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形成「一帶九區多點」海洋開發格局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月7日電 據發改委網站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和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主要負責人表示,到2020年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之時,將形成「一帶九區多點」海洋開發格局、「一帶一鏈多點」海洋生態安全格局、以傳統漁場和海水養殖區等為主體的海洋水產品保障格局、儲近用遠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格局。

  日前,國務院批准發布了《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和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主要負責同志共同接受了媒體的採訪,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以下為問答全文:

  問:請介紹一下《規劃》出臺的背景。

  答:《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提出:「海洋既是目前我國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未來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鑑於海洋國土空間在全國主體功能區中的特殊性,國家有關部門將根據本規劃編制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作為本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另行發布實施」。為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組織成立了跨部門和跨領域專家組成的規劃編制組,開展規劃編制,歷經多輪徵求意見、修改完善,形成規劃送審稿並經國務院批准實施。這標誌著我國主體功能區戰略和規劃實現了陸域國土空間和海洋國土空間的全覆蓋。

  問: 編制實施《規劃》有什麼重大意義?

  答:《規劃》是推進形成海洋主體功能區布局的基本依據,是海洋空間開發的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對於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和增強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編制實施《規劃》是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需要。海洋空間開發模式不合理是導致海洋過度開發和不可持續的重要原因。我國海洋開發還處於粗放型階段,海洋產業多以資源開發和初級產品生產為主,「重規模,輕質量」的海洋經濟發展方式,導致我國海洋產業結構低質化,海洋經濟布局趨同化。高消耗的能源重化工產業向濱海集聚的趨勢明顯,圍填海規模不斷增加,對海洋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因此,通過明確不同海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有利於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要求落實到具體海洋空間上。

  其次,編制實施《規劃》是促進海洋空間協調發展、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國絕大部分海洋開發利用活動發生在近岸海域,可利用岸線、灘涂空間和淺海生物資源日趨減少,近岸過度開發問題突出,但深遠海開發不足問題也比較突出。這不僅關係到我國海洋空間的可持續開發利用,也關係到我國海洋發展的未來。因此,在優化調整近岸海域開發模式的同時,在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及其他管轄海域,培育發展若干資源條件優越、環境承載能力強的重點開發區域,促進深遠海海洋資源勘探開發和部分邊遠島礁及其周邊海域開發,有利於促進海洋空間協調發展、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

  第三,編制實施《規劃》是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增強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國近岸海域汙染總體形勢嚴峻,遼東灣、渤海灣、膠州灣、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珠江口及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受全球氣候變化、不合理開發活動等影響,近岸海域生態功能退化,海洋生態災害頻發,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受損嚴重,部分島嶼特殊生境難以維繫。在推進形成海洋主體功能區過程中,一方面引導海洋開發活動向發展條件好的區域適度集聚,使集聚程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另一方面,對我國傳統海洋漁場、海洋各類保護區等涉及海洋生態安全的敏感區域進行保護,限制或禁止進行大規模高強度集中開發活動和對海洋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的沿岸開發活動,有利於進一步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增強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

  問:推進形成海洋主體功能區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答:推進海洋主體功能區的形成,必須立足我國海洋空間的自然狀況,堅持科學的海洋空間開發導向,遵循海洋經濟發展規律,與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依據的基本理念包括:

  一是符合海洋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理念。不同海洋空間的自然狀況不同,其資源環境承載力也不同。開發不當或過度開發導致的海洋生態損害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甚至難以恢復。因此,要堅持敬畏、尊重和順應自然,根據不同海域的自然屬性和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力,科學確定不同海域的主體功能,控制海洋空間開發強度,合理安排開發內容、開發方式及開發時序,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

  二是明確不同海域主體功能的理念。海洋開發具有多宜性,同一海域按照自然屬性會有多種功能,也可以有多種開發方向,但必有一種主體功能。明確不同海域的主體功能,並據以確定發展的主體內容和主要任務,避免因主次功能不分帶來的不良後果。符合主體功能定位或與主體功能相協調的功能可作為該主體功能區的次要或其他功能。同時,要根據主體功能定位配置公共資源,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引導開發主體根據不同海域的主體功能定位,進行控制或有序開發。

  三是優化海洋空間布局的理念。海洋空間是濱海地區經濟發展的載體。海洋空間布局調整對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優化海洋資源配置、提高戰略資源儲備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近海開發強度和規模已經很大,但深遠海開發不足,不同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嚴重。要引導產業注重海洋生態效益,優化和規範近海開發活動,在堅持可持續開發理念的前提下,優先和重點支持深遠海開發活動。

  四是調控海洋開發強度的理念。我國高強度開發主要集中在海岸帶城鎮區、工業區、港口及其周邊海域,大面積的海域利用包括海水養殖區、傳統漁場、海洋保護區等,要以保障水產品安全供給或提供生態服務功能為主,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和捕撈強度,必要時實施禁止性開發措施。即使適宜進行圍填海、港口建設等高強度集中開發的海域,也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嚴格的生態環境評估,控制和減少對周邊海域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五是強化海洋生態功能的理念。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對海洋生態環境的需求與日俱增,包括自然優美的海洋景觀、舒適宜人的海洋氣候等。近年來我國濱海地區不合理的海洋開發活動,已經導致海洋生態功能出現退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作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把保障和增強海洋生態服務能力作為藍色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任務,為子孫後代保留更多的自然海洋美景。

  問:如何理解「海洋主體功能區」中「主體」的含義?

  答:「主體功能區」就是強調一定的國土空間單元具有多種功能,主體功能雖然並不排斥其他從屬功能,但必有一種主體功能。如,陸域國土空間的農產品主產區,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但也可以適當發展農產品加工等產業,重點生態功能區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但也可以適當從事資源開發和旅遊開發等活動。

  《規劃》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未來發展潛力,將海洋主體功能區按開發內容分為產業與城鎮建設、農漁業生產、生態環境服務三種「主體」功能。產業與城鎮建設功能主要是為產業和城鎮建設提供空間和資源;農漁業生產功能主要是提供海洋水產品;生態環境服務功能主要是提供生活娛樂休閒的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釋氧固碳等生態服務。

  問:《規劃》是如何劃分海洋主體功能區的?以什麼為依據?

  答:《規劃》將我國海洋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四類區域是基於不同海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未來發展潛力,以是否適宜或如何進行高強度集中開發為基準劃分的。

  優化開發區域,是指現有開發利用強度較高,資源環境約束較強,產業結構亟需調整和優化的海域。該區域主要集中在海岸帶地區,承載了絕大部分海洋開發活動,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海洋資源供給壓力較大,必須要優化海洋開發活動,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重點開發區域,是指在沿海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發展潛力較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可以進行高強度集中開發的海域。該區域包括國家批准的沿海區域規劃所確定的用於城鎮建設、港口和臨港產業發展、海洋資源勘探開發、海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海域。高強度集中開發活動大都會改變海域的自然屬性,或給海洋自然環境帶來難以恢復的影響,因此應嚴格控制其規模和面積。

  限制開發區域,是指以提供海洋水產品為主要功能的海域,包括用於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功能的海域。在該區域必須限制高強度的集中開發活動,但允許開展有利於提高海洋漁業生產能力和生態服務功能的開發活動。

  禁止開發區域,是指對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具有重要作用的海域,包括海洋自然保護區、領海基點所在島嶼等。在該區域除法律法規允許的活動外,禁止其他開發活動。

  問:未來海洋國土空間將形成什麼樣的格局?

  答:《規劃》提出,到2020年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之時,形成「一帶九區多點」海洋開發格局、「一帶一鏈多點」海洋生態安全格局、以傳統漁場和海水養殖區等為主體的海洋水產品保障格局、儲近用遠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格局。具體來看:

  ——構建「一帶九區多點」海洋開發格局。以海岸帶為主要載體,調整優化以遼東半島海域、渤海灣海域、山東半島海域、蘇北海域、長江口及其兩翼海域、海峽西部海域、珠江口及其兩翼海域、北部灣海域、海南島海域等九區組成的近岸海域空間布局,保障國家沿海發展戰略所確定的重點城市、重點產業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有效實施,形成我國海洋開發戰略格局。

  ——構建「一帶一鏈多點」海洋生態安全格局。努力保護北起鴨綠江口,南到北崙河口,縱貫我國內水和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全部海域的生態環境,形成藍色生態屏障;以遍布全海域的海島鏈和各類保護區為支撐,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以保護和修復濱海溼地、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潟湖、入海河口、海灣、海島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為主要內容,構建海洋生態安全格局。

  ——構建以傳統漁場和海水養殖區等為主體的海洋水產品保障格局。以我國傳統漁場、近岸養殖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為基礎,控制近海捕撈強度,規範發展海水養殖,構建覆蓋我國管轄海域、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緊密結合的海洋水產品生產和供應保障格局。

  ——構建儲近用遠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格局。確保海洋生態環境安全和戰略資源儲備,合理控制近海油氣資源開發規模,支持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油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建設深遠海海洋戰略資源接續區,推進形成「儲近用遠」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格局。

  問:圍繞《規劃》實施,國家將採取哪些舉措?

  答:發展改革部門、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認真貫徹實施《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嚴格按《規劃》中推進形成海洋主體功能區布局的各項措施開展工作,制定相關政策,重點謀劃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開展《規劃》宣傳解讀工作。多層次、多渠道、有針對性地開展《規劃》宣傳培訓活動,使社會各界對《規劃》明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和主要內容有清晰的認識,對每一類海洋主體功能區的發展原則和發展方向有準確的把握,進一步營造貫徹落實《規劃》的良好社會環境,促進海洋經濟和海洋事業持續健康、合理有序發展。

  二是細化落實《規劃》各項政策措施。國務院有關部門將進一步研究落實財稅、投資、產業、海域和環境等政策,制定實施細則和具體措施。沿海地方也將在準確把握《規劃》目標任務要求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研究編制省級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各地按照《規劃》優化海洋經濟布局、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加強海洋生態環境建設。

  三是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評價。做好規劃實施的監督指導,加快監測評估系統建設,對各類海洋主體功能區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開發和管制原則等落實情況進行全面監測分析。建立海洋主體功能區動態管理信息系統,開展海洋主體功能區開發利用程度、開發強度變化、資源環境狀況等方面的動態監控管理。加強對規劃實施過程中政策制定和實施效果的評價分析,定期形成評估報告上報國務院。

相關焦點

  • 中國將形成「一帶九區多點」海洋開發格局(圖)
    中新網9月7日電  據發改委網站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和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主要負責人表示,到2020年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之時,將形成「一帶九區多點」海洋開發格局、「一帶一鏈多點」海洋生態安全格局、以
  • 發改委:中國到2020年構建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儲近用遠」格局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國務院近日批准發布了《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和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主要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到2020年,要形成「一帶九區多點」海洋開發格局、「一帶一鏈多點」海洋生態安全格局、以傳統漁場和海水養殖區等為主體的海洋水產品保障格局、儲近用遠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格局。屆時,我國海洋主體功能布局將基本形成。
  • 中電觀察丨「一帶一路」帶動海洋能源開發
    中電觀察丨「一帶一路」帶動海洋能源開發 來源: 中電新聞網      日期:16.06.28        「一帶一路」帶動海洋能源開發  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記者 王妍婷   「建議加快發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建設
  • 中國海洋仍存開發方式粗放、環境汙染突出等問題
    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對於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擴大對外開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進一步優化海洋空間開發格局,編制本規劃。本規劃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形成海洋主體功能區布局的基本依據,是海洋空間開發的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
  • 「一帶一路」氣候格局
    中國天氣網訊用氣候的視角探索「一帶一路」的奧妙,發現「絲綢之路經濟帶」與西風帶急流軸周邊羅斯貝波(RossbyWave)的傳播相一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熱帶海洋區域大氣季節內振蕩的傳播相契合。值此「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我們來分析「一帶一路」氣候格局,以期增進全社會對共建「一帶一路」氣候背景有進一步了解,分享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的經驗和成果,增進各國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為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優化空間布局和城鄉規劃 開啟「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
    早在2014年,普華永道對2050年世界前十大經濟體的預測中,即提出2050年中國、印度有望成為世界第一、二大經濟體。到2050年,環印度洋地區的GDP將增加6倍,而環太平洋、環大西洋地區的GDP將增加2倍。屆時,環太平洋地區仍將是世界經濟的核心,而環印度洋地區將憑藉驚人的增速與增量,成為與環大西洋同等量級的經濟地區。
  • 中國海洋石油呂波: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貢獻中國價值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呂波呂波表示,近年來中國海油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力度加大,今年參股部分國家LNG項目,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大沿線國家的投入,優化業務的布局,為促進我國油氣進口多元化,確保油氣長期穩定共贏做出積極貢獻。我們將持續提升綜合作業能力,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貢獻中國價值。
  • 全國「十四五」|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思路與建議
    一、十八大以來中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取得的主要成效(一)以主體功能區為基礎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架構初步搭建主體功能區建設是在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缺位的特定歷史背景下提出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部署,目前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基礎制度初步確立,已基本形成以「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鎮化格局、以「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生產格局
  • 深度融入「一帶一路」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加快實現全面振興
    會議宣讀了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關於同意設立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聯合復函。隨後,鄭建邦、巴音朝魯、江澤林,省委常委、延邊州委書記田錦塵共同為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揭牌。鄭建邦首先代表民革中央,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他說,吉林地處東北亞地理幾何中心,是國家「一帶一路」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
  • 邵平楨:論泛珠三角與東協合作對世界經濟格局形成的作用
    三足鼎立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關鍵在於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進程,而亞洲區域經濟合作進程關鍵在於中國、日本和印度。中日印三國的態度將直接決定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前景,從而也決定亞洲能否成為世界經濟新的第三極。而東協對亞洲區域經濟合作起著橋梁紐帶作用。中國與東協合作對亞洲自由貿易區形成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 中國海洋開發存六不足 全球化競爭催生新海洋戰略
    預計到2020年,全球海洋經濟產值將達3萬億美元。世界四大海洋支柱產業(即海洋石油工業、濱海旅遊業、現代海洋漁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業已形成,並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前景。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曙光認為,21世紀上半葉的第二個十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都在努力尋找金融危機後新的發展空間。通過海洋開發與保護提升本國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正在成為各大國和地區的重要選項。
  • ...大鵬新區多舉措保護海洋環境,加快構建海洋汙染防治新格局!
    這也是大鵬新區建設「美麗海灣」行動計劃落實的第一步,在今後5年時間裡,大鵬新區將對針對海洋生態保護問題,精心布局、科學統籌、分步推進,實現大鵬半島陸海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生態功能的持續提升,推動大鵬半島空間品質和發展質量不斷增強,使「美麗海灣」成為大鵬的靚麗名片,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貢獻「大鵬方案」。
  • 國務院印發《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文)
    國際在線消息: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近日發布《關於印發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通知指出,本規劃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形成海洋主體功能區布局的基本依據,是海洋空間開發的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規劃範圍為我國內水和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及其他管轄海域(不包括港澳臺地區)。
  • 國際OLED藍光材料形成壟斷格局,TADF技術開發如火如荼
    OLED中間體/粗單體主要生產國,目前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行業維持較高的盈利水平,毛利率達30%-40%;而發光材料具有很高的技術壁壘,國產化能力較弱,目前由國外企業壟斷,毛利率高達80%。按材料來看,今年預計將消耗大約16.9噸的HITL材料,其次藍光主體材料預計將消耗4.15噸。2019年,OLED發光材料市場規模約為20.7億元,面板面積為191.2萬㎡,主要得益於智慧型手機OLED面板的增加,使其較2018年市場規模的9.59億元增長115.85%。2021年隨著三星SDI開始在其QD-OLED面板中應用藍光主體和摻雜劑,預計二者的消耗量將進一步提高。
  •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AIIB是一帶一路提款機麼?
    樓繼偉說,中國倡建亞投行是有利於各方的多贏之舉,這是中國更多承擔國際責任、促進亞洲地區團結合作、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的重要行動。域內外國家的積極參與將有利於體現亞投行的廣泛代表性。對於美國至今沒加入亞投行,他回應說,中方與域內外國家進行了廣泛接觸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與美國相關部門一直保持溝通。
  • 魯能文昌開啟看山閱海觀天模式 把開發地產變開發風景
    在自然稟賦上,這裡有中國唯一的高山與海洋結合的紅樹林溼地;這裡有瓊東第一峰,銅鼓嶺國家森林公園,俯瞰大海;這裡有五大灣區,28公裡原生海岸……整個山海天匯集了溼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態系統,堪稱海南之肺。   2016年11月3日,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 閻學通:亞太已形成中美兩極格局
    這一判斷,實則與他2013年的著作《歷史的慣性》中的預測一脈相承,他曾在書中寫道,到2023年,中美綜合國力將達到同一等級,世界將形成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國際格局。2月4日,接受《國際先驅導報》專訪時,閻學通再次強調了形成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必然性。他分析說,今後中美競爭的焦點區域是東南亞,而如果中國想要在此區域贏得全面優勢,最有效的方式仍是結盟。
  • 山東省人大代表秦松:煙臺初步形成了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他介紹,2019年,煙臺市努力建設海洋經濟實力強、海洋生態環境美、海洋管理服務優的全國一流海洋經濟大市,突破發展現代漁業、海工裝備製造業、海洋文化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物流業、海洋生物醫藥業和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六大產業,初步形成了支撐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 中國可燃冰資源可用百年以上 商業開發還需15到20年
    中國科技工作者正式開啟了通往資源儲存量高達相當於千億噸石油的「可燃冰時代」大門。這是中國能源開發的一次歷史性突破,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千億噸石油級別的寶藏   天然氣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情況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因此又稱為可燃冰,意為可以燃燒的冰。
  • 【深度】胡波:全球海上多極格局與中國海軍的崛起(下)
    全球海上多極格局,構成了中國海軍崛起及海權發展的大背景和大環境,而中國海軍崛起的程度、範式和路徑,也會影響這一多極格局的內涵和特徵。國際上往往習慣誇大中國海軍的能力和意圖,通常套用傳統大國海上興衰的範式來解讀中國海軍的裝備發展和海上行動。這些解讀或研究,至少忽視了正在形成的全球海上多極格局和中國海軍面臨的特殊地緣及技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