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Co3O4納米顆粒/氮摻雜碳複合材料:優異析氧反應催化活性

2021-01-21 nanomicroletters

圖1:a)T-ZIF-67, b) T-Co3O4/NPC, d)M-ZIF-67, e) M-Co3O4/NPC, g) H-ZIF-67,  h)H-Co3O4/NPC的SEM圖像.c)T-Co3O4/NPC, f) M-Co3O4/NPC, i) H-Co3O4/NPC的元素映射。

圖1a顯示T-ZIF-67為菱形十二面體形態,圖1b顯示M-ZIF-67形貌為花狀顆粒,圖1g和h顯示H-ZIF-67是空心的球形,直徑為800nm,殼厚200nm。在550℃下裂解5 h後,三種ZIF-67複合材料均為前驅體的形貌,沒有粒子群或結構倒塌,表明所得到的Co3O4/NPC複合材料具有高結構穩定性。圖1b顯示在碳材料中,T-ZIF-67表面縮水成均勻嵌入Co3O4納米粒子的菱形十二面體中心。為了確定複合材料的元素組成,進行元素映射分析。如圖1c、f、i和表S1所示,所有這三種複合材料主要由鈷和氧組成,含有微量的碳和氮。


圖2:a–c) M-Co3O4/NPC ,d–f) H-Co3O4/NPC複合材料的TEM圖像


圖像顯示:圖2進一步探究ZIF-67熱解產生的氮摻雜碳支架封裝在Co3O4納米粒子的原位。Co3O4納米粒子吸附在M-Co3O4/NPC和H-Co3O4/NPC複合材料上,高分辨透射電鏡圖像中的晶格距離與Co3O4納米粒子的(311)晶面間距匹配

圖3:a) M-ZIF-67,b) H-ZIF-67的製備示意圖


圖像顯示:圖3為ZIF-67傳統合成過程的示意圖。使用CoSO47H2O作為金屬源,硫酸根離子加速ZIF-67成核,導致多個多面體相互嵌入,直到花狀的ZIF-67粒子形成。PVP作為模板,在甲醇中溶解,2-甲基咪唑通過氫鍵與PVP分子鏈結合。配體與模板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迫使zif-67沿鏈增長,導致片狀zif-67,然後堆在一起形成一個空心球。


圖4:T-Co3O4/NPC, M-Co3O4/NPC和H-Co3O4/NPC複合材料的PXRD譜圖


圖4所示:除了衍射強度的差異外,三種複合材料的XRD圖譜相同。強烈的衍射使結晶度更高,M-Co3O4/NPC的結構是無序的。


圖5:M-ZIF-67, H-ZIF-67和T-ZIF-67的a)氮吸附-解吸等溫線,b)孔隙大小分布;T-Co3O4/NPC, M-Co3O4/NPC和H-Co3O4/NPC複合材料的c)氮吸附-解吸等溫線,d)孔隙大小分布。


圖像顯示:圖5a中M-ZIF-67,H-ZIF-67和T-ZIF-67的氮氣吸附脫附等溫線符合LangmuirI,M-ZIF-67的N2吸附數量在一個相對較低的壓力急劇增加,表明花狀顆粒有微孔,此外,在等溫線的尾部(相對高的壓力),吸收迅速增加,表明有大量的中孔;同樣,圖5b顯示T-ZIF-67擁有較多的微孔,BET比表面積分別為25.869、2.742、and11.703平方米每克;圖5c表明熱解後的吸附類型從LangmuirI轉變為Langmuir III;圖5d顯示孔徑越大,分布越分散。


圖6:M-ZIF-67, H-ZIF-67和T-ZIF-67的TGA曲線


圖6研究了三種複合材料在空氣氣氛下的熱穩定性,當溫度升高到950℃時,重量分別保持在44.85%、11.17%和36.96%。H-ZIF-67和T-ZIF-67經過分解有輕微的質量損失,而M-ZIF-67穩定低於500℃,這種現象表明,M-ZIF-67的熱穩定性比H-ZIF-67和T-ZIF-67好的多。


圖7:M-ZIF-67, H-ZIF-67和T-ZIF-67的TGA曲線


圖8:a)氧氣飽和的1 M KOH溶液中的M-350, M-450, M-550和 M-650 LSV曲線,b)合成催化劑的塔菲爾圖 


圖9:a)氧氣飽和的1 M KOH溶液中的M-Co3O4/NPC, H-Co3O4/NPC和 T-Co3O4/NPC複合材料的LSV曲線,b)合成催化劑的塔菲爾圖


圖10:M-Co3O4/NPC, H-Co3O4/NPC, and T-Co3O4/NPC複合材料在恆電位分別為1.53, 1.62,1.55 V時的恆電位階躍響應


圖11:M-Co3O4/NPC結構示意圖

通訊作者簡介

羅學濤,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學院副院長。近三年來參加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省重大科技專項、省重點基、企業委託橫向課題20餘項。發表高水平文章120餘篇,授權專利50餘項。


主要研究領域

低成本多晶矽冶金法製備

MOF基催化劑的製備及性能研究

高嶺土深加工技術

關於我們

期刊簡介

Nano-Micro Letters 是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主要報導納米/微米尺度相關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與評論文章及快訊,在 Springer 平臺開放獲取(open-access)出版。已被 SCI、Ei、SCOPUS、DOAJ、知網、萬方等資料庫收錄,影響因子4.849。JCR學科分區在材料學科和物理學科均居Q1區。近年來,該刊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和「上海市高水平高校學術期刊支持計劃」項目資助,多次獲得「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高校百佳科技期刊獎」、「上海市高校精品期刊獎」、「優秀期刊網站獎」等榮譽。 

期刊執行嚴格的同行評議,提供英文潤色、圖片精修、封面圖片設計等服務。出版周期1-2個月 左右,高水平論文可加快出版。歡迎關注和投稿。

聯繫我們

Email: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Web:http://springer.com/40820

Tel.: 86-21-34207624

APP:nanomicroletters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nanomicroletters

Twitter: https://twitter.com/nmletters

WeChat: nanomicroletters

QQ:100737456

nanomicroletters 

 

 長按 | 識別二維碼 | 加關注


相關焦點

  • 通過合理設計Co3O4/石墨烯納米複合材料中的Co-OC鍵以促進析氧反應
    我們相信如此的納米複合材料具備高效的OER活性,這將歸因於氧化物和碳之間的協同效應。然而,這種協同效應的具體機理仍需探究。在本項工作中,藉助複雜的第一原理模擬,揭示了Co-O-C鍵在增強OER活性中起關鍵作用,在此過程中引入了HO*的去質子化反應步驟。此外,從模擬結果可預測,該納米複合材料的有效活性位點是鄰近Co-O-C鍵的O原子。
  • 催化周報:Nature子刊、JACS、Angew.等大合集
    得益於這些特性,與其他Ru納米顆粒負載的OMCs和商業催化劑相比,負載在OMGC上的Ru納米顆粒(NPs)在鹼性析氫反應中表現出了優異的催化活性,在單電解池陰離子交換膜水電解中也表現出了優異的性能。此外,基於OMGC的全碳對稱電池顯示了鋰離子電容器的優異性能。
  • 李亞棟院士、餘濟美、鄧德會、胡喜樂、盧思宇等催化研究最新成果...
    為此,科研人員為提高Pd和Pt的電催化活性及穩定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例如(1)引入第二種元素(Co, Cu, Ag, Bi等)修飾中心金屬(Pd或Pt);(2)將大塊金屬設計成納米顆粒;(3)調控納米顆粒的形態。然而,為了滿足DFAFCs的應用要求,開發和設計一些新型電催化劑非常關鍵。
  • 【2018年第四期】單分散Co3O4@SiO2核殼催化劑的製備及N2O催化分解性能
    同時,N2O作為一種氮氧化物,在平流層中經太陽紫外線作用可與O3發生反應,引發臭氧層空洞。據統計,目前N2O 在大氣中的濃度正以每年0.2%~0.3%的速率上漲,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極大危害。控制N2O 的排放對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報導的N2O消除方法主要有熱分解法、選擇性吸附法和直接催化分解法3種,其中直接催化分解法被認為是最經濟有效且綠色環保的方法之一。
  • 測定單個納米氧化鈷顆粒的催化活性
    不含貴金屬的納米顆粒可以作為催化劑使用,例如用於制氫。為了優化它們的催化性能,研究人員必須能夠分析單個顆粒的特性。來自波鴻魯爾大學電化學中心(RUB)和杜伊斯堡-埃森大學(UDE)無機化學研究所的一個團隊為此提出了一種新方法。
  • 負載MnO納米顆粒的氮摻雜多孔碳用作鋰離子電池和鈉離子電池負極...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韓寶航課題組和德國耶拿大學Philipp Adelhelm課題組合作製備了MnO/氮摻雜多孔碳複合材料(MNPC),考察了MNPC作為負極材料的鋰離子存儲和鈉離子存儲性能;並從電化學和熱力學角度出發,對MnO基複合材料的儲鋰和儲鈉機制進行了對比和分析。
  • Carbon:通過花菜葉子衍生的氮摻雜活性炭的Ni / NiO用於電催化劑
    Ni / NiO納米顆粒和N摻雜的碳協同作用可提供有效的活性位點和電荷轉移。鹼性介質中用於OER和HER的高性能雙功能電催化劑。優異的陽極/陰極倍率能力和用於水分解的電解槽的穩定性。成果簡介 本文報告了一種簡便方法,合成高性能的雙功能電催化劑,其中包括固定在花椰菜葉衍生的氮摻雜活性炭上的Ni / NiO納米顆粒。
  • 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轉變
    :基於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的轉變DOI: 10.1016/j.cej.2019.123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具有原子最大化利用率及優異的催化性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其較高的表面能極易導致單原子在合成和催化過程中團聚為大尺寸的納米顆粒。
  • 樓雄文教授AngewCo3O4納米顆粒鑲嵌的介孔碳納米盒用於鋰離子電池
    此外,將納米結構的活性材料與高導電性碳複合,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充放電過程中活性材料的體積變化和團聚,而且有利於提高電子/離子的傳輸效率。然而,如何將中空結構的過渡金屬氧化物活性材料均勻地限域在納米結構的高導電性碳材料中仍然是材料合成領域的一大挑戰。
  • 【能源】中空Co3O4納米顆粒鑲嵌的介孔碳納米盒用於鋰離子電池
    中空結構材料由於其能有效緩解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變化、充分暴露活性位點以及縮短離子擴散距離等優點而受到了廣泛關注。此外,將納米結構的活性材料與高導電性碳複合,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充放電過程中活性材料的體積變化和團聚,而且有利於提高電子/離子的傳輸效率。然而,如何將中空結構的過渡金屬氧化物活性材料均勻地限域在納米結構的高導電性碳材料中仍然是材料合成領域的一大挑戰。
  • Nano Energy:Ni0.85Co0.15WO4納米片電極用於超級電容器
    二、Energy Storage Materials:高能量密度的雜化鋰離子電容器近日,南京大學的金鐘教授課題組採用分步熱解雙金屬有機骨架(ZnCo-ZIF)合成的氮摻雜碳包裹Co3ZnC納米顆粒多面體(Co3ZnC@NC)作為負極材料,以生物質松針葉衍生的高比表面積微孔碳(MPC)作為正極材料(圖1),創新性地研發了高能量密度的雜化鋰離子電容器
  • 加點磁場就直接增強催化活性
    編輯推薦:本文報導了一種磁催化納米籠型碳基雙功能催化劑,它可以通過簡單地施加中等強度的磁場(350mT)直接提高氧催化活性。該研究提供了一種非常有前途的利用電磁感應來提高氧催化活性的策略。 隨著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先進的電源。
  • 武漢工程大學在金屬納米顆粒及光催化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等離激元耦合效應能夠產生極強的光子吸收和近場增強等優異光學特性,在催化、傳感以及表面拉曼增強光譜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馬良博士利用可控水熱法製備了一種新型的金納米結構,稱之為「納米金元寶「,具體結構為直徑20 nm的金納米球精確地置於開口大小可調的半金殼層中,金納米球和金納米殼層之間有著約厚度為4 nm納米間隙。
  • 北航:電化學原位自重構誘導製備銅鐵礦類似物作為析氧反應催化劑
    相關工作以「電化學原位自重構誘導製備銅鐵礦類似物作為析氧反應催化劑(Achieving Delafossite Analog by in-situ Electrochemical Self-Reconstruction as An Oxygen-evolving Catalyst)」為題,於近日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 樓雄文教授課題組:金屬原子摻雜的Co3O4多層納米片用於電催化產氧
    又通過溶熱反應轉化為中空Co3O4多層超薄納米片,使被摻雜金屬物質進入Co3O4的八面體的位置。文章發現,摻雜少量鐵原子的Co3O4材料可以大大增強對析氧反應的電催化活性。獲得的摻雜鐵的Co3O4多層納米片顯示出極好的電化學催化表現對於析氧反應,且在高電流密度下表現出極佳穩定性。
  • 覆蓋元素周期表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合成並發現新型甲酸電氧化催化劑
    研究者發展了一種通用的主客體化學合成策略,用於合成多種氮摻雜碳負載的金屬單原子位點催化劑(M1 / CN,M = Pt,Ir,Pd,Ru,Mo,Ga,Cu,Ni,Mn)。該方法基於主客體化學,在原位晶體生長的條件下,將金屬前驅體封裝在籠狀的金屬有機框架孔洞中,形成了金屬前驅體在金屬有機框架(ZIF)中的均勻分散的主客體結構,在隨後的高溫煅燒中,金屬前驅體分解並被固載在ZIF衍生的碳氮基底上。
  • ACS Nano:原位電化學透射技術探究Co3O4在析氧過程中的變化
    沉積在玻碳電極上Co3O4納米顆粒,在電化學窗口內運行的原位STEM圖像。將Co3O4納米顆粒滴鑄在電化學晶片上,顆粒直徑在10到15 nm之間,在玻碳電極上形成了100nm規模的團聚體。此後,將0.1 M KOH電解質溶液連續通入(圖2B),發現納米粒子與電解液流接觸後,形態和結構並未發生明顯變化(圖2B)。
  • SCMs|原位相轉化反應製備的金屬/金屬氧化物用於析氧反應
    金屬/金屬氧化物複合材料憑藉其獨特的界面和電子結構已被廣泛設計合成,並應用於鹼性溶液中電催化析氧反應的電催化劑。
  • 負極材料:中空管道結構的Co3-O4/CNT複合材料有效提高導電率
    Co3O4作為一種金屬氧化物,可以用於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由於其具有8電子轉移反應,理論容量是石墨的3倍,因此成為未來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潛在替代者。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樓雄文課題組巧妙地使用多步驟法合成了具有分層管道結構的中孔Co3O4和碳納米管複合材料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該獨特的納米構造很好地緩解了金屬氧化物負極的體積膨脹和電子電導率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