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ome Res.:基於染色質免疫沉澱和高通量測序的鑑定DNA易損位點的...

2020-11-30 生物谷

2012年12月17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杜立林實驗室在《Genome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題為「Mapping genomic hotspots of DNA damage by a single-strand-DNA-compatible and strand-specific ChIP-seq method」的文章。

在細胞的正常生理過程中,特別是DNA複製的過程中,DNA有可能發生損傷,從而對基因組的穩定性造成威脅。基因組結構與功能的不均一性使得在不同位置發生DNA損傷的機率也不相同。基因組上某些位點顯示更高程度的不穩定性和易受損性,比如人類染色體上的脆性位點。參與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很多基因的一個功能是保護基因組上的某些特殊位點。當這些基因的功能喪失時,被它們保護的位點就可能變成DNA易損位點。因此,系統地分析不同基因突變體中DNA易損位點的分布規律和在這些位點發生的損傷的特徵,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機理。

利用DNA修復蛋白在DNA損傷位點聚集的特性,杜立林實驗室建立了一個基於染色質免疫沉澱和高通量測序的鑑定DNA易損位點的手段,稱為SPI-Seq。這個方法的主要特點是能報告結合單鏈DNA的修復蛋白(如Rad52)在基因組上的分布,並能揭示其結合的單鏈DNA的鏈特異性。

以裂殖酵母為模式生物,本文用一個引入基因組的HO內切酶識別序列驗證了SPI-Seq能檢測到Rad52在HO誘發的DNA雙鏈斷裂處單鏈DNA上的特異分布,同時還能檢測到基因組上以較低頻率發生的內源HO識別序列上的雙鏈斷裂,並且能以鹼基水平的解析度精確地捕捉斷裂發生的位置。

本文在幾個基因組穩定性下降的裂殖酵母突變體中利用SPI-Seq發現了在野生型中觀察不到的DNA易損位點。在DNA解旋酶Pfh1缺陷的突變體中發現Rad52富集於RNA聚合酶III轉錄的基因的模版鏈上。在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st4缺陷的突變體中發現伴隨複製叉移動積累起了具有鏈特異性的單鏈DNA。SPI-Seq所提供的鏈特異性信息對於了解DNA易損位點處積累的DNA結構,推斷損傷產生的過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為該所和北京協和醫學院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周智雄和生物信息分析員張美俊。其他作者包括彭旭,許興亞,黃靈芝和日本帝京大學的高山優子博士。杜立林博士為本文的通訊作者。此項研究由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資助。(生物谷Bioon.com)

Mapping genomic hotspots of DNA damage by a single-strand-DNA-compatible and strand-specific ChIP-seq method

Zhi-Xiong Zhou1, Mei-Jun Zhang2, Xu Peng2, Yuko Takayama3, Xing-Ya Xu2, Ling-Zhi Huang2 and Li-Lin Du2,4

Spontaneous DNA damage may occur non-randomly in the genome, especially when genome maintenance mechanisms are undermined. We developed single-strand DNA (ssDNA)-associated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 followed by sequencing (SPI-seq) to map genomic hotspots of DNA damage. We demonstrated this method with Rad52, a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 protein, which binds to ssDNA formed at DNA lesions. SPI-seq faithfully detected, in fission yeast, Rad52 enrichment at artificially induced double-strand breaks (DSBs) as well as endogenously programmed DSBs for mating type switching. Applying Rad52 SPI-seq to fission yeast mutants defective in DNA helicase Pfh1 or histone H3K56 deacetylase Hst4 led to global views of DNA lesion hotspots emerging in these mutants. We also found serendipitously that histone dosage aberration can activate retrotransposon Tf2 and cause the accumulation of a Tf2 cDNA species bound by Rad52. SPI-seq should be widely applicable for mapping sites of DNA damage and uncovering the causes of genome instability.

相關焦點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技術
    2.8染色質免疫沉澱DNA的分析和蛋白質在DNA上結合位點的鑑定(1)如果目的蛋白的靶序列是已知的或者懷疑某個序列是目的蛋白的靶序列,可以根據靶序列設計引物,用螢光定量PCR3.2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ChIP-SEQ )為了在基因組範圍內重新發現轉錄因子的結合位點,需進一步確定染色質免疫共沉澱實驗得到的DNA樣品的序列。其序列可以通過直接測序確定,這種方法稱為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ChIP-SEQ)。
  • 染色質免疫沉澱測序技術獲突破
    ,成功實現了針對1000個細胞的染色質免疫沉澱測序(ChIP-Seq),大幅減少了這類實驗中對樣品起始量的要求,並利用這一方法研究了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的3甲基化修飾(H3K4me3)在小鼠胚胎發育過程中的修飾模式,發現與小鼠胚胎幹細胞相比,小鼠表皮幹細胞與小鼠胚胎發育至6.5天的外胚層細胞在該修飾模式上更為相似,表明小鼠表皮幹細胞是體內植入後外胚層細胞的一個可靠的體外模型。
  • 就是這麼拽——染色質免疫共沉澱!
    在生理狀態下,把細胞內的DNA與蛋白質交聯在一起,通過超聲或酶處理將染色質切為小片段後,利用抗原抗體的特異性識別反應, 將與目的蛋白相結合的DNA片段沉澱下來,以富集存在組蛋白修飾或者轉錄調控的DNA片段,再通過多種下遊檢測技術(定量PCR、基因晶片、測序等)來檢測此富集片段的DNA序列。
  • 知無不「研」|一文讀懂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IP)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IP)基於體內分析而發展的染色質免疫沉澱分析(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kit,ChIP)技術可以真實、完整地反映結合在近年來,這種技術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採用結合微陣列技術在染色體基因表達調控區域檢查染色體活性,是深入分析癌症、心血管病以及中央神經系統紊亂等疾病主要通路的一種非常有效的工具。 染色質免疫沉澱分析(ChIP)的基本原理是在活細胞狀態下,當用甲醛處理時,相互靠近的蛋白與蛋白、蛋白與核酸(DNA或RNA)之間會產生共價鍵。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 抗體如何選擇?
    隨著時間的推移,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工具已經從PCR到qPCR,並演變出在全基因組範圍內進行研究和分析的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也就是目前火熱的ChIP技術。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也稱結合位點分析法,是研究體內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通常用於轉錄因子結合位點或組蛋白特異性修飾位點的研究。
  • 136 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資料和視頻
    136  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資料和視頻
  • 綜述科普|染色質調控區域的研究:對CHIP-seq和ATAC-seq發展的深入思考
    染色質調控區域在許多疾病過程和胚胎發育中起著關鍵作用。表觀基因組測序技術,如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CHIP-seq)和轉座酶開放染色質高通量測序(ATAC-seq),使我們能夠通過檢測特定的染色質狀態及其相應的轉錄因子,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剖析細胞和組織的基因組調控格局。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該怎麼做?這道題我來說下解題思路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是一種適用於研究蛋白質與生物體細胞中
  • Nat Methods:利用ATAC-see技術可視化觀察易接近的染色質
    這正是Chang開發一種被稱作ATAC-seq(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wit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利用高通量測序檢測轉座酶易接近的染色質)的技術的動機。在ATAC-seq技術中,DNA標記(作為轉座子發揮作用)通過酶促反應被整合到基因組的開放區域,然後通過測序,它們被用來鑑定這些區域。
  • 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IP)
    目前體外診斷技術主要是在體外實驗中研究各種生物大分子如DNA、酶、抗原抗體等的功能和特性,雖然可以用生物緩衝液及各種輔助試劑模擬體內環境,但這並不能完全反應生命體或者活體細胞內的真實情況。在這個方向上,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IP則取得了突破。
  • 免疫沉澱概述
    一、免疫沉澱(CoIP)免疫共沉澱(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是研究蛋白-蛋白間相互作用的經典方法,屬於免疫沉澱技術的一類,常被用於鑑定特定蛋白複合物的中未知蛋白組分。免疫共沉澱的設計理念是,假設一種已知蛋白是某個大的蛋白複合物的組成成員,那麼利用這種蛋白的特異性抗體,就可能將整個蛋白複合物從溶液中「拉」下來(常說的「pull-down」),進而可以用於鑑定這個蛋白複合物中的其他未知成員。
  • 高通量測序的前世今生
    「高通量測序」這詞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現如今它算得上是一個比較熱門的領域,但是您又知道多少關於高通量的知識呢?接下來小編來聊聊它的前世以及今生,帶您走進高通量測序的世界。所有事物的出現都是有必然聯繫的,不可能憑空出現。
  • mtscATAC-seq:單細胞線粒體DNA基因分型與染色質分析新方法
    Ludwig合作發文題為Massively parallel single-cell mitochondrial DNA genotyping and chromatin profiling,將高置信度的線粒體DNA突變檢測技術與高質量染色質可及性分析技術進行合併建立了高通量的、基於的10x Genomics平臺以液滴為基礎的(Droplet-based)線粒體DNA單細胞轉座酶染色質可及性測序技術
  • 基於納米孔測序開發同步檢測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新方法
    其中,獲取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等動態變化信息對於分析表觀特徵有著重要意義。納米孔測序(Nanopore sequencing)是一種新興的單分子測序技術。利用納米孔測序進行快速、準確、高精度及高通量的DNA測序是後基因測序時代的熱點之一。
  •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單細胞ChIP-seq確定了乳腺癌染色質狀態的異質性
    近日,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等科研人員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ChIP-seq identifies heterogeneity of chromatin states in breast cancer」的文章,利用高通量單細胞
  • 十五篇文章齊發揭開DNA元件百科全書計劃ENCODE新階段—上
    ENCODE第三階段以人和小鼠為研究對象,涉及RNA轉錄、染色質結構和修飾、DNA甲基化、染色質環以及轉錄因子和RNA結合蛋白等,共鑑定出了20,225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和37,595個蛋白質非編碼基因,注釋了包括人類基因組中的90萬個和小鼠中的30萬個調控元件的信息。限於篇幅,BioArt特將15篇文章分成兩個部分,以饗讀者!
  • 科學家利用納米孔測序同時獲取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信息
    近年來隨著DNA測序技術的蓬勃發展,蛋白質結合位點的高通量鑑定、染色質可及性及甲基化狀態分析等檢測技術不斷湧現,其中很多技術(如DNase-seq和ATAC-seq等)依賴於開放性染色質對轉座酶等的敏感性。
  • 10種DNA甲基化測序技術,你知道幾個?
    其中,5』甲基胞嘧啶(5mC) 的甲基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表觀遺傳學修飾事件,該事件能夠調控基因活性,並影響著如細胞分化、轉錄調控和染色質重塑等生物學過程。隨著下一代測序技術(NGS)技術的發展,使我們能夠從全基因組水平來分析5』甲基胞嘧啶及組蛋白修飾等事件,由此能夠發現很多傳統的基因組學研究所不能發現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DNA甲基化測序」!
  • 三大巨頭高通量測序(NGS)的原理特點、技術應用和意義
    3'端修飾的微珠可以沉澱在玻片上。連接測序所用的底物是8個鹼基螢光探針混合物,根據序列的位置,樣品DNA就可以被探針標記。DNA連接酶優先連接和模板配對的探針,並引發該位點的螢光信號的產生。Solid的讀長只有50-75bp,精確度可達Q40,適於基因組重測序和SNP檢測。
  • 人類原發性癌症染色質可接近性圖譜揭示DNA-蛋白...
    活性DNA調節元件的一種特徵是染色質可接近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 也譯作染色質可訪問性)。真核基因組在染色質中被壓縮,其中染色質是由DNA和蛋白形成的複合物,僅活性DNA調節元件才能通過細胞中的轉錄因子等分子機器訪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