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大意失荊州?事實如此嗎?我們需要更客觀的歷史大局觀

2020-11-29 騰訊網

作者:說文說事

關羽在中國被譽為忠義的化身,是神一樣的存在,備受官方的推崇和民間的崇拜。無數的人都虔誠地貢獻了自己的膝蓋,頂禮膜拜。但是,隨著現在國民文化教育程度和素質的普及和提升,很多人都對一些傳統的印象有一種新的反思,文化覺醒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文化爭議。比如,很多人就試圖把關羽推下神壇,核心理由就是有勇無謀、剛愎自負,典型論據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一事,最後結論就是關羽名過其實、過於高估。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來看待關羽這個人呢?首先我們得承認《三國演義》對其有所浮誇和神化。但同時我們更要尊重歷史和人們對其的認可和尊重。一個能享譽千年、久居神壇的人,他的成功絕非偶然,也絕不是僅僅依靠單方面的吹捧就能久享盛譽了。陳壽《三國志》中就有「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當世虎臣」這樣的評價,不要覺得「萬人敵」就是呂布那樣有勇無謀的武夫,歷史上能稱得上「萬人敵」的將領,絕對不會超過十個。另外,歷史上真正的於萬軍之中取敵將之首級也就關羽一人(演義故事裡除外)。當然,這些只能說明關羽之勇,其實關羽在「智」上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比如說「水淹七軍」這樣威震華夏的戰役就不是一般的庸將可以打得出來的。

關羽一生最大的失敗就是丟失了荊州,也因此丟掉了性命,這也成了他被越來越多的人質疑不配為名將的主要原因。人們因此對「關羽大意失荊州」進行了各種剖析,得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結論。一個真正的歷史愛好和研究者,一定要學會用發展和動態的思維去解讀歷史,不能死抓事物的靜態結果和形式。比如說,諸葛亮北伐不成功,所以諸葛亮就不是名相?不善軍事?他要真能耐,為什麼韓信能夠從漢中入關,他也必須要可以!但是,韓信要是生在三國時期,他也絕對成功了,因為客觀環境(武都地震改變了地理條件)一直在變化,人很多時候是勝不了天的。

那麼帶著這種思維,我們再來客觀地看待和評價「關羽大意失荊州」這件事,看看歷史是否真的就是我們以為的模樣?看看關羽這個人究竟能否有資格成為名垂青史的名將?看看我們「以成敗論英雄」的歷史邏輯究竟有什麼漏洞?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幾種說法

「失荊州」一戰可以說是讓關羽身敗名裂的一戰。丟失荊州這麼一個戰略要地,對蜀漢的戰略打擊是嚴重的,畢竟益州的東線變得不安全了,本就弱小的蜀漢政權沒辦法安心地在天府之國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了,同時還要面對北面和東面的雙面軍事威脅。也就是說,就失敗的後果來說,讓關羽背上「千古罵名」也是說得過去的。其次,在丟失荊州的過程中,關羽的個人行為和性格被無限放大和片面截取,使得丟失荊州成了關羽的個人失誤,所以人們把丟失荊州等價於關羽的無能了。

關羽失敗的原因被反覆總結和提煉之後,形成普遍認識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關羽的個人能力不足。因為關羽作為一方主帥勇猛而無謀、逞強又好鬥。身為一方主帥,更應該謀劃全局,運籌帷幄,而不是衝鋒陷陣,奮勇殺敵。反觀關羽,每次都是親冒矢石、身先士卒,以至於後來被人射中了臂膀,戰鬥力直線下降,然後敗走麥城,身首異處。所以,關羽只能算是一個先鋒大將,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主帥。

2、關羽的性格自負狂傲。這個說法主要就是因為三國演義中的著名橋段——「虎女不嫁犬子」,說孫權派人為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親,結果關羽目中無人,說「虎女焉能嫁給犬子?」狂得沒邊,把自己比作老虎,把孫權罵成看門狗。所以孫權氣不打一處來,所以派呂蒙白衣渡江,趁亂偷襲。最後一步一步把關羽逼上了絕路。所以,關羽敗就敗在他的性格上,太飄了,太狂了。

3、關羽的政治格局不高。作為鎮守荊州的一方諸侯,關羽眼裡只有戰場,沒有政治觀、全局觀。導致荊州地區人心分裂,很多人對關羽怕而不服。逮到機會就想背叛關羽,如江陵守將糜芳和公安守將傅士仁不戰而降,導致關羽雪上加霜,被偷襲之後無力抵抗。所以,關羽的管理能力十分差勁是他的敗因之一。

關於丟失荊州的原因,集中在關羽身上的原因主要就是這幾個方面。其他一些細節點都可以歸結於這幾點,比如該不該打樊城?比如對東吳的防守不足?其實都可以歸結到上述幾個原因中。總之,丟失荊州就是關羽的責任。

另外,關於荊州之戰,也衍生出來了很多其他的論調。比如說內部的陰謀論,劉封、孟達拒絕支援,就是政治陰謀,想置關羽於死地;比如因此說諸葛亮用人不當;比如說劉備格局不夠,任人唯親等等。當然,這些說法也是建立在「關羽能力不行、不得人心」的邏輯基礎上的。

總之,「失荊州」本就是關羽難辭其咎的罪證,更何況,《三國演義》中還要來一個「大意失荊州」?所以,關羽就應該被批、被黑!我們不能說,關羽失荊州,我們不應該去思考他的問題、甚至錯誤,但是我們這種思考歷史的角度和方向是不對的,我們的歷史觀是狹隘的,我們的歷史邏輯是混亂的。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邏輯漏洞

我們要弄清楚關羽失荊州這件事的客觀評價,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上面的說法究竟是在說什麼?關羽是因為不行所以丟失了荊州?還是因為丟失了荊州所以關羽就不行?上面的說法基本上都是先基於關羽失敗了,然後再反推出來的各種「馬後炮」的說法吧!這在邏輯上是本末倒置、因果不分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對我這樣的說法嗤之以鼻,所以為了更充分地向大家解釋一下我的邏輯思路,我針對上面的說法提出幾個具體的問題:

1、假設不是關羽守荊州,那麼荊州就真的不會丟了嗎?

2、如果關羽不說什麼「虎女焉能嫁犬子」這樣的狂傲之話,東吳就真的不會攻打荊州嗎?

3、關羽丟失荊州真的是因為麻痺大意了嗎?

4、在荊州被攻破之後,糜芳、傅士仁投降真的只是因為關羽不得人心嗎?

5、劉封、孟達如果願意出兵救關羽,關羽就真的能夠保持不敗或者不死嗎?

6、如果劉備和諸葛亮不安排關羽守荊州,他們有更好的人選嗎?那樣就能確保荊州不失嗎?

7、關羽丟失了荊州就真的能說明關羽能力不行嗎?

8、荊州之失到底是軍事失敗還是外交失敗?

我相信如果大家能想清楚上述這些問題,就能真正對「關羽失荊州」這件事和關羽這個人有真正客觀而全面的認識了。

任何的成功和失敗都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是多方面因素決定的,所以我們不能進行簡單地反推。我們不能說關羽失敗了,所以關羽就不行。一個沒有考上清華的人難道他的智商就一定不如那些考上清華的人?一個考上清華的人就真的比那些沒有考上清華的人都聰明?

在面對關羽失荊州這件事情上,很多人都犯了本位主義的邏輯錯誤,認為失敗了的人就是能力上的失敗,乃至品行上的失敗。當然,從失敗中去反省、借鑑的想法和行為是值得提倡的!

通過上述的邏輯梳理,我們要最後給關羽定性,至少要明白:1、關羽能不能守得住荊州?2、丟失荊州到底是人禍還是天災,是庸人壞事還是大勢所趨?

關羽丟失荊州的綜合詳解

其實,關羽一直是一個軍事才能極高的將領,否則當時梟雄曹操也不會極力挽留之,他也無法跟隨劉備從東逃西躥的流浪者變成威震天下的當世虎將,更無法成為流芳百世的精神楷模。不管是上述的哪一點,都不可能是傲慢膚淺、驕縱無能的人可以做到的!關羽在鎮守荊州之前的輝煌戰績也就不一一介紹了!

荊州是劉備從東吳借來的,演義小說中更誇張地說是騙來的!但是這都是為了增加故事的傳奇性,突出主角光環而已。荊州是當時天下的腹心之地、南北通道、東西要塞,是統一天下的關鍵點。孫權絕不是因為受騙才把這塊肥肉讓給劉備的。他借荊州給劉備就是因為他足夠理智,他知道自己當時還沒有爭霸天下的能力,而北方的曹操卻不會輕易放過自己。把荊州讓給劉備,既可以讓劉備替自己守國門,又可以助力劉備取益州,扶持劉備成為新的抗曹勢力。

原本這之後,是一個很微妙的三足鼎立的局勢,荊州之戰不應該這麼突然就爆發了。荊州之戰的導火索是什麼呢?是關羽對孫權的侮辱?是關羽對樊城的進攻?這些其實都是表面現象,它背後真正的引線是劉備發動了漢中爭奪戰!

漢中爭奪戰是真正的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於劉備來說,不取得漢中,他就沒有出川北伐的可能(具體可以當時的地理條件)。而對於孫權來說,劉備取得了漢中,就具備了爭霸天下的條件,所以孫權才會在這個當口索要荊州,要回來了,可以在軍事上對益州形成軍事威脅。要不回來,也可以形成一個合理的戰爭藉口。而北方的曹操,自然也不會熟視無睹,他需要兩線作戰來分散劉備的軍事實力、增加他的軍事壓力。

可以說,劉備發動漢中戰爭後,荊州之戰是無可避免的。不是項羽的為人處世方式再圓滑點就可以避免的,也不是一句聯吳抗曹就可以保平安的。要知道,在政治鬥爭中,對彼此的關係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因素還是利益。

劉備在借到荊州之後,也明白荊州對自己的重大意義,所以安排了自己手下最能幹的諸葛亮鎮守荊州。諸葛亮在鎮守荊州時,也不負重託地把荊州治理得井然有序。所以這也成了關羽後來丟失荊州的反面論據。但這還真不能同日而語,因為外部的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後來,龐統戰死,劉備身邊無人可用,便抽調諸葛亮入川,把荊州交給了關羽。有人說,這是劉備的用人不當,其實這只是劉備集團在人才上的捉襟見肘而已!劉備並沒有錯,他能用誰?把一塊最重要的地盤交給自己最信任、最有本事的人鎮守,這難道錯了嗎?可惜的是,劉備集團的硬傷還是在於實力太弱。諸葛亮入川帶走一部分兵馬,留給關羽的人馬其實也就兩萬人左右了!臨危受命的關羽在荊州兵力不多的情況下,一邊招兵,一邊訓練,到公元219年進攻樊城的時候,已經能夠拿出一支三萬精銳部隊,其中陸軍和水軍都有,可見關羽是十分賣力又有能力的。

後來,關羽為了響應劉備在漢中的戰事,出兵樊城。這件事要一分為二來看,關羽既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考慮不周的地方。首先從一個穩定的全局觀來看這個問題,關羽選擇主動出擊,為劉備分擔軍事壓力,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關羽所考慮不周的地方在於他並沒有落實好東吳的意願,或者說他並沒有真正理解東吳的政治野心。

對於東吳,諸葛亮告誡過關羽4個字:聯吳抗曹。這四個字有什麼技術含量嗎?並沒有,因為這是一個弱者的政治共識。但很多人卻因為關羽最後的失敗認為是關羽毀了這個聯盟。因為戰前關羽拒絕了孫權的聯姻,導致孫權大怒,憤然和曹操結盟,前後夾擊關羽。這未免有點把政治鬥爭看成了小孩子過家家了!

關羽鎮守荊州5年時間,為什麼一直和東吳相處得挺好,到了這個關鍵節點東吳就要翻臉了?東吳提出聯姻,關羽接受了,兩家就能相安無事?關羽再狂傲,人家一國之君主動為兒子向你一方大將的女兒求婚,怎麼說也不算侮辱你,關羽犯得著這麼無禮嗎?關羽如果這點基本素質都沒有,他能成為一代名將嗎?

東吳的提親,是為了拿回荊州,企圖分化劉備集團,拉攏關羽。關羽的拒絕是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同時也是為了試探東吳的反應程度。但關羽在人性和政治上還是不夠老奸巨猾,他認為自己給了東吳一個難看的臉色,東吳還依然忍氣吞聲,或許就是真的不想破壞兩家的表面和平了。所以他放心地去發動樊城戰爭了!

而隨著關羽水淹七軍、威震天下,東吳的憂慮也就越來越重了。萬一劉備這個四處漂泊的「劉皇叔」,真正成了那個無法遏制的中興之主了,東吳該何去何從?孫權起了「殺心」,他要聯合曹操夾擊關羽。

最終孫權派呂蒙和陸遜雙子星座,採取白衣渡江等計謀,偷襲荊州成功,而腹背受敵的關羽也最終被擒殺。

總之,關羽失荊不單單是「大意」這個表面上的原因,也不是軍事失利。而是政治形勢風雲突變的一種必然結果。

關羽失荊州的必然性分析

我一直認為,關羽失荊州是必然的。關羽只是當時荊州的主帥,沒有保住荊州固然是他的失職,但還真不是他的能力和性格原因。如果換成其他人守荊州結果也會一樣,也正因為如此,關羽還能把這個歷史片段演繹得如此盪氣迴腸、熱血沸騰,這才是他的高明和偉大之處。

為什麼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必然結果呢?有些個別原因,已經在前文中簡單地闡述了,這裡簡單地歸納一下,主要原因有三:

1、地利:荊州位置太重要了。這跟比武招親一樣,擂主越漂亮,搶的人自然越多。

曹操要統一全國,自然要圖謀荊州;孫權要保平安,也不想讓荊州成為自己的威脅;劉備要發展實力,也要把荊州牢牢地拽在自己手裡。

荊州是南北咽喉,也是東西要塞,北接南陽、南有嶺南、西通巴蜀、東聯江東。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說了:「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什麼意思呢?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四戰之地。誰都想要,哪個方向都可以向它進攻。類似於戰國七雄的韓國,秦國想出關,首先就得拿下韓國。六國想對抗秦國,就必須保證韓國不落入敵人手裡。所以,韓國最後成為戰爭工具和戮戰戰場。所以韓國不管怎麼樣,都會是戰國七雄中最先被消滅的對象。

對於蜀漢來說,沒有荊州這塊戰略要地,就註定一輩子只能窩在益州了。

對於曹魏,荊州就像一把剪刀,不但可以切斷東吳和蜀漢的聯合,而且可以藉此為中轉站,各個方向自由作戰,各個擊破,完成統一。

對於東吳,荊州卻是帝王之資和存亡之地,不能不取之。魯肅曾這樣描述荊州的重要,「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下,外帶江漢,內阻山險,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裡,士民安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矣。」荊州對東吳的重要性其實比蜀漢更重要,畢竟失去荊州,蜀漢偏安一隅的條件更好。

「劉表收之,坐談西伯;劉備假之,三分天下;關羽用之,威震中華;孫權有之,抗衡曹魏。」這樣了了數語便是後人對荊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的高度總結。

東吳以前借荊州給劉備,是想要劉備幫他來守國門,是要扶持劉備來對抗曹操。而並不是真心希望劉備成為那個統一天下的人,現在劉備表現出這麼猛烈的勢頭,東吳覺得自己必須儘快取回荊州。跟關羽個人沒有半毛錢關係。

2、天時:東吳選擇的切入點太有利了。就選擇在你又擔心我、害怕我的時候來致命一擊,讓你防不勝防。

當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時,天下的政治格局已經變了。要是關羽再在荊州之戰中節節勝利,恐怕曹操和劉備的地位要對換了!這對誰的傷害是最大的?無疑是東吳!本來隔著荊州,遠離威脅,結果風雲突變,最大的威脅就在家門口了。所以,荊州是東吳必須要取的。

荊州是必須要取的,關鍵是什麼時候取?用什麼方式去取?在這一點上,東吳選擇最優方案,依然與關羽關係不大。

關羽本身就兵力不足,又有主動作戰的戰略需要。前面是自己的正面敵人,後面是自己的表面朋友,自己要打一個,防一個,怎麼辦?

只能是先試探一下「朋友」的態度,只要東吳不想搗亂或者不敢搗亂,這事就好辦得多了。所以戰前關羽和東吳的關係「惡化」的玄機就在於此。東吳不斷示弱,就是要讓關羽和曹操去火拼。而關羽即便有所懷疑和憂慮,也只能選擇相信東吳。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傾荊州之力兵圍樊城,並屢次打敗增援曹軍,逐漸佔據優勢,但是戰爭轉入膠著狀態。曹操開始謀求與東吳結盟,共同攻擊關羽。東吳等待的時機終於來了!

關羽進攻樊城,敗了,孫權也會取荊州的!勝了,孫權也不會放過荊州的!只不過,孫權選取的時機十分巧妙,讓關羽身敗名裂。

3、人和:蜀漢兵力不足、根基不穩人才不夠,註定是無法長期守住荊州的。

在赤壁之戰後,劉備派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共同留守荊州,而劉備和龐統帶領一部分兵力去奪益州,本就實力不強的荊州力量就開始被削弱了。後來龐統在落鳳坡被射殺身亡,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等人又帶領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劉備。最後只留下關羽守護荊州,剩下的兵力也不多,可用將領更是稀少。關羽鎮守荊州5年,雖然招兵買馬,但是荊州的實力也是一直不太強。這也說明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草創公司每年都在報喜報,到最後實力還是不能和那些傳統大公司相提並論?

其次,關羽手下並沒有什麼獨當一面的人才和幫手。一個強悍的領導可以帶領一幫平庸的手下打下一塊地盤,穩住局面。但是要有強勁的發展,還是要有合理的人才結構。劉備集團打著皇家血脈的旗號開始爭霸天下,這能俘獲很多民心,卻並不能真正讓很多有識之士臣服。人,願意低頭的時候,要麼是因為生死,要麼是因為利益,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因為情懷和道德。

最後,劉備在關羽守荊州期間,並沒有什麼天下歸心的威望,很多士族門閥並不是真正地對劉備死心塌地。在荊州平安的時候,在關羽的軍事震懾下,很多人都會默契地配合做一個乖寶寶。但只要荊州失利,情況變得不可控,大多數人依然會「真誠」地面對自己和家人的生死問題。所以,當東吳偷襲荊州時,江陵守將糜芳和公安守將傅士仁不戰而降。另外,關羽敗走麥城時,上庸守將劉封、孟達拒絕出兵解救,也都暴露了蜀漢政權內部矛盾重重的問題。

綜上所述,關羽失荊州是大勢所趨的必然事件,而不是關羽個人原因所致。雖然關羽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些不合時宜的舉動,比如不該在缺軍糧的時候去東吳的地盤收割糧食等,但這些終究是一些不影響大趨勢的小因素。

關羽失荊州的歷史總結

很多朋友看歷史,總是喜歡停留在成敗的表面。比如,司馬家最後統一三國,所以感覺曹操不行,沒有提前將司馬家斬草除根!又比如,諸葛亮北伐失敗,所以諸葛亮不懂軍事,遠不如韓信當年從漢中打到關中。這樣的想法,很多時候是容易有失偏頗的!

就關羽失荊州這件事來說,它並不能成為關羽能力不行的證據,相反,它還足以證明關羽的非凡才華。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打出了讓世人動容,讓曹操害怕,讓孫權翻臉的戰績,本身就是一件足以讓人敬畏的事情。

我們看歷史事件,一定要遵循歷史邏輯和客觀條件。就三國那段歷史來說,它的本質是士族集團對外戚、宦官集團的反攻,他們要拿回他們的政治話語權,也就是能抗衡皇權的相權。只不過沒有想到引起天下大亂,士族集團率先各自心懷鬼胎,形成了各自割據的諸侯。雄才偉略的曹操不甘平庸,被士族集團不斷排擠之後,團結寒門士子,去挑戰士族集團。劉備則是藉助皇權那零落成泥的威望進行草根創業,打造了一個夢想平臺。而孫權則是想偏安一隅,保住自己父兄渾水摸魚得來的家產,他們是割據小地主的利益代表。而士族集團才是那段歷史無法剷除的龐然大物,所以才會有司馬家突然躥出來收拾了爛攤子,從而中國進入長達幾百年的士族政治時期。

因而從深層來看,關羽沒有對東吳產生足夠的重視,致使荊州被襲取,應該只能說是一小部分原因。而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蜀漢短時間快速膨脹後,內部實力空虛,人才不足,未及時消化內部和外交上的矛盾。

關羽所領導的襄樊之戰,它並不是一場局部戰役,而是環環相扣地將三國全面捲入其中,最終使蜀漢潛在的問題提前暴露,並超出了劉備與諸葛亮控制能力範圍。是天意,也是人性,與關羽本身的關係並不大。

而對於關羽這麼一個人,我相信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他的能力足以匹配世代人們對他的膜拜,也足以承受很多歷史名人對他的讚譽。比如馬超入蜀,關羽寫信問問情況,諸葛亮就回了這麼一封信,「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

關羽的失敗是必然的!歷史往往只有必然的失敗,而沒有必然的成功!能有這樣的歷史大局觀是我所希望和追求的!

相關焦點

  •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在現代語言中,我們都已經很熟悉那句成語叫「大意失荊州」,用來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歷史背景是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故事概況為: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
  • 新疆出土一部古書,內容顛覆歷史,學者:關羽之死真相大白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威震華夏,曹操聯盟東吳,孫權命令呂蒙偷襲荊州,《三國志·關羽傳》載,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羅貫中採信了這句話,因此在演義中為關羽安排了同樣的死法,但關羽之死,在歷史上,並非如此,即便《三國志》內,陳壽的記載都有矛盾。
  • 荊州花15億建世界最大關公像,佔地228畝、高58米,卻遭央視批評
    說到荊州我們肯定會想到名著《三國演義》裡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身處在荊州我們似乎能被時光拉回那個戰火紛飛群雄四起的世道。但是隨著近年來經濟文化的發展,荊州的旅遊業也在不斷崛起。荊州5年前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關公像,斥資15億元人民幣打造,佔地228畝。但是這個雕像並沒有給荊州帶去期望的收益,反而麻煩不斷。
  • 關羽算不算名將,為何孫權偷襲荊州之後,數萬精兵一鬨而散?
    作為鎮守蜀國兩大戰略要地之一荊州的關羽,深得劉備信任,統帥兵馬至少數萬,然而在東吳偷襲荊州之後,關羽敗走麥城之時,本來統帥數萬兵馬的關羽,最後身邊只剩十餘騎,數萬精兵盡沒,部將無人跟隨,簡直不可思議匪夷所思,古今名將都不可能慘敗到這種程度。因此,不由得讓人疑問:關羽有何用兵之過,做人有何之錯?
  • 歷史上的關羽早已被仇家滅門,為何如今有那麼多人自稱關羽後裔?
    歷史上的關羽早已被仇家滅門,為何如今有那麼多人自稱關羽後裔? 核心提示:公元二一九年,吳國大將呂蒙趁關羽北伐曹操且荊州空虛之際,率軍渡江,順利奪走了關羽的根據地,切斷了關羽的退路。
  • 身首異處的敗軍之將 關羽怎麼就被捧上了天?
    乞降不準的關羽,狼狽地敗走麥城,逃命路上,被東吳的無名走卒馬忠生擒於臨沮。旋即,被孫權下令斬首,並將首級送於洛陽的曹操驗明正身。一生勇武過人,目空一切的關羽,就這樣身首異處魂分兩地。這次失敗,不但是關羽自身生命不可挽回的失敗,更造成了大哥劉備興復漢室一統天下人生目標不可挽回的失敗。
  • 他為救關羽,不惜洩露天機,結果關羽敗走麥城,身首異處!
    諸葛孔明的智謀我們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這個是不容爭議的。不過除了諸葛孔明在三國中還是有很多非常有才能的人的。例如關羽,相信對於關羽大家一定不會陌生,熟悉三國歷史和這本名著的人都知道關羽在三國中也是一個核心的人物形象。就算是你對於三國的歷史和三國演義不太熟悉那你如果是在河南,河北那一帶地區的話,那你應該知道關羽這個人物形象。在中國的某些地區關羽可是很受人尊敬的,人們打他看成神一樣的存在。
  • 三國最忠義者的結局是被斬殺,雖身首異處,卻是最高榮譽,關羽
    比如初出茅廬的時候,關羽就能「三英打呂布」、斬殺袁紹的大將顏良了,為了國家利益還不顧個人安危,敢孤身赴會。但是歷史中關羽這樣的忠義之士卻慘死,他奉劉備之命鎮守荊州,但是沒想到東吳不信守承諾,突襲了荊州,關羽父子寡不敵眾,終究沒逃過被圍困被殺害的命運。關羽最終被孫權手下斬殺下頭顱。
  •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是誇大其詞的讚美,還是事實如此?
    諸葛亮是否預謀,史籍沒有明確記載,從當時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都留守荊州,僅劉備率軍入蜀,應該說諸葛亮不但參與,而且是決策的。為什麼?首先,這時荊州的一部分是劉備唯一立足之地,孫權也在暗中窺伺。其次,《隆中對》提出奪取益州僅是策劃,儘管法正獻策,但是否必得,仍屬未卜。因而諸葛亮率領大將,以重兵鎮守荊州,劉備僅以偏師入蜀,如此可以進退自如,立於不敗之地。
  • 統一大家的思想,孫權需要足以說服人的事實與理由,談何容易?
    彼時,有的人一生徵戰沙戰,最終馬革裹屍,留下了一曲悲壯的高歌,例如終被擒殺的關羽,中箭而亡的張郃;有的人,死於宵小之手,令人遺憾而又悲憤,例如遇刺身亡的孫策,夢中喪命的張飛,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曹操。曹操一生在權謀和徵戰中度過,說他是軍事家,這點應該同意,其統一北方的歷史功績,是無法泯滅的歷史事實。曹操是個詩人,我也贊同。因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樣的詩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達到的文學意境。
  • 關羽說虎女安能配犬子,他的女兒是誰,是關羽口中所說的虎女嗎?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是既有能力又高傲的人,除了對劉備張飛等人尊敬之外,對其餘人的眼光就顯得有點那麼高傲了,說白了就是看不起別人。在小說中關羽因為一句話把孫權得罪了,這句話就是「虎女安能配犬子。」關羽為什麼說這句話呢?起因還得從荊州說起。
  • 關羽被殺後,身首異處,頭顱就葬在這裡!
    三國時期名將關羽作為忠義勇猛的象徵,受後人膜拜,是影響至今的大英雄。關羽死後,身首異處,相隔千裡,分葬兩地!219年冬,孫權偷襲荊州,關羽退走麥城,大義歸天。220年春正月,孫權害怕劉備起兵報復,將關羽首級獻給曹操,看曹如何處置這個難題。以便將矛盾轉移。
  • 曹操的身邊,早已形成人才「滾雪球效應」,但他為何放棄了關羽?
    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他們相繼走上敗亡的道路,被歷史洪流無情地淘汰。所以能善用人才,不但與國家興衰息息相關,蓋棺論定時,也會成為後世評價的標準之一。劉備不就是因為禮賢下士,而最終贏得後世美名的典範嗎?曹操的身邊,已經形成了人才「滾雪球效應」懂得籠絡人才,善於讓人才盡為己用者,不只劉備一人,曹操更是其中翹楚。
  •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思辯
    我們只能認定通過正義的程序最終確定的法律事實也是正義的,在英美法系國家裡,當客觀事實的真實性無法確定時,則通過審查程序的正當性來作出判斷,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判決的審查,不以查明事實真相為內容,而是看遵循正當程序,正確適用法律為準則,衡量其法律審是否濫用自由裁量權。他們對上訴審僅僅進行的是法律審,而不進行事實審。
  • 關羽曾再三表示欲娶秦宜祿之妻,結果卻被曹操搶先霸佔
    「花關索」的故事 裴松之註解《三國志》時,曾引《蜀記》材料曰:「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大意是說,呂布被圍困時曾遣秦宜祿出城求救,誰知秦宜祿竟然丟下妻子,藉機投奔袁術;而關羽則幾次向曹操表示想娶秦宜祿之妻。
  • 虎牢關斬殺華雄的為何是關羽,而不是張飛?原來早就內定好了!
    其實按照羅貫中塑造的張飛形象,當初在虎牢關下,應該是張飛斬華雄才對,畢竟以張飛的實力,完全有能力斬殺華雄,而他的性格,更有可能主動請纓去戰華雄。為什麼會是關羽呢? 其實,安排關羽斬殺華雄,正是羅貫中的高明之處。
  • 五虎將黃忠與關羽戰平,為何關羽看不起黃忠,因簡單也很無奈
    在劉備自稱漢中王,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關羽聞知黃忠地位和自己一樣,憤怒地說:「大丈夫絕不能和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最後在費詩勸解下才接受任命。可以說關羽是看不起黃忠的。很多人說,這個是關羽的性格原因,畢竟關羽在聽說馬超歸降劉備以後,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武藝才幹與誰人可以相比。
  • 一身傲骨,從不認輸,關羽也是個虛心的將軍
    因為他就是如此一個把恩與怨都分的這麼清楚的人,別人既然以前提拔過他,而且還對他不薄,那關羽在面臨這樣的窘境如此做還是可以被理解的。再後來這個橋段我們也知道,這個人的俠肝義膽,是多麼令人敬佩啊。劉備剛剛從赤壁獲得了勝利,正準備進攻那些被曹操剛剛拿下的荊州。而這荊州也正是他以前的堂哥原來的屬地。在此之中,手下的戰將沒有一個人是落後的!比如張飛,也就帶了三千個人就拿下了武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