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巨頭們都在爭相研發的3D封裝關鍵技術究竟有多難?

2021-01-09 雷鋒網

代工廠、設備供應商、研發機構等都在研發一種稱之為銅混合鍵合(Hybrid bonding)工藝,這項技術正在推動下一代2.5D和3D封裝技術。

與現有的堆疊和鍵合方法相比,混合鍵合可以提供更高的帶寬和更低的功耗,但混合鍵合技術也更難實現。

異構集成是銅混合鍵合的主要優勢

銅混合鍵合併不是新鮮事,從2016年開始,CMOS圖像傳感器開始使用晶圓間(Wafer-to-Wafer)的混合鍵合技術製造產品。具體而言,供應商會先生產一個邏輯晶圓,然後生產一個用於像素處理的單獨晶圓,之後使用銅互連技術將兩個晶圓結合在一起,再將各晶片切成小片,形成CMOS圖像傳感器。

混合鍵合與先進封裝的工作方式幾乎相同,但前者更複雜。供應商正在開發另一種不同的變體,稱為裸片對晶圓(Die-to-Wafer)的鍵合,可以在內插器或者其他裸片上堆疊和鍵合裸片。KLA的行銷高級總監Stephen Hiebert表示:「我們能觀察到裸片對晶圓的混合鍵合發展強勁,其主要優勢在於它能夠實現不同尺寸晶片的異構集成。」

這一方案將先進封裝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在當今先進封裝案例中,供應商可以在封裝中集成多裸片的DRAM堆棧,並使用現有的互連方案連接裸片。通過混合鍵合,DRAM裸片可以使用銅互連的方法提供更高的帶寬,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在內存堆棧和其他高級組合的邏輯中。

Xperi的傑出工程師Guilian Gao在最近的演講中說:「它具有適用於不同應用的潛力,包括3D DRAM,異構集成和晶片分解。」

不過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裸片對晶圓的混合鍵合需要原始的晶片、先進的設備和完美的集成方案,但是如果供應商能夠滿足這些要求,那麼該項技術將成為高級晶片設計的誘人選擇。

傳統上,為改進設計,業界開發了片上系統(SoC),可以縮小每個具有不同功能的節點,然後在將它們封裝到同一裸片上,但是隨著單個節點正變得越來越複雜和昂貴,更多的人轉向尋找新的替代方案。在傳統的先進封裝中組裝複雜的晶片可以擴展節點,使用混合鍵合的先進封裝則是另一種選擇。

GlobalFoundry、英特爾、三星、臺積電和聯電都在致力於銅混合鍵合封裝技術,Imec和Leti也是如此。此外,Xperi正在開發一種混合鍵合技術,並將該技術許可給其他公司。

已有IC封裝技術的特色

IC封裝類型眾多,細分封裝市場的互連類型,包括引線鍵合、倒裝晶片、晶圓級封裝(WLP)和直通矽通孔(TSV)。互連是將一個晶片連接到封裝中的另一個晶片,TSV的I/O數量最高,其次是WLP、倒裝晶片和引線鍵合,混合互連比TSV密度更高。

TechSearch稱 ,當今的封裝大約有75%至80%是基於引線鍵合,即使用焊線機細線將一個晶片接到另一個晶片或基板上,引線鍵合多用於商品包裝和存儲器裸片堆疊。

在倒裝晶片中,使用各種工藝步驟在晶片頂部形成大量的焊料凸塊或微小的銅凸塊,然後將器件翻轉並安裝在單獨的晶片或板上。凸塊落在銅焊盤上,形成點連接,稱之為晶圓鍵合機的系統鍵合裸片。

WLP是直接在晶圓上進行封裝測試,之後再切割成單顆組件。扇出晶圓級封裝(Fan-out WLP)也是晶圓級封裝中的一種。Veeco的一位科學家Cliff McCold在ECTC的演講中說,「採用WLP能夠進行較小的二維連接,從而將矽晶片重新分派到更大的面積上,為現代設備提供更高的I/O密度,更高的帶寬和性能。」

TSV用於高端2.5D/3D封裝。在2.5D封裝中,裸片堆疊在內插器上,內插器中包含TSV,中間層是連接晶片和電路板之間的橋梁,可提供更多的I/O和帶寬。

2.5D封裝和3D封裝的類型眾多,高帶寬存儲器(HBM)就是一種3D封裝類型,這一方法是將DRAM裸片堆疊在一起。將邏輯堆疊在邏輯上或將邏輯置於內存上的方法也正在出現。英特爾產品集成總監Ramune Nagisetty表示,邏輯堆疊在邏輯上的方法還沒有普及,邏輯堆疊在內存上的方法目前正在興起。

在封裝中,目前備受關注的是小晶片。小晶片本身不是一種封裝類型,但晶片製造商的庫中可以擁有一個模塊化裸片或多種小晶片,客戶可以混合搭配這些晶片,並使用封裝中裸片對裸片(Die-to-Die)的互連方案進行連接。

小晶片可以存在於現有的封裝類型或新的體系架構中。「這是一種架構方法,」 UMC(聯華電子)負責業務開發的副總裁Walter Ng說,「它正在為任務需求優化解決方案,這些需求包括速度、熱量、功率等性能,有時還需要考慮成本因素。」

當下最先進的2.5D封裝和3D封裝是供應商所使用的現有互連方案和晶圓鍵合器。在這些封裝中,使用銅凸塊或銅柱堆疊和連接裸片,基於焊接材料,凸塊和支柱在不同的設備之間提供小而快速的電氣連接。

最先進的微型凸塊的間距是40μm至36μm,這裡的間距包括一定的空間距離,例如40μm間距就是25μm的銅柱加上15微米的空間距離。

對於細間距的要求,業界使用熱壓縮連接(TCB)。用一個TCB鍵合器取出一塊裸片,並將其凸塊與另一塊裸片的凸塊對齊,再用壓力和熱力將凸塊鍵合起來。不過,TCB過程緩慢,且銅凸塊也正在逼近物理極限。一般而言,視極限間距為20μm,但也有一部分人在嘗試延伸凸點間距。

Imec正在開發一種使用TCB實現的10μm間距技術,7μm和5μm也正在研發中。「40μm凸塊間距有足夠的焊接材料來補償電流變化。當縮放到10μm或更小的間距時,情況將會發生變化,」 Imec的高級科學家Jaber Derakhshandeh在最近的ECTC會議上的一篇論文中說,「在細間距的微泵中,電流量和良好的連接取決於TCB工具的精度、錯位、傾斜以及焊料的變形量。」

為了延長微型凸塊的發展壽命,Imec開發了一種金屬墊板工藝,同以前一樣,裸片上仍然有微型凸塊,不同的是,在Imec工藝中,裸片上還有假金屬微凸塊,這類凸塊類似於支撐架構的小梁。

Derakhshandeh說:「在3D裸片對晶圓的堆疊中引入了一個假金屬微凸塊,以減小TCB工具的傾斜誤差,並控制焊料變形,從而使粘合裸片不同位置的電阻和成形接頭的質量相同。」。

混合鍵合是TCB的補充

在某些時候,微型凸塊/支柱和TCB可能會用光,這時候就需要混合鍵合,它可以用在微凸技術碰壁後或者在此前插入。

不過微型凸塊不會很快在市場上消失,微型凸塊和混合鍵合技術都將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這取決於具體的應用。

目前混合鍵合技術正在發展,臺積電最有發言權,其正在研究一種叫做集成晶片系統(SoIC)的技術。使用混合鍵合,臺積電的SoIC技術可以實現低於微米的鍵合間距。據悉,SoIC的緩衝墊間距是現有方案的0.25倍。高密度版本可以實現10倍以上的晶片到晶片的通信速度,高達近2000倍的帶寬密度和20倍的能源效率。

臺積電的SoIC計劃於2021年投入生產,可以實現小間距HBM和SRAM存儲立方體以及類似3D的晶片架構。臺積電研究員MF Chen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說,與當今HBM相比,「繼承了SoIC的DRAM存儲器立方體可以提供更高的存儲器密度、帶寬和功率效率。」

臺積電正在開發晶片對晶圓(Chip-to-Wafer)的混合鍵合技術。晶圓鍵合已經在微機電系統(MEMS)和其他應用中使用多年,且類型眾多。「微電子和微機電系統的製造和封裝依賴於兩個基板或晶片的鍵合,」 Brewer Science的高級研究化學家Xiao Liu說道,「在微機電系統的製造過程中,器件晶圓將被粘合到另一個晶圓上,以保護敏感的MEMS結構。直接鍵合技術(例如熔融鍵合和陽極鍵合)或間接鍵合技術(例如金屬共晶、熱壓鍵合和膠粘劑鍵合)都是常用的方法。使用膠粘劑作為兩個基板之間的中間層,處理會更加靈活。」

銅混合鍵合最早出現在2016年,當時索尼將這項技術用於CMOS圖像傳感器, 索尼從現在屬於Xperi的Ziptronix獲得了該技術的許可。

Xperi的技術稱為直接綁定互連(DBI),DBI在傳統的晶圓廠中進行,並應用於晶圓對晶圓的鍵合工藝,在這一過程中,先對晶圓進行處理,然後將金屬焊盤凹入表面,使表面變得平滑。

分離晶圓也經歷類似的過程,晶片使用兩步工藝鍵合,首先是電介質互連,然後是金屬互連。

EV Group業務發展總監Thomas Uhrmann表示:「總體而言,晶圓對晶圓是設備製造的首選方法,在整個工藝流程中,晶圓都保留在前端晶圓廠環境中。在這種情況下,用於混合鍵合的晶圓製備在界面設計規則、清潔度、材料選擇以及激活和對準方面面臨諸多挑戰。氧化物表面上的任何顆粒都會產生比顆粒本身大100至1,000倍的空隙。」

儘管如此,該技術已被證明可用於圖像傳感器,其他設備正在研究開發中。Uhrmann說:「計劃進一步推出諸如堆疊SRAM到處理器晶片之類的器件。」

混合鍵合的3D集成,圖片源自:Xperi

銅混合鍵合推動先進封裝

對於先進晶片封裝,業界還致力於裸片對晶圓和裸片對裸片的銅混合鍵合,即將裸片堆疊在晶圓上、將裸片堆疊在中介層上或將裸片堆疊在裸片上。

這比晶圓間鍵合更加困難。「對於裸片對晶圓的混合鍵合而言,處理不帶顆粒的裸片的基礎設施以及鍵合裸片的能力成為一項重大挑戰。」 Uhrmann說,「雖然可以從晶圓級複製或改寫晶片級的界面設計和預處理,但在晶片處理方面仍存在許多挑戰。通常,後端工藝(例如切塊、裸片處理和在薄膜框架上的裸片傳輸)必須適應前端清潔級別,才能在裸片級別獲得較高的粘合率。」

Uhrmann說,「晶圓對晶圓的鍵合方式正在發展,當我看到這種方式的過程時,看到工具開發的方向時,我認為這是一項非常複雜的集成任務,但是臺積電這樣的公司正在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我們可以對其抱有期待。」

封裝的混合鍵合與傳統的IC封裝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傳統上,IC封裝是在一個OSAT(Outsourced Semiconductor Assembly and Test,委外封測代工廠)或封裝廠中進行的,而銅混合鍵合卻是在晶圓廠的潔淨室中進行,而不是OSAT中。與傳統封裝處理尺寸缺陷不同,混合鍵合對微小的納米級缺陷非常敏感,需要工廠級的潔淨室來防止微小缺陷幹擾生產過程。

缺陷控制至關重要。賽博光學研發副總裁Tim Skunes說,「考慮到這些工藝使用已知的昂貴優良裸片,失敗成本很高。在組件之間,有一些突起形成垂直的電氣連接,控制凸塊高度和共面性對於確保堆疊組件之間的可靠性至關重要。」

事實上,已知良好模具(KGD)至關重要。KGD是符合給定規格的未包裝零件或裸片,如果沒有KGD,封裝可能遭受低產或失敗。

KGD對封裝廠也很重要。「我們收到裸片,對其進行封裝,並交付功能產品,合作方會要求我們提供非常高的產量。」東方電氣工程技術營銷總監曹麗紅在最近的一次活動中表示,「因此,我們希望KGD能夠經過充分測試並功能良好。」

裸片對晶圓的混合鍵合類似於晶圓對晶圓的工藝。最大的區別在於晶片是用高速倒裝晶片鍵合器中檢測或在其他晶片上切割和堆疊的。

Xperi的裸片對晶圓混合鍵合流程圖,圖片源自:Xperi

整個過程從晶圓廠開始,使用各種設備在晶圓上加工晶片,這部分被稱之為前段生產新(FEOL)。在混合鍵合中,兩個或更多的晶圓在流動過程中被加工。之後,晶圓被運送到生產線後端(BEOL)的特殊部分,使用不同的設備對晶圓進行單一鑲嵌工藝。

單一鑲嵌工藝是一項成熟的技術,通常是將氧化物材料沉澱在晶圓上,然後用微小的通孔對氧化物材料進行蝕刻並繪製圖案,最後通過沉積工藝填充銅,繼而在晶圓表面上形成銅互連或焊盤,銅焊盤以微米為單位,相對較大。這一過程與當今先進的晶圓廠晶片生產類似,但對於高級晶片而言,最大的區別在於銅互連是納米級別的。

上述流程就是Xperi的新裸片對晶圓的銅混合鍵合工藝的最初模式,其他公司使用類似或有細微不同的流程。

Xperi晶圓對晶圓工藝的第一步是使用化學機械拋光(CMP)拋光晶圓表面,即通過化學方法和機械方法拋光表面。在這一過程中,銅焊板略微凹陷在晶圓表面,得到淺而均勻的凹槽,有較好的良率。

不過,化學機械拋光(CMP)實現過程困難,拋光過度會使銅焊盤的凹槽太大,最終可能導致某些焊盤無法接和,拋光不足則會留下銅殘留物造成短路。針對這一問題,Xperi開發出200nm和300nm CMP功能。Xperi工程部副總裁Laura Mirkarimi表示:「在過去十年中,CMP技術在設備設計、材料選擇和監控方面都進行了創新,能夠達到精準控制,讓過程可重複且具有穩定性。」

在經過CMP之後,需要使用原子力顯微鏡(AFM)和其他工具對晶圓表面進行測量,這一部分非常關鍵。

KLA的Hiebert說:「對於混合鍵合,測量鑲嵌焊盤形成後的晶圓表面必須採用亞納米精度,以確保銅焊盤苛刻的凹凸要求。銅混合鍵合的主要工藝挑戰包括晶圓表面缺陷控制、晶圓表面輪廓納米級控制以及控制頂部和底部晶片上的銅焊盤的對準。隨著混合鍵距變小,例如晶圓對晶圓間距小於2μm或裸片對晶圓間距小於10μm,這些表面缺陷、表面輪廓和鍵合焊盤對準挑戰變得更加重要。」

不過這可能還不夠,在某些時候,還會考慮到探測。FormFactor高級副總裁Amy Leong表示:「傳統上認為直接在銅焊盤或銅凸塊上進行探測是不可能的,如何在探針尖端和凸塊之間保持穩定的電接觸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為此,FormFactor開發了一種基於MEMS的探針設計,稱為Skate。結合低接觸力,尖端會輕柔地穿過氧化層,從而與凸塊形成電接觸。

完成計量步驟後,還需要對晶圓進行清潔和退火處理,然後再使用刀片或隱形雷射切割系統在晶圓上切割晶片,這將產生用於封裝的單個裸片。裸片切割極具挑戰性,若切割不當則會產生顆粒、汙染物和邊緣缺陷。

KLA的Hiebert說:「對於裸片之間的混合鍵合,晶圓切割和裸片處理增加了額外的顆粒生產源,必須對其進行管理。由於晶圓的汙染程度低得多,因此正在研究對晶圓對晶圓進行離子切割的混合鍵合方案。」

切割之後是粘合,這一步驟需要使用倒裝晶片鍵合機直接從切割框架中拾取晶片,然後將晶片放置在主晶圓或其他晶片上,這兩個結構在常溫下立即結合。在銅混合鍵合中,晶片或晶圓先使用電介質鍵合,再進行金屬互連。

粘合過程對粘合劑的對準精度提出挑戰,在某些情況下,對準精度需要達到幾微米,業界一般需要達到亞微米級別。

「儘管裸片的對準是一項挑戰,但倒裝晶片鍵合機已經向前邁了一大步,」EV Group的Uhrmann說:「晶圓間鍵合正朝著覆蓋層小於100nm的方向發展,因此符合先進節點的要求。對於裸片對晶圓,通常精度和生產量之間存在依賴關係,其中較高的精度可以通過較低的總體生產量來平衡。由於工具已經針對諸如焊接和熱壓連接之類的後端工藝進行了優化,因此1μm的規格在很長一段時間能都是足夠的。混合式晶片對晶圓鍵合改變了設備設計,這是由精度和設備清潔度引起的,下一代工具的規格將遠遠低於500nm。」

業界正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在ECTC上,BE半導體公司(Besi)展示了一種新的混合晶片-晶圓鍵合機原型的第一項成果,最終規格目標為200nm、ISO 3潔淨室環境以及2000 UPH的300 mm晶圓基板。該機器包括零件晶圓臺、基板晶圓臺以及鏡面拾取和放置系統。該公司表示,機器會根據生產流程的需要自動更換基板和晶圓組件,且為實現高精度,公司發布了用於快速穩固高精度對準的光學硬體。

不過,裸片對準的探索仍未停止,往後可能會出現新的對準問題或缺陷,與所有封裝一樣,混合粘合的2.5D和3D封裝可能需要經歷更多的測試和檢查步驟。

小結

混合鍵合是一項可行的技術,可能催生新一類產品。不過客戶需要權衡其選擇並深挖其中的細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譯自https://semiengineering.com/the-race-to-much-more-advanced-packages/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相關焦點

  • 晶片設計從工藝到封裝技術的巨變
    所有這些力量都在推動半導體公司開發新的先進集成電路(IC)封裝技術,以便以日益小型化的封裝提供更高的矽集成度。過去十年,新型封裝技術不斷湧現,如扇出式晶圓級封裝(FOWLP)、堆疊式IC封裝和複雜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以及封裝基板、倒裝晶片互連和矽通孔等,技術進步明顯。   所有這些進步使得IC封裝密度顯著提高,並為電子產品的研發打開了新的機會。
  • 半導體大廠們掀起「3D堆疊大戰」,3D晶片堆疊技術到底是什麼?
    NcyEETC-電子工程專輯國際大廠們之間的「3D堆疊大戰」在去年4月的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第二十四屆年度技術研討會上,臺積電首度對外界公布創新的系統整合單晶片(SoIC)多晶片3D堆疊技術。這在當時被譽為可再次把三星狠狠甩在後頭、實現3D IC的高階封裝技術。
  • 巨頭們虎視眈眈的「低軌道衛星」究竟有何魔力?
    又為何會在今時今日成為科技巨頭們爭搶的籌碼? 我們嘗試通過一篇文章來共同仰望星空,釐清其中的真相和未來。「星球大戰」緣起在弄清楚什麼是「太空網際網路」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回顧一下,低軌衛星星座是如何從商業新秀一步步變成「下水道」項目的。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通訊衛星技術就開始在個人通信領域得到應用。
  • 晶片製造到底有多難?真正的晶片製造過程十分複雜
    晶片製造到底有多難?真正的晶片製造過程十分複雜 李倩 發表於 2018-09-08 10:41:53 今年4月中興事件引發了全民對國產晶片的關注。
  • 昔日晶片巨頭敗走中國,7nm工藝徘徊不前,晶片有這麼難嗎?
    昔日晶片巨頭格羅方德 全球的晶片市場在2萬億元到3萬億元左右,晶片是一門「技術活」,晶片產業鏈上是千軍萬馬獨木橋,只有少數幾個「頂流」巨頭。因此,上海、成都、武漢成了國內晶片「戰爭」的前沿陣地,不斷地招商引資。 其中,有一家名為格羅方德的美國晶片巨頭,在2017年的時候「空降」成都,計劃投資100億美元,建設一個12英寸的晶圓廠,結果令人唏噓!
  • 新封裝技術誕生 :全球晶片封測廠將迎來大挑戰
    ,張忠謀在33年前 創立的臺積電,直接改變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發展模式,讓半導體產業分工也開始越來越細,很多晶片企業都只專注於某一領域,例如目前蘋果、華為海思、高通、聯發科等等,只專注於晶片設計領域,而臺積電、中芯國際等,則專注於晶片製造領域,日月光、通富微電等則專注於晶片封測,當然也有像Intel、三星這樣IDM晶片巨頭,自己可以實現晶片的設計、製造、封測三個重要環節,而我們都知道,在這三個重要環節中
  • 光分路器晶片和陣列波導光柵晶片關鍵技術
    近日,中科院半導體所的「光網絡用光分路器晶片及陣列波導光柵晶片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得了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我們每一個科技人員都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這需要從源頭抓起,注重原創性及基礎理論創新,以基礎理論促進應用創新,並注重國際標準的制定及參與,只有這樣才能從一個替代跟蹤者邁向創新引領者。」安俊明稱。 面對當下任務重、責任大的這種形勢,安俊明認為科技界、企業界應齊心協力,共同為我國光通信高速核心晶片的快速發展群策群力。
  • 現在5G毫米波晶片研發成功,究竟有何意義
    當時,以美國高通為首的通信企業認為毫米波更先進,選擇了研發毫米波。而華為任正非則選擇了釐米米,雖然釐米波不如毫米波先進,但是勝在覆蓋範圍大,建設成本低。最終美國放棄毫米波,任正非選擇的釐米波勝出,因此才有了華為的5G全球一流。但任正非也表示,不會放棄毫米波研究,釐米波現在能夠獲勝,是適合現在的情況,而未來毫米波技術的應用將對5G、6G具有革命性意義!
  • 中微推出用於3D晶片及封裝的矽通孔刻蝕設備Primo TSV200E(TM)
    CMOS圖像傳感器、發光二極體、微機電系統以及其他許多裝置都離不開微小的系統級晶片(SoC),而3D IC技術則是實現系統級晶片的必要條件。隨著半導體關鍵尺寸日益縮小,採用新的堆疊處理方法勢在必行。先進晶片變得日益複雜,就要求必須在能耗和性能之間尋求平衡。通過晶片的堆疊,連接線比傳統的鍵合線更短,這就提高了封裝密度,加快了數據傳輸和處理速度,並降低了能耗,所有這些在更小的單元中就可以實現。
  • 華為麒麟絕版背後:晶片製造究竟有多難?
    8月7日,華為悲情地宣布,由於美國的制裁,麒麟晶片可能成為絕唱。因為,一直以來,華為主攻的是晶片設計,而非晶片製造。正如餘承東坦誠:「遺憾的是,我們在半導體製造方面,華為在重資產投入型的領域,這種資金密集型的產業,華為沒有參與,我們只做到了晶片的設計,但沒搞晶片的製造,是我們非常大的一個損失。」那麼,製造到底有多難?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 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上海給它配齊了錘子和鑽孔工具
    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上海給它配齊了錘子和鑽孔工具時間:2020-11-24 19:3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上海給它配齊了錘子和鑽孔工具 嫦娥五號今天凌晨就出發前往月球,此行的目的地是位於月球正面的呂姆克山脈,這裡是火山結構地區
  • 三星率先開發出12層3D-TSV晶片封裝技術
    集微網消息(文/Oliver),三星電子在10月7日宣布,已率先在業內開發出12層3D-TSV(矽穿孔)技術。該技術在保持晶片尺寸的同時增加了內存容量。據介紹,該技術垂直堆疊了12個DRAM晶片,它們通過60000個TSV孔互連,每一層的厚度僅有頭髮絲的1/20。
  • 關鍵時刻,國產晶圓代工巨頭鼎力相助,華為晶片迎來新希望
    關鍵時刻,國產晶圓代工巨頭鼎力相助,華為晶片迎來新希望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加強出口管制,要求臺積電9月15之後不得為華為代工晶片。8月17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宣布全新「升級版」的華為禁令,全面封殺華為向第三方採購晶片,先是聯發科,後有消息傳出三星和SK海力士在9月15號無法為華為提供晶片。一旦晶片被斷供,對於華為會造成很大的影響。9月15日是華為晶片全面「斷供」的日子。雖然華為儲備了一些晶片,可以堅持一段時間,用完以後,華為將面臨無芯可用的局面。
  • 極紫外光刻機研製究竟有多難
    ●它集世界頂尖技術於一身,是高端晶片製造的關鍵核心設備 ●它的研發難度極大,至今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獨立研製 「得晶片者得天下。」在半導體科研領域,這一說法被普遍認可,足見晶片研製的極端重要性。 然而,隨著半導體工藝精度的不斷提升,這話似乎只說對了一半。
  • 中科院首創2納米晶片關鍵技術,還要依賴光刻機嗎?
    晶片是當前中國技術領域的熱議話題,在美國的一再幹擾以及中國企業的團結努力下,我國晶片技術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時而讓人憂慮,時而讓人振奮。那麼如今中國晶片技術究竟發展到了哪一程度,有消息稱中科院首創了2納米晶片的關鍵技術,這一技術在生產過程中是否還要依賴先進的高端光刻機,中國晶片是否就此迎來轉機,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一一揭秘。中國晶片的發展與幾大企業密切相關,首先此次晶片危機事件的主角,同時也是我國優秀的晶片研發企業的華為。
  • 名副其實的中國晶片巨頭,一年造出10億顆7nm晶片,市值達28600億
    在華為事件的持續發酵下,國人對於晶片的重視程度普遍提高,畢竟當前晶片作為高精尖產品,被普遍運用在軍事、金融、行政、航天航空、通信等重要領域。不過,由於我國在晶片領域的布局和起步較晚,長時間以來,我國龐大的電子產業結構的晶片都需要依附在進口上,最終導致電子產業的發展遭受不穩定因素影響。
  • 微電子封裝有哪些技術和歷史?
    FCBGA所涉及的關鍵技術包括晶片凸點製作技術、倒裝晶片焊接技術、多層印製板製作技術(包括多層陶瓷基板和BT樹脂基板)、晶片底部填充技術、焊球附接技術、散熱板附接技術等。它所涉及的封裝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 乾貨|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分類、封裝及工藝流程匯總
    wire bonding 工藝,採用wire bonding 工藝會有金屬引線的存在,為了保證指紋識別晶片表面與蓋板材料或者coating 貼合,則需要進行塑封,保證晶片表面平整並將金屬引線掩埋。(矽通孔封裝技術)可以使晶片的有效探測面積大幅度增加,並且使晶片的厚度和模組的厚度都實現縮減。
  • 案例 晶片BGA封裝的焊點熱疲勞分析
    而電子封裝的可靠性則是保證電子產品整體可靠性的關鍵。電子封裝以及組件在工藝或服役過程中,因材料的熱膨脹在封裝結構內將產生熱應力應變,從而會導致電子封裝的電、熱或機械失效,所以電子封裝的可靠性是該技術領域的關鍵問題之一。研究並預估電子封裝的可靠性,也是當前各相關演技機構的重點研究領域之一。
  • 三星發布業界首個12層3D-TSV晶片封裝工藝
    IT之家10月7日消息 今天,三星宣布成功開發出界首個12層3D-TSV(直通矽通孔)技術。這是業界首個將3D TSV封裝推進到12層的工藝,而此前最大僅為8層。3D-TSV最多用在HBM顯存上,這種技術通過晶片內部的打孔填充金屬導電材料實現多層晶片互聯,其速度更快,密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