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科龍危機引發的一切:
作為一起典型的隧道效應案例,科龍危機不光暴露了資本市場的一些潛規則,顯然對政府部門的監管智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7月11日,科龍電器股東、上海的嚴義明律師向科龍電器全體股東徵集提議權及投票權,提議召開科龍電器臨時股東大會,罷免現任董事。在中國內地證券市場上,這是第一次由小股東獨立提議召開上市公司臨時股東大會來罷免現任董事。該事件的出現,也把已經趨向白熱化的科龍危機進一步推進。
危機的多米諾
2005年5月11日,科龍電器(0921.HK,000921.SZ)發布正式公告稱,公司因為涉嫌違反證券法而被中國證監會正式調查。隨後,科龍電器因「股價敏感資料信息」從6月17日開始連發9個停牌公告,不過至今都沒有披露「股價敏感資料信息」。6月29日科龍電器開盤後,即被牢牢地封在跌停2.43元直至收盤,跌幅達到10%,成交總手數僅為15647手,成交額也僅為380萬元。
與此同時,根據中國香港聯交所公布的資料,格林柯爾(8056.HK)主席兼大股東顧雛軍於6月27日減持1000萬股格林柯爾股份,持股量由63.59%降至62.59%。雖然聯交所沒有顯示減持價格,但如果以市價0.465港元計算,顧雛軍可能套現465萬港元。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在此公眾對格林柯爾開始產生誠信危機的時候拋售股票,是非不得已而為之。
從來沒有遠離輿論核心的科龍電器,再度吸引了廣泛的「眼球」,自稱「一個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被漠視」的顧雛軍現在可能無時無刻不感受到被重視的痛苦。市場傳聞的科龍資金鍊斷裂、顧雛軍撤資以及證監會的立案調查使得在「郎顧之爭」後的科龍電器再次處於風口浪尖。
從名義上看,本次科龍危機的導火索是證監會對顧雛軍涉嫌挪用科龍電器資金的立案調查和對顧雛軍的限制出境。但如果人們把目光放遠一些,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去年的「郎顧之爭」才是危機的真正起因。
當時郎鹹平發表題為《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的演講,指出顧雛軍操縱科龍報表,並認為顧雛軍是個「借雞生蛋」的騙子,利用產業整合之際,巧取豪奪國有資產。
自此,顧雛軍實際上已經無法躲避公眾的視線。
到底顧雛軍有沒有象郎鹹平所指稱的那樣侵吞國有資產的問題,不僅成為普通公眾、媒體感興趣的話題,而且受到內地監管部門和中國香港聯交所共同關注。於是聯交所和深交所聯合對科龍電器進行稽查,並溯及以往,將多年前的舊帳翻出。
2005年3月29日,中國香港聯合交易所發布了對廣東科龍電器前7位執行董事公開譴責的通告,對格林柯爾系公司的財務問題予以公開曝光和譴責。此外,廣東、江蘇、湖北、安徽等地證券監管部門則聯合對格林柯爾涉嫌違規挪用其控股的上市公司科龍電器資金,收購美菱電器、襄陽軸承以及亞星客車三家上市公司的事件展開調查。在獲得相關證據之後,中國證監會也開始正式立案,派人入駐科龍進行調查。
雖然調查結論尚未最終公布,但科龍危機已經開始愈演愈烈,股票一再狂跌,資金鍊更加緊張,銀行不敢放款,供應商不敢供貨,生產經營趨於嚴重困難。
就在科龍的危機時刻,科龍電器的獨立董事也集體宣布辭職。
三位獨立董事辭職的理由很簡單:「在我們就任期間,公司屢屢未能及時提供工作所需之資料,或對所提意見作出適當回應,故此我們感到公司並沒有給予應有的配合及支持。」而辭職的導火索就是「近期我們得悉公司可能發生一些潛在不正常的交易。我們嘗試跟進該等事項,但工作受到限制,再者為了盡獨立董事之職責我們需要知悉公司之最新狀況,但公司經常未能及時提供該等資料。」
獨董的辭職無疑反映出科龍問題的嚴重性。市場人士普遍指出,獨董任期長達三、四年,但此前並未提出任何疑義,卻要在公司問題嚴重時才提出辭職,因此不能排除獨董借辭職推卸責任的可能性。
據悉,這三位獨董是中國內地上市公司中董事津貼最高的,三位獨立董事每人的津貼為38.26萬港元/年,遠遠高於位於第二位的寶鋼股份的獨立董事津貼25萬元人民幣/年。
嚴義明律師在其7 月11日發表的《致科龍電器全體股東書》中認為:科龍電器現任獨董,拿著當前中國證券市場最高的獨立董事津貼,卻一直未能針對長期以來籠罩科龍電器的種種「疑雲」,作出有助於中小股東解惑的獨立意見。因此,嚴建議,科龍電器三位獨董雖然遞交了辭呈,但尚未生效,應召開臨時股東大會,以罷免這三位的獨董職務,這樣做能夠更加真實的表達全體股東對他們任職期間履行獨立董事職責情況的評價。此外,嚴義明還提議,考慮到顧雛軍等三名董事在科龍電器的巨大影響力,也應該罷免顧雛軍等三人的董事資格。
隧道及其塌方
這一系列事件接連發生,科龍電器的真實情況究竟怎樣?
資料顯示,從2001年開始,顧雛軍控股的順德格林柯爾公司斥資5.6億元,收購了當時中國冰箱產業四巨頭之一的廣東科龍電器20.6%的股權;隨後更投資南昌工業園、收購美菱、投資安徽格林柯爾、收購亞星、收購襄軸,共花掉了人民幣41億元。這些收購資金來源令業界疑惑。
從顧雛軍賴以成名的中國香港上市公司格林柯爾的股市表現來看,近年來格林柯爾公告顯示,其利潤大幅下滑,股價也始終沒有漲上去,以此資金支持顧雛軍四處收購,顯然有點力不從心。年報顯示,格林柯爾目前的流動資產僅剩下5900萬元人民幣,如此狹小的現金流即便維持公司的正常運作也並不「寬裕」,何況還要進行一系列的資產重組置換。但是,顧雛軍收購三家上市公司的資金從何而來?來自其所說的有國際背景的收購資金,或來自科龍電器這頭「現金牛」?
2005年5月初,科龍2004年報由前三季度盈利超過2億元,巨跌到虧損6000多萬元,而就在預虧公告公布前一周,花旗美邦還預料科龍電器2004年的淨利將達2.41億元。
對於這種蹊蹺的虧損,順德工商銀行要求科龍電器附送相關的明細材料,以解釋虧損的真實原因,但被拒絕。銀行人士通過對公司歷年財務情況的分析,普遍認為科龍電器2004年的離奇虧損,並非是正常經營遇到了困難,而是可能有大量的資金被挪用所致。
而根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報告,2004年第四季度科龍有高達4.27億元的銷售收入無法驗證,其中向一不知名的新客戶銷售就達到近3個億,而且到2005年4月底仍然沒有收回絲毫現金。有分析認為,這一事實在一定程度上證實科龍資金已被挪用,該公司已成為隧道效應犧牲品。
思考:
所謂隧道效應(tunneling),是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施萊弗(Shleifer)等人提出、用來解釋控股股東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一種行為—控股股東通過金字塔式的股權結構和參與管理層的方式,獲得大大超過其股權的現金流控制權。
專門研究隧道效應的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羅建斌博士亦表示:在格林科爾系中,顧雛軍很有可能也是通過金字塔式的控股方式,運用多種手段,比如超額的管理層薪金、應收帳款等等,像挖了一條隧道一樣,把資源從其所控制的公司轉移出來。
羅建斌指出,控股股東通過隧道效應轉移上市公司的各種資源,早已是世界資本市場的潛規則。具體到科龍的這次塌方,其原因主要是該公司作為隧道,其本身出現了資金壓力—在向其他關聯公司通過隧道效應輸送資源、利益的時候,由於過激過猛導致隧道無法承受;更危險的是大本營出現了拖上遊貨款、棄下遊服務的不利態勢。面臨此種情形,隧道塌方是遲早的事,被轉移資源的科龍最終也因此置身險境。雖然各國政府都頒布各種法規防止或者盡最大努力減少隧道效應的出現,但資本市場上總有暗箱操作,違規行為屢禁不止。作為一起典型的隧道效應案例,科龍危機不光暴露了資本市場的一些潛規則,顯然對政府部門的監管智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結論:現在當代社會,對於企業管理者的智慧顯然要求的更高,這就需要製冷企業的管理者下大的氣力進行新的學習,不然,必將為市場所淘汰。要想不被淘汰,只能是逆水行舟,不然就是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