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水讓氧化石墨烯「動起來」

2020-11-24 科學網

氧化石墨烯表面的環氧在水分子參與下動態遷移。黃色為石墨烯碳環,紅色為氧原子,白色為氫原子。塗育松供圖

 

本報見習記者 池涵

近日,揚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塗育松課題組與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研究員石國升課題組合作,在《中國物理快報》上發表論文,開展理論結合實驗研究,對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官能團分布規律及其原因進行了回答。

他們發現,在有水分子吸附時,氧化石墨烯能夠轉變為自適應動態共價材料。水分子充當媒介,可以把氧化石墨烯中氧遷移的能壘降低到與液態水的氫鍵能相似甚至更低的水平。而環氧和羥基官能團在水分子媒介下,可以自發斷開或重組碳氧鍵,實現氧的動態遷移。

環氧「被水扶著踩高蹺」

塗育松介紹,石墨烯是碳原子單層。除少量純石墨烯應用外,實際應用中氧化石墨烯較多,而單層氧化石墨烯的正上下方,分布有兩種官能團環氧和羥基,而在氧化石墨烯邊緣則分布著一些羧基官能團。

「由於這些氧化官能團都是親水的,而石墨烯本身是疏水的,這兩類材料的交錯分布是氧化石墨烯在很多方面都能獲得應用的重要原因。」石國升說。

雖然這種官能團分布很早就為人所知,但以前的觀點認為,該分布是完全隨機的。原理沒有取得突破,導致氧化石墨烯的性質很難琢磨,也給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帶來困擾。

科研團隊根據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出在無水情況下,要讓氧化石墨烯表面的環氧和羥基中的碳氧鍵斷開,所需的能量是液態水分子氫鍵能量的5~6倍。然而如果在環境中加入水分子,可以將碳氧鍵斷開的能壘降低到跟水分子氫鍵能相當的水平。

這意味著,水可以很容易地把氧從碳手中搶過來,使氧在常溫下自由移動。

塗育松團隊進一步通過計算分子動力學模擬證實,羥基中的碳氧鍵本來很難斷開,但是如果周圍剛好有一個環氧,羥基就可以將質子(氫離子)轉移到這個環氧上。

或者環氧碰到一個水分子,水分子中的氧可以瞬間連接三個氫,再把一個氫釋放給環氧的一條碳氧鍵,此時的環氧就變成了一個羥基。當後者再把氫離子吐回給水分子後,斷開的氧就會在臨近區域連接一個碳原子,重新形成環氧。

就這樣,環氧的兩條碳氧鍵像一對高蹺,在羥基或者水分子的攙扶下可以連續地移動。

「此前這方面的研究中多把氧化基團看作是孤立的,單個地研究羥基或者環氧。」 塗育松告訴《中國科學報》,「而我們把環氧、羥基和水分子看作是一個整體,在相互協助下發生動態變化的過程。」在計算分子動力學模擬中,常溫常壓下,氧化基團就能自發地動起來。

「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塗育松說。

實驗測試遭遇挑戰

研究團隊想了很多辦法用實驗和後續測試觀察相關現象,最終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的原位紅外光譜裝置給了他們實現原位探測石墨烯結構的機會。

「同步紅外探測的靈敏度高,也不需要抽真空,可以做。」石國升說道。

為了測試石墨烯氧化基團在水分子吸附下與乾燥環境相比有什麼變化,他們需要將樣品放在一個比較乾燥的環境中,再一點一點地加入水。為此他們專門設計了一個比較窄的匣子放樣品,用氮吹的方式維持匣子裡均勻乾燥,此時氧化基團在石墨烯表面的分布變化非常小。

「僅僅加了一點水,環氧的分布就有了類周期性的振蕩變化。」塗育松說,「這驗證了我們的結果。」

但是同行審稿人的問題接踵而至。

「你的實驗中石墨烯是堆疊在一起的,你怎麼證明環氧的變化是順著單層發生的而不是發生在層間的?」「你所說的這種機理會引起氧化石墨烯的降解嗎?」

對此塗育松等人一一作出解答,他認為,理論可以證明,環氧的層間移動需要跨越更長的距離,意味著更高的能壘。而在有水環境下,層間距變大,能壘也進一步增加了。這說明,氧化基團只能沿著層平面遷移,而不是在層間遷移。

而實驗前後對石墨烯薄膜的稱重和成分分析也證明,不僅重量沒有損失,石墨烯中碳氫氧的比例也沒有發生變化,石墨烯的表面僅僅是氧化基團的位置發生了遷移,並沒有降解發生。

讓石墨烯「動」起來

塗育松認為這項工作最大的意義在於挑戰了以前的理解——氧化石墨烯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氧化位點之間高度關聯,環氧、羥基和水分子三者相互協同,可以實現大面積的氧遷移。

「很多以前無法理解的現象,現在豁然開朗。水作為一種常見的環境變量,對於以後的相關研究也有啟發。」塗育松說。

氧化石墨烯專家、韓國國立蔚山科學技術院多維碳材料中心主任Rodney Ruoff教授曾聯繫塗育松,邀請他去韓國討論他們的模型及用此模型開展相關研究合作問題。在討論中,憑藉多年的經驗,Rouff建議塗育松嘗試研究一下氧化石墨烯表面氧的移動行為。

而此次發現水對氧的移動行為有較大影響不僅僅有理論意義,這種全新的對石墨烯「動態」的理解對應用也非常重要。

此前也有科研人員嘗試設計製作一些動態響應的共價材料及相關系統,但是會涉及到一定的可逆反應,需要較大的壓強、溫度或者pH條件變化,對反應過程的要求很高。

「而氧化石墨烯製作簡單,只要吸附一點水就可以實現常溫常壓下氧在石墨烯表面的大面積遷移變化,以後可以更方便地獲得應用。」石國升說。

比如,由於石墨烯氧化基團可以對環境中吸附的生物分子發生動態的自適應響應,而且不會對生物分子的結構和特徵發生擾動,如果應用到二維生物分子吸附探針方面,可以使得相關傳感器的探測精度更高。

「未來我們想嘗試和別的課題組展開合作,通過一些觀測手段,比如中子反射裝置在看輕元素的動態行為方面有優勢,添加一些單獨設計的裝置,能夠直接看到石墨烯上原子級別的動態變化。」塗育松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8/0256-307X/37/6/066803

 

《中國科學報》 (2020-07-09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氧化石墨烯原理獲新發現
    他們發現,在有水分子吸附時,氧化石墨烯能夠轉變為自適應動態共價材料。水分子充當媒介,可以把氧化石墨烯中氧遷移的能壘降低到與液態水的氫鍵能相似甚至更低的水平。而環氧和羥基官能團在水分子媒介下,可以自發斷開或重組碳氧鍵,實現氧的動態遷移。
  • 科學網—發現氧化石墨烯薄膜離子篩選效應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吳恆安與諾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合作,發現氧化石墨烯薄膜具有精密快速篩選離子的性能
  • 氧化石墨烯複合態毒理效應研究獲進展
    「目前,有關於氧化石墨烯的研究多是側重於分析單純的氧化石墨烯的生物影響,但關於氧化石墨烯的複合態所產生的毒理效應尚未被有效闡明,因此,本項目重點研究氧化石墨烯在複合條件下的環境行為與多方位生物效應,彌補相關研究的不足。」
  • 用於組織工程支架的3D列印氧化石墨烯水凝膠
    重慶大學付乾課題組合作在期刊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IF=4.002)發表題為Ferric ion crosslinking‐based 3D printing of graphene oxidehydrogel and its evaluation as bio‐scaffold in tissue engineering 的文章,利用鐵離子交聯劑提高了氧化石墨烯水凝膠的材料強度和
  • 石墨烯與氧化石墨烯在紡織領域的應用
    而氧化石墨烯則是由石墨粉通過氧化插層過程得到氧化石墨,再經超聲分散而形成的,其結構與石墨烯相似,但片層上引入了羧基、環氧基和羥基等極性基團,能穩定分散在水或有機溶劑中。儘管天然纖維中存在許多極性基團,例如羥基、氨基、羧基等,但石墨烯中不含任何活性基團,也不溶於水和任何有機溶劑,這就阻礙了石墨烯對紡織品的負載,因而只能通過塗層法、氧化石墨烯負載後原位還原法、對石墨烯及其氧化物摻雜改性後層層組裝等方法處理天然纖維及織物,賦予其多功能特性。
  • 科學家提出氧化石墨烯綠色製備方法
    氧化石墨烯是一種重要的石墨烯衍生物,最初主要作為宏量製備石墨烯的前驅體,近年來由於其不同於石墨烯的諸多獨特物理化學性質和廣闊應用前景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 氧化石墨烯的化學還原製備方法
    氧化石墨的研究已有150多年歷史,但是直到單原子厚度的石墨被命名為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的概念才隨著提出。2007年,Ruoff團隊首先提出使用化學還原的方式由氧化石墨烯製備出石墨烯,這種方法容易批量生產、成本低,也便於實現石墨烯進一步功能化開發。  該方法的本意是消除氧化石墨烯的含氧基團、修復共軛結構和破損,最終恢復石墨烯完美的共軛網絡。由氧
  • 【行業動態】3D列印氧化石墨烯方法來了!保留石墨烯理想特性
    西班牙艾克斯-馬賽大學陶瓷與玻璃研究所(ICV)和微電子與納米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使用3D列印的氧化石墨烯支架作為輕質混合結構的基礎,該結構保留了許多石墨烯的理想特性,包括導電性和水吸附能力。
  • 中國科學家在氧化石墨烯薄膜淡化海水領域獲突破
    2004年,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成功地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證實石墨烯可單獨存在。兩人也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氧化石墨烯是石墨烯的衍生物,其能夠在實驗室通過簡單的氧化生產出來。考慮到氧化石墨烯的靈活性和成本,氧化石墨烯比單層石墨烯更具有潛在優勢。
  • 南開大學:氧化石墨烯複合態毒理效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作為石墨烯類納米材料,氧化石墨烯由於具有諸多優點,作為衛生醫學、化學化工、電子產品、環境保護技術等的關鍵功能材料迅速進入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同時,它也會不可避免地釋放到生態環境當中。 「目前,有關於氧化石墨烯的研究多是側重於分析單純的氧化石墨烯的生物影響,但關於氧化石墨烯的複合態所產生的毒理效應尚未被有效闡明,因此,本項目重點研究氧化石墨烯在複合條件下的環境行為與多方位生物效應,彌補相關研究的不足。」
  • 氧化石墨烯,有缺陷卻又另闢蹊徑
    與石墨烯相似,氧化石墨烯同樣為二維層狀結構,氧化石墨烯通過層間的氫鍵等作用力層層堆疊在一起。不過氧化石墨烯表面含有大量的含氧基團,使其表現出較強的親水性並能完全分散在水中。由於含氧基團在氧化石墨烯中的不均勻分布,使SP2雜化的區域被SP3咋花的C-O分隔為2-3nm大小的「孤島」,同時由於SP3雜化的碳原子扭曲形成四面體結構,從而使氧化石墨烯表面產生大量的褶皺。因為氧化石墨烯的基面兩側均修飾有大量含氧基團,使得單層氧化石墨烯的厚度大於單層石墨烯的理論值0.335nm。單層氧化石墨烯的原子力顯微鏡測試值通常約為1nm左右。
  • 氧化石墨烯材料成功解決海水淡化難題
    南京大學的科學家運用氧化石墨烯材料,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儘管海水熱脫鹽的成本尚未可知,但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去除海水雜質,從而從海洋中得到源源不斷的淡水。用這一方法生產每兆升淡水需要大約80千瓦時的能量,能量消耗巨大,只適用於石油豐富而淡水稀缺的海灣地區。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之一就是太陽能電池熱脫鹽法,這一方法在偏遠地區和發展中國家也同樣適用。
  • 氧化石墨烯如何「潛入」細胞
    2008年美國史丹福大學戴宏傑課題組首次報導了利用氧化石墨烯作為難溶性含芳香結構抗癌藥物的載體。他們研究發現,負載抗癌藥物的氧化石墨烯複合物有良好的水溶性,可以用於難溶性藥物的增溶,並可以有效殺傷腫瘤細胞。此後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興趣。
  • 氧化石墨烯能造出性能更優異的太陽能電池
    加拿大薩省大學的亞歷山大·莫維斯和安德瑞·赫特經過仔細研究後表示,氧化石墨烯或許能被用來製造性能更優異、更堅固耐用的太陽能電池。  石墨烯是由單層碳原子採用蜂巢網格組成的二維結構,最初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於2004年研製而成,他們也因此獲得了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智享丨薦書】氧化石墨烯基本原理與應用
    1.4氧化石墨烯性質161.4.1熱降解和它的產物161.4.2化學還原反應171.4.3與酸和鹼的反應191.4.4「滲透膨脹」:水合作用和膠體形成191.4.5氧化石墨烯的酸性211.4.6插層和功能化反應241.4.7官能團以及它們對氧化石墨烯形成和破壞的反應與關係251.5總結26參考文獻27
  • 二次塗覆實現氧化石墨烯在鋰離子電池隔膜中表面改性
    水和隔膜表面的聚乙烯分子之間接觸角較大見圖6,符合Cassie-Baxter模型,所以對於水性漿料來說,很難在隔膜表面均勻潤溼。,而氧化石墨烯是微米級尺寸。圖5氧化石墨烯異丙醇水溶液在隔膜上的塗覆圖6 水與未改性隔膜的接觸角
  • 疫情讓氧化石墨烯傳感器大顯身手
    Fraunhofer IZM的團隊自2018年4月以來一直致力於石墨烯- POC項目,該項目基於氧化石墨烯傳感器平臺。 這種傳感器通過一滴血或唾液在15分鐘內進行分析,使用的是3D結構的石墨烯薄片,而不是其他傳感器使用的2D單分子層。這種三維結構增加了測量表面和測量精度。
  • ...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膜限域分離策略及其水處理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環境學院張煒銘/潘丙才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膜限域分離策略及其水處理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14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種MXene與氧化石墨烯複合氣凝膠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
    申請公布號:CN110090603A申請公布日:2019.08.06申請號:2019102937717申請日:2019.04.12申請人:湖北大學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MXene與氧化石墨烯複合氣凝膠的製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將MAX粉末和石墨粉分別進行化學法剝離,分別得到MXene水分散溶液和氧化石墨烯水分散溶液;2)將所述MXene水分散溶液、氧化石墨烯水分散溶液與海藻酸鈉水分散溶液進行攪拌混合,得到混合凝膠溶液;3)將所述混合凝膠溶液進行定向冷凍乾燥處理,得到未交聯的MXene與氧化石墨烯複合氣凝膠;4)將所述未交聯的MXene與氧化石墨烯複合氣凝膠添加離子交聯劑進行離子交聯
  • ACS Nano:氧化石墨烯納米帶水凝膠,粘彈性行為和用作分子分離膜
    1 成果簡介 基於碳材料的水凝膠的製備及其粘彈性是其廣泛應用和擴大規模的關鍵。但是,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墨烯衍生物和碳納米管上,而石墨烯的窄帶狀石墨烯納米帶(GNR)的行為仍然難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