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興,則汽車工業興;汽車工業興,則標誌國家興。
文/《汽車人》特約撰稿人 趙英
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中國派往塞爾維亞幫助抗疫的專家組回國,塞爾維亞政府贈送給他們塞爾維亞的泥土。真是意味深長的紀念品啊。看到這一感人場景,我也不禁回憶起疫情發生前,到黑山、波赫、塞爾維亞三國旅遊的情景。雖然是不久前的事情,回憶起來卻猶如很久的往事。可能是因為前南斯拉夫在我這一代人中,留下了太多記憶吧。
從我知道世界上有南斯拉夫這個國家開始,南斯拉夫是以「修正主義」國家的定位走進記憶的。後來,又變成面目不清的「友好國家」,據說偉人還誇獎過狄托總統,說他真是鐵,敢於和霸權國家鬥爭。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南斯拉夫的地位進一步提高,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的先驅,筆者認真研究過南斯拉夫工人直接參與企業管理的經驗。
進入上世紀80年代,筆者進入汽車工業,在中國汽車工業公司親耳聽到我國汽車工業領導人用略帶羨慕的口氣談起南斯拉夫的汽車工業。一位汽車公司的領導在黨組會上,對另一位汽車工業老前輩說:「我們到現在才搞了不到三萬輛轎車,南斯拉夫的那個優格小車,還出口美國了!」言下之意,真值得我們思考一番。當時我記住了這句話,會後查閱資料,還真是如此,南斯拉夫生產的優格(Yugo)作為入門級的車出口美國,價格不到4000美元,當時優格年產量接近20萬輛。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汽車工業總產量也就20多萬輛。計劃經濟時代,能夠大量生產轎車,並且出口美國,還是要有足夠想像力的。
正因為如此,當我踏上前南斯拉夫的土地時,除了遊覽風光、探尋歷史外,還懷有能否親眼見到優格的小想法,順便也觀察了一下,當初讓那些老人羨慕不已的南斯拉夫汽車工業的生存狀態。
準確地說,此次旅遊只是到了前南斯拉夫的黑山、波赫、塞爾維亞三個國家,其中塞爾維亞是前南斯拉夫的最大國家。前南斯拉夫由六個國家組成,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是其中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文化、歷史上也靠近西歐,現在已成為歐盟國家。筆者所述,僅僅是黑山、波赫、塞爾維亞三個國家所見。
從土耳其的伊斯坦堡轉機,到黑山首都波德戈裡察機場,入境時小雨紛紛,感覺是在我國三線城市的機場。
黑山近乎是一個「袖珍」國家,全國人口只有60多萬,面積1.38萬平方公裡。黑山瀕臨亞德裡亞海,港口位置優越,古來是列強爭雄的角鬥場,旅遊資源不錯,古堡、寺院使人流連忘返。在古堡殘壘上眺望亞德裡亞海,遙想當年奧斯曼帝國、威尼斯共和國、奧地利、十字軍的歷史足跡,不勝感慨,做詩一首:
《遠 眺》
暮色重重
落日殘照
斷垣殘堡
憑欄遠眺
海風悠悠
財富戈矛
帝王教宗
風帆長刀
風煙無盡
亞德裡亞海波濤
據我觀察,黑山轎車消費水平並不低,經常在街頭看到奔馳、寶馬駛過。看到最多的是德國、法國汽車公司生產的中檔轎車,能看到少量的日本、韓國汽車,但比起前幾年筆者在東歐旅遊時看到的,要少得多。至於大客車、載貨車,也是歐盟國家生產的汽車為主,日本、韓國的汽車幾乎未見到。
黑山是歐盟國家,又是以旅遊業為支柱產業的國家,這也許是歐盟國家汽車佔有主導地位的原因吧。
從黑山進入波赫,則是另外一番景象。波赫是一個文化融匯、歷史複雜、種族對立的國家。也正因為如此,這個國家很有味道。中國人民熟悉的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的諸多場景,在塞拉耶佛依然歷歷在目,仿佛置身電影中,看到瓦爾特出沒於街頭巷尾,與德軍戰鬥。塞爾維亞青年刺殺奧匈帝國大公,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地方,依然存在,發人無限遐想。
到了波赫,我才知道,原來打了半天,波赫依然存在著穆克聯邦、波赫塞族共和國兩個政權。我們的當地導遊是來自阿爾巴尼亞的阿爾巴尼亞人,他帶我們去的地方,都是宣傳著當年塞族的殘暴,穆族克族如何抗擊塞族。街頭只要注意看,即便是主要街道的樓宇上,依然殘存著彈痕和硝煙。看到這些景象,不禁感觸頗深,吟成小詩一首:
《波赫舊戰場》
彈痕累累殘壁
炮火煙燻樓宇
地道中走向分裂
肆意摧毀靜好歲月的暴力
波赫至今仍然是前南斯拉夫經濟最不發達的國家。在這種背景下,波赫街頭的轎車明顯要比黑山水平低,舊車多,而且多為小排量轎車。在我國已經應當送到舊車處理廠的轎車,在波赫街頭很容易看到。波赫的大客車、載貨車同樣被歐盟汽車所壟斷。
由波赫進入塞爾維亞,明顯地感覺經濟水平要高一個層次,汽車消費水平也比波赫高,但低於黑山。滿街跑的依然是德國、法國轎車,但高檔次轎車相對較少,大客車、載貨車也依然是德國、法國的產品。原來以為塞爾維亞沒有加入歐盟,其他國家的汽車可能佔領一部分市場,看來歐盟國家的汽車依然佔據主導地位。
遊遍三國,除了歐盟汽車佔據主導地位外,還有一事值得一記。這三個國家的加油站,普遍實現了油氣一體。汽車在加油站既可以加油(汽油、柴油),又可以加氣(在同一個地方)。
我心心念念的優格,在黑山、波赫均未見蹤影,在塞爾維亞總能見到吧?在旅遊車上我仔細觀察著街上的每一輛轎車,最終依然失望了。也許是該廠不存在了,也許是該車改型,我認不出來了?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大文豪的詩句,實在有趣。清晨外出散步,在我住的旅館附近的道路邊,看到一輛類似拉達的舊車,仔細一看,竟然就是優格!我反覆端詳,許久才離去。看到這輛車,讓我沿著時間隧道,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
後來,在旅遊途中通過與當地導遊及其他人詢問,才得知生產優格的汽車企業Zastava已不復存在。南斯拉夫內戰中,Zastava在北約轟炸下,夷為平地,原有的配套體系也不復存在。
2008年Zastava被菲亞特集團收購,成為與塞爾維亞政府合資的汽車公司,分別佔股67%和33%,2014年正式改名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Serbia(FCAS),生產SUV,並且出口,但那已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帶著些許惆悵,踏上歸途。歸途中,想起前南斯拉夫曾經的榮景(前南斯拉夫不僅生產汽車,還生產飛機),想起參觀狄托紀念館(即狄托墓地),想起今日之黑山、波赫、塞爾維亞,不禁小詩流淌:
《謁狄托紀念館》
生前——
一個國家的元首
百戰鐵血戎衣
不結盟的偉績
身後——
六個國家的記憶
鮮血流淌的山河
支離破碎的社稷
國家興,則汽車工業興;汽車工業興,則標誌國家興。浮想聯翩中,進入夢境,又夢見了那輛停在路邊的優格。
飛機落地,大夢方醒。宅家至今,靠回憶度過炎熱的夏天,寫下此次追尋,供大家消磨時光。(文/《汽車人》特約撰稿人 趙英,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