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型加載下複合粘接結構的界面疲勞失效研究

2021-02-20 高分子材料力學性能

       複合材料粘接結構由於具有輕量化、無應力集中和低成本等優點,近年來在各行各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為提高層合粘接結構的整體強度,常常選用金屬和複合材料作為承載背板,不同背板材料的粘接結構粘接界面疲勞性能成為廣泛關注的話題之一。

       希臘Patras大學的Lucas Adamos等將鈦板與碳纖維複合板進行層合粘接處理,得到了高強度的複合粘接結構,並研究了該結構在I、II型加載下粘接界面處的疲勞性能與殘餘熱應力之間的關係。該研究通過如圖1所示雙懸臂梁與端部缺口彎曲梁結構分別測試了粘接界面在I型以及II型加載下的疲勞裂紋擴展閾值與擴展速率。實驗測試得到了該層合粘接結構界面疲勞裂紋擴展速率與加載能量釋放率之間的關係,且利用Paris公式進行初步擬合,得到了I型加載與II型加載下的疲勞閾值,如圖2所示。此外,對比分析了峰值能量釋放率、峰谷差值能量釋放率和平方差值能量釋放率與裂紋擴展速率之間的關係,由於所選擇應力比太小而得到了相近的實驗結果。預加熱殘餘應力後,界面處的I型疲勞裂紋擴展閾值顯著降低而II型加載的擴展閾值幾乎不變,表明熱殘餘應力主要影響I型加載方向。

       該研究利用外部循環做功計算得到了名義的疲勞裂紋擴展能量釋放率且與理論計算方法所得結果進行對比,發現在I型加載下的擴展閾值基本一致,但II型加載下相差甚遠。由於II型加載下界面處的失效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這種差異性目前還無法得到準確解釋。基於上述研究思路,針對粘彈性粘接界面,討論外部循環做功的名義能量釋放率與基於線彈性斷裂理論計算的能量釋放率之間的聯繫與差異性有助於研究其疲勞擴展行為。

  

圖1 雙懸臂梁粘接結構和端部缺口彎曲梁粘接結構

 

圖2 三種不同能量釋放率與疲勞裂紋擴展速率間的對比

該研究以「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interfacial fracture behavior of Titanium/CFRP adhesive joints under mode I and mode II fatigue」為題已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全文連結: 

https://sci-hub.se/10.1016/j.ijfatigue.2020.105586

相關焦點

  •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ELSEVIER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 金屬疲勞領域獲得重大突破
    導讀:當反覆加載時,金屬會發生疲勞,當裂紋形成並在材料中傳播時,最終會導致失效。本文在金屬鎳中研究了這一過程的起源,利用高分辨觀察追蹤了位錯是如何在裂紋形成之前演變成被稱為持續滑移帶的微觀結構特徵的。研究發現位錯纏結並演化為更有規律的間隔模式是形成持續滑移帶的基礎,目前的見解提供了一種途徑,將微米級的變形機制與發生在金屬宏觀尺度上的疲勞失效聯繫起來。
  • 金屬疲勞領域獲得重大突破!
    ,金屬會發生疲勞,當裂紋形成並在材料中傳播時,最終會導致失效。本文在金屬鎳中研究了這一過程的起源,利用高分辨觀察追蹤了位錯是如何在裂紋形成之前演變成被稱為持續滑移帶的微觀結構特徵的。研究發現位錯纏結並演化為更有規律的間隔模式是形成持續滑移帶的基礎,目前的見解提供了一種途徑,將微米級的變形機制與發生在金屬宏觀尺度上的疲勞失效聯繫起來。  金屬是許多結構應用的首選材料,因為它們能在強度和塑性之間提供良好的平衡。
  • 研究改善鎳鈦合金材料疲勞壽命
    等溫加載時各材料行為的對比;G. 絕熱加載時各材料行為的對比;H. 各材料的滯後特性和效率的對比北京時間11月29日,《科學》在線發表了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錢蘇昕副教授與美國馬裡蘭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系等合作論文「增材製造的抗疲勞高性能彈熱製冷材料」。彈熱製冷是利用鎳鈦形狀記憶合金在軸向拉伸、壓縮、扭轉作用下發生可逆相變,並利用該相變潛熱製冷的新型固態製冷技術。
  • Nature子刊:準確預測鈦合金駐留疲勞壽命!助力航空發動機
    ,這類事故促使人們對這一現象進行研究,並將疲勞抗力作為基本設計參數。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可用於研究裂紋萌生附近晶界上的位錯相互作用。鈦合金中的大量滑移導致了室溫下的蠕變和隨後的載荷降低。離散位錯塑性(DDP)明確地模擬了位錯的活動,其沿確定的滑移面的集體運動產生了金屬內部的塑性。傳統的二維DDP框架已經被用於研究各種加載條件下的局部微變形,包括拉伸、微柱壓縮、彎曲、壓痕和滑動。
  • Nature子刊:準確預測鈦合金駐留疲勞壽命!助力航空發動機
    疲勞通常發生在低於名義屈服應力,沒有預先存在的缺口或其他應力集中特徵,疲勞強度成為結構材料的一個設計參數。小體積的試樣可能不包含關鍵的微觀結構特徵,從而導致較高的疲勞壽命。更重要的是,失效可能是由於與在大體積構件中使用時發生的機制不同而導致,因此測試件故障的統計分析本身可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
    他們發現具有晶體學對稱結構的納米孿晶金屬與傳統金屬材料不同,不但具有循環穩定響應而且疲勞累積損傷非常有限。  疲勞通常指反覆施加循環外力而引起的一種材料性能弱化過程。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約90%金屬構件的失效均由疲勞斷裂引起,其原因是材料在循環加載過程中微觀結構不斷變化、遭受嚴重且不可逆轉的累積損傷,從而導致材料循環硬化或軟化直至最終失效。
  • 焊接接頭疲勞強度的研究
    研究和實踐表明; 焊接結構經常不斷發生斷裂事故, 其中90%為疲勞失效, 焊接接頭的疲勞破壞一般起裂於焊接接頭的焊趾部位, 如果能改善焊趾處疲勞裂紋的起裂性能, 將有效地提高焊接結構的疲勞強度。因此提高和改善焊接接頭疲勞強度具有極大的潛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年來, 疲勞方面的研究雖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但焊接結構疲勞斷裂事故仍不斷發生, 而且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出現將產生許多疲勞強度的新問題。
  • 《Science》:金屬疲勞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導讀:金屬的疲勞損傷表現為不可逆的位錯運動,隨後是裂紋的萌生和擴展。在循環加載過程中,金屬中會形成持久滑移帶,是表徵從無裂紋到有裂紋金屬轉變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本文使用原位微探針實驗來研究PSB的形成和演化機制,觀察追蹤了位錯是如何演變成PSB微觀結構特徵的,發現位錯纏結並演化為更有規律的間隔模式是形成PSB的基礎,需要改進金屬中的PSB模型和裂紋起始模型,以說明漸進和非均勻的演化。這些發現將微米級的變形機制與金屬體尺度的疲勞失效聯繫起來。
  • 疲勞破壞的機理
    金屬材料疲勞破壞機理分為三個主要階段:1、疲勞裂紋形成;2、疲勞裂紋擴展;3、當裂紋擴展達到臨界尺寸時
  • 陳根:研究設計微結構,面對鋁合金的「疲勞失效」
    然而,鋁可能遇到麻煩則是反覆交替的應力發展成的弱點,這就類似於一個回形針來回彎曲,直到它斷裂,這也被科學家稱為「疲勞失效研究人員表示,80%的工程合金失效都是由於「疲勞」引起的,合金的「抗疲勞性」在製造業和工程工業中具有重要意義。基於此,澳大利亞科學家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法,即改變鋁合金的微觀結構,使其能夠自行修復這些弱點。
  • 力學所在深海潛水器耐壓艙用鈦合金保載疲勞研究中取得進展
    深海中蘊藏著生物和礦產資源,深海潛水器是深海科學研究和資源開發的主要運載工具,「耐壓艙」是其核心部件,是人類進入深海的安全屏障。潛水器的每一次作業,耐壓艙都承受一次不斷變化的海水壓力(升載-保載-卸載)作用,這種載荷譜下的疲勞稱為保載疲勞(Dwell fatigue)。
  • 螺栓失效分析方法
    多個聯接螺栓是如何緊固的,交叉緊固、逐步加載,或者一個挨一個的擰緊? 8. 從哪裡施加的凝聚擰緊的,螺栓頭或者是螺母、又或者是螺栓頭螺母交替擰緊的? 9. 連接的狀態怎麼樣,生鏽的、噴漆表面、粗糙的、光滑的、圖潤滑的表面? 10. 失效零件的狀態如何,噴漆的,生鏽的、有油脂的、熱燒傷的? 11.
  • 常用的機械疲勞分析方法,都在這裡了
    但該種方法有兩個主要的不足之處: 一是因其在彈性範圍內研究疲勞問題,沒有考慮缺口根部的局部塑性變形的影響,在計算有應力集中存在的結構疲勞壽命時,計算誤差較大; 二是標準試樣和結構之間的等效關係的確定十分困難,這是由於這種關係與結構的幾何形狀、加載方式和結構的大小
  • 3D列印鈦合金疲勞性能研究獲進展
    由於工業應用領域的需求,增材製造材料的疲勞性能(尤其是超高周疲勞性能)和相應的疲勞機理成為增材製造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之一。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金屬材料微結構與力學性能課題組近期在增材製造鈦合金(Ti-6Al-4V)疲勞特性上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課題組對增材製造鈦合金進行了疲勞性能測試,獲得了材料高周及超高周疲勞性能。
  • 多軸疲勞計算
    1.多軸疲勞的基本概念無論從設計還是評價角度,多軸疲勞下的壽命預測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 剪叉機構的疲勞壽命分析及結構優化
    趙海霞 王玉民 趙 曉青島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青島 266061摘 要:疲勞失效是剪叉機構主要失效方式之一,根據剪叉機構高周疲勞的特性,選擇名義應力法對剪叉機構的疲勞壽命進行評估,建立剪叉機構的數學模型,基於子模型思想,對危險構件進行隔離分析,得到剪叉框架的最小疲勞壽命和最小安全係數的區域,進行結構優化,保證剪叉機構在設計壽命內安全運行。
  • 超全講述無機全固態電池的界面和相間
    正極-SE界面化學不穩定性對ASSBs電化學性能的影響 事實證明,施加共形和化學惰性的塗層可有效防止正極材料與SE之間的化學反應,減少空間電荷層效應並降低界面電阻。需要注意的是,塗層產生兩個新的界面:(i)正極塗層和(ii)SE塗層。
  • 動態疲勞試驗技術和動態疲勞試驗機的發展歷史
    僅僅了解材料的靜態力學性能是遠遠不夠的,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破壞是因為疲勞破壞。根據國外統計,失效的機器零件中50%-90%為疲勞破壞。因此許多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對疲勞強度的研究。  疲勞問題的產生可追溯到19世紀初葉,產業革命以後,隨著蒸汽機車和機動運載工具的發展以及機械設備的廣泛應用,運動部件的破壞經常發生。破壞往往發生在零部件的截面突變處。
  • 基於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的選區雷射熔化Ti6Al4V合金缺陷致疲勞行為
    相關仿真分析也表明,表面缺陷會引起更大的應力集中,在疲勞加載條件下,這些應力集中點往往成為裂紋萌生源,從而顯著降低增材製件的疲勞性能[13,14]。Beretta等[15]通過對比傳統加工材料和增材材料的缺陷敏感性,發現基於經典Kitagawa-Takahashi圖(KT圖)的缺陷容限評定(defect tolerance assessment)方法仍適用於增材製造材料及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