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駕駛經歷的司機都知道:當自己開車駛入隧道中的時候,由於客觀環境的緣故,自己的視野也會局限於前方和後方的有限範圍內,變得非常狹窄。然而事實上,在企業管理當中,管理者也經常會面臨和汽車駕駛員一樣的困擾:由於自身眼界不高,視野有限,管理者缺乏遠見和洞察力,無法真正帶領企業走向更遠。這一困境極像隧道內的駕駛員,因此也被形象地命名為「隧道視野效應。」
很顯然,隧道視野效應的出現,對任何一位企業來說,都是極其晦氣的事情。因為這通常都意味著,企業的發展已經陷入了窘境。即使是那些當前情況還算良好的企業,也必須要做到:「唯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
把握當下,是一個企業最基本的工作任務,但當下並不是一切。發展的要義在於未來,管理者也唯有把目光投注在更遠的地方,才能在接下來的市場競爭當中,明確企業的發展方向。旦確定了方向就應該堅定不移地去踐行目標。這就是隧道視野效應給所有大家的啟示。
當然,為了追求長遠,還要適時捨棄當下。取捨之道,總是會讓企業管理者們萬分煎熬,在面對企業當下利益與長遠發展的衝突之時,這種煎熬就更加劇烈。然而,那些頭腦清晰、態度冷靜的人,他們的目光總是能夠穿透當下,看到更遠的未來。儘管當下的捨棄總是令人十分痛心,但這份痛心也會換來更加巨大的成功。
在世界電影史上,有一部堪稱無與倫比的傳奇電影《鐵達尼號》。《鐵達尼號》的上映不僅打破了全球影史票房紀錄,還在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11個獎項,其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也因此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獎。對卡梅隆來說,這番巨大的成功卻並非易事。
在拍攝《鐵達尼號》之前,卡梅隆也曾拍攝過許多大片,並且獲得了絕佳的票房,但他卻認為自己應該有所突破。於是,他找到電影公司,向公司老闆表示:自己打算在船上拍一部長達3小時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般的愛情電影。
此前,卡梅隆所拍攝的電影都是動作片,長度最多也就2個小時,至於把愛情片拍到3個小時,那更是聞所未聞。因此,老闆剛聽完就大搖其30頭。但是卡梅隆沒有退卻,而是拍著胸脯反問老闆:「之前我拍的哪部電影賺的錢少?」這下,老闆支支吾吾再也回答不上來了。
基於他過去成功的經驗,老闆選擇相信他一次,但與此同時也提出了一條要求:嚴格控制預算。卡梅隆笑著表示預算絕對不會很大,因為場景不過就是一條船罷了。
然而事實上,《鐵達尼號》每天的拍攝成本就高達25萬美金,有時候甚至超過50萬美金!才拍了僅僅一年,公司的預算就已經花完了。
這時,電影公司覺得有些吃不消了,打算立刻停止拍攝。卡梅隆這時候真正顯示出了一個男人的本色,他告訴電影公司:他決定不要拍攝這部電影的報酬,而將這筆錢繼續用於拍攝《鐵達尼號》。僅僅就是為了證明自己,他放棄了高達幾千萬美金的薪酬!看到他如此堅決,電影公司最後同意了。
上映之後的《鐵達尼號》的票房超過18億,打破全球影史票房紀錄,同時也是1997年至2010年間,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電影大火之後,電影公司也拿出了整整1億美元的分紅,作為對卡梅隆的補償。
有句話叫做「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的「時務」顯然不是指當時的事務,而是時代潮流變化的方向。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只有比對手看得更高、更遠,找準未來的發展方向,才能使自己取得更加矚目的成就。
找準方向之後,接下來要做的一點就是牢牢鎖定目標。很多時候,管理者即使為企業擬定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在實際推進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重重阻礙,甚至與企業當下的利益相互衝突,令管理者左右為難。表面上看,這種境況頗有幾分「玻璃前的蜜蜂,前途光明卻不見出處」的意味,但事實上唯一要做的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並且再多一分像卡梅隆那樣的勇氣與魄力,在當下與未來之間果斷取捨。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不僅要懂得如何獲取眼前的利益,更難得的是要懂得如何捨棄已得的利益。捨棄當下是為了能夠以小博大,攫取更為巨額的利潤。這一做法不僅不會背離企業「追求最大化利益」的根本宗旨,相反,正是對這一宗旨的絕妙貫徹。要做到這一點,企業管理者就必須在智慧和心性方面同時達標,才能真正地看得長遠,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