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什麼宏觀物體在可見光下是不可見的?

2020-12-03 未知的科學界

有沒有什麼宏觀物體在可見光下是不可見的?

玻璃!尤其水中的玻璃,幾乎可以在人眼中完美隱身。

玻璃就是最常見的在可見光下,肉眼近乎不可見的宏觀物體。

圖示:玻璃觀景房

當然得是那種透明甚至超透明玻璃才行。而肉眼不可見的效果和角度以及玻璃的厚度有關,正面面對一塊超透明的玻璃時,大多數人是意識不到面前有一塊玻璃的,很容易一頭撞上去,對於使用這種玻璃作為裝飾的商家,最好在玻璃上貼點東西,作為提醒。

注意,儀器檢測玻璃的可見光透光度與人眼檢測玻璃的可見光透光度是有區別的。因為,雖然人眼對波長在0.4至0.7微米的光波敏感,但人眼的檢測峰值靈敏度落在0.55微米波長的光線上,而對可見光光譜的紅端和藍端的靈敏度較低,這被稱為眼睛的明視敏感度。這就意味著僅僅要欺騙人眼的話,那麼0.55微米波長的光線的透過率越高,在人眼中看來它就越透明,越是不可見。

普通透明玻璃:透光率88%~90%可見光透過率介於88~90%,普通透明玻璃有個比較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通常帶有一點顏色,並不是完全透明的,只要從玻璃的邊緣處看,就能看到綠色調。這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廉價透明玻璃。

圖示:這種綠色的基調,是玻璃中含有的微量的鐵造成的,鐵帶來綠色也是很有意思了,因為一般認知中鐵離子通常是紅色的,而這種綠色的基調,不僅降低了透光率,同時也讓人一目了然地看到玻璃本身的存在。它最常見的用途是從前用來做窗戶玻璃,但現在條件好一點的地區,已經逐漸淘汰了這種透明玻璃。

超透明玻璃:低鐵玻璃,價格相對昂貴通過降低玻璃中的鐵的含量,超透明玻璃的可見光透過率可以達到92%,最重要的是消除了普通透明玻璃的綠色基調。超透明玻璃是一種低鐵玻璃,玻璃中的鐵含量被控制在150ppm以下,它是通過選用幾乎不含鐵的原料製成,將鐵含量低的矽砂與其他原料混合,在爐內熔融,製成熔融玻璃,然後以類似浮法玻璃的方式冷卻該熔融玻璃就得到超透明玻璃。

圖示:對比普通透明玻璃和超透明玻璃

圖示:超透明玻璃當然也不能在任何角度都實現肉眼不可見,但正面對著它的時候,就真的近乎不可見了,尤其當環境中的光照稍微暗一點的時候,更是如此。

相關焦點

  • 華裔科學家參與隱身試驗 實現物體可見光下隱身
    華裔科學家參與美國重大科學突破:首次實現三維物體在可見光下隱身  本報特約撰稿 池晴佳  披上隱身衣,瞬間便可隱匿行蹤,哈利•波特的魔幻本領有望藉助現代科技而成為現實。隱身衣看似只是科幻小說裡的離奇情節,事實上離我們並不遙遠。
  • 「不確定原理」適用於肉眼可見的宏觀物體
    雖然理論上這一原理適用於全部的物體,事實上它的效應被認為只在微觀領域可以測量。在一項最新試驗中,物理學家已經證實了「不確定原理」的效應能夠通過肉眼可見的微型圓柱體進行測量。但是物體越大,光子對它運動的影響越小,這就使「不確定原理」在較大水平上的相關性越來越小。普迪和他的同事們使用氮化矽製成了一個0.5毫米寬的圓柱,然後把它放置在兩面鏡子之間,並且用雷射進行照射。光子數量的增多會提高了測量精度,但是增多的光子帶來越來越大的波動,導致鏡子猛烈的晃動,這就限制了測量的準確度。那種額外的晃動就證實了「不確定原理」在起作用。
  • 宏觀量子物體時代正在到來
    大部分科學家同意,技術性難度會使一個籃球甚至一個人無法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但是在量子-經典轉換方面的新認識同時也暗示,理論上並沒有什麼能夠阻止它成為現實——在我們的「正常」世界和潛伏在這個世界暗處的「古怪」世界間,宇宙並沒有設置屏障。換句話說,量子世界可能並沒有那麼古怪。
  • 新納米催化劑能在可見光下快速分解水
    新實驗是科學家們首次使用氧化鈷,並首次在可見光下將中性水分解,能源轉化效率也很高,而且不需要其他催化劑。   他們使用飛秒雷射燒蝕法和機械球磨法這兩種方式來準備納米粒子,兩種方式得到的納米粒子在實驗中的表現一樣好。他們也使用了各種不同的光源——從雷射到模擬太陽光來進行實驗,並認為使用自然太陽光,實驗結果也會一樣好。
  • 同一片時空下,為什麼微觀粒子和宏觀物體有不同的物理規則?
    波動性和粒子性竟然同時出現在微觀粒子上,這不禁讓大家疑問,在同一片時空下,物質真的有兩套規則嗎?和諧的微觀世界在經驗中,粒子來自宏觀物體的抽象,它是物質的質量、能量等在空間中的局部集中,有確定的位置,並且有明確的邊界與其它物體之間隔離。
  • 同一片時空下,為什麼微觀粒子和宏觀物體有不同的物理規則?
    和諧的微觀世界在經驗中,粒子來自宏觀物體的抽象,它是物質的質量、能量等在空間中的局部集中,有確定的位置,並且有明確的邊界與其它物體之間隔離。為什麼我們在宏觀物體上從來沒有發現波動性?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是同一片時空嗎?
  • 量子糾纏首次在宏觀物體中實現!
    宏觀物體的量子糾纏1935年,愛因斯坦與其他物理學家提出量子糾纏允許物體在任意距離上相互影響,且不需要任何直接的交互。這一現象既違背了經典物理學,也顛覆了我們對現實的常識性理解。如今,量子糾纏被認為是量子力學的基石,此前已經在微觀粒子(比如原子)的實驗中被證明存在。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量子糾纏也是許多潛在的量子技術變革的關鍵基礎,如量子計算和加密信息傳輸。
  • 芬蘭物理學家首次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119期,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芬蘭物理學家首次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的那些事兒。雖然微觀量子世界的很多理論、現象顛覆了人們經典的認知,但是粒子所表現出的不可思議還是僅僅局限於微觀粒子世界,人類所生存的宏觀世界還是被經典力學、相對論所統治,但是近期在著名科學雜誌《自然》刊登的一篇論文或許將顛覆經典力學與相對論,芬蘭物理學家首次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
  • 量子效應如果發生在可觀測的宏觀物體上,會是怎樣怪異的體驗?
    我們知道量子效應只適用於微觀粒子,對於可觀測的宏觀物體是觀察不到量子效應的,在這個層面只能用經典物理進行解釋。但是從微觀粒子到宏觀物體的界限在哪裡,我們卻無法確定。這就像那個沙粒和沙堆的悖論,究竟多少的沙粒可以稱為沙堆?
  • 微觀與宏觀的界限(2)
    但是,關於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的界限問題,還遠沒有定論,科學家們使越來越多的「宏觀物體」顯示出了量子態,而量子世界的本質卻還沒有顯現出來。量子世界與宏觀世界的表現截然不同,其中最大的區別大概就在於量子「疊加態」,也就是說,一個微觀粒子可能因為「疊加態」同時存在於幾個位置,而這種狀態在宏觀世界中卻從來沒有出現過。究竟是什麼使整個宇宙沒有呈現出量子態?可能正是因為無所不在的連續的退相干過程,才使我們的宏觀世界沒有出現量子態,這也正是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之間的界限。如何理解這個在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之間的界限?
  • 為什麼人眼看不見的紅外輻射,可以觀測到宇宙中的特殊物體?
    紅外波長的宇宙能看到什麼通常情況下,我們將宇宙事物主要劃分為可見和不可見兩個部分,而紅外波長的宇宙和我們更為熟悉的可見宇宙,就像是只間隔了一步之遙。由於存在於宇宙中的很多物體本身較為微弱,導致它們無法在可見光下被檢測到,所以,能夠揭開涼爽恆星和星雲等許多更冷物體之謎的紅外波,被科學家們運用了起來。而被運用於宇宙天體探索的紅外線波長,則一般處於0.7到1000微米之間。
  • 高考作文題目引爭議 顯微鏡下蝴蝶到底有沒有顏色?
    蝴蝶到底有沒有顏色?隨著安徽高考作文題出爐,這一話題迅速成為各界議論的焦點。當大家都在分析如何立意時,昨天下午,網上陸續出現了來自「科學界」的不同聲音,「理工男」們通過分析,指出這一命題「不夠嚴謹」。
  • 俄軍測試夜間隱形鬥篷:啥時候能在可見光下看不見
    如今,或許「隱形衣」將有可能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下成為現實。5月30日,俄羅斯衛星網報導稱,俄羅斯特種部隊和特種行動部隊戰士已經獲得數套獨特的隱形鬥篷,這種鬥篷甚至讓熱成像儀和夜視設備無從發現,從而實現了夜間作戰的隱形「超能力」。目前,科學家正在檢驗這種產品,並將根據檢驗結果決定是否採購隱形鬥篷的問題。此外,俄羅斯專家表示,在未來,這種隱身鬥篷有可能裝備狙擊手和偵察兵。
  • 在人眼可見的物質上實現量子糾纏是什麼概念?芬蘭科學家闖入禁區
    現代物理學體系的兩大支柱是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牛頓的經典力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主要是解釋宏觀物質世界的,而量子力學是興起20世紀初、主要解釋微觀粒子世界的物理學分支,眾所周知,宇宙中宏觀物質是由微觀世界的粒子組成的,根據這一認知進行推理,應用於宏觀世界的經典力學與相對論也應該同樣適用於微觀粒子世界,但是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興起卻徹底改變了這一認知。
  • 新型"隱形鬥篷"問世 能在可見光範圍隱藏物體
    通過利用兩塊不同的方解石,研究人員便可以將光折射到置於兩塊方解石晶體之間的物體周圍,使得物體在可見光下完全隱形。
  • 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宏觀物體之間成功地實現了量子糾纏
    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宏觀物體之間發生成功地展示了量子糾纏——愛因斯坦著名的描述為「遠距離的幽靈行動」——這是我們對量子物理學的理解的一個重大進步。量子糾纏將粒子以一種即時相互影響的方式聯繫在一起,即使相隔很遠。
  • 蝴蝶翅膀有沒有顏色?其實,你不懂什麼叫「顏色」
    原來,蝴蝶的翅膀本是無色的,只是因為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才會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繽紛的色彩……好啦,別說蝴蝶翅膀,你就算拿一桶顏料來,在電子顯微鏡下也看不到顏色的啊……顏色是光帶來的現象,而電子顯微鏡顧名思義是用電子的,成像效果默認都是灰色,那些彩色照片都是算法生成的偽色。但蝴蝶翅膀到底有沒有顏色呢?簡單地說,有。
  • 清華大學在實驗中證明了宏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首次觀察到了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象性,為藉助金屬流體行為認識量子世界乃至更多物理體系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而據日前發表在arXiv預印本網站上的一篇論文稱,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完成了迄今最宏觀的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打破了波粒二象性的分子大小原有紀錄——這個巨大分子包含超過800個原子,由大約5000個質子、5000個中子和5000個電子構成。
  • 40千克鏡子被量子力學「踢了」,首現宏觀物體量子波動|Nature
    這個位移,證明室溫下的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造成的影響確實可測。研究隨後登上《Nature》,網友們對這項成果感到激動不已,因為這標誌這量子力學也在支配著宏觀物體,雖然極其微弱,但是已經被我們探測到:之所以網友們這麼驚奇,是因為在人們的基本認知中,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產生的影響根本難以測量。這是由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決定的。
  • Nature:量子波動對宏觀物體影響確實可測
    這個位移,證明室溫下的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造成的影響確實可測。研究隨後登上《Nature》,網友們對這項成果感到激動不已,因為這標誌這量子力學也在支配著宏觀物體,雖然極其微弱,但是已經被我們探測到:,Δp代表物體動量(質量×速度)的偏差,二者的乘積不能小於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