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姜業慶□徐鋒)一個偏僻的山區貧困村,如何既在短時間內摘掉貧困帽子,又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一路狂奔?記者日前在梅州市蕉嶺縣三圳鎮東嶺村進行了相關採訪。
東嶺村地處蕉嶺縣西部,是廣東省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也是蕉嶺縣十九個省定貧困村之一。2018年,東嶺村被廣東省委組織部列為第二批「紅色村」。作為對口幫扶單位,三圳鎮和廣州市南沙區南沙街道辦事處給出的脫貧發展思路是「突出本地特色,增強『輸血』『造血』,建立長效機制」,要深挖、做好、做足東嶺村的「紅色」文章,以紅色精神發展綠色經濟,走出一條別具特色的扶貧路子。
「主要是看中了這裡的環境以及紅色氛圍,目前居住在此的大多是到此寫生的老師和學生.」棲舍·隱山精品民宿店的彭凌峰告訴記者,公司總共投入了近千萬元,打造了生態地球倉民宿,涵蓋住房、電影院、圖書館、茶吧等設施。
引進梅州市紅土地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落戶東嶺村,精心打造提升居住環境優美、紅色氛圍濃厚、配套設施齊全的「精品民宿」是東嶺村民脫貧致富的路徑之一,目前該村有紅星客棧、地球倉民宿、三山客棧三家民宿,可提供床位33張,全面建成後可提供83張床位。2019年3月底以來,東嶺村民宿接待遊客人數達26.3萬人次。
除了打造民宿,發展特色農業也是東嶺村致富的一大法寶。一直專注林下經濟的蕉嶺五福之鄉長壽食品有限公司老闆徐貽宜告訴記者,自2016年12月初被東嶺村引進來之後,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發展模式,在鞏固傳統養蜂基礎上,重點在林下種植230畝和黨建扶貧產業園內種植10畝紫靈芝、金線蓮、香菇等食用菌項目,大力發展以食用菌為主的林下產業,真正變「輸血」為「造血」。目前五福之鄉長壽食品公司已經輻射帶動了東嶺、臺塘、鐵西村等6個村農戶種植珍稀食用菌(紫靈芝、金線蓮、香菇)共260畝,為63戶貧困戶解決就業問題,實現新老產業「雙輪驅動」,推進東嶺村扶貧產業發展,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增加9萬元和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現每年人均增收約3000元。
當然,前提是鞏固東嶺村的比較優勢——甜蜜產業。利用蜂業養殖的傳統優勢,發動群眾和貧困戶大力發展特色養蜂。採取「專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電商平臺」的模式,成立蜂彩專業合作社,指導蜂農科學養蜂,開發蜂產品精深加工產品、蜂產品快消品等大健康產品,發展電商,延長產業鏈。今年發展養蜂3900箱,預計年產值達200多萬元。同時帶動村民特色農產品(香菇、靈芝、蜂蜜等)銷售,每年每戶可增收3000-5000元,特色民宿還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約10萬元(前三年10萬元、後七年12萬元),更進一步激發了鄉村內生發展動力。在民宿屋頂上引進光伏項目,年發電收益約3萬元,收益可達20多年,為本村所有貧困戶每年每人增收500元。
截至2020年11月15日,三圳鎮東嶺村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39人,(其中有勞力貧困戶10戶26人,無勞力10戶13人)全部實現「八有」達標,均有通水、通電、通寬帶網絡、通電視信號、安全住房、教育保障、醫療保障及穩定收入來源或最低生活保障,2020年度全部已實現100%脫貧和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