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無不「研」|一文讀懂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IP)

2020-11-28 蛋白質組學技術交流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IP)

基於體內分析而發展的染色質免疫沉澱分析(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kit,ChIP)技術可以真實、完整地反映結合在DNA序列上的調控蛋白。由於ChIP採用甲醛固定活細胞或者組織的方法,因此能比較真實的反映細胞內TF與Promoter的結合情況,還可以用來研究組蛋白的各種共價修飾與基因表達的關係。近年來,這種技術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採用結合微陣列技術在染色體基因表達調控區域檢查染色體活性,是深入分析癌症、心血管病以及中央神經系統紊亂等疾病主要通路的一種非常有效的工具。 染色質免疫沉澱分析(ChIP)的基本原理是在活細胞狀態下,當用甲醛處理時,相互靠近的蛋白與蛋白、蛋白與核酸(DNA或RNA)之間會產生共價鍵。細胞內,當TF與Promoter相互結合時,它們必然靠的比較近或者契合在一起,這個時候用甲醛處理,能使它們之間產生共價鍵。固定的蛋白質-DNA複合物通過超聲或酶處理將其隨機切斷為一定長度範圍內的染色質小片段,然後通過抗原抗體的特異性識別反應沉澱此複合體,特異性地富集目的蛋白結合的DNA片段,通過對目的片斷的純化與檢測,從而獲得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的信息。通過qPCR或二代測序,篩選與目的蛋白互作的未知DNA信息。 今天小編將珍藏多年的ChIP實驗心得拿出來與大家一同探討。應用領域1、判斷DNA鏈的某一特定位置會出現何種組蛋白修飾2、檢測RNA polymerase II及其它反式因子在基因組上結合位點的精確定位3、研究組蛋白共價修飾與基因表達的關係4、轉錄因子研究技術流程

案例展示案例一題目:Hypoxia induces H19 expression through direct and indirect Hif-1α activity, promoting oncogenic effects in glioblastoma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主要內容:作者分別使用了兩種細胞U87和U251,驗證SP1對於H19的轉錄調控作用。用SP1抗體進行ChIP實驗,對H19的啟動子區域上遊100bp的高GC含量,設計引物。富集到的DNA進行qPCR檢測,結果顯示SP1能夠調控H19啟動子的轉錄。

案例二題目:Chromatin Profiling by Directly Sequencing Small Quantities of Immunoprecipitated DNA. 期刊:Nat Methods主要內容:收集培養的5×106K562細胞,使用組蛋白甲基化修飾抗體H3K27me3、H3K4me3、H3K36me3(ChIP-grade)進行IP富集提取的經過片段化的染色質複合物,構建測序文庫後進行二代測序,獲得peaks在染色質上的分布情況。

案例三題目: A crucial role for the ubiquitously expressed transcription factor Sp1 at early stages of hematopoietic specification. 期刊:Development主要內容:分離培養小鼠胚胎幹細胞並誘導分化,分別收集組細胞及Flk+細胞,用轉錄因子Sp1抗體進行ChIP實驗後二代測序,獲得Sp1結合位點在兩種細胞中的分布區域。

ChIP經驗分享ChIP實驗操作性很強,金開瑞根據多年的實踐,總結了一些ChIP實驗中您可能會遇到的棘手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康康吧!細胞固定1、甲醛終濃度為1%較適宜2、固定時間一般為5-60min較好,具體時間根據實驗而定染色質斷裂1、 超聲時斷時續,保證低溫2、 注意探頭位置,防止產生泡沫3、 研究組蛋白需使用酶處理染色質免疫沉澱1、 最好有Input對照。Input對照不僅可以驗證染色質斷裂的效果,還可以根據Input中的靶序列的含量以及染色質沉澱中的靶序列的含量,按照取樣比例換算出ChIP的效率,所以Input對照是ChIP實驗必不可少的步驟。2、 抗體的選擇是關鍵。抗體的選擇要注意三點:一是應該選擇能夠做ChIP實驗的抗體。儘量選擇ChIP級別商業化的抗體。如沒有,一般可以重組到帶有標籤的載體上,再轉染相應的宿主(目前市面上商業化的chip抗體只有300多種,因此正好找到對應抗體較困難,可以選擇標籤抗體)。二是抗體的結合位點。選擇單抗的話,儘量遠離抗原和染色質相結合的位點,這樣可以最大限度保證抗體和抗原的結合,而多抗可識別多個表位,可基本避免該風險。因此單多抗各有優缺點,應重點關注該抗體是否經過ChIP驗證。三是抗體的濃度。抗體濃度的也很重要,濃度太低,不能與靶蛋白完全結合。濃度太高會導致非特異性條帶增加背景。3、 陰性對照可以使用血清或lgG,陽性對照一般使用RNA Polymerase II或者組蛋白。陰性對照:用實驗抗體同型的IgG作為抗體,理論上不會ChIP下來任何DNA片段,因此作為陰性對照,但是由於非特異結合,或者實驗過程中,沒發生結合的DNA清除不完全,可能也會出現條帶。如果陰性對照樣品中的產物量等於特異靶標樣品中產物量,說明特異靶標抗體未發揮作用或者染色質斷裂不充分。陽性對照:為了保證陽性對照有效,一般選擇陽性對照的引物是根據管家基因設計的。一般用RNA Polymerase II或者Histone H3(組蛋白)抗體,因為RNA Polymerase II是通用轉錄因子,在所有細胞中都能結合基因的核心啟動子區。因此,理論上ChIP後PCR都會有條帶。4、 需設計已經確定的、不與特異抗原相結合的DNA片段的引物,用來排除抗原和染色質的非特異結合。交聯反應的逆轉1、 RNA酶、蛋白酶需65℃保溫6小時2、 不加蛋白酶可以提取、分析結合蛋白DNA的純化最好用試劑盒,便於後面的PCR檢測DNA的鑑定可以進行二代測序或者qPCR檢測結果因為ChIP實驗涉及的步驟多,結果的重複性較低,所以對ChIP實驗過程的每一步都應設計相應的對照,而且對結果的分析也需要有一定的經驗。如果ChIP實驗方面有什麼問題,歡迎與我們交流哦!實驗Q&AQ:ChIP-Seq和ChIP-qPCR有何異同?A: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所獲得的DNA產物,在ChIP-Seq中通過高通量測序的方法,在全基因組範圍內尋找目的蛋白(轉錄因子、修飾組蛋白)的DNA結合位點片段信息;ChIP-qPCR需要預設待測的目的序列,針對目的序列設計引物,以驗證該序列是否同實驗蛋白結合互作。Q:染色質片段大小在哪個範圍比較合適?A:對於ChIP-seq,片段在200-500 bp左右是最合適範圍;對於ChIP-qPCR,片段在200-800 bp左右適宜。Q:植物樣本處理和動物組織/細胞有何區別?A:植物組織由於細胞壁、氣腔等結構的存在,會給交聯緩衝液的作用帶來困難,因此相對於動物組織/細胞來說,往往需要在抽真空條件下進行交聯,而該步奏是一個需要經驗及優化的過程。Q:ChIP-Seq中的測序DNA樣本需要多少產量?A:通常是≥10ng。Q:ChIP風險如果判斷A:ChIP實驗以標籤來判斷實驗風險,重組標籤的轉錄因子>內源轉錄因子>組蛋白;當以重組蛋白作為靶蛋白時,重組蛋白同內源蛋白可能存在結合活性、結合位點差異;以標籤抗體進行ChIP時、染色質結合位點本身會被內源蛋白競爭,這些都會影響到ChIP過程的特異性捕獲效率。

相關焦點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技術
    >1.1簡介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是一種檢測在體內自然染色質環境下蛋白和DNA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目前實時定量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qChIP)已經開始應用於分析減數分裂時期蛋白質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 就是這麼拽——染色質免疫共沉澱!
    在生理狀態下,把細胞內的DNA與蛋白質交聯在一起,通過超聲或酶處理將染色質切為小片段後,利用抗原抗體的特異性識別反應, 將與目的蛋白相結合的DNA片段沉澱下來,以富集存在組蛋白修飾或者轉錄調控的DNA片段,再通過多種下遊檢測技術(定量PCR、基因晶片、測序等)來檢測此富集片段的DNA序列。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原理及注意事項 | 實驗外包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作為目前為止唯一的研究體內D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實驗方法,深得人心。很多人都希望接觸和掌握此實驗技術,希望從組蛋白修飾、轉錄調控、凋亡等角度深入研究病變機制,進而開發相應的藥物。總之,ChIP是一個有效且重要的實驗技術。下面就來聊聊它。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 抗體如何選擇?
    隨著時間的推移,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工具已經從PCR到qPCR,並演變出在全基因組範圍內進行研究和分析的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也就是目前火熱的ChIP技術。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也稱結合位點分析法,是研究體內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通常用於轉錄因子結合位點或組蛋白特異性修飾位點的研究。
  • 136 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資料和視頻
    136  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資料和視頻
  • 知無不「研」|一文讀懂免疫共沉澱技術(Co-IP)
    Co-IP(免疫共沉澱,co-inmunoprecipitation)是經典的利用抗體從樣品中捕獲靶蛋白及其互作蛋白、複合體的一項技術,能夠特異性富集所研究的目的蛋白。由於過程中採用了非變性條件,保留了互作及複合體的細胞內狀態。
  • 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IP)
    目前體外診斷技術主要是在體外實驗中研究各種生物大分子如DNA、酶、抗原抗體等的功能和特性,雖然可以用生物緩衝液及各種輔助試劑模擬體內環境,但這並不能完全反應生命體或者活體細胞內的真實情況。在這個方向上,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IP則取得了突破。
  • 乾貨:染色質免疫沉澱(ChIP)實驗指南及技術總結
    將2管混在一起,共800ul。7、超聲破碎:VCX750,25%功率,4.5S衝擊,9S間隙。共14次。(二)、除雜及抗體哺育。8、超聲破碎結束後,10,000g 4度離心10min。去除不溶物質。留取300ul做實驗,其餘保存於-80度。
  • (技術貼)染色質免疫沉澱(ChIP)實驗10大問題解答
    過度破碎和太高功率設置會損害在免疫沉澱步驟中的表位。降低ChIP信號。6 始終保持裂解液冰冷,間斷超聲,而不是連續,因為超聲處理產生熱量會使染色質變性。7 在超聲破碎過程中避免氣泡。泡沫會導致蛋白質的表面變性,可能使染色質損失在氣泡中。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一開始設為較低功率,再逐步提高。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該怎麼做?這道題我來說下解題思路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是一種適用於研究蛋白質與生物體細胞中
  • 染色質免疫沉澱測序技術獲突破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黃巖誼課題組與湯富酬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微流控晶片的微量細胞樣品處理與核酸俘獲方法,成功實現了針對1000個細胞的染色質免疫沉澱測序 ChIP-Seq方法是現代測序技術用於闡述轉錄調控和表觀遺傳學研究的重要手段。通過有針對性地俘獲和富集特定蛋白,可以獲取與這些蛋白結合的DNA片段,將其進行純化後可以用於高通量測序,獲取特定DNA-蛋白相互作用和結合位點的完整信息。
  • 綜述科普|染色質調控區域的研究:對CHIP-seq和ATAC-seq發展的深入思考
    染色質調控區域在許多疾病過程和胚胎發育中起著關鍵作用。表觀基因組測序技術,如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CHIP-seq)和轉座酶開放染色質高通量測序(ATAC-seq),使我們能夠通過檢測特定的染色質狀態及其相應的轉錄因子,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剖析細胞和組織的基因組調控格局。
  • Diagenode Bioruptor非接觸式超聲波破碎儀-CHIP的最佳選擇
    真核生物的基因組DNA以染色質的形式存在。因此,研究蛋白質與DNA在染色質環境下的相互作用是闡明真核生物基因表達機制的基本途徑。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CHIP )是目前唯一研究體內D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方法。
  • 免疫沉澱概述
    科研中我們涉及到的免疫沉澱實驗通常指:免疫共沉澱(Co-IP)、RIP、Chip等等,下面將幾種實驗簡單概述一下。
  •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單細胞ChIP-seq確定了乳腺癌染色質狀態的異質性
    近日,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等科研人員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ChIP-seq identifies heterogeneity of chromatin states in breast cancer」的文章,利用高通量單細胞ChIP-seq確定了乳腺癌染色質狀態的異質性
  • 免疫共沉澱 簡介
    免疫共沉澱 簡介 來源:來源網絡 2006-12-10 21:06 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免疫共沉澱1.用磷酸鹽緩衝液洗30塊10 cm培養板上的適宜細胞。
  • 免疫共沉澱技術路線
    免疫共沉澱技術路線 來源:來源網絡 2006-11-24 21:38 準備工作: 預冷PBS
  • Chip-seq簡介
    染色質免疫共沉定技術,可以研究生物體內DNA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首先在活細胞內固定DNA與蛋白結合的複合體,然後用蛋白特異性的抗體,通過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免疫學手段捕獲該複合體,然後洗脫蛋白質,得到與目的蛋白結合的DNA片段,將富集到的DNA片段進行上機測序,即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分析流程,稱之為chip-seq, 就是將傳統的chip技術和高通量測序結合起來,對應的英文如下
  • 免疫(共)沉澱產品推介
    免疫(共)沉澱技術在生物學研究領域特別是分子機制研究方面應用廣泛,其主要涉及到抗原抗體特異性相互作用以及對抗體實現有效捕獲。在抗體捕獲方面,GE 擁有多種形式及多種結合原理的瓊脂糖凝膠珠,實現對抗體的高效捕獲,基本涵蓋了用戶對於免疫(共)沉澱實驗的各方面需要。這裡為大家總結一下我們的免疫(共)沉澱產品的特點和種類。
  • 研究觀測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
    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與鄭州大學張鳳秋課題組合作,利用紅外光譜技術觀測並研究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染色質重塑是表觀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一般包括組蛋白共價修飾型或ATP(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依賴型兩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