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庸鬧的場景,本文為百家號庸鬧的場景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庸鬧的場景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彼時,有的人一生徵戰沙戰,最終馬革裹屍,留下了一曲悲壯的高歌,例如終被擒殺的關羽,中箭而亡的張郃;有的人,死於宵小之手,令人遺憾而又悲憤,例如遇刺身亡的孫策,夢中喪命的張飛,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曹操。曹操一生在權謀和徵戰中度過,說他是軍事家,這點應該同意,其統一北方的歷史功績,是無法泯滅的歷史事實。曹操是個詩人,我也贊同。因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樣的詩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達到的文學意境。但是其實曹操個人作風也有很大問題,歷史上對這個人物也是褒貶不一。
魯肅在去見孫權匯報自己荊州之行時,正趕上孫權再次集會大員討論戰降問題,這幾天孫權以及他的決策班子一直幹的就是這項不可能有結果的工作,這裡的唯一上級就是孫權,下屬民主討論的意見總不能達到孫權滿意,那就唯有繼續討論下去。
雖然早有聰明的下屬看出了孫權骨頭裡的傾向,暫時採取了觀風的態度,但投降派的聲音還是一直佔著主旋律的地位,以至於剛回來參加會議的魯肅竟沒有發言的機會一或者說時機更準確些。
瞅準了一次孫權更衣(去廁所)的機會,魯肅跟到了「洗手間」,孫權就是留給魯肅這個單獨表達意思的時機,所以很急切地詢問魯肅:對大家幾乎一致的「主和」有何看法?史載原句是:「卿欲何言?」
魯肅顧不上扯皮了:「我看大家的意見是專門誤導將軍的,沒有人想著與將軍共圖大事。我魯肅可以歡迎曹操,將軍就不可以了。為何這麼說呢?我降了曹操,估計曹操最次不過把我魯肅開回原籍務農,就算那樣,魯肅身份也不會低於下曹從事,還會駕輛牛車、帶些隨從去交遊士林優哉遊哉,要是給個官的話,估計也不會離開江東。將軍投降了曹操以後,還能想有家嗎?魯肅希望將軍自己決斷,千萬別聽眾人胡說。」 一這魯肅厲害!直接指出了問題的實質:主張投降的人們都是各顧各,沒有一個是為你孫將軍著想的!
其實孫權自己也未必不明白大家心裡想的是什麼,只是不願意傷心地承認或者是點明這個事實罷了,現在魯肅已經扯去了大家臉上蒙的那塊遮羞布,使得孫權不由嘆息:「這些人所堅持的意見,甚是讓我失望;如今卿提議的才是救亡大計,正與我的心思相同,這是蒼天把你賜給了我啊! 」
心理上孫權需要根堅強的支柱;統一大家的思想孫權需要足以說服人的事實與理由,至於行動?那是以後的事,欲將眾口一詞的「安定重於一切」化為眾志成城的「團結就是力量」?談何容易?
這些,魯肅給孫權帶回來了:諸葛瑾的二弟、劉備的謀士、號稱臥龍的諸葛亮就在釋館等候接見。對於諸葛亮其人,孫權當然早聞其名聲,其兄諸葛瑾是自己信賴的謀士之一,才學上孫權對諸葛瑾也是頗為欣賞的,既然是親兄弟,估計與諸葛瑾當在伯仲之間是合理的,但現在的諸葛亮卻不是以一個親信下屬之胞弟身份出現的,他馬上就要接見的是劉備的代表。
這個年齡僅長自己一歲的諸葛亮到底有什麼通天徹地之能?孫權向來不信邪,而且孫權也清楚地明白,諸葛亮柴桑之行的目的所在:不就是動員我抵抗曹兵嗎?你這個說客卻是多餘了,是和是戰我孫權又豈能是被他人所左右的?
待會要與你點明:孤與你的主子劉備處境是不一樣的,劉備對於曹操是降而復叛,是沒有任何再降可能的死對頭;而我孫權不同,現在是進退自如,戰和在我,更別說孫家與曹家還是雙重親家!
談判雙方初次接觸,先提建議的一方從來都免不了淪為下風,除非你是居於絕對強勢,可以硬把自己的意見強迫弱勢的對方接受。而諸葛亮顯然是沒有資格逞強的,孫權當然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合理地採取了先聽你諸葛亮對我江東的建議,再後發制人的談判策略。
諸葛亮等的就是這一刻,對江東目前局勢毫不客氣地開始了貌似客觀的分析,下面是史載再加上子金山於括弧內的點評:「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注意:現在是孫、劉、曹三家平等逐鹿天下!)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曹操的力量太強大,我們單獨一家誰也不是曹操的對手!)
「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不避韙劉備新敗,只是略過少提。)
「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這是在高明的混淆邏輯,把選擇濃縮成僅有兩個,前者又明擺著行不通,實際上就給孫權留了一條路!)
「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只是公然指責孫權的行事糊塗了,說了這麼多,毫不牽扯自己的目的,孔明乃談判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