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央行工作論文關注金融危機傳染:要加強外部風險監測和預警
作者:陳月石
應如何防範金融危機的外溢效應?這是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1號工作論文關心的問題。
該論文提出,要加強外部風險監測和預警,堅持對國有商業銀行實施嚴格監管,加強對股份制商業銀行等中小型銀行的監管和監測,並引導國內各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這篇題為《金融危機傳染實證分析研究》的工作論文作者江潔、陳杰、何海鷹、馮黎黎,均任職於央行重慶營管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論文發表人民銀行系統工作人員的研究成果,以利於開展學術交流與研討。論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學術觀點,不代表人民銀行。
上述論文在梳理了金融危機傳染的定義,分析了金融危機傳染的機理,介紹了Copula函數的金融危機傳染檢驗方法的基礎上,主要運用多種靜態Copula和動態Copula函數對金融危機傳染進行了分析(Copula 函數是連接聯合分布函數與其各自邊緣分布的函數,也被稱為連接函數)。
上述論文將金融危機傳染定義為,金融危機時期和危機後,金融市場相關性顯著增強的現象,最終表現為匯率、利率、資產價格以及交易規模等金融市場要素的聯動變化。因此,論文主要以資產價格聯動變動作為研究對象。
在分析金融危機期間中美股市風險傳染效應方面,上述論文選擇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和上證綜合指數(SSEC)兩個指數在2006年1月3日至2019年2月27日期間的日收盤指數作為變量。
得出的結論為,
從美國股市對中國股市的風險傳染看,靜態Copula函數檢驗顯示,中國股市下跌與美國股市下跌一定程度上存在聯動,但這種聯動效應在時變Copula函數統計檢驗上並不顯著,表明中國股市波動也有一定獨立性。
此外,論文選擇上證綜合指數和交易所國債指數2007年1月4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日收盤指數作為變量,運用T-Copula函數分析中國股市和債市間收益率的相關性變化情況。
從國內股市與債市傳染看,中國股市和債市之間收益率的相關性在金融危機後表現為顯著的負相關,說明股市下跌引起了投資者的擔憂,出於資金避險需求,更多的投資者從股市轉入債市。
為檢驗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間的風險傳染,論文選取2007年1月4日至2019年3月15日期間的4家上市銀行股票收盤價為分析對象。結論是,從中國銀行機構之間的風險傳染看,不管是否處於危機時期,國有商業銀行之間、國有商業銀行與中小型銀行之間的風險傳染並不明顯,中小型銀行之間的下尾相關係數較高,風險傳染較強,但不是由金融危機引起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導致。
根據上述結論,論文給出了四點政策建議。
一是加強外部風險監測和預警。建立外部風險跟蹤監測機制,定期發布風險預警,制定風險應急措施,減緩外部風險對國內市場的影響。
二是堅持對國有商業銀行實施嚴格監管。作為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大型銀行在危機期間所受影響有限,是銀行業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基礎。應堅持對國有商業銀行實施嚴格監管,確保能夠抵禦重大內外部風險的衝擊。
三是加強對股份制商業銀行等中小型銀行的監管和監測。中小型銀行間的風 險傳染性較強,且中小型銀行數量較多,因此要加強對中小型銀行間業務往來的監管和監測,建立中小型銀行的風險監測和分析框架,及時進行風險預警。同時, 應制定中小型銀行救助機制的預案,及時減緩風險在機構間的傳染。
四是引導國內各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完善各金融市場發展機制,豐富市場參與主體,引導市場主體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增強各市場抵抗風險能力,避免外部風險對自身造成過大的衝擊。此外,在制定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資本市場的監管政策時,需充分考量市場間的關聯影響,對跨市場、跨行業的金融行為進行穿透式監管,防範風險跨市場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