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對名貴藥物進行調整,
肺動脈高壓常用靶向藥物均被納入醫保,價格降幅過半!
醫保政策惠及患者,
名貴藥物不再觸不可及!
2020年,8月17日晚,國家醫保局公布了《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和《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申報指南》,方案中確定了醫保目錄外的新增藥品以及目錄內藥品的調出、調整支付標準方案。
9月18日國家醫保局公示了《2020 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通過形式審查的申報藥品名單》,並列出了藥品申報條件,如條件 4:第二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中選藥品,包括安立生坦片、他達拉非片等;條件7:2019 年 12 月 31 日前,進入 5 個(含)以上省級最新版基本醫保藥品目錄的藥品,但指出其中主要活性成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化藥及生物製品)》的藥品除外,包括安立生坦片等。
最終12月28日,《2020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物目錄》正式公布,經過此次調整,119種藥品被調入目錄,肺動脈高壓靶向藥物安立生坦也在此次調入目錄當中,至此,肺動脈高壓常用靶向藥物均被納入醫保。
PAH作為「心血管癌症」,
靶向藥物出現之前預後極差
PAH是常見的肺血管疾病,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肺動脈壓力異常增高的疾病或病理生理症候群,存在肺循環障礙和右心高負荷,最終可導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1]。
PAH既可來源於肺血管自身的病變,也可繼發於其他心、肺或系統性疾病等。病因複雜、起病隱匿,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的特點。多數患者發現時已出現右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靶向治療時代之前,中國PAH患者3年生存率僅為38.9%[2]!預後較差[3]。
目前國內PAH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內皮素受體拮抗劑、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前列環素類似物)、改變生活方式、房間隔造瘻、肺移植等。
PAH單藥治療仍有大部分
患者處於中高危,初始聯合帶來新曙光!
靶向藥物的問世,讓中國的IPAH和CTD-PAH患者的預後得以改善[4]。然而使用單藥治療,仍有大部分患者處於中高危風險[5],在此背景下,聯合治療應運而生。
與早期的單藥之間的療效相比,臨床上逐漸認識到聯合治療的良好療效。聯合治療相較單藥可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後。可見,PAH的治療策略從單藥逐漸演變為聯合治療,將是PAH治療的大勢所趨。
2015年發表在NEJM上的AMBITION研究發現,安立生坦+他達拉非初始聯合治療具有顯著的1+1>2作用,優於初始單藥治療,首次臨床失敗事件發生風險顯著降低50%、顯著降低PAH導致的住院風險63%[6]。這也是PAH領域迄今為止唯一的初始雙聯大型RCT研究,AMBITION研究將PAH帶入了初始聯合治療的新時代。
安立生坦與他達拉非初始聯合治療PAH已經被國內外多指南推薦應用。2018美國胸科醫師學會指南指出,安立生坦+他達拉非是優先推薦的新診斷世界衛生組織肺動脈高壓功能(WHO FC)分級Ⅱ/Ⅲ患者的初始聯合治療方案;2018中華醫學會指南中指出,安立生坦+他達拉非是優先推薦的PAH初始聯合治療方案。此外,2018年尼斯大會更指出,對於低危患者,也同樣推薦初始聯合治療。
可見,安立生坦與他達拉非初始聯合治療PAH作為國內外權威指南優先推薦的初始聯合治療方案,可在PAH治療中大放光彩。
「雙管齊下「:
納入醫保之外,藥物價格不斷降低!
即使有詢證證據的充分支持,中國很多的PAH患者由於經濟原因,並不能第一時間接受初始聯合治療方案,這也成了此前影響PAH患者預後的一個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4月始,凡瑞克(安立生坦)主動大幅降價,降價幅度高達45%:5 mg規格的月治療費用從3580元降至1980元,10 mg規格從5180元降至3366元。(註:原價格來源於全國公開渠道,時間截止於2020年12月31日)
此次安立生坦進入醫保目錄,將進一步減輕PAH患者的用藥負擔,也讓初始聯合治療方案能夠真正落實到患者中,不僅為中國PAH患者提供了一個性價比更優的聯合用藥選擇,更讓患者真正從初始聯合用藥治療策略中明顯獲益!
參考資料:
[1]GalièN,Humbert M,Vachiery J,et al.2015 ESC/ERS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J].Eur Respir J,2015,46(4):903-975.
[2]Jing ZC,et al.Chest.2007;132(2):373–379.
[3]周曉蓮,王建蓉,李多.規範化診斷肺動脈高壓的調查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誌,2020,28(7):25-28.
[4]Zhang R,et al.Chest.2011;140(2):301–309.
[5]Hoeper MM,et al.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2017,50(2):1700740.
[6]GalièN,et al.N Engl J Med.2015;373(9):834–844.
- End -
【來源: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