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文說事
關羽在中國被譽為忠義的化身,是神一樣的存在,備受官方的推崇和民間的崇拜。無數的人都虔誠地貢獻了自己的膝蓋,頂禮膜拜。但是,隨著現在國民文化教育程度和素質的普及和提升,很多人都對一些傳統的印象有一種新的反思,文化覺醒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文化爭議。比如,很多人就試圖把關羽推下神壇,核心理由就是有勇無謀、剛愎自負,典型論據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一事,最後結論就是關羽名過其實、過於高估。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來看待關羽這個人呢?首先我們得承認《三國演義》對其有所浮誇和神化。但同時我們更要尊重歷史和人們對其的認可和尊重。一個能享譽千年、久居神壇的人,他的成功絕非偶然,也絕不是僅僅依靠單方面的吹捧就能久享盛譽了。陳壽《三國志》中就有「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當世虎臣」這樣的評價,不要覺得「萬人敵」就是呂布那樣有勇無謀的武夫,歷史上能稱得上「萬人敵」的將領,絕對不會超過十個。另外,歷史上真正的於萬軍之中取敵將之首級也就關羽一人(演義故事裡除外)。當然,這些只能說明關羽之勇,其實關羽在「智」上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比如說「水淹七軍」這樣威震華夏的戰役就不是一般的庸將可以打得出來的。
關羽一生最大的失敗就是丟失了荊州,也因此丟掉了性命,這也成了他被越來越多的人質疑不配為名將的主要原因。人們因此對「關羽大意失荊州」進行了各種剖析,得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結論。一個真正的歷史愛好和研究者,一定要學會用發展和動態的思維去解讀歷史,不能死抓事物的靜態結果和形式。比如說,諸葛亮北伐不成功,所以諸葛亮就不是名相?不善軍事?他要真能耐,為什麼韓信能夠從漢中入關,他也必須要可以!但是,韓信要是生在三國時期,他也絕對成功了,因為客觀環境(武都地震改變了地理條件)一直在變化,人很多時候是勝不了天的。
那麼帶著這種思維,我們再來客觀地看待和評價「關羽大意失荊州」這件事,看看歷史是否真的就是我們以為的模樣?看看關羽這個人究竟能否有資格成為名垂青史的名將?看看我們「以成敗論英雄」的歷史邏輯究竟有什麼漏洞?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幾種說法
「失荊州」一戰可以說是讓關羽身敗名裂的一戰。丟失荊州這麼一個戰略要地,對蜀漢的戰略打擊是嚴重的,畢竟益州的東線變得不安全了,本就弱小的蜀漢政權沒辦法安心地在天府之國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了,同時還要面對北面和東面的雙面軍事威脅。也就是說,就失敗的後果來說,讓關羽背上「千古罵名」也是說得過去的。其次,在丟失荊州的過程中,關羽的個人行為和性格被無限放大和片面截取,使得丟失荊州成了關羽的個人失誤,所以人們把丟失荊州等價於關羽的無能了。
關羽失敗的原因被反覆總結和提煉之後,形成普遍認識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關羽的個人能力不足。因為關羽作為一方主帥勇猛而無謀、逞強又好鬥。身為一方主帥,更應該謀劃全局,運籌帷幄,而不是衝鋒陷陣,奮勇殺敵。反觀關羽,每次都是親冒矢石、身先士卒,以至於後來被人射中了臂膀,戰鬥力直線下降,然後敗走麥城,身首異處。所以,關羽只能算是一個先鋒大將,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主帥。
2、關羽的性格自負狂傲。這個說法主要就是因為三國演義中的著名橋段——「虎女不嫁犬子」,說孫權派人為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親,結果關羽目中無人,說「虎女焉能嫁給犬子?」狂得沒邊,把自己比作老虎,把孫權罵成看門狗。所以孫權氣不打一處來,所以派呂蒙白衣渡江,趁亂偷襲。最後一步一步把關羽逼上了絕路。所以,關羽敗就敗在他的性格上,太飄了,太狂了。
3、關羽的政治格局不高。作為鎮守荊州的一方諸侯,關羽眼裡只有戰場,沒有政治觀、全局觀。導致荊州地區人心分裂,很多人對關羽怕而不服。逮到機會就想背叛關羽,如江陵守將糜芳和公安守將傅士仁不戰而降,導致關羽雪上加霜,被偷襲之後無力抵抗。所以,關羽的管理能力十分差勁是他的敗因之一。
關於丟失荊州的原因,集中在關羽身上的原因主要就是這幾個方面。其他一些細節點都可以歸結於這幾點,比如該不該打樊城?比如對東吳的防守不足?其實都可以歸結到上述幾個原因中。總之,丟失荊州就是關羽的責任。
另外,關於荊州之戰,也衍生出來了很多其他的論調。比如說內部的陰謀論,劉封、孟達拒絕支援,就是政治陰謀,想置關羽於死地;比如因此說諸葛亮用人不當;比如說劉備格局不夠,任人唯親等等。當然,這些說法也是建立在「關羽能力不行、不得人心」的邏輯基礎上的。
總之,「失荊州」本就是關羽難辭其咎的罪證,更何況,《三國演義》中還要來一個「大意失荊州」?所以,關羽就應該被批、被黑!我們不能說,關羽失荊州,我們不應該去思考他的問題、甚至錯誤,但是我們這種思考歷史的角度和方向是不對的,我們的歷史觀是狹隘的,我們的歷史邏輯是混亂的。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邏輯漏洞
我們要弄清楚關羽失荊州這件事的客觀評價,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上面的說法究竟是在說什麼?關羽是因為不行所以丟失了荊州?還是因為丟失了荊州所以關羽就不行?上面的說法基本上都是先基於關羽失敗了,然後再反推出來的各種「馬後炮」的說法吧!這在邏輯上是本末倒置、因果不分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對我這樣的說法嗤之以鼻,所以為了更充分地向大家解釋一下我的邏輯思路,我針對上面的說法提出幾個具體的問題:
1、假設不是關羽守荊州,那麼荊州就真的不會丟了嗎?
2、如果關羽不說什麼「虎女焉能嫁犬子」這樣的狂傲之話,東吳就真的不會攻打荊州嗎?
3、關羽丟失荊州真的是因為麻痺大意了嗎?
4、在荊州被攻破之後,糜芳、傅士仁投降真的只是因為關羽不得人心嗎?
5、劉封、孟達如果願意出兵救關羽,關羽就真的能夠保持不敗或者不死嗎?
6、如果劉備和諸葛亮不安排關羽守荊州,他們有更好的人選嗎?那樣就能確保荊州不失嗎?
7、關羽丟失了荊州就真的能說明關羽能力不行嗎?
8、荊州之失到底是軍事失敗還是外交失敗?
我相信如果大家能想清楚上述這些問題,就能真正對「關羽失荊州」這件事和關羽這個人有真正客觀而全面的認識了。
任何的成功和失敗都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是多方面因素決定的,所以我們不能進行簡單地反推。我們不能說關羽失敗了,所以關羽就不行。一個沒有考上清華的人難道他的智商就一定不如那些考上清華的人?一個考上清華的人就真的比那些沒有考上清華的人都聰明?
在面對關羽失荊州這件事情上,很多人都犯了本位主義的邏輯錯誤,認為失敗了的人就是能力上的失敗,乃至品行上的失敗。當然,從失敗中去反省、借鑑的想法和行為是值得提倡的!
通過上述的邏輯梳理,我們要最後給關羽定性,至少要明白:1、關羽能不能守得住荊州?2、丟失荊州到底是人禍還是天災,是庸人壞事還是大勢所趨?
關羽丟失荊州的綜合詳解
其實,關羽一直是一個軍事才能極高的將領,否則當時梟雄曹操也不會極力挽留之,他也無法跟隨劉備從東逃西躥的流浪者變成威震天下的當世虎將,更無法成為流芳百世的精神楷模。不管是上述的哪一點,都不可能是傲慢膚淺、驕縱無能的人可以做到的!關羽在鎮守荊州之前的輝煌戰績也就不一一介紹了!
荊州是劉備從東吳借來的,演義小說中更誇張地說是騙來的!但是這都是為了增加故事的傳奇性,突出主角光環而已。荊州是當時天下的腹心之地、南北通道、東西要塞,是統一天下的關鍵點。孫權絕不是因為受騙才把這塊肥肉讓給劉備的。他借荊州給劉備就是因為他足夠理智,他知道自己當時還沒有爭霸天下的能力,而北方的曹操卻不會輕易放過自己。把荊州讓給劉備,既可以讓劉備替自己守國門,又可以助力劉備取益州,扶持劉備成為新的抗曹勢力。
原本這之後,是一個很微妙的三足鼎立的局勢,荊州之戰不應該這麼突然就爆發了。荊州之戰的導火索是什麼呢?是關羽對孫權的侮辱?是關羽對樊城的進攻?這些其實都是表面現象,它背後真正的引線是劉備發動了漢中爭奪戰!
漢中爭奪戰是真正的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於劉備來說,不取得漢中,他就沒有出川北伐的可能(具體可以當時的地理條件)。而對於孫權來說,劉備取得了漢中,就具備了爭霸天下的條件,所以孫權才會在這個當口索要荊州,要回來了,可以在軍事上對益州形成軍事威脅。要不回來,也可以形成一個合理的戰爭藉口。而北方的曹操,自然也不會熟視無睹,他需要兩線作戰來分散劉備的軍事實力、增加他的軍事壓力。
可以說,劉備發動漢中戰爭後,荊州之戰是無可避免的。不是項羽的為人處世方式再圓滑點就可以避免的,也不是一句聯吳抗曹就可以保平安的。要知道,在政治鬥爭中,對彼此的關係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因素還是利益。
劉備在借到荊州之後,也明白荊州對自己的重大意義,所以安排了自己手下最能幹的諸葛亮鎮守荊州。諸葛亮在鎮守荊州時,也不負重託地把荊州治理得井然有序。所以這也成了關羽後來丟失荊州的反面論據。但這還真不能同日而語,因為外部的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後來,龐統戰死,劉備身邊無人可用,便抽調諸葛亮入川,把荊州交給了關羽。有人說,這是劉備的用人不當,其實這只是劉備集團在人才上的捉襟見肘而已!劉備並沒有錯,他能用誰?把一塊最重要的地盤交給自己最信任、最有本事的人鎮守,這難道錯了嗎?可惜的是,劉備集團的硬傷還是在於實力太弱。諸葛亮入川帶走一部分兵馬,留給關羽的人馬其實也就兩萬人左右了!臨危受命的關羽在荊州兵力不多的情況下,一邊招兵,一邊訓練,到公元219年進攻樊城的時候,已經能夠拿出一支三萬精銳部隊,其中陸軍和水軍都有,可見關羽是十分賣力又有能力的。
後來,關羽為了響應劉備在漢中的戰事,出兵樊城。這件事要一分為二來看,關羽既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考慮不周的地方。首先從一個穩定的全局觀來看這個問題,關羽選擇主動出擊,為劉備分擔軍事壓力,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關羽所考慮不周的地方在於他並沒有落實好東吳的意願,或者說他並沒有真正理解東吳的政治野心。
對於東吳,諸葛亮告誡過關羽4個字:聯吳抗曹。這四個字有什麼技術含量嗎?並沒有,因為這是一個弱者的政治共識。但很多人卻因為關羽最後的失敗認為是關羽毀了這個聯盟。因為戰前關羽拒絕了孫權的聯姻,導致孫權大怒,憤然和曹操結盟,前後夾擊關羽。這未免有點把政治鬥爭看成了小孩子過家家了!
關羽鎮守荊州5年時間,為什麼一直和東吳相處得挺好,到了這個關鍵節點東吳就要翻臉了?東吳提出聯姻,關羽接受了,兩家就能相安無事?關羽再狂傲,人家一國之君主動為兒子向你一方大將的女兒求婚,怎麼說也不算侮辱你,關羽犯得著這麼無禮嗎?關羽如果這點基本素質都沒有,他能成為一代名將嗎?
東吳的提親,是為了拿回荊州,企圖分化劉備集團,拉攏關羽。關羽的拒絕是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同時也是為了試探東吳的反應程度。但關羽在人性和政治上還是不夠老奸巨猾,他認為自己給了東吳一個難看的臉色,東吳還依然忍氣吞聲,或許就是真的不想破壞兩家的表面和平了。所以他放心地去發動樊城戰爭了!
而隨著關羽水淹七軍、威震天下,東吳的憂慮也就越來越重了。萬一劉備這個四處漂泊的「劉皇叔」,真正成了那個無法遏制的中興之主了,東吳該何去何從?孫權起了「殺心」,他要聯合曹操夾擊關羽。
最終孫權派呂蒙和陸遜雙子星座,採取白衣渡江等計謀,偷襲荊州成功,而腹背受敵的關羽也最終被擒殺。
總之,關羽失荊不單單是「大意」這個表面上的原因,也不是軍事失利。而是政治形勢風雲突變的一種必然結果。
關羽失荊州的必然性分析
我一直認為,關羽失荊州是必然的。關羽只是當時荊州的主帥,沒有保住荊州固然是他的失職,但還真不是他的能力和性格原因。如果換成其他人守荊州結果也會一樣,也正因為如此,關羽還能把這個歷史片段演繹得如此盪氣迴腸、熱血沸騰,這才是他的高明和偉大之處。
為什麼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必然結果呢?有些個別原因,已經在前文中簡單地闡述了,這裡簡單地歸納一下,主要原因有三:
1、地利:荊州位置太重要了。這跟比武招親一樣,擂主越漂亮,搶的人自然越多。
曹操要統一全國,自然要圖謀荊州;孫權要保平安,也不想讓荊州成為自己的威脅;劉備要發展實力,也要把荊州牢牢地拽在自己手裡。
荊州是南北咽喉,也是東西要塞,北接南陽、南有嶺南、西通巴蜀、東聯江東。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說了:「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什麼意思呢?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四戰之地。誰都想要,哪個方向都可以向它進攻。類似於戰國七雄的韓國,秦國想出關,首先就得拿下韓國。六國想對抗秦國,就必須保證韓國不落入敵人手裡。所以,韓國最後成為戰爭工具和戮戰戰場。所以韓國不管怎麼樣,都會是戰國七雄中最先被消滅的對象。
對於蜀漢來說,沒有荊州這塊戰略要地,就註定一輩子只能窩在益州了。
對於曹魏,荊州就像一把剪刀,不但可以切斷東吳和蜀漢的聯合,而且可以藉此為中轉站,各個方向自由作戰,各個擊破,完成統一。
對於東吳,荊州卻是帝王之資和存亡之地,不能不取之。魯肅曾這樣描述荊州的重要,「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下,外帶江漢,內阻山險,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裡,士民安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矣。」荊州對東吳的重要性其實比蜀漢更重要,畢竟失去荊州,蜀漢偏安一隅的條件更好。
「劉表收之,坐談西伯;劉備假之,三分天下;關羽用之,威震中華;孫權有之,抗衡曹魏。」這樣了了數語便是後人對荊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的高度總結。
東吳以前借荊州給劉備,是想要劉備幫他來守國門,是要扶持劉備來對抗曹操。而並不是真心希望劉備成為那個統一天下的人,現在劉備表現出這麼猛烈的勢頭,東吳覺得自己必須儘快取回荊州。跟關羽個人沒有半毛錢關係。
2、天時:東吳選擇的切入點太有利了。就選擇在你又擔心我、害怕我的時候來致命一擊,讓你防不勝防。
當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時,天下的政治格局已經變了。要是關羽再在荊州之戰中節節勝利,恐怕曹操和劉備的地位要對換了!這對誰的傷害是最大的?無疑是東吳!本來隔著荊州,遠離威脅,結果風雲突變,最大的威脅就在家門口了。所以,荊州是東吳必須要取的。
荊州是必須要取的,關鍵是什麼時候取?用什麼方式去取?在這一點上,東吳選擇最優方案,依然與關羽關係不大。
關羽本身就兵力不足,又有主動作戰的戰略需要。前面是自己的正面敵人,後面是自己的表面朋友,自己要打一個,防一個,怎麼辦?
只能是先試探一下「朋友」的態度,只要東吳不想搗亂或者不敢搗亂,這事就好辦得多了。所以戰前關羽和東吳的關係「惡化」的玄機就在於此。東吳不斷示弱,就是要讓關羽和曹操去火拼。而關羽即便有所懷疑和憂慮,也只能選擇相信東吳。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傾荊州之力兵圍樊城,並屢次打敗增援曹軍,逐漸佔據優勢,但是戰爭轉入膠著狀態。曹操開始謀求與東吳結盟,共同攻擊關羽。東吳等待的時機終於來了!
關羽進攻樊城,敗了,孫權也會取荊州的!勝了,孫權也不會放過荊州的!只不過,孫權選取的時機十分巧妙,讓關羽身敗名裂。
3、人和:蜀漢兵力不足、根基不穩人才不夠,註定是無法長期守住荊州的。
在赤壁之戰後,劉備派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共同留守荊州,而劉備和龐統帶領一部分兵力去奪益州,本就實力不強的荊州力量就開始被削弱了。後來龐統在落鳳坡被射殺身亡,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等人又帶領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劉備。最後只留下關羽守護荊州,剩下的兵力也不多,可用將領更是稀少。關羽鎮守荊州5年,雖然招兵買馬,但是荊州的實力也是一直不太強。這也說明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草創公司每年都在報喜報,到最後實力還是不能和那些傳統大公司相提並論?
其次,關羽手下並沒有什麼獨當一面的人才和幫手。一個強悍的領導可以帶領一幫平庸的手下打下一塊地盤,穩住局面。但是要有強勁的發展,還是要有合理的人才結構。劉備集團打著皇家血脈的旗號開始爭霸天下,這能俘獲很多民心,卻並不能真正讓很多有識之士臣服。人,願意低頭的時候,要麼是因為生死,要麼是因為利益,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因為情懷和道德。
最後,劉備在關羽守荊州期間,並沒有什麼天下歸心的威望,很多士族門閥並不是真正地對劉備死心塌地。在荊州平安的時候,在關羽的軍事震懾下,很多人都會默契地配合做一個乖寶寶。但只要荊州失利,情況變得不可控,大多數人依然會「真誠」地面對自己和家人的生死問題。所以,當東吳偷襲荊州時,江陵守將糜芳和公安守將傅士仁不戰而降。另外,關羽敗走麥城時,上庸守將劉封、孟達拒絕出兵解救,也都暴露了蜀漢政權內部矛盾重重的問題。
綜上所述,關羽失荊州是大勢所趨的必然事件,而不是關羽個人原因所致。雖然關羽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些不合時宜的舉動,比如不該在缺軍糧的時候去東吳的地盤收割糧食等,但這些終究是一些不影響大趨勢的小因素。
關羽失荊州的歷史總結
很多朋友看歷史,總是喜歡停留在成敗的表面。比如,司馬家最後統一三國,所以感覺曹操不行,沒有提前將司馬家斬草除根!又比如,諸葛亮北伐失敗,所以諸葛亮不懂軍事,遠不如韓信當年從漢中打到關中。這樣的想法,很多時候是容易有失偏頗的!
就關羽失荊州這件事來說,它並不能成為關羽能力不行的證據,相反,它還足以證明關羽的非凡才華。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打出了讓世人動容,讓曹操害怕,讓孫權翻臉的戰績,本身就是一件足以讓人敬畏的事情。
我們看歷史事件,一定要遵循歷史邏輯和客觀條件。就三國那段歷史來說,它的本質是士族集團對外戚、宦官集團的反攻,他們要拿回他們的政治話語權,也就是能抗衡皇權的相權。只不過沒有想到引起天下大亂,士族集團率先各自心懷鬼胎,形成了各自割據的諸侯。雄才偉略的曹操不甘平庸,被士族集團不斷排擠之後,團結寒門士子,去挑戰士族集團。劉備則是藉助皇權那零落成泥的威望進行草根創業,打造了一個夢想平臺。而孫權則是想偏安一隅,保住自己父兄渾水摸魚得來的家產,他們是割據小地主的利益代表。而士族集團才是那段歷史無法剷除的龐然大物,所以才會有司馬家突然躥出來收拾了爛攤子,從而中國進入長達幾百年的士族政治時期。
因而從深層來看,關羽沒有對東吳產生足夠的重視,致使荊州被襲取,應該只能說是一小部分原因。而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蜀漢短時間快速膨脹後,內部實力空虛,人才不足,未及時消化內部和外交上的矛盾。
關羽所領導的襄樊之戰,它並不是一場局部戰役,而是環環相扣地將三國全面捲入其中,最終使蜀漢潛在的問題提前暴露,並超出了劉備與諸葛亮控制能力範圍。是天意,也是人性,與關羽本身的關係並不大。
而對於關羽這麼一個人,我相信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他的能力足以匹配世代人們對他的膜拜,也足以承受很多歷史名人對他的讚譽。比如馬超入蜀,關羽寫信問問情況,諸葛亮就回了這麼一封信,「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
關羽的失敗是必然的!歷史往往只有必然的失敗,而沒有必然的成功!能有這樣的歷史大局觀是我所希望和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