上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發現。
  • 古代人發明毒藥都有解藥,為什麼現代人發明「毒藥」都沒有解藥?
    最有意思的是,中了情花的毒並非無藥可救,它的解藥是斷腸草,長在情花樹下,人吃了就會解除情花之毒,不光情花,還有一系列毒藥包括鶴頂紅、冰魄銀針、彩雪蛛毒等等。大家有沒有發現,古代人發明五花八門的毒藥都有相應的解藥,很多中毒的武俠高人總是雞飛狗跳,四處尋找解藥,為了得到解藥,他們甚至乖乖為敵人賣命,實在不行就用內功解決,雖然能撿回一條命,但元氣大傷,多年練的武功毀於一旦。那麼問題來了,古人發明毒藥都有解藥,為啥現代人發明毒藥卻沒有解藥?
  • 【新華網】科研人員從琥珀中發現兩蜘蛛新科
    【新華網】科研人員從琥珀中發現兩蜘蛛新科 2020-11-26 新華網 莊北寧 【字體: 語音播報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了解到,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鋸氈蛛和扁巨蛛
  • 科研人員發現直至老年仍可使肌肉再生的幹細胞
    西媒稱,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英國《自然·細胞生物學》期刊上發表研究稱,他們發現了一種可以維持肌肉乾細胞再生能力直至老年的生理機制。據埃菲社馬德裡10月26日報導,這項由西班牙龐培法布拉大學、國家心血管病研究中心、加泰隆尼亞高等研究院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參與的研究,匯集了與歐洲和美國實驗室合作七年多以來的研究成果。骨骼肌的再生依賴一群處於休眠(或靜止)狀態的肌肉乾細胞(或衛星細胞)。處於這種狀態的幹細胞可被損傷或壓力喚醒,從而形成新的肌肉纖維,並擴增出新的幹細胞。
  • 科研人員從琥珀中發現兩蜘蛛新科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了解到,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鋸氈蛛和扁巨蛛,並基於新物種建立兩個新科,研究結果已在學術期刊《動物分類學報》英文版發表。據了解,白堊紀是陸地生態系統進化的重要地質時期,也是蜘蛛進化的重要階段。緬甸克欽琥珀蘊含大量保存完好的晚白堊紀無脊椎動物,包括多種多樣的蜘蛛種群。
  • 奇形怪狀大鰭魷魚 驚現澳海域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1月12日發布公報說,該組織的科研人員在澳南部的大澳大利亞灣拍攝到5隻罕見的大鰭魷魚,這是首次在澳海域發現這種軟體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