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分享一篇發表在JACS的文章,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亞琛工業大學的Yang Shi教授、根特大學的Bruno G. De Geest教授和亞琛工業大學Twan Lammers教授,Yang Shi教授和Twan Lammers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納米醫學,Bruno G. De Geest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免疫學。
本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作者將針對免疫細胞的Toll樣受體激動劑咪唑並喹啉(IMDQ)與聚乙二醇連接起來,從而組裝成囊泡遞送至免疫細胞內,經過此方法得到的囊泡藥物相比於單獨的分子而言,具有低擴散性,高利用率以及更為持久的免疫系統激活的優點。
免疫系統識別病原體微生物是通過宿主模式識別受體,對相對保守的微生物相關的分子結構進行識別,從而引發後續的免疫應答反應,而Toll樣受體(TLR)是這個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類受體分子,Toll受體激動劑激活了抗原呈遞細胞,從而進行後續的抗原呈遞。因此為了提高免疫系統活性,目前已有兩種小分子的TLR激動劑作為局部的免疫系統激活藥物,但是其TLR7/8的受體存在於細胞內體附近,而其作為注射用藥,很難直接導向細胞,存在從注射部位迅速擴散從而引起炎症的可能,並且還會影響藥效,因此作者這裡將Toll樣受體激動劑咪唑並喹啉(IMDQ)與聚乙二醇連接起來,從而誘導其自組裝成納米顆粒,運送到細胞內,被內體降解後釋放IMDQ,從而在胞內激活免疫反應。
作者首先對藥物分子進行了合成設計,其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成藥分子咪唑並喹啉,聚合分子聚乙二醇以及中間的linker GL2,這裡使用的linker會β-葡萄糖醛酸酶的催化下降解,而這個酶主要存在於內體附近,因此藥物分子IMDQ只會在內體附近釋放,也就是在TLR7/8受體處釋放,從而實現藥物的靶向釋放。
作者首先測試了其在體外細胞中的效果,證明了合成的囊泡藥物在細胞中具有很好的釋放效果,並且其與單獨的小分子效果相似,且具有更長的持續時間;隨後作者在小鼠層面進行了驗證,其使用轉基因改造的具有螢光的小鼠,其螢光強度與體內一型幹擾素IFNβ的產生相關,發現在注入囊泡藥物後,小鼠體內的螢光主要存在於淋巴結以及注射部位,而注射單獨的小分子,則會因為擴散導致全身出現免疫反應,並且這類囊泡類藥物在注射後一周內,都保持釋放,表明這種囊泡藥物具有很好的輔助靶向的作用,並具有較長的持續時間。
總之,作者設計合成了一種可以將TLR激動劑分子IMDQ靶向運輸至其受體處的囊泡類藥物,並證明了這類藥物具有低擴散性,高利用率以及更為持久的免疫系統激活的優點。
本文作者:WXH
全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1928
文章引用:DOI:10.1021/jacs.0c01928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