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常識的影響(2)】
(本文最早發表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雜誌的官方網站,2013年1月25日在新浪博客發布)
[題記]2013年之前,筆者發現鋪天蓋地的教輔資料都在重複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是「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而這個說法是從語言邏輯的角度,是不成立的,就撰寫了這篇小文,可是沒有一家期刊肯發表,後來《中政參》的編輯賀老師約我提供幾篇在網站發表的文章,我就把這篇發了過去。轉眼8年過去了,這期間,教輔資料中的「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表述越來越少,如今除了網站上有,教輔資料上已經比較少見,這也是老孫對我國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的一點改變吧。這些年來,關於文化模塊的文字寫的 很少,難得有這麼一篇。
【孫氏常識的影響(2)】
(本文最早發表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雜誌的官方網站,2013年1月25日在新浪博客發布)
[題記]2013年之前,筆者發現鋪天蓋地的教輔資料都在重複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是「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而這個說法是從語言邏輯的角度,是不成立的,就撰寫了這篇小文,可是沒有一家期刊肯發表,後來《中政參》的編輯賀老師約我提供幾篇在網站發表的文章,我就把這篇發了過去。轉眼8年過去了,這期間,教輔資料中的「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表述越來越少,如今除了網站上有,教輔資料上已經比較少見,這也是老孫對我國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的一點改變吧。這些年來,關於文化模塊的文字寫的 很少,難得有這麼一篇。
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說法是不科學的
孫恆振
《文化生活》教材第六課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共設置了三目,分別是: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很多的教輔資料都把這三目的內容概括為:「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這種提法已被絕大多數師生所接受。筆者認為,這種概括不但與教材編寫者的本意不符,也是不科學的。這種提法容易誤導學生,不利於學生正確理解教材。
一.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說法與教材原意不符,是對教材的曲解
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本框的三目旨在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三個方面的表現。
首先,教材編寫者的本意是通過三個方面,來說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不是讓學生來認識中華文化的三個特點,而「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說法是在告訴學生,中華文化具有「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三個特點。
其次,「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提法與教材三目的標題明顯不符。
第一目的標題是「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包含的兩層意思是中華文化自成一家且領先世界,旨在突出中華文化的「精深」,而「獨特性」只能表現「自成一家」,卻無法表現中華文化之「精深」。
第二目標題「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是為了說明中華文化的「博大」,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文化有自己的區域特徵,使得中華文化內容豐富——「博大」,這裡的「博大」是相對於國土面積小或者各地區域特徵沒有明顯差別的國家而言的。而「區域性」的本義是中華文化由於所處的區域不同於他國而具有自己的特徵,與中華文化的「博大」根本不搭界。
第三目標題「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與第二目一樣,也是在說明中華文化的「博大」,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因此中華文化的內容也就異常豐富——「博大」,與第二目不同的是,這裡強調的「博大」是相對於有些國家是單一民族的國家而言的。而「民族性」的本義是中華文化具有自己的不同於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色,也不能正確表現出中華文化「博大」這層含義。
二 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說法本身是不科學的
什麼是「獨特性」,《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獨有的,特別的」。相對於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而言,不但中華文化是獨特的,任何國家的文化都是獨特的。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就是指各國文化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因此獨特性是每個國家的文化都具有的,而不是中華文化「獨有的、特別的」個性。
同樣,「區域性」、「民族性」也不是中華文化獨有的的特徵,因為任何國家的文化都與所處區域的地理環境有關,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差異而具備自己的特色。因此,「區域性」、「民族性」是所有國家文化的都具有的特點,而不是中華文化的獨具的特徵。
三 《課程標準》、配套《教師用書》沒有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提法
無論是在《課程標準》還是在教材的配套《教師用書》中,都找不到「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文字,而在筆者所能查閱的幾十種教輔資料中,多數都採用了這一提法,在網上的所有教學網站中(搜索「文化生活第七課第二框」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也都採用了這一提法。
鑑於此提法影響之廣,筆者認為有必要儘快糾正這一錯誤,防止該錯誤的進一步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