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性、區域性的說法是不科學的:孫氏常識的影響之二

2021-01-21 孫氏常識

【孫氏常識的影響(2)】

(本文最早發表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雜誌的官方網站,2013年1月25日在新浪博客發布)

[題記]2013年之前,筆者發現鋪天蓋地的教輔資料都在重複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是「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而這個說法是從語言邏輯的角度,是不成立的,就撰寫了這篇小文,可是沒有一家期刊肯發表,後來《中政參》的編輯賀老師約我提供幾篇在網站發表的文章,我就把這篇發了過去。轉眼8年過去了,這期間,教輔資料中的「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表述越來越少,如今除了網站上有,教輔資料上已經比較少見,這也是老孫對我國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的一點改變吧。這些年來,關於文化模塊的文字寫的 很少,難得有這麼一篇。

【孫氏常識的影響(2)】

(本文最早發表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雜誌的官方網站,2013年1月25日在新浪博客發布)

[題記]2013年之前,筆者發現鋪天蓋地的教輔資料都在重複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是「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而這個說法是從語言邏輯的角度,是不成立的,就撰寫了這篇小文,可是沒有一家期刊肯發表,後來《中政參》的編輯賀老師約我提供幾篇在網站發表的文章,我就把這篇發了過去。轉眼8年過去了,這期間,教輔資料中的「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表述越來越少,如今除了網站上有,教輔資料上已經比較少見,這也是老孫對我國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的一點改變吧。這些年來,關於文化模塊的文字寫的 很少,難得有這麼一篇。

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說法是不科學的

孫恆振

《文化生活》教材第六課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共設置了三目,分別是: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很多的教輔資料都把這三目的內容概括為:「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這種提法已被絕大多數師生所接受。筆者認為,這種概括不但與教材編寫者的本意不符,也是不科學的。這種提法容易誤導學生,不利於學生正確理解教材。

 

一.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說法與教材原意不符,是對教材的曲解

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本框的三目旨在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三個方面的表現。

首先,教材編寫者的本意是通過三個方面,來說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不是讓學生來認識中華文化的三個特點,而「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說法是在告訴學生,中華文化具有「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三個特點。

其次,「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提法與教材三目的標題明顯不符。

第一目的標題是「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包含的兩層意思是中華文化自成一家且領先世界,旨在突出中華文化的「精深」,而「獨特性」只能表現「自成一家」,卻無法表現中華文化之「精深」。

第二目標題「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是為了說明中華文化的「博大」,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文化有自己的區域特徵,使得中華文化內容豐富——「博大」,這裡的「博大」是相對於國土面積小或者各地區域特徵沒有明顯差別的國家而言的。而「區域性」的本義是中華文化由於所處的區域不同於他國而具有自己的特徵,與中華文化的「博大」根本不搭界。

第三目標題「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與第二目一樣,也是在說明中華文化的「博大」,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因此中華文化的內容也就異常豐富——「博大」,與第二目不同的是,這裡強調的「博大」是相對於有些國家是單一民族的國家而言的。而「民族性」的本義是中華文化具有自己的不同於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色,也不能正確表現出中華文化「博大」這層含義。

 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說法本身是不科學的

 什麼是「獨特性」,《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獨有的,特別的」。相對於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而言,不但中華文化是獨特的,任何國家的文化都是獨特的。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就是指各國文化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因此獨特性是每個國家的文化都具有的,而不是中華文化「獨有的、特別的」個性。

同樣,「區域性」、「民族性」也不是中華文化獨有的的特徵,因為任何國家的文化都與所處區域的地理環境有關,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差異而具備自己的特色。因此,「區域性」、「民族性」是所有國家文化的都具有的特點,而不是中華文化的獨具的特徵。

 《課程標準》、配套《教師用書》沒有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提法

無論是在《課程標準》還是在教材的配套《教師用書》中,都找不到「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文字,而在筆者所能查閱的幾十種教輔資料中,多數都採用了這一提法,在網上的所有教學網站中(搜索「文化生活第七課第二框」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也都採用了這一提法。

鑑於此提法影響之廣,筆者認為有必要儘快糾正這一錯誤,防止該錯誤的進一步蔓延。


相關焦點

  • 科學常識一、我國科學成就二、外國科學成就;生活科學常識
    第四章-科學常識(一)第三節 科學常識一、我國科學成就二、外國科學成就三、生活科學常識(一)天文(二)地理(三)醫學(四)農學和手工業(五)四大發明1.天象記錄(1)商朝:最早記錄日食、月食、流星雨和新星。
  • 孫氏源流:陵城區孫家窪
    後長子福江分居時家樓、二子福發與父同居孫家窪、三子福源分居小孫莊,三村相距一華裡,成犄角之勢。其後裔主要分布於現在的德州城鄉、陵城經濟開發區、丁莊鎮、平原、陵縣、臨邑、禹城、商河、濟陽、齊河等百餘村莊,現有族眾三萬餘,乃德州區域一大望族。 考贇公堂系樂安孫氏分支,贇公祖籍登州府福山縣人氏,生於公元1180年左右,時逢南宋、遼、金混戰時期。
  • 全球700份區域性優秀期刊入選Web of Science
    全球700份區域性優秀期刊入選
  • 氣候變化對臭氧層的區域性影響
    氣候變化對臭氧層的區域性影響   胡德良譯   臭氧層是高層大氣的一個重要部分,保護人類和生態系統不受UV-B輻射的傷害。20世紀70年代,同溫層(地球表面以上10至50千米處)中臭氧的損耗成為廣為關注的問題:科學家們意識到損耗臭氧的化學物質(如:氟裡昂)廣泛地應用在從氣溶膠產品到電冰箱等各個方面,這些化學物質正在破壞世界範圍內的臭氧層,特別是兩極地區的臭氧層。
  • 萬氏家族傳說
    韓王好不高興,急忙下馬感謝救命之恩,問及姓名籍貫,才知是靜寧州陲川人氏,姓萬名裡,正在崆峒山上學藝,今日是奉師命下山去平涼送信。於是,韓王將部下一坐騎讓於萬裡,一路寒暄,同歸平涼。是日,韓王硬是挽留,萬裡只得從命,二人夜論書、晨談劍,相處甚是投機。經過觀察,萬裡知書達禮,武功超群,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韓王心中有意將郡主許配於萬裡。
  • 前沿研究丨區域性沉降對高速鐵路基礎設施的影響
    二、差異沉降對高速鐵路工務基礎設施的影響(一)地下水位變化對基礎沉降的影響高速鐵路沿線途經各種複雜的氣候、地質、水文等自然環境條件,已開通運營的絕大部分高速鐵路線路運營狀況良好,但也存在部分工點線路基礎沉降超標。
  • 深柳堂讀書記︱江南望族常州莊氏和清稿本《楓南山館遺集》
    其中最著名的如海寧查氏、常熟翁氏、蘇州潘氏等家族,都是具有全國影響的豪門大族,名人輩出。常熟翁氏,從明末到清末的三百餘年間,共有十一人中進士,其中狀元兩人(翁同龢翁曾源叔侄);蘇州潘氏,有清一代共有進士九人,其中狀元一人(潘世恩),探花兩人。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時,曾為蘇州潘宅題寫「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的匾額,可見其科第之盛。
  • 賢者之孫:西恩所創造的魔法,其實就是學習了哆啦A夢的任意門
    看過賢者之孫都會發現,感覺西恩的魔法使用功能似曾相識。確實因為西恩有現代人類的記憶,自然他所學到了科學還有常識還是很容易用到魔法上面的。首先,西恩前世應該是一個程式設計師,第一集的時候就有介紹說是上班族,但是能加班到十一點的,所以大膽猜測是程式設計師沒有錯。
  • 上古始祖之女媧氏
    截至2014年7月中華民國內政部宗教系統總計,臺閩地區寺廟中共有七間主祭寺廟(其它配祀廟宇不載),亦是臺灣民間信仰的重要神靈。而女媧的來源在民間信仰上有許多歧異的說法,包含有「九天玄女說」、「地母娘娘」說、「驪山老母說」,這些說法在歷史經典及道藏中並無相關考證記載。氏族首領女媧氏最早以上古氏族的形象出現在古籍中。
  • 大皇帝17歲的她,得到憲宗一生專寵,看傳奇女性萬氏
    後來公元1449年正統十四年,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獲,孫太后當機立斷聽取了于謙的建議立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並且把照料自己多年的萬氏派去照顧還剛兩歲的朱見深。當時的萬氏沒有想到的是這一照料就是一輩子。朱見深當上太子不久後被代宗朱祁鈺給廢了,畢竟皇權太誘人了,本來就是代理皇帝的朱祁鈺想要一直坐下去,因此就廢掉了朱見深,改立了兒子朱見濟。
  • 從常識到科學——為什麼常識不可靠?
    很多人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常識並不總是可靠的。實驗是從常識走向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實驗給出的因果關係要超越我們的感官。當一個事件A發生後,另一個事件B一定發生。通常人們會建立兩者的因果關係。如果A通過一個看不見摸不到的事件H起作用,我們覺得事件H才是真正的原因。
  • 常識判斷類題目答題技巧 科技類常識
    常識判斷類題目的特點是知識點很散,對考生來講複習起來比較困難。很多考生認為,如果對於這些知識點沒有足夠儲備,那就只能靠運氣來猜答案。雖然,常識判斷對於考生的知識儲備要求比較高,但是並不意味著要求考生成為全才。實際上,常識判斷所考察的很多知識點,只需要考生有一點相關基礎即可。
  • 山東:區域性大氣汙染物綜合排放標準(二次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山東印發《山東省區域性大氣汙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具體要求如下:1.自本標準實施之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止,現有企業或生產設施執行DB 37/ 2376—2013有關要求;自2020年1月1日起,現有企業或生產設施按所在控制區執行本標準表1中排放濃度限值。
  • 區域性環評概念及進行了區域性環評後具體建設項目還應進行評價嗎
    同務院法制辦在審查、修改過程中,有關部門和單位提出,將流域開發、開發區建設、城市新區建設和舊區改建等區域性開發與建設項目合稱為建設開發活動而不加以區別對待是不妥當的。區域性開發與建設項目是不同的,區域性開發首先是一個相對比較長期的規劃概念,在編制區域性開發建設規劃時,尚不可能完全落實在不同時段所要上馬的各個具體建設項目。
  • 四川盆地出現今年以來首次區域性臭氧汙染過程
    區域性汙染特徵及成因分析解讀 2020年4月25日開始,受持續高溫強輻射天氣影響,四川盆地陸續出現臭氧汙染,並在26日逐步形成區域汙染,成都平原、川南和川東北區域均出現不同程度汙染。截至5月6日,成都市共出現連續9天汙染。
  • 科學網—科學知識比生活常識重要得多
    2015年,中國科學技術館副館長龐曉東也通過其研究得出結論,認為網絡上的各種「偽科學」有泛濫之勢。因此,提高國人科學文化素養,普及科學常識是當今社會所面臨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這意味著我國將取消從2003年開始的自主招生,從2020年開始實施「強基計劃」。
  • 圍繞現代性的思考,如何影響對史前人類普遍性和獨特性的認識
    圍繞現代性的思考,如何影響對史前人類普遍性和獨特性的認識 文/Nicolas Teyssandier;譯/杜甦 2018-11-17
  • 澳門衛生局獲悉1宗克雅二氏病病例
    澳門衛生局今日(12月8日)收到仁伯爵綜合醫院1例克雅二氏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s)極可能病例報告。
  • 七條有關地震的錯誤常識:「生命三角」不靠譜
    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果殼網總結七條有關地震的錯誤常識  「生命三角」不靠譜 「蛤蟆聚集」非地震先兆  遇地震可躲在「生命三角」;動物異常、天氣灼熱乾燥等是「地震先兆」……這些廣為流傳的內容其實都是錯誤常識。
  •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家譜的價值及影響
    姓氏,據說最早起源於上古母系社會中部落的名稱,或其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其中一種說法是:主要用於辨別其部落中,不同的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而姓產生後,世代穩定相傳,而氏則隨著繼承的封邑,或者職位的變化而改變,所以就有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