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共組裝與生物功能分子響應解組裝策略開展多模態活體成像分析

2020-11-23 健康界

近日,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葉德舉教授課題組構建了肝臟靶向、穀胱甘肽(GSH)響應的三模態分子影像探針,利用分子共組裝和響應性解組裝過程,產生螢光/19F MRS/1H MRI三種模態信號變化,應用於肝臟中GSH水平的無創、實時監測,進而快速評估脂多糖誘導的急性肝炎和抗炎藥物療效。相關成果以「Responsive Trimodal Probes for In Vivo Imaging of Liver Inflammation by Coassembly and GSH-Driven Disassembly」為題發表在Research上 (Research, 2020, 4087069, DOI: 10.34133/2020/4087069)。

研究背景

急性肝炎的早期診斷和治療過程監測對其治療和預後非常重要。臨床上針對急性肝炎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血液檢測、腹部超聲或CT成像。然而對相關肝酶(如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鹼性磷酸酶等)的血液檢測無法準確定位肝臟中產生炎症的位置。腹部超聲或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往往只能檢測到在肝炎後期已經產生顯著病理變化的異常肝組織,而且該方法缺乏特異性,無法實現急性肝炎的早期、準確診斷。

生物標誌物特異性成像探針,能夠對疾病標誌物進行準確的成像分析,已成為疾病早期檢測的重要工具。雖然人們已經開發出炎症標誌物(如活性氧和鹼性磷酸酶)特異性響應的分子影像探針用於在活體層面對急性肝炎進行成像分析,然而這些已報導的探針主要基於螢光成像,無法對較深位置的肝臟進行高解析度的成像分析。因此,急性肝炎的活體成像檢測仍有較大挑戰。結合不同成像技術,發展肝炎標誌物特異性響應的多模態成像探針,對於急性肝炎的早期準確檢測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進展

穀胱甘肽(GSH)是肝臟中大量存在的一種生物硫醇,對於維持正常肝細胞的氧化還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當炎症發生時,其濃度顯著下降,因此GSH被認為是急性肝炎的重要標誌物。基於此,南京大學葉德舉教授團隊發展了一種GSH響應的螢光/19F MRS/1H MRI三模態成像探針用於急性肝炎的早期成像檢測。作者將帶有肝臟靶向基團(β-Gal)的探針(1-Gal)與帶有Gd3+造影劑的MRI成像探針(1-Gd)共組裝形成均勻的有機納米顆粒(圖1a)。尾靜脈注射進入體內後,探針通過肝臟靶向基團快速富集到肝臟細胞中。在正常肝細胞內大量存在的GSH作用下,納米探針迅速解組裝,造成螢光信號「打開」、19F MRS信號增強、1H MRI信號減弱三種成像模態信號變化;而在炎症細胞中,由於GSH水平下調,納米探針的解組裝受到抑制,因此炎症組織中可以維持較高的1H MRI成像對比度,從而實現肝炎組織的高解析度成像分析(圖1b)。

圖1  三模態成像納米探針通過檢測GSH水平實現肝臟炎症的活體成像

圖2  納米探針的共組裝比例篩選

作者首先對肝臟靶向探針與MRI成像探針的比例進行了優化(圖2)。在考察不同比例探針的粒徑與細胞攝取能力後,作者篩選出具有較小粒徑及較高細胞攝取的納米探針(靶向/MRI為1/5)進行後續研究。優化共組裝比例後的納米探針在水溶液中能夠快速與GSH反應,分子內的二硫鍵被切斷,導致納米顆粒解聚,同時引起螢光信號增強,19F信號增強與1H MRI信號減弱(圖3)。

圖3  納米探針在溶液中與GSH作用後螢光、19F MRS和1H MRI三種成像信號的變化

隨後,作者將探針用於細胞內GSH的檢測(圖4)。探針利用肝靶向基團進入肝細胞後,在肝細胞中GSH的作用下實現螢光信號的打開。而細胞與半乳糖預孵育或用NEM下調細胞內GSH水平後,細胞內的螢光都大幅度減弱,證明探針可以通過ASGPR介導的細胞攝取通路進入HepG2細胞並被細胞中的GSH激活。GSH的下調同時導致細胞19F信號減弱,而1H MRI信號增強。這些結果驗證了探針對肝細胞中GSH的成像檢測能力。

圖4  納米探針對細胞內GSH水平的三模態成像分析

在細胞層面驗證探針可以用於細胞中GSH的成像檢測後,作者將探針應用於小鼠急性肝炎的成像檢測(圖5)。通過尾靜脈注射後,探針迅速富集在肝臟中,使得肝部MRI成像對比度顯著增強。在正常肝臟中大量GSH的作用下探針解組裝並快速代謝,導致肝臟MRI信號快速下降。而無法對GSH響應的對照探針則維持較高的MRI成像對比度。當使用LPS誘導小鼠產生急性肝炎後,肝臟的MRI信號保持較高水平,初步驗證了探針對急性肝炎的檢測能力。同時肝臟切片的螢光成像和肝臟勻漿的19F圖譜也驗證了LPS誘導產生肝炎後肝臟中GSH的下調。

圖5  納米探針對LPS誘導產生小鼠急性肝炎的成像檢測

最後,作者嘗試利用探針對小鼠肝炎的藥物治療過程進行監測(圖6)。作者發現小鼠在LPS誘導產生急性肝炎後,肝部MRI成像對比度顯著增強;使用地塞米松治療不同時間後,肝臟的MRI信號逐漸減弱,說明在肝臟恢復過程中GSH濃度逐漸增高,並最終恢復至正常水平。這一結果初步證明探針能夠對肝炎的治療效果進行無創、實時評估。

圖6  納米探針對小鼠急性肝炎的治療療效進行監測

未來展望

本研究發展了一種成分可控、肝臟靶向、高生物相容性的有機小分子組裝納米探針,可以對GSH特異性響應,通過螢光、19F-MRS和1H NMR三種成像信號準確檢測肝臟中GSH水平的變化,從而實現對肝臟炎症的無創、實時、準確的成像分析。同時,多組分小分子的可調配共組裝和響應性解組裝策略為其他生物標誌物響應型探針的設計提供了參考,為疾病的精確診斷、治療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作者簡介

葉德舉教授現任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面向疾病標誌物開展多模態分子影像探針設計、活性檢測以及細胞和動物活體成像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面上等多個項目。目前已在Nat. Chem., Nat. Commun., JACS.,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oc. Rev.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餘篇,申請專利7項,授權4項。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葉德舉教授課題組提出分子共組裝與生物功能分子響應解組裝策略開展多模態活體成像分析
    、穀胱甘肽(GSH)響應的三模態分子影像探針,利用分子共組裝和響應性解組裝過程,產生螢光/19F-MRS/1H-MRI三種模態信號變化,應用於肝臟中GSH水平的無創、實時監測,進而快速評估脂多糖誘導的急性肝炎和抗炎藥物療效。
  • 福建物構所等在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其雙模態成像應用...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光、電、磁性質,應用於生物成像、傳感、催化、單分子磁體與上轉化發光材料等領域。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途徑之一。與過渡金屬不同,鑭系離子配位數和構型複雜多變且難以控制,為具有特定分子組成和幾何構型的鑭系功能配合物的溶液可控自組裝帶來挑戰。
  • 福建物構所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雙模態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光、電、磁性質,在生物成像、傳感、催化、單分子磁體與上轉化發光材料等眾多領域中具有重要應用。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重要途徑之一。與過渡金屬不同,鑭系離子由於配位數和構型複雜多變且難以控制,為具有特定分子組成和幾何構型的鑭系功能配合物的溶液可控自組裝帶來極大的挑戰。
  • 多模態分子影像的研究進展
    多模態分子影像中的分子探針能同時進行多種方式的顯像,克服了單一顯像方式的不足,實現了優勢互補,拓寬了分子影像技術的應用範圍。多模態分子顯像分為直接顯像和間接顯像,均需構建相應的分子探針。直接顯像指標記探針直接與目標靶特異性結合達到顯像的目的,直接顯像的多模態探針需要針對一個目標靶向蛋白連接不同的顯像功能基團,此方法需要對每一個靶構建相應的探針,且受到偶聯位點數目的限制。
  • 【學術前沿】張曄/周兆才合作報導靶向脂筏的分子自組裝調控Hippo...
    YAP/TAZ作為該信號通路下遊的關鍵轉錄共激活因子,在多種人類惡性腫瘤中存在過度激活。研究表明,YAP活性不僅受到經典Hippo信號系統中上遊激酶級聯反應的調控,還受到細胞骨架構成的力學傳導系統調控。針對Hippo-YAP信號通路的藥物研發已成為國際前沿熱點,但十分具有挑戰性,且目前的設計策略大多局限於靶向通路下遊。
  • 新研究揭示酶引導自組裝實現單體和準分子轉變
    新研究揭示酶引導自組裝實現單體和準分子轉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0 19:33:55 南方醫科大學的Yanbin Cai團隊和南開大學Zhimou Yang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生物合成蛋白質分子影像探針用於腫瘤靶向...
    該研究利用生物合成的策略,開發了一種腫瘤特異性雙模態分子影像探針,該探針生物相容性好,在小鼠腦膠質瘤模型中,顯示出優異的腫瘤靶向和螢光/磁共振成像效果,為分子影像探針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生物合成新思路。相關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講師趙懷鑫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趙慧婷為共同第一作者。
  • 化學所在生物分子馬達組裝體性能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以活性生物大分子為構築基元,利用分子組裝策略設計與構建仿生體系,模擬或調控生命體基本單元的結構和功能,已成為化學與生命科學交叉的前沿和熱點。該研究團隊將ATP合酶與光系統II、人工光酸分子或量子點進行共組裝,實現了對自然界葉綠體結構的有效模擬和功能的大幅度提升(ACS Nano 2016, 10, 556;
  • 《應用化學》-中科院化學所-生物分子馬達組裝
    近日,在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院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與德國馬普膠體界面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馬達的分子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工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基於葫蘆脲的生物大分子組裝體
    此外,較大尺寸的葫蘆脲也可以鍵合1或2個客體分子,從而獲得穩定的二元或三元主-客體包合物,這為製備多維納米結構提供了便利的途徑。近年來,得益於葫蘆脲優異的理化性能,葫蘆脲在化學、生物學、醫學和材料科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許多新的葫蘆脲衍生物被研究,這極大改善了母體葫蘆脲在水溶液中的分子識別和組裝行為。
  • 生物分子馬達組裝及其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自然界的細胞生命活動主要是通過生物分子馬達協同運動來完成。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峻柏課題組科研人員長期致力於ATP合酶分子馬達的分子組裝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
  • 利用短肽分子多級組裝模擬天然酶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分子組裝的多級有序結構是生命體單元的本質特徵之一,實現了能量轉化、物質輸運和信號傳遞等重要生物功能。精準調控生物分子組裝條件,深入探究生物分子組裝體結構與功能關係,有助於在分子層面認識生物活動的分子機制、指導功能生物材料的研發。
  • Nature 簡單的分子自組裝成納米鏈條
    2020年7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非共價相互作用可以將分子組裝成複雜的結構,但對最終拓撲的控制有限。一種組裝納米鏈的方法展示了如何針對特定的結構進行組裝。複雜的分子結構通常是通過將各種構件逐步連接在一起來構建的。
  • 【光學】當分子自組裝遇上非線性光學
    非線性光學,聽起來與化學幾乎毫無關聯。然而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熊偉課題組,這兩者美妙地結合在了一起,並且揭示了水分子在自組裝系統中獨特的氫鍵動力學和其對自主裝系統的力學性質的影響。這個研究的最新成果於近期發表在PNAS 等期刊上。那麼,這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領域是如何擦出火花的呢?
  • 文獻分享︱ACS Nano: 細胞內非酶的三維DNA納米結構的原位生長用於活細胞內特定生物分子的成像
    其異常表達與多種人類疾病密切相關,因此miRNA被認為是臨床上有價值的潛在診斷和預後生物標誌物,也是藥物和基因治療的有希望的靶標。所以對microRNA進行靈敏和選擇性地檢測,特別是具有高空間解析度的特定miRNA,對其亞細胞定位和分布的原位可視化對於理解miRNA的生物學功能,發現藥物靶標和個性化治療非常有價值。但是由於miRNA很小且豐度低,準確分析與癌症相關的miRNA仍然具有挑戰性。
  • 化學所李峻柏課題組在利用短肽分子多級組裝模擬天然...
    2020-11-21 19:48:46 來源: 化學加網 舉報   導讀  1生物分子組裝的多級有序結構是生命體單元的本質特徵之一
  • 鉛離子配位微乳液自組裝:無定形非共軛高分子微球結晶化增強螢光新策略
    高分子螢光納米微球具有化學結構設計性強、尺寸形貌可控及螢光性能可調等優勢,在生物成像、體外診斷、光電器件等領域展現出應用潛力,有效提升高分子納米微球的螢光量子產率是決定其應用性能的關鍵
  • 何明亮/王鑽開脫琥珀醯觸發肽自組裝:線粒體活性調節活細胞成像
    【科研摘要】模仿大自然在活細胞中協調分子自組裝的能力既重要又具有挑戰性。分子自組裝已在細胞活性控制,藥物輸送,生物標誌物成像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儘管如此,亞細胞器限制的超分子自組裝的例子非常少見,並且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仍然具有挑戰性。最近,香港城市大學何明亮,王鑽開,孫紅燕教授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胡毅研究員合作提出了一種新的策略,可以通過利用獨特的酶SIRT5對線粒體中的超分子自組裝進行編程。
  • 化學所在利用短肽分子多級組裝模擬天然酶研究中取得進展
    生物分子組裝的多級有序結構是生命體單元的本質特徵之一,實現了能量轉化、物質輸運和信號傳遞等重要生物功能。精準調控生物分子組裝條件,深入探究生物分子組裝體結構與功能關係,有助於在分子層面認識生物活動的分子機制、指導功能生物材料的研發。
  • AS:宏觀超分子組裝製備多材質三維有序結構
    然而,現有金屬、高分子、生物活性材料等加工設備和工藝差異顯著,異質材料間的高效界面結合困難,難以將物理化學性質差別顯著的多種材料集成到同一加工過程中。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集成多種材料體系,製備三維有序結構,成為了材料加工領域的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