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工作論文關注金融危機傳染:加強外部風險監測和預警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央行工作論文關注金融危機傳染:要加強外部風險監測和預警

作者:陳月石

應如何防範金融危機的外溢效應?這是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1號工作論文關心的問題。

該論文提出,要加強外部風險監測和預警,堅持對國有商業銀行實施嚴格監管,加強對股份制商業銀行等中小型銀行的監管和監測,並引導國內各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這篇題為《金融危機傳染實證分析研究》的工作論文作者江潔、陳杰、何海鷹、馮黎黎,均任職於央行重慶營管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論文發表人民銀行系統工作人員的研究成果,以利於開展學術交流與研討。論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學術觀點,不代表人民銀行。

上述論文在梳理了金融危機傳染的定義,分析了金融危機傳染的機理,介紹了Copula函數的金融危機傳染檢驗方法的基礎上,主要運用多種靜態Copula和動態Copula函數對金融危機傳染進行了分析(Copula 函數是連接聯合分布函數與其各自邊緣分布的函數,也被稱為連接函數)。

上述論文將金融危機傳染定義為,金融危機時期和危機後,金融市場相關性顯著增強的現象,最終表現為匯率、利率、資產價格以及交易規模等金融市場要素的聯動變化。因此,論文主要以資產價格聯動變動作為研究對象。

在分析金融危機期間中美股市風險傳染效應方面,上述論文選擇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和上證綜合指數(SSEC)兩個指數在2006年1月3日至2019年2月27日期間的日收盤指數作為變量。

得出的結論為,

從美國股市對中國股市的風險傳染看,靜態Copula函數檢驗顯示,中國股市下跌與美國股市下跌一定程度上存在聯動,但這種聯動效應在時變Copula函數統計檢驗上並不顯著,表明中國股市波動也有一定獨立性。

此外,論文選擇上證綜合指數和交易所國債指數2007年1月4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日收盤指數作為變量,運用T-Copula函數分析中國股市和債市間收益率的相關性變化情況。

從國內股市與債市傳染看,中國股市和債市之間收益率的相關性在金融危機後表現為顯著的負相關,說明股市下跌引起了投資者的擔憂,出於資金避險需求,更多的投資者從股市轉入債市。

為檢驗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間的風險傳染,論文選取2007年1月4日至2019年3月15日期間的4家上市銀行股票收盤價為分析對象。結論是,從中國銀行機構之間的風險傳染看,不管是否處於危機時期,國有商業銀行之間、國有商業銀行與中小型銀行之間的風險傳染並不明顯,中小型銀行之間的下尾相關係數較高,風險傳染較強,但不是由金融危機引起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導致。

根據上述結論,論文給出了四點政策建議。

一是加強外部風險監測和預警。建立外部風險跟蹤監測機制,定期發布風險預警,制定風險應急措施,減緩外部風險對國內市場的影響。

二是堅持對國有商業銀行實施嚴格監管。作為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大型銀行在危機期間所受影響有限,是銀行業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基礎。應堅持對國有商業銀行實施嚴格監管,確保能夠抵禦重大內外部風險的衝擊。

三是加強對股份制商業銀行等中小型銀行的監管和監測。中小型銀行間的風 險傳染性較強,且中小型銀行數量較多,因此要加強對中小型銀行間業務往來的監管和監測,建立中小型銀行的風險監測和分析框架,及時進行風險預警。同時, 應制定中小型銀行救助機制的預案,及時減緩風險在機構間的傳染。

四是引導國內各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完善各金融市場發展機制,豐富市場參與主體,引導市場主體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增強各市場抵抗風險能力,避免外部風險對自身造成過大的衝擊。此外,在制定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資本市場的監管政策時,需充分考量市場間的關聯影響,對跨市場、跨行業的金融行為進行穿透式監管,防範風險跨市場傳染。

相關焦點

  • 灰犀牛來臨,直擊金融危機的預警、傳染和政策幹預
    為了儘可能減少金融危機對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衝擊,監管層需要建立金融危機的預警和監測系統,充分理解金融風險的傳染機制,並準備好應對危機事件的預案。 《金融危機的預警、傳染和政策幹預》從這三個方面出發,對金融危機進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它構建了一組以宏觀指標為基礎的金融危機預警模型,開發了用於監測金融市場系統性壓力的「中國金融壓力指數」(中國CISS)。
  • 央行報告:信託業風險存外溢可能 推動信託法修訂和信託公司條例出臺
    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信託業風險加速暴露,少數信託公司已劣變為高風險機構,引發央行關注。央行11月6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首次將信託業以專題形式呈現,分析了其風險成因並給出發展建議。「信託業風險暴露加快,存在外溢可能。」央行在上述報告中稱,信託業強監管、嚴排查使行業風險暴露更為充分。
  • 央行定調2021年十大重點工作 傳遞重磅信號
    作為新一年央行工作的「風向標」,2021年央行工作會議近日召開。會議部署了2021年工作十大重點,向市場傳遞了多個重磅信號。  要點二: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審慎監管   會議要求,持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強風險排查,做好風險應對。完善風險防範處置長效機制,壓實金融機構和股東主體責任、地方政府屬地責任、金融監管部門監管責任和最後貸款人責任。完善存款保險制度建設和機構設置。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的審慎監管。
  • 央行圈定2021年工作重點:穩健貨幣政策基調不變 穩步擴大金融雙向...
    新華社上海1月7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黃紫豪)2021年央行工作會議於日前以視頻形式召開,會議圈定了2021年央行工作重點。會議表示,2021年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人民銀行將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持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穩步擴大金融雙向開放,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 央行定調!
    作為新一年央行工作的「風向標」,2021年央行工作會議近日召開。會議部署了2021年工作十大重點,向市場傳遞了多個重磅信號。要點二: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審慎監管會議要求,持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強風險排查,做好風險應對。完善風險防範處置長效機制,壓實金融機構和股東主體責任、地方政府屬地責任、金融監管部門監管責任和最後貸款人責任。完善存款保險制度建設和機構設置。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的審慎監管。
  •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本質上金融科技風險依然是金融風險
    當前,金融科技已成為我國金融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與新動能。本文從流程、組織、體系三個層次剖析了科技發展帶來的金融變革,並從監管哲學和方法論的角度討論了科技與金融風險的辯證關係、金融科技監管的考量因素、最優監管均衡點的尋找方法、數據主體權利保護規定對區塊鏈的適用性以及金融標準化建設工作的重點。
  • 《中國金融》|開展央行內部評級工作的思考
    央行評級工作從2014年至今,已平穩度過了業務初創期、平臺建設期和工作推廣期,業務運作模式逐漸成熟,在支持央行貨幣政策操作、引導中小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信貸投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武漢分行、成都分行、西安分行、總行營管部、重慶營管部9個分支機構作為第二批試點機構;三是2017年12月,人民銀行總行決定向全國分支機構推廣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和央行評級工作。
  • 七大經濟學家聯合打造CFRSR:中國宏觀經濟風險和信貸風險有所下降
    金融危機10年後,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難以恢復到危機前水平。與此同時,全球經濟、金融市場關聯性高度加強。外部經濟金融波動對中國經濟金融衝擊大大加強。反觀國內,中國金融風險仍處於高位。近期穆迪還下調了中國信用評級。  當前中國金融風險敞口有多大?
  • 央行解讀金融系統成績單:2020年我國主要指標符合預期,金融體系...
    2021年物價大概率溫和上漲,CPI漲幅先升後穩針對於2020年金融領域的熱點問題,央行相關負責人也進行介紹,針對於房地產金融政策,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介紹稱,近年來,人民銀行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緊緊圍繞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全面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加強房地產金融管理,重點開展了幾方面的工作。
  • 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更趨健全_深度報導_中國金融新聞網
    近日召開的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指出,2020年,我國持續構建要素完備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建立逆周期資本緩衝機制。分步實施宏觀審慎壓力測試,完善系統性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體系。建立健全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統籌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取得重大進展。  「十四五」時期,我國金融監管改革任務更加艱巨。
  • ...金融中介存在停滯的風險。部分委員認為,評估日本央行的政策至...
    日本央行會議紀要:大多數委員們認為,防疫措施起到了預期效果。成員們一致認為,如有需要,必須毫不猶豫地放鬆貨幣政策,關注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一位委員表示,財政和貨幣政策之間密切、適當的協調至關重要。一位委員認為,企業信貸依然承壓。委員們一致認為,如果金融機構的利潤長期承受壓力,金融中介存在停滯的風險。部分委員認為,評估日本央行的政策至關重要。
  • 央行孫國峰:貨幣政策應加強國際協調,「三支柱」維護宏觀經濟均衡
    不過,在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中國潛在增速放緩、去槓桿進程持續的大背景下,央行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管理將將如何推進?針對上述話題,近期,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在舊金山聯儲發表了英文演講。孫國峰認為,「當更低的經濟增速是因為潛在產出下降(potential output),而不是產出缺口擴大,那麼過度刺激性的宏觀政策只會導致更嚴重的失衡。」他稱,當前中國的貨幣政策不宜過緊也不宜過松。
  • 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全文發布 包括27項主要任務
    加強金融領域人工智慧應用潛在風險研判和防範,完善人工智慧金融應用的政策評估、風險防控、應急處置等配套措施,健全人工智慧金融應用安全監測預警機制,研究制定人工智慧金融應用監管規則,強化智能化金融工具安全認證,確保把人工智慧金融應用規制在安全可控範圍內。
  • 深化認識金融本質和規律 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當前,銀行業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實現了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顯著增強,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但金融體系面臨的內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 貨幣政策領銜 央行圈定2021十大重點工作
    同時,央行提出繼續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綠色金融被作為重點工作單獨部署。在防範化解風險方面,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支付、個人徵信業務、金融產品營銷等監管力度也再次重申。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與2020年相同,穩健的貨幣政策仍是首位。央行提出,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保持廣義貨幣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 網際網路金融行為風險的表現、產生原因及治理對策
    2014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網際網路金融,提出「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2015年再度提出「促進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2016年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則表示,要「規範發展網際網路金融」;2017年強調要高度警惕網際網路金融累積風險;2018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健全對影子銀行、網際網路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
  • 梅新育:美金融危機空前深化對中國的幾點警示
    對於中國而言,這場金融危機的空前深化不僅有助於啟發我們掙脫盲目崇拜西方模式特別是美國模式的思想枷鎖,也向我們警示了開放經濟環境下的風險傳染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8年4月份《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預測次貸危機在全球造成的損失總額將高達9450億美元之時,這個預言遭到了美國金融界幾乎眾口一詞的抨擊
  • 央行媒體:地方政府違規舉債形式隱蔽,滋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
    央行媒體:地方政府違規舉債形式隱蔽,滋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 部分地方政府債務增長過快,再度引發各方關注。
  • ...適宜貨幣金融環境——2019年央行宏觀調控和貨幣政策實施工作紀實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金融工作責任重大。如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2020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將穩健的貨幣政策落腳於「靈活適度」,強調要「加強逆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
  • 股災啟示錄:央行對流動性、一般均衡與金融穩定「不可能三角」的...
    原文刊載於《金融研究》2016年第1期,作者是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陸磊與楊駿。  中國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在這篇文章中反思央行傳統目標及政策手段的局限性,指出了金融穩定重回中央銀行目標菜單後,中央銀行協調其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的邏輯框架,以及有效政策工具的變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