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大家的思想,孫權需要足以說服人的事實與理由,談何容易?

2020-11-29 庸鬧的場景

文/庸鬧的場景,本文為百家號庸鬧的場景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庸鬧的場景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彼時,有的人一生徵戰沙戰,最終馬革裹屍,留下了一曲悲壯的高歌,例如終被擒殺的關羽,中箭而亡的張郃;有的人,死於宵小之手,令人遺憾而又悲憤,例如遇刺身亡的孫策,夢中喪命的張飛,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曹操。曹操一生在權謀和徵戰中度過,說他是軍事家,這點應該同意,其統一北方的歷史功績,是無法泯滅的歷史事實。曹操是個詩人,我也贊同。因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樣的詩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達到的文學意境。但是其實曹操個人作風也有很大問題,歷史上對這個人物也是褒貶不一。

魯肅在去見孫權匯報自己荊州之行時,正趕上孫權再次集會大員討論戰降問題,這幾天孫權以及他的決策班子一直幹的就是這項不可能有結果的工作,這裡的唯一上級就是孫權,下屬民主討論的意見總不能達到孫權滿意,那就唯有繼續討論下去。

雖然早有聰明的下屬看出了孫權骨頭裡的傾向,暫時採取了觀風的態度,但投降派的聲音還是一直佔著主旋律的地位,以至於剛回來參加會議的魯肅竟沒有發言的機會一或者說時機更準確些。

瞅準了一次孫權更衣(去廁所)的機會,魯肅跟到了「洗手間」,孫權就是留給魯肅這個單獨表達意思的時機,所以很急切地詢問魯肅:對大家幾乎一致的「主和」有何看法?史載原句是:「卿欲何言?」

魯肅顧不上扯皮了:「我看大家的意見是專門誤導將軍的,沒有人想著與將軍共圖大事。我魯肅可以歡迎曹操,將軍就不可以了。為何這麼說呢?我降了曹操,估計曹操最次不過把我魯肅開回原籍務農,就算那樣,魯肅身份也不會低於下曹從事,還會駕輛牛車、帶些隨從去交遊士林優哉遊哉,要是給個官的話,估計也不會離開江東。將軍投降了曹操以後,還能想有家嗎?魯肅希望將軍自己決斷,千萬別聽眾人胡說。」 一這魯肅厲害!直接指出了問題的實質:主張投降的人們都是各顧各,沒有一個是為你孫將軍著想的!

其實孫權自己也未必不明白大家心裡想的是什麼,只是不願意傷心地承認或者是點明這個事實罷了,現在魯肅已經扯去了大家臉上蒙的那塊遮羞布,使得孫權不由嘆息:「這些人所堅持的意見,甚是讓我失望;如今卿提議的才是救亡大計,正與我的心思相同,這是蒼天把你賜給了我啊! 」

心理上孫權需要根堅強的支柱;統一大家的思想孫權需要足以說服人的事實與理由,至於行動?那是以後的事,欲將眾口一詞的「安定重於一切」化為眾志成城的「團結就是力量」?談何容易?

這些,魯肅給孫權帶回來了:諸葛瑾的二弟、劉備的謀士、號稱臥龍的諸葛亮就在釋館等候接見。對於諸葛亮其人,孫權當然早聞其名聲,其兄諸葛瑾是自己信賴的謀士之一,才學上孫權對諸葛瑾也是頗為欣賞的,既然是親兄弟,估計與諸葛瑾當在伯仲之間是合理的,但現在的諸葛亮卻不是以一個親信下屬之胞弟身份出現的,他馬上就要接見的是劉備的代表。

這個年齡僅長自己一歲的諸葛亮到底有什麼通天徹地之能?孫權向來不信邪,而且孫權也清楚地明白,諸葛亮柴桑之行的目的所在:不就是動員我抵抗曹兵嗎?你這個說客卻是多餘了,是和是戰我孫權又豈能是被他人所左右的?

待會要與你點明:孤與你的主子劉備處境是不一樣的,劉備對於曹操是降而復叛,是沒有任何再降可能的死對頭;而我孫權不同,現在是進退自如,戰和在我,更別說孫家與曹家還是雙重親家!

談判雙方初次接觸,先提建議的一方從來都免不了淪為下風,除非你是居於絕對強勢,可以硬把自己的意見強迫弱勢的對方接受。而諸葛亮顯然是沒有資格逞強的,孫權當然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合理地採取了先聽你諸葛亮對我江東的建議,再後發制人的談判策略。

諸葛亮等的就是這一刻,對江東目前局勢毫不客氣地開始了貌似客觀的分析,下面是史載再加上子金山於括弧內的點評:「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注意:現在是孫、劉、曹三家平等逐鹿天下!)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曹操的力量太強大,我們單獨一家誰也不是曹操的對手!)

「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不避韙劉備新敗,只是略過少提。)

「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這是在高明的混淆邏輯,把選擇濃縮成僅有兩個,前者又明擺著行不通,實際上就給孫權留了一條路!)

「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只是公然指責孫權的行事糊塗了,說了這麼多,毫不牽扯自己的目的,孔明乃談判大師!)」

相關焦點

  •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根本原則
    習近平指出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3]深刻揭示了思政課要有學理支撐的內在要求,闡明了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凸顯學理性的實踐內核。正如馬克思所言,「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 孫堅和羅馬人的混血兒?孫權:後人太會想像了!
    即位以後就被朝廷冊封為討虜將軍兼會稽太守, 他就重用像張昭、周瑜這些舊臣,對外通過赤壁大戰擊敗了南下的曹操,通過夷陵之戰大敗劉備,對內則穩定江南大族保證了東吳經濟的發展,作為三國鼎立中舉足輕重的一國之君,孫權能力得到當時曹操的大力讚賞: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孫權的形象在後世就得到了充分的重視。這正是被孫權鼎足而立的一種肯定。作為一國之君,孫權的相貌受到大家的重點關注。
  • 臺媒:兩岸統一有五大理由 統一是臺灣平安符
    臺媒:兩岸統一有五大理由 統一是臺灣平安符 2014-09-17 09:45:59作者:責任編輯:朱念   臺灣《旺報》9月17日發表一篇評論指出,兩岸應該要統一的理由有以下
  • 事實如此嗎?我們需要更客觀的歷史大局觀
    無數的人都虔誠地貢獻了自己的膝蓋,頂禮膜拜。但是,隨著現在國民文化教育程度和素質的普及和提升,很多人都對一些傳統的印象有一種新的反思,文化覺醒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文化爭議。比如,很多人就試圖把關羽推下神壇,核心理由就是有勇無謀、剛愎自負,典型論據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一事,最後結論就是關羽名過其實、過於高估。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來看待關羽這個人呢?
  • 詳解孫權的海洋戰略
    孫權這邊也知道,公孫淵如今對結盟之事已經沒了緊迫感,不過找個理由試探一下態度還是可以的。江南之地不產馬,士燮苦心買來貢獻的那些滇馬,走山路雖然是個好腳力,用在平原戰場上與魏軍對戰,卻沒有辦法匹敵。遼東與遊牧之地相接,良馬是不缺的。公元232年春,東吳便以向遼東買馬為由,派遣將軍周賀、校尉裴潛(不是魏國重臣裴潛),率領上百艘規模的船隊北上聯絡公孫淵。
  • 我們需要一個大家都舒心的社會環境,每個人覺得公正、公道
    我這幾年也在反思經濟學本身,經濟學本身是為了證明市場是有效的,但是現在經濟學理論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是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干預,所以政府干預經濟的好多理由都是經濟學家提供的。如果大家接受的都是本身就有誤導性的東西,學過這樣的經濟學,去做政府工作,他就會找到幹預市場的理由。現在的政府部門跟1980年代不一樣,那時候的政府官員都是老革命,文化程度可能不高,但反而比較謙虛。
  • 汪曉雲:口耳之學 談何容易
    「方外山人」自序言「眼前景口頭語覺無一事無一字無來歷」。環中迂叟《俚言解》序言:「鄉俗常語多有證據,聽者玩熟而茫無考辨,則古聖察邇言何為哉?」餘紹昶為《常語尋源》題詞,言「人不經心獨運心,言言語語費推尋」。成一夔跋《談徵》言「是《談徵》一書,實堪為稽古者之津梁,考據家之繩墨」。
  • 如果關羽答應孫權,把女兒許配給他,蜀國的結局是否會不一樣?
    東吳受到了威脅,所以在危急時刻,東吳是一定會攻打荊州的,然而在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國》電視劇中卻不是這樣的,在劇情中孫權要求關羽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這樣的話蜀國和吳國就會聯手
  • 物理需要大統一理論
    由上述圖像不難看出將引力包括到統一理論中的困難所在。然而有趣的是,還在發現強和弱兩類相互作用之前,引力就已經與電磁力包括到一個統一理論中了!對統一理論的這一探討,在兩種『附加』力發現之後很多年內基本上被人遺忘,而它算得上是長期追求萬物之理徵途上的領跑人。
  • 三國中身體異於常人的人:司馬懿狼顧,劉備身長,孫權綠眼
    這麼多人對三國有著特殊的愛!不過,我們暫且不談三國傳說中的事件,而談三國中那些外貌不同的人。他們是誰?讓我們一起盤點一下吧!因此,在古代,這種性格的人往往被古代帝王視為謹慎、多疑、誤入歧途。因為在古代,能夠享受傘蓋的人要麼是皇室成員,要麼是英雄。所以大家也都認為劉備的家庭一定是一個高尚的人,後來果然實現了。劉備除了他的家庭,還有他自己的特點。據說,劉備身長七英尺五英寸,雙手下垂,能正常地夠到膝蓋,耳朵也能看見。劉備不同於常人的身體特徵和他的才華,被當時的人們稱為一代歐雄。
  • 容易被誤解的周泰:不僅是孫權的保鏢,還是江東重要防區的主將
    孫權挺眼熱周泰,請求孫策把周泰給自己,於是周泰就成為孫權的人。周泰輔佐孫權,也給自己爭取一份大功勞。孫策渡江最大的敵人是劉繇,劉繇手底下有一個太史慈。劉繇被孫策擊敗後逃到豫章郡,太史慈本來是跟隨劉繇的,但是半道改變主意,流亡山中,爭取山越勢力的支持,後來佔據丹陽西部六縣自任丹陽太守,其實是一個土大王。所以太史慈在《三國志》中能夠與劉繇、士燮等軍閥並列。
  • 從「天下」到民族國家,何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歷史中國的認知與實踐》內容簡介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 孫權的鬍子是紫色的眼睛是綠色的,似乎有外國人的血統
    想必大家都知道,孫權的眼睛是深綠色的,臉頰的兩邊都長滿了紫黃色的鬍子,上身較短下身較長,當孫權坐下去的時候會顯得很高,站起來時則會顯得很矮,這樣的長相處處不符合我們中原人的基本體型,因為我們中原人的體型,因為氣候的原因,亞洲人因為所處環境的不同,相貌也有一些其獨特的特點。
  • 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
    作者:福州外語外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鄭又賢  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
  • 事實需要信源、觀點需要論據
    當一個人聽到某一個說法,第一反應是想知道這個說法的信源是什麼,有一種非要找到這個說法最初來源的本能衝動時,那麼,這個人的理性就開始覺醒了,而且再也不可能走回頭路了。如果大家聽完我這期節目,開始對經常聽到的一些說法產生了尋根的好奇,你很可能就會發現,原本自己以為是一個事實,結果,其實只是一個未經證實的觀點。
  • 不會寫勞動爭議起訴狀的事實與理由部分?拿去複製
    民事起訴狀的訴請、事實與理由部分是民事起訴狀的核心部分。而針對勞動仲裁的民事起訴狀的事實與理由部分往往是包括不少代理律師在內的實務操作者都比較頭疼的問題。勞動者或者代理律師在起草勞動爭議起訴狀時,在實務中有兩個極端的傾向。
  • 以思想理論建設賦能黨的全面領導
    抓實思想理論建設是新時代開展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有助於為提升黨的全面領導能力提供科學理論指導。  重視思想理論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良傳統。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了許多相關的經典論述: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恩格斯強調,只有清晰的理論分析才能在錯綜複雜的事實中指明正確的道路。
  • 曹操既然挾持著漢獻帝,他為何沒有直接下令讓劉備和孫權自盡?
    可以說,從這一刻開始,曹操就基本佔據了政治上的主動權,畢竟此時漢室雖然垂危,但大部分人依舊以漢室為尊,不少人還是願意忠心於漢室的,因此有漢獻帝在手中的曹操贏得了很多人的投奔,除此之外,曹操還能憑藉著漢獻帝的名義徵討四方,可以說是有大義在身的。
  • 劉邦和劉備都是從漢中發家,為何劉邦能統一全國而劉備不能?
    理由以下幾點: 1、劉邦和劉備面臨的敵人檔次不一樣 在當時對劉邦有威脅的敵人可以說就一個,那就是有勇無謀的項羽,雖然項羽個人武力值很高,但智商卻明顯不夠啊,而且在人才上也架不過劉邦的人才多啊,劉邦武有韓信、彭越、英布、樊噲等武力值都屬於頂級的名將,文有蕭何、張良、曹參、陳平等智力超群的謀臣,可以說劉邦麾下人才濟濟,要文有文,要武有武
  • 孫權不讓陸遜接任呂蒙?錯了,陸遜是東吳四英裡唯一的大都督
    呂蒙死後,孫權為什麼不直接讓陸遜接任大都督?這件事包括我以前也誤以為孫權是在防範陸遜,主要是被田餘慶先生的派系理論所誤導。後來我又重新理了一下其中的關係,雖然某些細節上沒有完全理清楚,但應該可以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