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行為何時需要政策介入?

2021-01-15 澎湃新聞

近年來,生育水平與生育政策往往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不論是公知大V,還是普羅大眾,都樂於就這一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無論是從個人經歷還是從數據分析上都能爭論一番。有人認為中國生育率太低,甚至已經陷入所謂的「低生育陷阱」,應該儘早放開生育乃至鼓勵生育,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有人覺得中國人口的數量還是太多,人口應該少一點才好。

但是,人口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複雜的學科體系;生育作為人口學的三大重要的傳統研究領域之一固然有其複雜性和專業性。

那麼在人口學家眼中,究竟生育率達到多少才算過低或者過高呢?在人口政策上人口學家們的偏好如何呢?

兩位來自荷蘭的人口學家Hendrik P.van Dalen 和Kène Henkens的研究或許可以給出一些回答。

一、何時需要政策幹預?

從世界範圍上來看,

人口學家們對人口數量變動的態度存在一個明顯的轉變過程,從一致擔心生育水平過高到一部分發達國家的人口學家開始擔心生育水平太低。

在人口快速增長時期,人們擔心的是人口增長過快而超過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可能帶來糧食短缺、生態環境破壞、資源枯竭等後果。而隨著人口轉變進程的推進,死亡率和生育率逐漸下降,人口增速趨緩,甚至有些國家和地區出現負增長,人們便開始轉而擔心人口太少,可能影響經濟發展、威脅國家安全等。

但是

,情況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也不盡相同,當前便呈現出希望提高生育率和主張降低生育率並存的現象。

例如,在印度、埃及等仍然在鼓勵公民減少生育,通過免費提供避孕藥具、對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給予獎勵等方式進行幹預;而西班牙、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新加坡等低生育國家,則通過提供獎勵金、提高父母津貼、完善兒童照護等方式鼓勵人們多生育。

根據聯合國公布的情況來看,1976-2015年間,希望提高生育率的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比例明顯上升,欠發達國家或地區希望降低生育率的比例在1996年之後逐漸穩定,而最不發達國家或地區目前則仍主要致力於降低生育率。

圖片來源:Dalen,H.P.V.&Henkens,K..(2020).When is fertility too low or too high?——Population policy preferences of demographers around the world. Population Studies.

明顯地,希望降低還是提高生育率與當前國家或地區的生育率水平有著直接的關係,生育率偏高則政策傾向於降低生育率,而生育率過低的國家和地區則期望能夠提高生育率。

那麼,究竟在什麼樣的生育率水平下人口學家們認為應該採取政策進行幹預呢?這是文章中回答的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即是否應當採取人口政策對人口加以控制,如果需要的話,在生育率高於更替水平的時候,生育率到多高時應當採取限制人口增長的政策,反之,在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的時候,生育率下降到多低時應當採取政策鼓勵生育?

通過對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758位人口學家(在大學、研究機構、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等任職的人口學研究者們)的問卷調查發現,超過80%的學者認為當生育率過高或過低的時候應當進行政策幹預以對人口變動進行調節。

在生育率高於更替水平的情況下,有11.2%的人口學家認為無論生育水平多高都不應當進行幹預,

在認為應當進行政策幹預以控制人口增長的人口學家中,其

覺得需要控制的生育率的閾值中位數為3.0,平均值為3.29。

認為總和生育率在2.5的情況下即應該進行幹預的學者近30%,僅有7.4%的學者認為只有當總和生育率高達5.0及以上時才應當進行幹預。

在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情況下,有16%的學者認為無論生育水平多低都不應當進行政策幹預,

而在認為需要政策幹預以提高生育率的學者中,

其認為需要幹預的生育率閾值中位數為1.4,平均值為1.44。

認為生育率在1.8時就需要進行政策幹預的學者佔比26%;當生育率在1.6的時候,有40.2%的人口學家認為應當幹預,僅有5.6%的學者認為生育水平低到0.8及以下時才應當進行幹預。

圖片來源:同上。

總得來說,在生育問題上,

人口學家們的生育政策偏好中表現出在較大的區間內不幹預的態度,不幹預的區間範圍大致在1.4至3.0之間。

這表明,當總生育率稍微偏離所謂的更替水平2.1便認為人口變動將失去控制而亟需政策幹預的行為無異於「狼來了」,亦有很多人口學大咖提出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並不應當作為當今人口政策制定所參照的黃金標準。

二、哪些因素影響政策偏好

文章探究的第二個問題則是人口學家們對人口政策的偏好是否會受到個體或環境因素的影響,比如對某些人口問題的看法、政治傾向、所處國家的生育水平等。

首先,

被調查的人口學家所處地區的人口狀況對高生育率的政策幹預有明顯影響。

對高生育率情況下而言,

居住在更高的淨再生產率(Net Reproduction Rate)[1] 的國家或地區的學者更可能支持政策幹預來降低生育率,

同時出於可行性的考慮,他們所認為的應當採取措施的最高生育率水平閾值也會因為他們所處地區的淨再生產率較高而更高。

對低生育率情況下而言,學者所居住的地區的生育率並沒有顯著的影響。

[1]注釋:淨再生產率(NRR):如果一個出生隊列的女性成員按照觀測的年齡別女嬰生育率和觀測的死亡率終其一生,她們將平均生育的女孩數。即考慮了出生性別比和女性死亡率情況下的生育率,反映的是女兒一代在達到母親生育她們的年齡時的人數與母親生育她們時的人數之比。NRR大於1說明女兒隊列規模將大於生育她們的母親隊列規模。

其次,

人口學家們對人口增長或減少的後果的評價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政策偏好。

在低生育率情況下,對人口發展後果的看法對於是否應當採取政策幹預沒有顯著影響。但是,

在高生育率對應政策的偏好中,對於「世界人口超過了地球的承載力水平」越認同的學者越支持政府對過高的生育率進行幹預。

在應當幹預的閾值上

,低生育率情況下,對環境承載力更關心的學者傾向於更低的幹預閾值,

即認為當生育率下降到極低的水平時才需要進行幹預,

而對人口下降的經濟後果更在意的學者則傾向於更高的幹預閾值,

即在生育率還未下降到極低水平之前便應該早早進行政策幹預。與之對應的,

更擔心環境承載力的人口學家們在生育率高於更替水平的情況下,傾向於在相對較低的生育率水平之上即應該採取幹預措施,

即對高生育率有更低的寬容度。

再者,

人口學家的政策偏好顯著受其政治傾向的影響。政治右傾的人口學家更加傾向於支持政府的政策幹預。

這一結果與基於右派更主張自由似乎有所矛盾,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政治右傾也包含了不同類型,有進步的右派,也有保守的右派,而後者可能更傾向於支持政府干預,在低生育率情況下提高生育率;而

在高生育率的情境性,右派可能更加悲觀,因而希望在高生育率的情況下有政策幹預降低生育率。

政治傾向對生育率幹預的閾值並沒有顯著的影響。

人口不斷變動過程中,在最優人口結構狀態下實現人口的零增長是我們所追求的完美狀態。雖然這一目標幾乎無法實現,但人口學者們依然在為更合理的人口規模、人口結構、人口分布而不懈努力著。小編們在儘自己的能力為美好生活添磚加瓦,也歡迎更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加入人口學研究的行列~

參考文獻

1.Dalen, H. P. V. , & Henkens, K. . (2020). When is fertility too low or too high? population policy preferences of demographers around the world. Population Studies.

2.Goldstein, J. R. , Tomás Sobotka, & Jasilioniene, A. . (2009). The end of "lowest-low" fertilit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5.

本期作者:董浩月

本期責編:趙夢晗

相關焦點

  • 「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何解?
    我國在新近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首次提出了「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這是對未來5年人口變動趨勢的回應,體現了人口政策的重心變化。 人口的變化趨勢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必須做出前瞻性的安排,才能及時應對和調整。那麼,「十四五」時期人口狀況如何?應如何增強生育政策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包容性?
  • 王培安:影響群眾生育行為的是經濟社會因素
    泰晤士報記者提問 人民網記者 熊旭 攝以下為文字實錄:英國泰晤士報記者:想問王培安委員關於中國生育政策的問題在有新政策之前,政府對計劃外生育,比如三孩、未婚生育等持何種官方立場?你覺得中國的人口結構變化對國民經濟全球競爭力、養老體系有怎樣的影響?中國對於人口老齡化問題能夠做什麼?謝謝。王培安:首先謝謝泰晤士報記者對中國發展問題的關注。我認為當前中國人口發展要重點關注三個問題:一是要處理好人口的規模和結構的關係,努力實現適度的生育水平。
  • 中央首提「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啥意思?
    來源 |《半月談》2021 年第 1 期,原標題《生育政策包容性何解?》作者 |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楊舸我國在新近發布的 " 十四五 " 規劃《建議》中,首次提出了 " 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 ",這是對未來 5 年人口變動趨勢的回應,體現了人口政策的重心變化。
  • 中央首提「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 啥意思?
    「十四五」規劃《建議》為未來生育政策定調——包容性。公眾對於包容性的認知首先來自發展經濟學領域,包容性發展區別於單純追求經濟的增長,強調共享發展的成果,維護社會的平等和公平,保護弱勢群體,維持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從而最終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可以解讀為均衡性、全面性、長期性和可持續性。
  • 民政部部長:總和生育率破警戒線 生育政策需增強包容性
    來源:第一財經民政部部長: 總和生育率破警戒線 生育政策需增強包容性作者: 劉展超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民政部部長李紀恆近日撰文表示,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方面,《建議》提出,要「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託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
  • 二孩政策普遍放開:男女最佳生育年齡是多少歲?
    二孩政策普遍放開:最佳生育年齡是多少?  上周四,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消息公布。具體政策尚未落地,但一些「大齡」備孕者已經到醫院諮詢了。  生育黃金年齡男性也適用  今年40歲的季先生有一個8歲的兒子,他總是羨慕地看別人有兩個孩子。「全面二孩」政策曙光出現後,他既激動又焦慮。激動的是,今後至少可以有兩個孩子了;焦慮的是,最近一年他一直在忍受性功能障礙的困擾。他覺得這種事情說出去很丟面子,之前一直沒到醫院就診,但現在不得不去醫院了。
  • 1980—1984年中國生育政策:提倡只生一孩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實習生金慧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人口和社會發展報告2014——人口變動與公共服務》,梳理了1980—1984年中國生育政策。1970—1980年的「晚、稀、少」的政策推行後非常有成效,但是,由於人口增長慣性的存在,根據有關方面的預測,要實現在20世紀末人口總數不超過12億人的目標,必須實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獨生子女政策。
  • 生育意願研究:理論與實證|鄭真真|生育率|二孩|失業_網易訂閱
    本研究圍繞生育意願,從生育意願與生育率關係的穩定性、生育意願變化規律、生育意願影響因素、生育赤字、家庭政策對生育意願的影響等方面勾畫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育意願理論的圖譜和實證研究的發展脈絡,探討了中國生育意願研究存在的幾個認識問題。中國的生育意願已低於更替水平,這無疑是生育危機的前兆,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 2021年北京搖號新政最新消息(何時實施+政策解讀)
    更新時間:2020年12月7日  2021年北京搖號新政最新消息  2021年北京搖號新政何時實施?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解讀政策時指出,允許名下有多輛車的個人向符合條件的配偶、子女、父母轉移登記多餘車輛,受讓方無需擁有指標。  近年來,對於因歷史原因形成的嚴重「背戶」行為,公安部門多次開展專項行動,通過依法撤銷車輛登記等措施進行治理。
  • 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是什麼阻礙了女性生育意願?
    她對很多方面充滿濃厚的探索興趣,每一個興趣都需要時間和專注度,培養孩子需要大量時間精力,這與個人多元發展和成長衝突。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員張熠對第一財經稱,阻礙女性生育的因素很多,生育成本是首要因素,生育成本包括生育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 生育保險對男的有什麼用?生完孩子,生育保險能提取出來嗎?
    (1)其未就業且未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配偶,符合計劃生育政策規定分娩、妊娠 28 周及以上引產或死胎的,可享受男職工未就業配偶生育醫療費補貼和產前檢查補貼待遇;(2)連續繳費滿 10 個月(含)以上並繼續繳費(補繳時間不計算),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生育的,可享受男職工護理假工資待遇。
  • 2018.08: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張琳)
    生育政策調整的最直接利益相關者是女性,尤其是處於職場中的育齡期女性,隨著女性思想的解放,職業女性不僅是家庭生育決策的重要參與者和生育行為的直接承擔者,同時也是社會物質再生產的勞動者,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生育帶給女性「工作—家庭」之間的衝突必然引起女性生育意願的變化。
  • 關於《2016年1月1日前的超計劃生育行為如何追究黨紀責任問題》的...
    對此,筆者認為:   第一,2016年1月1日前的超計劃生育行為,屬於違法生育問題。   判斷是否屬於違法生育行為,應當對照生育行為時正在施行的法律、法規確定。對於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之前,也就是2016年1月1日之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已經依法處理完成的應當維持處理決定,不能『翻燒餅』;尚未處理或處理還不到位的,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由地方人大、政府結合實際制定具體的辦法,依法妥善處理。」
  • 關於「中央的好政策企業何時能享受到」
    關於「中央的好政策企業何時能享受到」的信訪事項調查處理情況一、基本情況2020年10月20日,我局收到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轉來的關於「中央的好政策企業何時能享受到」的匿名來信事項,信訪人反映其是一家民營企業相關人員,2019年中央出臺大氣汙染防治補助政策,其中對實施煤改電、煤改氣的單位給與20%的補助。
  • 全面兩孩政策下南通人口結構變動分析及思考
    從生育率預測的角度測算生育政策變動的人口變化,需要考慮已育一胎婦女的二胎累積效應,也就是指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而導致部分已育一胎的婦女想要生育二胎的願望難以實現,一旦政策變動將這批人納入政策目標人群,她們生育二胎的行為會在數年內發生並完成,年度出生人數和時期總和生育率會跳躍式上升。
  • 認知行為治療法在處理服務對象非理性思維的介入探索與案例分析
    誠然,友誼需要互相理解和互相幫助,需要義氣,但這種義氣是要講原則的,如果不辨是非處理與朋友間的互動,甚至不顧後果,不負責任地迎合朋友的不正當需要,這不是真正的友誼,也夠不上真正的哥們兒義氣。讓戒毒人員學會甄別真義氣,樹立正確的交友觀。
  • 從「超生遊擊隊」到鼓勵生育,發生了什麼?鼓勵生育效果如何呢?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1982年12月份寫入憲法,並將其定為基本國策,主要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從而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如今38年過去了,計劃生育政策經歷了哪些變遷呢?從上世紀80年代嚴格執行計劃生育到後來部分放開二胎政策,即夫妻雙方一方為獨生自子女的可以生育二胎政策,到後來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我國累計少生了近5億人,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初,很多的「超生遊擊隊」東躲西藏。到如今國家鼓勵生育,人民日報甚至喊出:為國生育的口號。很多政府部門也出臺了許多鼓勵生育的政策,但是沒有遏制住生育率斷崖式下跌。
  • 2020年綏化醫保政策全知曉︱住院天數、費用……報銷多少,您關心全...
    綏化市城鎮職工門診慢性病統籌基金年度支付限額三、門診大病報銷政策門診大病病種:1.肝腎等移植術後抗排異;2.尿毒症血液(腹膜)透析;3.惡性腫瘤放化療;4.腦出血5.冠狀動脈支架、人工瓣膜置換術、體外循環的心臟手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介入治療
  • 任澤平:應立即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 讓更多的人想生、敢生
    三是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四是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2)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 馬光遠:最終壓垮房地產泡沫的是低生育陷阱
    這意味著,中國事實上已經陷入了「低生育陷阱」,這個數字不僅僅在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也是比較低的數字。二孩政策並沒有改變人口出生率下滑的態勢,二孩政策的效應在遞減。同時,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為1.69,也低於公認的替代率2.1。另外,中國的育齡婦女人數在過去10年減少了超過4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