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教育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梅麗紅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全黨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教育,目的是以史為鑑、更好前進。
深入認識黨情國情
2019年7月,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作為主題教育重要內容,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上海考察時又加上了「改革開放史」的學習要求,強調上海要把這些豐富的紅色資源作為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再加上了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要求,強調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
之所以如此重視「四史」學習教育,是因為「四史」貫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四史」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形成的優良傳統、帶來的精神激勵,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不懈努力的寶貴財富和精神動力。
同時,「四史」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四史」學習教育可以讓黨員幹部更深入地認識黨情、國情,更深刻地把握歷史規律、歷史本質,進一步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核心是史實史觀史鑑
「四史」學習教育不是簡單地追溯過往,而是立足當下、面向未來。要以科學的方法認知歷史本原,將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化為後人的智慧,這樣的「讀史」才能真正使人「明智」。其中,核心要義是史實、史觀、史鑑。
史實,即搞清楚客觀存在過的過去;史觀,即我們對過去的理解、解讀、評價;史鑑,即借鑑歷史,服務現實,啟迪未來。三重要義是相互關聯的。史實是理解、解讀、認識歷史的基石。「口說無憑,以史為證」說的是,歷史學習要從事實出發。史實依賴於史料,但史料不等於史實。史料中蘊含的豐富信息,只有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甄別,才能一步步地接近歷史「本然」。
歷史的「本然」也不等於歷史。某一歷史現象、人物或事件會因人們對史實構成的複雜因果關係的認識能力、立場的不同,而得到不一樣甚至相反的理解和評價。這種認知上的差異會影響或左右對歷史經驗教訓的吸取,以及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因此,「四史」學習教育首要的是以準確的史實為依據。史實是史觀的骨肉,史觀源於對史實的尊重和歸納,史鑑也有賴於史觀的價值和邏輯引領。
歷史的「本然」是既成的、不可更改的,但人們認識歷史「所以然」的能力是不斷提高的。歷史的發展不是直線式前進,而是波浪式發展和螺旋式前進。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先後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才最終使中華民族以獨立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並在經歷挫折之後,走上了在改革開放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把「四史」貫通起來並置於宏闊的歷史縱深、歷史比較中分析,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兩個不能否定」,即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
重在以史為戒以史為訓
歷史雖然有過去性的特點,卻又是人們了解理解變化與延續的主要途徑。「四史」因具有初心、使命的鮮明主題與深厚的實踐基礎、強烈的現實關懷、鮮明的與時俱進特質,更可成為廣大黨員幹部獲取精神養料、探求為政之道、把握髮展規律的知識源泉。
「以史為鑑」重在「以史為戒」「以史為訓」,即要有對歷史的自覺反省與反思。歷史認識和實踐上的局限性,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物,但不等於說我們不應該對其產生的根源進行科學分析和深入研究。
比如,今天我們為什麼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因為,歷史實踐證明,所有制的具體結構狀況不是由少數人主觀設定的,而只能由經濟發展的實踐來決定。正是遵循這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得以不斷完善。
所以,「四史」學習教育既要注意從歷史實際出發,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進行評價,也要以歷史為鏡來觀察現實。這樣,我們想問題、作決策就會有更多的歷史眼光和認知理性,就能更自覺地遵循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以史為鑑」還要求科學對待挫折。一方面,歷史的道路從來都不是筆直的,而是曲折的。就思想方法而言,對待成功還是失敗,對待勝利還是挫折,都不能採取絕對主義的態度。另一方面,看一個政黨在政治上是不是高明,不在於是不是不犯錯誤,而在於能不能科學地對待所犯的錯誤,能不能找到從錯誤走向正確、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正確道路。
[ 責編:劉夢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