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作物為何會引起巨大爭議?轉基因到底好不好?科技是一把劍

2020-12-03 無名狂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轉基因產品到底安不安全?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這個問題已漸漸明晰,只是在這個問題之外,還有更難的問題需要解決。

2009年8月17日,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花費15年時間開發的 「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轉基因抗蟲水稻汕優63」,獲得了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頒發的安全證書,有效期為五年。這是中國首次為轉基因水稻頒發安全證書。 安全證書是轉基因作物上市前最難的一個關口,該證書的獲得意味著轉基因品種的生產性試驗結束,並獲得農業主管部門認可,可以申請生產許可證了。 然而,直到兩個多月後的10月22日,這個被華中農業大學稱為「2009年全球生物技術最重要的一個亮點」的重磅消息,才由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公布在中國生物安全網上。

平常,這個網站的點擊率並不高,而與轉基因水稻相關的信息又與一堆轉基因棉花品種混雜在「2009年第二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准清單」之中,在較長的時間內,這些信息都未引起媒體和公眾的注意。 2009年11月底,媒體逐漸從一些專家那裡獲得消息,相關報導發表後,迅速被各大網站轉載,轉基因水稻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而相關部門遮遮掩掩的態度,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們的質疑。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質疑說:「在全球還遠未達到共識的情況下,我們貿然去進行轉基因水稻大面積的商業化種植,這種『敢為天下先』的做法是不是太超前了?」 「我們並不反對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但擔心背後的風險。」

環境保護部生物多樣性研究首席專家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生態學家蔣高明也向記者表達了對轉基因水稻安全性的擔憂。 而在普通人中,這種質疑更為直接: 「現在研究出的轉基因水稻的最大特點就是抗蟲抗病,蟲子吃了都受不了的東西,人吃了會怎樣?」甚至還有人直呼,大規模種植轉基因水稻無異於一個「國民自殺計劃」。 抗蟲蛋白有無毒性? 在基因學家眼裡,這些質疑似乎有些多餘。 一直從事轉基因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研究員朱楨告訴《環球科學》,對轉基因食品的最早質疑發生在1998年。

當時,英格蘭Rowett研究所普茨泰教授(Pusztai)的一項研究表明,幼鼠在食用轉基因土豆後,幼鼠的器官生長異常,體重和器官重量減輕,並且免疫系統也遭到破壞。這項研究隨即引起軒然大波,全球都開始討論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雖然在1999年5月,英國皇家學會發表聲明,普茨泰教授的研究「充滿漏洞」,他得出的轉基因土豆有害生物健康的結論完全不足為憑,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還是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巨大的陰影,79%的英國人都反對試種基因改良作物,抵制轉基因食品進入市場。因此,很多生物學家認為,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抵制,「很可能源於不正確的認識」。

農桿菌是普遍存在於土壤中的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它能在自然條件下感染大多數雙子葉植物的受傷部位,並誘導產生冠癭瘤或髮狀根。農桿菌通過感染植物傷口進入細胞後,可將自身基因(一段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組中。將目的基因插入到經過改造的農桿菌內,藉助農桿菌的感染即可實現外源基因向植物細胞的轉移與整合,然後通過細胞和組織培養技術,再生出轉基因植株。

除農桿菌介導轉化法以外,常見的植物轉基因方法還有基因槍介導轉化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此次華中農業大學開發的兩種轉基因水稻引入的是Bt抗蟲蛋白。這種蛋白來源於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蘇雲金芽孢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雖然在分類學上,該細菌與蠟樣芽孢桿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產生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和炭疽桿菌(可引發炭疽病)屬於同一個屬,但迄今沒有證據表明,蘇雲金芽孢桿菌也會致病。

相反,科學家發現蘇雲金芽孢桿菌能讓害蟲「生病」,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就發現蘇雲金芽孢桿菌具有抗蟲特性,並開始用於農業。最早把蘇雲金芽孢桿菌的抗蟲基因轉入農作物的是比利時植物遺傳系統公司,他們在1985年就開發出了抗蟲轉基因菸草。199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合作,成功地將蘇雲金芽孢桿菌的抗蟲基因導入棉花中,由此得到的抗蟲棉已在大規模種植。 長期從事轉基因研究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郭三堆告訴《環球科學》,Bt抗蟲蛋白是蘇雲金芽孢桿菌產生的一種晶體蛋白質。

鱗翅目昆蟲攝食該蛋白後,在昆蟲腸道的鹼性環境下,蛋白酶將把這些蛋白水解,形成具有殺蟲活性的毒性多肽分子。這些多肽分子會與昆蟲腸道中的某些蛋白結合,插入細胞膜,破壞細胞的離子平衡,使細胞腫脹甚至裂解,從而導致昆蟲停止進食,最終死亡。 研究已證實,只有鱗翅目害蟲的腸壁細胞上含有與毒性多肽分子的結合位點,而人類腸道上皮細胞根本沒有這些位點,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況且,「在烹飪的過程中,蛋白質會變性,而且還要經過消化過程,被各種酶類分解為胺基酸(這是人體的營養成分),在這種情況下,不大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為了安全起見,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還做過較長時間的動物試驗。研究人員給小鼠灌食純Bt蛋白,劑量達每千克體重5克(如0.1千克重的小鼠的灌食量為0.5g),但並未發現小鼠有中毒、過敏、體重異常和臟器病變的現象。「每千克轉基因稻米含Bt蛋白不超過2.5微克,按小鼠灌胃劑量折算推知,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吃掉120噸稻米也不會發生中毒、過敏、體重異常、臟器病變。

如果按每天吃500克稻米計算,一個人活上120歲,也只吃掉約10噸稻米,不及小鼠灌食劑量的十分之一」。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張啟發院士曾這樣描述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對人體無毒的Bt蛋白在轉基因大米中的含量,比國家標準規定的食品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還低。我們研發的轉基因大米比達標的飲用水還安全。」

相關焦點

  • 隆平高科布局轉基因,中國轉基因作物路在何方?
    然而,轉基因卻是一項飽受爭議的技術, 2014年它入選「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雜誌的年度十大科技熱詞之一,次年歐洲議會全體會議通過一項法令——允許歐盟成員國根據各自情況選擇批准、限制或禁止在本國種植轉基因作物。其實,轉基因的爭議焦點在於人類是否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已經可以代替「上帝」改造自然。
  • 轉基因作物的生態與健康風險
    【要點6】轉基因問題的爭議已不是科學爭議,而是社會、文化、乃至政治問題的爭議,科學利益共同體主導了中國糧食主糧商業化種植。 蔣高明:各位老師、各位朋友晚上好,非常高興來到中歐社會論壇、燕山大講堂介紹一些關於轉基因作物的問題。這個話題大家在網上能看到,大家非常關注。
  • 轉基因作物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優勢和危害?
    這幾年崔永元可謂是風風火火,除了對娛樂圈的揭露並且取得了極大成效之外,崔爺另一個更加出名的時間應該就是轉基因作物的抵制行動了。那麼,轉基因作物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原因使得轉基因作物如此大面積種植?轉基因作物又有什麼危害呢?
  • 效益加持,爭議猶存:轉基因作物的「成熟秋天」來了嗎
    不過,取得「壓倒性」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轉基因技術與應用領域中,抗性問題和安全爭議仍如影隨形。 利益與質疑也讓各國在對待轉基因作物的態度上推進與保守並存,使其全球種植地域分布發生傾斜。
  • 轉基因食品到底有沒有害?
    轉基因安全爭議羅伯特·弗萊利是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育種公司孟山都(Monsanto)的技術總監。他近日在華盛頓智庫卡託研究所(Cato Institute)舉辦的論壇上說:「轉基因技術有非常好的安全記錄。事實上從發現(可以轉的)基因的一開始,安全問題就已納入考慮之中。
  • 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能靠外觀判斷嗎?人能吃嗎?
    澎湃新聞記者 徐路易【編者按】自從1983年第一株轉基因植物問世以來,轉基因技術的前行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如今已有數十種乃至上百種轉基因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誕生,涉及作物種類包括木瓜、大豆、玉米、茄子等。
  • 被「妖魔」的轉基因|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能靠外觀判斷嗎?
    【編者按】自從1983年第一株轉基因植物問世以來,轉基因技術的前行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如今已有數十種乃至上百種轉基因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誕生,涉及作物種類包括木瓜、大豆、玉米、茄子等。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概念認識卻廣泛受到陰謀論和政治群體的影響。與所有技術一樣,轉基因技術在應用時需要嚴格的論證和政府的監管。儘管各國政府的監管方式有所不同,對轉基因的科學理解卻早已達成共識。澎湃新聞整理了國內相關學者的科普演講,為公眾簡述轉基因是什麼、研究的必要性,並對轉基因常見誤解進行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1篇。
  • 轉基因作物困局求解:是新物種還是生態魔鬼
    「它」,就是轉基因。  轉基因優勢「不可忽視」?  「目前在生命安全領域,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在國內,很多問題還沒有搞清楚。轉基因技術是繼續發展,還是有限制地發展,現在還是一個有爭議的焦點和敏感問題。」環境保護部國家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王捷處長說。
  • 轉基因作物進入「成熟秋天」?—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範圍內,數據清晰地顯示了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張」: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攀升至2018年的1.917億公頃,平均年複合增長率24.0%。 在近日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作物科學亞洲協會和ISAAA共同舉辦的國際轉基因應用網絡研討會上,中外專家通過大量數據總結了20多年來全球轉基因作物經濟和環境效應。有專家指出,現在「已經迎來了這項技術成熟的秋天」。
  • 31轉基因違背自然?你一定吃過,紅薯就是天然的轉基因作物
    本人是業內資深媒體人士,報導轉基因近10年,採訪過國內外眾多科學家和業內專家,參觀過眾多實驗室和育種基地,準備全面講解轉基因問題,保證你只要具備初中水平,就能完全看懂!這是一個系列,每篇就講一個問題,會持續更新40個問題。
  • 被「妖魔」的轉基因|為什麼要研究轉基因?
    【編者按】自從1983年第一株轉基因植物問世以來,轉基因技術的前行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如今已有數十種乃至上百種轉基因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誕生,涉及作物種類包括木瓜、大豆、玉米、茄子等。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概念認識卻廣泛受到陰謀論和政治群體的影響。
  • 揭秘轉基因:轉基因發展簡史
    「轉基因」一詞極具爭議,二十多年來熱度不減,有人認為它是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還有人認為它是人類希望,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帶大家回顧轉基因的發展歷史,客觀了解轉基因技術。1865:「基因」的發現在被稱為「現代遺傳學之父」之前,孟德爾的身份是修道院的神父和院長。
  • 述評|如何看待關於轉基因的分歧與爭議?
    韓啟德在2020第五屆騰雲峰會上做報告(圖片來自網絡)韓啟德表示,「中國的情況非常特殊,轉基因食物竟然引起這麼大的分歧和爭議。「挺轉」派指出,這麼長時間以來,並沒有吃了轉基因食物有不良反應的案例,「挺轉」派也承認,可能在某些時刻、某種情況下,會產生不良反應,但現在並無發現。而「反轉」派則言之鑿鑿,認為轉基因食品一定有害處,現在確實沒有證據,但是它就是有可能發生。「這句話沒有辦法證偽。但是,科學一定是可證偽的。」韓啟德說,「所以,『反轉』人士的說法,並不科學。」
  • 轉基因作物利弊專家談:我們對生物安全的認識越來越清楚
  • 轉基因爭議中的偽命題和真命題
    這不只是轉基因種子獨有的問題,但過去的雜交種子從未像如今的轉基因種子那樣,以少數幾個品種覆蓋如此廣袤的地球農田,過去的育種行業也從未像如今的轉基因育種行業這樣集中化。這在一個氣候變化的時代,把雞蛋放在少數幾個籃子裡,給農業帶來巨大的風險。
  • 人民日報釋疑轉基因:到底「轉」的是什麼?
    我們吃的食品中有多少是轉基因的?轉基因技術到底「轉」的是什麼?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我們吃的食物有多少是轉基因的?  我國發放7種轉基因作物安全證書,「黃金大米」尚處實驗研究階段,豆腐、豆漿不含轉基因  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擁軍介紹,10月19日轉基因大米品嘗會使用的「黃金大米」是張啟發院士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產品,是將β—類胡蘿蔔素合成酶基因轉入常規水稻生產出來的,外觀呈金黃色。
  • 轉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安不安全?
    轉基因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物技術手段,它的不成熟和不確定性,必然使得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那麼轉基因食品到底可不可以吃呢? 轉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F)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
  • 吃了轉基因食物,會被「轉基因」嗎?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 周子琦、賀曉雲副教授、許文濤教授提到轉基因食物,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是五彩斑斕的玉米,還是奇形怪狀的西紅柿?如果我說它們都不是轉基因的,而是大部分的木瓜才是轉基因食物,你會不會感到很驚訝呢?
  • 轉基因的食品到底安全嗎?
    當「基因」成為流行語時,有越來越多的轉基因食品進入了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擺上了老百姓的餐桌。這些年來有關轉基因食品是否對人體有害的爭議日趨激烈,引起了我們的廣泛關注。「轉基因生物」一詞的最早來源是英語Transgenic organisms。因為在上世紀70年代重組脫氧核糖核酸(rDNA)。常規的做法是將外源目的基因轉入生物體內,使其得到表達。
  • 我們該如何冷靜看待轉基因?
    科學證據顯示,轉基因食品不會。科學家必須要去對比,比如哪種基因會導致過敏,那對不起,丟掉。所以經過科學核准上市的作物裡,不會有過敏的。轉基因技術也是這樣,我們要讓他們執行才知道哪裡不好哪裡好,一直取得進步。這很重要。如果民眾一直反對,不接受,那麼連執行的空間都沒有。比如綠色和平組織在英國把試驗田毀掉,科學家真的是非常沮喪。我們需要科技來幫助糧食的生產。但現在最大困難是民眾的接受度,民眾不願意接受,連實驗的機會都沒有。南都:各國各地區在轉基因的研發、應用上是有差異的,臺灣地區是怎樣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