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Letter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如果聯合使用的話,一種現有的瘧疾藥物或能改善穀氨醯胺酶抑制劑抗癌療法的作用效果。
圖片來源: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癌細胞的代謝過程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發現,FDA批准的一種名為氯奎寧(chloroquine)的抗瘧藥物或能增強新型穀氨醯胺酶抑制藥物的治療效果,目前
全球的製藥公司都能夠開發穀氨醯胺酶抑制藥物,相關研究發現或能為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提供一種相對簡單的的方法來改善穀氨醯胺酶抑制劑治療的癌症患者的治療結果。
穀氨醯胺酶抑制劑能夠靶向作用穀氨醯胺分解過程(即穀氨醯胺被分解的過程),該過程能釋放能量來幫助癌細胞生長,而穀氨醯胺酶抑制劑能夠破壞該過程,剝奪癌細胞的能量來源,減緩或阻斷癌細胞的生長;然而,特定的癌細胞能夠激活另外一種通路來產生能量並且躲避藥物的靶向殺滅作用,這就是研究人員目前開始運用的一種稱之為「理性代謝工程」(rational metabolic engineering)的新型研究方法。
研究者Anna Halama博士說道,當我們將實驗室生長的癌細胞暴露於不同劑量的抗癌藥物中,隨後利用代謝組學技術測定了細胞中存在的幾乎所有小分子的改變,在複雜計算機模型的幫助下,我們就能夠鑑別出癌細胞到底利用哪種分子來躲避藥物的作用,而且我們還能夠想辦法來阻止癌細胞的躲避/逃跑路線。首次應用穀氨醯胺酶抑制劑後,研究人員重點對癌細胞利用的兩種特殊的能量通路進行了相關研究,其中一種是脂質分解代謝通路,即脂肪的分解過程,另外一種是細胞自噬過程,即細胞通過分解自身的結構來獲得能量,當利用藥物抑制穀氨醯胺分解過程時,這兩種能量通路都會被加速,從而促進癌細胞的存活。
由於氯奎寧能夠幹擾部分能量產生機制,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將氯奎寧與穀氨醯胺酶抑制劑藥物相結合就能夠改善對腫瘤細胞的抑制,而且實驗結果顯示的確如此。研究者表示,代謝組學分析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其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狀況/水平下細胞的代謝行為,利用相關的研究技術,我們就能深入闡明特殊藥物對癌細胞代謝機制的影響,從而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疾病的發生機制,並且鑑別出開發新型潛在療法的靶點。
下一步,研究人員計劃檢測抗瘧藥物氯奎寧聯合穀氨醯胺酶抑制劑在臨床試驗中的作用效果,最後研究者Khaled Machaca表示,後期我們還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來闡明氯奎寧與穀氨醯胺酶抑制劑的組合性療法在抑制癌細胞增殖進展上的分子機制,從而為開發治療癌症或改善癌症療法效率的新策略提供一定的基礎和思路。(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Anna Halama, Michal Kulinski, Shaima S. Dib, et al. Accelerated lipid catabolism and autophagy are cancer survival mechanisms under inhibited glutaminolysis. Cancer Letters (2018). DOI: 10.1016/j.canlet.2018.0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