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名額的縮減,乃至在2020年被取消,真的意味著更多考生將以 「統考裸分」 或是高考成績佔85%的 「強基計劃」 為主要渠道進入我國最優秀的大學嗎?
以復旦大學為例,2019年大一新生中有24.1%(810人)是通過上海市與浙江省的 「綜合評價錄取」 方式進入學校的,遠遠超過了自主招生所佔的3.27%(110人)。在北方,2019年山東大學在山東省的新生中也有9%(200人)是通過 「綜合評價錄取方式」 入學的,已接近其全國範圍內自主招生的人數(220人)。
01什麼是綜評
對於浙江、上海地區的學生家長而言,這是他們早已再熟悉不過的 「631」 或 「三位一體」 錄取,老政策是在最終決定是否錄取考生的總成績中,統一高考佔60%,校測(面試)佔30%,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佔10%。2015年剛開始的時候就只有復交,16年開始擴大到上海9所211,18年新增浙大,19年新增上海中醫大,到今年直接把高考成績比例上調了25%,變成了二位一體(85%高考成績+15%面試成績)。
這一方式在事實上賦予了高校比 「631」 或 「541」 更大的錄取自主性。首先,考生是否能夠進入 「綜合評價」 面試環節完全與高考成績脫鉤,由高校初審或筆試直接決定。其次,考生間不再通過 「總成績」 方式競爭,而是回到「大招生池」內以降分優惠 「加持」 決定錄取與否。
至2019年高考, 「綜合評價」 錄取制度已被推廣至上海、浙江、江蘇、山東、廣東、遼寧、湖南、雲南八省市。北京外國語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則已面向全國生源實施「綜合評價」招生三年以上老牌名校中,中南大學在湖南省和東北大學在遼寧省的招生計劃中已分別有40%和44%經 「綜合評價」 方式實現。在試點改革多年的浙江省,2018年 「清北復交」、浙大、中科大、國科大、港中文(深圳)與南科大九所高水平學校的招生名額中總計有41%是由 「三位一體」 錄取實現的。其中,清華大學與上海交大在浙江招生名額更是有90%以上都需經過 「三位一體」 錄取。
能看出現在的綜評已經不是原來的綜評了,初衷也變了,當時說綜評就是為了避免「一考定終身」 而現在呢?看看85%這個數字,打不打臉?歸根結底,還是拼成績,沒成績就沒戲。
0212月開始:確定綜評的性價比
綜評沒有報名數量的限制,但是想把所有綜評院校都報了其也不可能,你起碼要考慮時間和精力的問題,找準目標學校和目標專業去報。
看綜評每個學校的性價比,你需要比較目標學校目標專業綜評與普通批次的錄取均分差值來判斷,如果綜評是比裸考的錄取均分要低的,越低性價比越高,如果反過來那你就要考慮清楚,這個專業是不是不值得報?是不是走裸考會更划算?
如果沒權衡好利弊,那就要做好充當分母的準備。
因2020年高考延期,本文以往年綜合評價進程,梳理2021年招生流程:
統計綜評11所高校近三年招生計劃,除去復交本部及其醫學院會有所變動以外,其他高校名額基本穩定。
只看上海的九校,復旦、交大、同濟的綜評名額都高於普通批,其他高校反之。
說下結論:如果是目標復交的那毫無疑問必須去綜評,算上提前批,強基的名額,復交的綜評名額仍然能佔到整體的90%以上,目標其他學校的同學則可以重點觀望下專業,看看性價比高不高,不要浪費太多分數在綜評上,像上大綜評名額比普通批少了1200個,如果沒有真愛專業,建議還是謹慎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