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育水平與生育政策往往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不論是公知大V,還是普羅大眾,都樂於就這一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無論是從個人經歷還是從數據分析上都能爭論一番。有人認為中國生育率太低,甚至已經陷入所謂的「低生育陷阱」,應該儘早放開生育乃至鼓勵生育,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有人覺得中國人口的數量還是太多,人口應該少一點才好。
但是,人口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複雜的學科體系;生育作為人口學的三大重要的傳統研究領域之一固然有其複雜性和專業性。
那麼在人口學家眼中,究竟生育率達到多少才算過低或者過高呢?在人口政策上人口學家們的偏好如何呢?兩位來自荷蘭的人口學家Hendrik P.van Dalen 和Kène Henkens的研究或許可以給出一些回答。
一、何時需要政策幹預?從世界範圍上來看,
人口學家們對人口數量變動的態度存在一個明顯的轉變過程,從一致擔心生育水平過高到一部分發達國家的人口學家開始擔心生育水平太低。在人口快速增長時期,人們擔心的是人口增長過快而超過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可能帶來糧食短缺、生態環境破壞、資源枯竭等後果。而隨著人口轉變進程的推進,死亡率和生育率逐漸下降,人口增速趨緩,甚至有些國家和地區出現負增長,人們便開始轉而擔心人口太少,可能影響經濟發展、威脅國家安全等。
但是
,情況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也不盡相同,當前便呈現出希望提高生育率和主張降低生育率並存的現象。例如,在印度、埃及等仍然在鼓勵公民減少生育,通過免費提供避孕藥具、對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給予獎勵等方式進行幹預;而西班牙、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新加坡等低生育國家,則通過提供獎勵金、提高父母津貼、完善兒童照護等方式鼓勵人們多生育。
根據聯合國公布的情況來看,1976-2015年間,希望提高生育率的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比例明顯上升,欠發達國家或地區希望降低生育率的比例在1996年之後逐漸穩定,而最不發達國家或地區目前則仍主要致力於降低生育率。
圖片來源:Dalen,H.P.V.&Henkens,K..(2020).When is fertility too low or too high?——Population policy preferences of demographers around the world. Population Studies.
明顯地,希望降低還是提高生育率與當前國家或地區的生育率水平有著直接的關係,生育率偏高則政策傾向於降低生育率,而生育率過低的國家和地區則期望能夠提高生育率。那麼,究竟在什麼樣的生育率水平下人口學家們認為應該採取政策進行幹預呢?這是文章中回答的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即是否應當採取人口政策對人口加以控制,如果需要的話,在生育率高於更替水平的時候,生育率到多高時應當採取限制人口增長的政策,反之,在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的時候,生育率下降到多低時應當採取政策鼓勵生育?
通過對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758位人口學家(在大學、研究機構、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等任職的人口學研究者們)的問卷調查發現,超過80%的學者認為當生育率過高或過低的時候應當進行政策幹預以對人口變動進行調節。
在生育率高於更替水平的情況下,有11.2%的人口學家認為無論生育水平多高都不應當進行幹預,在認為應當進行政策幹預以控制人口增長的人口學家中,其
覺得需要控制的生育率的閾值中位數為3.0,平均值為3.29。認為總和生育率在2.5的情況下即應該進行幹預的學者近30%,僅有7.4%的學者認為只有當總和生育率高達5.0及以上時才應當進行幹預。
在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情況下,有16%的學者認為無論生育水平多低都不應當進行政策幹預,而在認為需要政策幹預以提高生育率的學者中,
其認為需要幹預的生育率閾值中位數為1.4,平均值為1.44。認為生育率在1.8時就需要進行政策幹預的學者佔比26%;當生育率在1.6的時候,有40.2%的人口學家認為應當幹預,僅有5.6%的學者認為生育水平低到0.8及以下時才應當進行幹預。
圖片來源:同上。
總得來說,在生育問題上,
人口學家們的生育政策偏好中表現出在較大的區間內不幹預的態度,不幹預的區間範圍大致在1.4至3.0之間。這表明,當總生育率稍微偏離所謂的更替水平2.1便認為人口變動將失去控制而亟需政策幹預的行為無異於「狼來了」,亦有很多人口學大咖提出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並不應當作為當今人口政策制定所參照的黃金標準。
二、哪些因素影響政策偏好文章探究的第二個問題則是人口學家們對人口政策的偏好是否會受到個體或環境因素的影響,比如對某些人口問題的看法、政治傾向、所處國家的生育水平等。
首先,
被調查的人口學家所處地區的人口狀況對高生育率的政策幹預有明顯影響。對高生育率情況下而言,
居住在更高的淨再生產率(Net Reproduction Rate)[1] 的國家或地區的學者更可能支持政策幹預來降低生育率,同時出於可行性的考慮,他們所認為的應當採取措施的最高生育率水平閾值也會因為他們所處地區的淨再生產率較高而更高。
對低生育率情況下而言,學者所居住的地區的生育率並沒有顯著的影響。[1]注釋:淨再生產率(NRR):如果一個出生隊列的女性成員按照觀測的年齡別女嬰生育率和觀測的死亡率終其一生,她們將平均生育的女孩數。即考慮了出生性別比和女性死亡率情況下的生育率,反映的是女兒一代在達到母親生育她們的年齡時的人數與母親生育她們時的人數之比。NRR大於1說明女兒隊列規模將大於生育她們的母親隊列規模。
其次,
人口學家們對人口增長或減少的後果的評價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政策偏好。在低生育率情況下,對人口發展後果的看法對於是否應當採取政策幹預沒有顯著影響。但是,
在高生育率對應政策的偏好中,對於「世界人口超過了地球的承載力水平」越認同的學者越支持政府對過高的生育率進行幹預。在應當幹預的閾值上
,低生育率情況下,對環境承載力更關心的學者傾向於更低的幹預閾值,即認為當生育率下降到極低的水平時才需要進行幹預,
而對人口下降的經濟後果更在意的學者則傾向於更高的幹預閾值,即在生育率還未下降到極低水平之前便應該早早進行政策幹預。與之對應的,
更擔心環境承載力的人口學家們在生育率高於更替水平的情況下,傾向於在相對較低的生育率水平之上即應該採取幹預措施,即對高生育率有更低的寬容度。
再者,
人口學家的政策偏好顯著受其政治傾向的影響。政治右傾的人口學家更加傾向於支持政府的政策幹預。這一結果與基於右派更主張自由似乎有所矛盾,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政治右傾也包含了不同類型,有進步的右派,也有保守的右派,而後者可能更傾向於支持政府干預,在低生育率情況下提高生育率;而
在高生育率的情境性,右派可能更加悲觀,因而希望在高生育率的情況下有政策幹預降低生育率。政治傾向對生育率幹預的閾值並沒有顯著的影響。
人口不斷變動過程中,在最優人口結構狀態下實現人口的零增長是我們所追求的完美狀態。雖然這一目標幾乎無法實現,但人口學者們依然在為更合理的人口規模、人口結構、人口分布而不懈努力著。小編們在儘自己的能力為美好生活添磚加瓦,也歡迎更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加入人口學研究的行列~
參考文獻1.Dalen, H. P. V. , & Henkens, K. . (2020). When is fertility too low or too high? population policy preferences of demographers around the world. Population Studies.
2.Goldstein, J. R. , Tomás Sobotka, & Jasilioniene, A. . (2009). The end of "lowest-low" fertilit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5.
本期作者:董浩月
本期責編:趙夢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