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一步法合成自組裝銀/聚吡咯核殼結構

2021-01-09 科學網
Small 2008年4卷9期 一步法合成自組裝銀/聚吡咯核殼結構

 

銀已成為了人們普遍選用的金屬材料,但銀納米線、納米條金屬材料在空氣以及潮溼環境中的穩定性成為限制其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

 

最近,西班牙研究人員以氧化銀固體為銀源,在水熱條件下一步合成了聚吡咯包覆的納米電纜結構。研究發現,當反應溫度較低時氧化銀只是部分被還原,而當溫度達到120oC時,氧化銀完全轉變為金屬銀。通過控制不同的反應時間,將得到的產物進行晶形分析發現,複合物的形成遵循預先形成的粒子有序結合的機理。先生成的銀顆粒會遵循晶形匹配的原則與另一顆粒結合最終形成納米線。控制原料的比例可以得到聚吡咯層厚度不同和銀線長度不同的複合物。

 

此項研究提供了一種簡潔的方法,為解決金屬材料的不穩定的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

 

原文連結: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1381870/abstract

 

(張樂生/編譯)

 

《科學新聞》 (2008年 10月 第2期 封面集錦)

相關焦點

  • 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複雜天然產物(+)-WIN 64821 和(-)-ditryptophenaline 的高效全合成路線 3a,3a-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是一類廣泛存在於植物、微生物中的次生代謝產物。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獨特的化學結構和顯著的生物活性引起化學界的高度研究興趣,其合成的難點是立體選擇性地構建相鄰的季碳中心,因此高效構建 3a,3a-二聚吡咯吲哚骨架一直是合成化學家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夏成峰課題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吲哚類生物鹼的全合成和相關方法學的研究與開發。
  • 合成聚合物也可以模擬DNA自組裝!《Nature》子刊:動態非共價碸-碸鍵自組裝聚(丙烯碸)均聚物
    自組裝是由簡單組件形成複雜結構的基礎,在生物系統中無處不在。與天然聚合物(例如多肽和DNA)通過非共價相互作用進行動態組裝和重組的功能相比,基於合成聚合物的系統相對較原始。日前,美國西北大學Evan Alexander Scott團隊報告了動態網絡自組裝合成聚(丙烯碸)均聚物PPSU。
  • 科學網—首次利用小分子在水相及有機相中研究自組裝結構
    ,近年來,有機相中合成自組裝結構的研究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是水相中超分子結構的合成卻僅局限於共價鍵作用形成的自組裝體,非共價鍵作用形成離散超分子結構的探究仍是難題。水是影響非共價相互作用的關鍵因素,因此,水相中非共價作用超分子自組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García-Arriaga等研究人員通過1H NMR、不對稱2D NOESY譜及圓二色譜進行了mAG在水相中自組裝體的結構。
  • 田中群院士最新綜述:核-殼結構納米粒子增強拉曼光譜
    隨著合成和表徵技術的快速發展,研究人員發現,與單組分納米材料相比,多組分納米材料可以獲得更好的性能,並且它們組成和結構的多樣性可以顯著拓寬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因此,核-殼納米材料已經成為近年來熱門研究課題之一。 核-殼納米材料有如下的優異性能:多功能、廉價、可調性、穩定性和分散性、生物相容性、可控性。
  • 多重選擇性組裝用於三元MOF-on-MOF異質結構的可控合成
    將兩種或更多不同的MOFs單元組裝成MOF-on-MOF異質結構是一種有效的合成策略,可以製備得到具有複雜納米結構和組成的MOFs複合材料。然而,現有的MOF-on-MOF組裝體系大多集中於二元體系,限制了結構的多樣性。二元向三元體系的拓展有望進一步複雜化MOFs複合材料的結構與功能。然而,由於在開發組裝體系及理解組裝原理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三元MOF-on-MOF異質結構的可控合成仍是巨大的挑戰。
  • 科學家人工合成結構高度複雜手性粒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密西根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蘭州大學和巴西聖卡洛斯聯邦大學等多家單位科研人員的一項合作研究成果,他們基於金-半胱氨酸材料,成功合成了具有高度複雜結構的手性粒子
  • 杜建忠教授在均聚物自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相比於合成較為複雜但廣泛研究的嵌段共聚物,利用合成方法更為簡單的均聚物作為自組裝構築單元的研究則較少有人涉及,也更有挑戰性。一般認為,疏水作用在均聚物自組裝中的作用會減弱,而分子間的非共價鍵作用如氫鍵、π-π作用、靜電作用和偶極作用等對均聚物自組裝則具有更加重要的影響。
  • 昆明植物所在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獨特的化學結構和顯著的生物活性引起化學界的高度研究興趣,其合成的難點是立體選擇性地構建相鄰的季碳中心,因此高效構建 3a,3a'-二聚吡咯吲哚骨架一直是合成化學家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夏成峰課題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吲哚類生物鹼的全合成和相關方法學的研究與開發。
  • Nature 簡單的分子自組裝成納米鏈條
    由幾個環組成的分子鏈的構建是合成領域的一個主要挑戰,而對於半徑約為1納米的小分子環,只有在過去幾年才得以實現。圖片來源:Science更大系統的構造受到連接步驟的效率的限制,在該步驟中,一個預先組裝的環前體形成一個環,通過另一個環互連;此外,在預組裝結構中必須形成大量共價鍵。因此,採用非共價組裝技術的合成路線更受青睞。
  • JACS:MOF納米粒子單分子膜和獨立多層膜的自組裝
    在論文中,作者報導了第一個由金屬有機骨架(MOF)納米粒子組成的自組裝多孔單層和獨立多層膜。自組裝MOF單分子膜(SAMMs)是在液-氣界面組裝而成的,其質量分數為87%(89 vol%)。通過在顆粒表面生長一層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利用組胺錨固劑輔助單層自組裝SAMMs可以疊層得到MOF多層膜,包括交替的MOF/聚合物異質結構。
  • 科學家利用聚吡咯-銅金屬海綿製備能量轉換和存儲一體化器件
    目前研究的海綿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於三維互聯結構的石墨烯和金屬泡沫海綿等;另一類是彈性聚合物,如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和聚氨酯(PU)海綿。在上述海綿中,基於PDMS的海綿具有抗疲勞性好、壽命長、易於修飾、成本低廉等優點,在傳感器等柔性電子產品的製造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 合成聚合物也可以模擬DNA自組裝!《Nature》子刊:動態非共價碸-碸...
    自組裝是由簡單組件形成複雜結構的基礎,在生物系統中無處不在。與天然聚合物(例如多肽和DNA)通過非共價相互作用進行動態組裝和重組的功能相比,基於合成聚合物的系統相對較原始。 日前,美國西北大學Evan Alexander Scott團隊報告了動態網絡自組裝合成聚(丙烯碸)均聚物PPSU。
  • 聚吡咯塗層織物的研究進展
    聚吡咯塗層織物的研究進展 發表時間:2018/3/7 文 | 劉 皓 陳婷婷 趙利端 楊天雨 李曉志
  •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大型合作採用了一種強有力的新方法來克服在納米粒子表面上表徵自組裝有機分子結構的挑戰性任務。自組裝單層保護的納米顆粒越來越多地用於電子,藥物輸送,催化和傳感裝置中。構成殼層的配體的組成和結構是重要的,因為它們被認為決定了納米顆粒的性質,例如化學,生物和界面行為。調諧配體分子允許納米粒子為特定應用定製。
  • 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的結晶態形貌控制機制獲揭示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為小尺度自組織結構設計提供了新的原理和思路。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聚吡咯塗布紙——透氣、柔性及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
    當今,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迫使人類越來越重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 復旦譚鵬課題組合作揭示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結晶態形貌控制機制
    >為小尺度自組織結構設計,提供了新的原理和思路。左2:非洲豬瘟病毒的二十面體衣殼結構。右1:正四面體小結晶體的三維堆積。右2:小結晶體四面體形成的三維二十面體結構。 小尺度自組織結構常見於自然界和各類人工合成材料,如病毒、納米顆粒,以及大分子或顆粒聚集體形成的團簇等。
  • 復旦譚鵬團隊揭示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的結晶態形貌控制物理機制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為小尺度自組織結構設計,提供了新的原理和思路。
  • 科學網—基於Au/SnO2核殼結構的CO氧化催化劑
    《物理化學雜誌:C輯》2008年112卷7期 基於Au/SnO2核殼結構的
  • 蘭州大學卜偉鋒教授課題組:雜臂星形共聚物的多級自組裝過程研究
    結合顯微和浸潤研究表明:SEW-2−5在這些「選擇性溶劑」中並沒有像預料的那樣自組裝形成以PSn(n = 26,39,57,81)為核,以[α-SiW12O40]4−/PEG45為殼的、正常的膠束狀聚集體,卻出乎意料地形成了一系列非傳統的聚集結構:纖維狀聚集體(圖一)、片層結構(圖二)和中空球形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