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後的傳統捕鯨者,憑藉一把魚叉,敢和十幾噸的抹香鯨鬥!

2020-12-05 愛飛行愛旅行

地球上最後的傳統捕鯨者,憑藉一把魚叉,敢和十幾噸的抹香鯨鬥!

鯨魚是世界上體型最龐大的生物,體型給鯨魚帶來的優勢不言而喻,它們張口就能吞下成千上萬條魚蝦,但這仍然難逃被人類捕殺命運,拉瑪萊拉村的村民作為地球上最後的傳統捕鯨者,他們憑藉一把魚叉就敢和世界中的抹香鯨鬥。

這群位於印度尼西亞小島上的拉瑪萊拉村民捕鯨歷史非常悠久,他們像海上遊牧民族一樣在海洋中穿梭,靠著海洋的饋贈生活,一條體型龐大的鯨魚足夠全村人食用。

但他們的捕鯨裝備卻沒有我們所想像的先進,捕鯨者憑藉一把魚叉就能將十幾噸重的抹香鯨制服,在捕鯨時,她們會站在漁船向外擴張的甲板上,在風浪的作用下,輪船起伏不定,但眼神敏銳的捕鯨者卻能仔細地察覺到海洋中的一舉一動。

在發現鯨魚的身影后,他們會指揮著漁船駛向合適的地方,然後拿魚叉直插魚身,這樣的做法看似帥氣,但卻暗含著致命的危險,波瀾起伏的風浪和受驚的鯨魚都可能成為捕鯨者的催命符,雖然過程看似驚險,但收穫也非常豐富,十幾噸重的抹香鯨能養活一整村人。

時至今日,隨著環境的變化,他們的做法也引起人們的譴責,但拉瑪萊拉村村民一年捕鯨才不過20頭,反觀日本,一次商業化捕鯨活動至少獵殺300條鯨魚,這也不禁引得人們反思,對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印度尼西亞的捕鯨人,現實版的《老人與海》,依靠魚叉與鯨魚搏鬥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村鎮正在消失,不少傳統文化習俗也在改變。這種改變不只是我國的鄉村,其它國家也是如此,畢竟在有了更好的生活之後,原來的一些習俗就沒有必要保留了,這也讓很多部落就此消失。但是有一個部落還保留著傳統,使用小船魚叉捕鯨,依靠人力與鯨魚搏鬥,被稱為世界上最後的傳統捕鯨者。鯨魚的體型十分龐大,在海洋之中也是一大霸主,但是在科技越發先進的捕魚船面前,鯨魚就成為了需要保護的動物。而且由於日本對於鯨魚的大肆捕殺,世界各國都對捕鯨行為進行了約束,但是印度尼西亞一個名為拉馬勒拉的村莊卻可以合法捕鯨,就算動物保護協會也認可這件事。
  • 17世紀的北美「捕鯨人」,沒有冰箱,那麼多鯨肉能吃完嗎?
    傍晚時分,他們看到岸邊有十幾個印第安人,正圍著一個黑乎乎的東西忙活著。看到殖民者的小船越來越近,這些印第安人加快了動作,跑前跑後的在收拾什麼東西,然後就鑽進樹林不見了。殖民者把小船拉到岸邊,因為不敢在黑暗中行動,所以就在旁邊隨意搭建了一個小營地過夜。第二天一大早,殖民者來到印第安人忙活的地方,發現「沙灘上躺著一條體型巨大的死魚」,而前面的小海灣裡,還有兩條同樣的死魚。
  • Top5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動物,第一名舌頭就有2噸!
    一隻完全成熟的北大西洋露脊鯨通常體型肥胖,體長16米左右,平均重量可以達到55噸。它們沒有背鰭,頭部具很多疣,最大的位於背面,稱為帽,可高達30釐米。就像其他的露脊鯨一樣,可以從頭部上的繭、寬闊而沒有背鰭的背部與拱狀的嘴特徵分辨來它們。北大西洋露脊鯨的身體是深灰色或黑色,有時在腹部有一些斑點。
  • BBC:日本恢復商業捕鯨後 血水再次染紅「海豚灣」
    不久前,日本不顧國際批評恢復商業捕鯨。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9月3日報導,2010年,一部紀錄片《海豚灣》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引起了全球對日本大規模獵殺海豚的關注。報導稱,在這部有著血腥畫面的紀錄片問世後,日本太地町當地擁有幾十年歷史的這項傳統引發世界各地自然和動物保護者的批評。海豚不是魚,是水生哺乳動物,也是鯨類動物。
  • 日本逆潮捕鯨背後的政治
    為了黨利和選票,自民黨一直給農民、漁民提供各種高額補貼。政客和官僚的相互勾結,造成捕鯨活動一直延續至今。」《環球》雜誌記者/馬瓊  日本官員1月24日說,日方考慮「升級」捕鯨船「日新丸」。西方媒體解讀,這一動向意味著日方將不顧國際社會反對繼續推進捕鯨活動。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捕鯨、食鯨國。
  • 日本重啟商業捕鯨首日:兩條小鬚鯨在岸邊被開膛破肚
    戳視頻↓↓ 看日本血腥捕鯨現場日本計劃下半年捕鯨227頭日本農林水產省在此前公布的捕鯨計劃中,將下半年捕鯨配額定為227頭,分別為52頭小鬚鯨、150頭布氏鯨及25頭塞鯨。同時,將2020年以後的每年捕鯨配額初定為383頭,每類鯨種在資源總量的1%以下。
  • 日本商業捕鯨近海船隊回港 1430噸鯨肉11月起上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7月1日,日本時隔31年重啟商業捕鯨,捕鯨船隊從山口縣下關市港口啟程,開啟了為期數月的捕撈活動。10月4日,負責近海作業的捕鯨母船「日新丸」返回了下關市港口,其與兩艘捕鯨船組成的船隊總計捕獲了約1430噸鯨肉。
  • 日本捕鯨者殘忍到了極點,比《海豚灣》更慘烈的記錄
    1946 年,他授權兩個軍事油輪成為巨大的捕鯨船以幫助日本,迎來了一個捕鯨活動的工業時代,一代日本兒童在提供鯨魚肉的學校午餐中長大。因為世界上瀕臨滅絕的動物非常多,比如...列了一堆咱們從來沒聽說過的魚,說這些魚都處於更瀕危的狀態,為什麼沒人保護。因此投入過多的經歷,保護鯨魚、大熊貓、北極熊是不合理的,是一種偏執的行為。但有時候我們也要認清現實,就好像在中國有人投資10個億(中國虎媽)保護華南虎,但是估計不會有人出10個億,去保護某一種瀕臨滅絕的屎殼郎。所以,能保護一種算一種吧。
  • 日本重啟商業捕鯨,不止為了經濟利益
    上海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資深專家、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顧問王少普還補充道,鯨魚生存需要捕食大量其他魚類,比如藍鰭金槍魚、秋刀魚和烏賊等。一頭巨鯨一天消耗近兩噸食物,再加上鯨魚成群活動,不利於海洋漁業資源發展。  經濟好壞自然與政客的選票和仕途深度捆綁。日本媒體稱,來自傳統捕鯨地區的自民黨議員等要求「退群」恢復商捕的呼聲高漲,這也構成了安倍政府作出決斷的背景。
  • 日媒:日本扶持捕鯨產業的背後有這兩人的支持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12月26日,日本政府宣布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日本將自2019年7月起在領海和專屬經濟區(EEZ)重啟商業目的的捕鯨活動。日本在政府高官的意向下邁向商業捕鯨,但鯨肉在日本國內的需求大幅減少。就算重啟捕鯨,其作為產業的前景也難以描繪。
  • 日本捕鯨船捕獲1430噸鯨肉,日本人為什麼要捕殺鯨魚?
    據報導稱,今年從7月份開始,日本不顧國際海洋組織反對,時隔31年重啟了商業捕鯨,各種大型商業船隻紛紛從山口縣起航,開啟了為期數月的捕鯨活動,10月4日,已有部分商業捕鯨船回港,總計捕獲鯨魚肉約1430噸,數百隻鯨魚淪落為商業買賣。
  • 日媒:日本在南極海域「科研捕鯨」30年歷史畫上句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根據日本政府的計劃,結束了2018年度南極海域「科研捕鯨」的船隊3月31日回到山口縣下關市的下關港。由於日本政府已向國際捕鯨委員會(IWC)通告退出,將在2019年6月底生效,20世紀80年代後半起長達約30年的南極海域科研捕鯨就此落下了帷幕。據日本水產廳稱,此次科研捕鯨未遭到反捕鯨團體的妨礙。據日本共同社4月2日報導,以「日新丸」(排水量8145噸)為母船的共5艘船以調查南極海的南極小鬚鯨生態等為目的,於2018年11月離開日本,進行了約5個月的航行。
  • 歐空局「魚叉」清理太空垃圾試驗成功
    空客公司發布的試驗視頻顯示,模擬太空垃圾的鋁片掛在由衛星伸出的碳纖維吊杆上,衛星瞄準發射一枚鋼筆大小的「魚叉」,「魚叉」成功穿透鋁板並將其拖回衛星。空客公司負責試驗的高級工程師阿拉斯泰爾·韋曼表示,「魚叉」以每秒20米的速度擊中目標,尖端穿透鋁板後,彈簧結構上的倒鉤將鋁板牢牢固定。
  • 法羅群島2020年首次捕鯨,獵殺近300頭鯨魚,血色染紅整個海灣!
    據《每日郵報》7月20日報導,法羅群島最南端的蘇杜羅伊(Suduroy)島的一個村莊哈瓦爾巴(Hvalba)日前舉行了2020年首次傳統捕鯨活動,共捕殺了252頭長肢領航鯨和35頭大西洋斑紋海豚,血色染紅了整個海灣。
  • 科學家:五噸到十幾噸不等
    不過,這兩種方法得出的霸王龍體重卻很相似,答案是從五噸到十幾噸不等。,體長十幾米、體重數噸的恐龍隨處可見。 恐龍和人一樣,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體重。比如,對一隻成年霸王龍而言,它的體重大約是7噸,兩種方法的估值大致相同。而不確定性則顯示,最小霸王龍體重5噸,最大霸王龍體重可達到十幾噸。尼古拉斯·坎皮恩說:「我們對已滅絕動物的理解總是存在不確定性,而只有綜合運用這些方法,才能揭示恐龍以及其它早已滅絕動物曾經的樣子。」
  • 世界上最溫和巨獸,生性好奇、器大又長,卻差點被人類捕殺滅絕!
    成年體長在16—18米左右,體重在60-100噸左右。龐大的身軀為深灰色或黑色,沒有背鰭,頭部有塊白白黃黃硬繭(鯨蝨群落造成)且佔全身長度的四分之一,有些在腹部上還有白色的斑點。憑藉這種方式,南露脊鯨一天能吃掉最多2噸的甲殼動物。另外南方露脊鯨有一個特殊的動作叫做「tailsailing」,會倒立垂直升起尾部,生物學家猜測可能是它覓食海底的生物一個方法。
  • 海洋中的頂級捕食者,虎鯨也不敢輕易招惹,如今天敵越來越多
    地球上曾經出現過一群恐怖的生物,這群生物被現代人稱之為恐龍。看過《侏羅紀公園》的朋友,想必對其中的畫面仍然印象深刻。鋒利的牙齒,銳利的爪子,以及龐大的體型,幾乎成為了恐龍的標誌。不過這群生物終究還是消失在歷史長河當中,截止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辦法準確地判斷出恐龍消失的原因。
  • 反捕鯨團隊今年不再阻止日本南極洲捕鯨活動
    (資料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國日報網8月29日電(潘一僑)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8月29日報導,反捕鯨團體「海洋守護者協會」宣布,他們將不會在今年南極洲捕鯨季對日本捕鯨船進行攔截。  該協會創始人保羅·沃森表示,他們已經無法應對日本的監控技術。
  • 全球鯨資源恢復大為改觀 今天世界上還有誰在捕鯨
    王亞民稱,自全球範圍內禁止商業捕鯨以來,鯨資源經過幾十年恢復整體上已大為改觀。「現在鯨整體數量在迅速上升,而非下降。」但不同海洋區域、不同鯨種類的資源豐富程度和數量並不相同,王亞民舉例說,「一度瀕危的藍鯨數恢復速度遠遠超出人們想像。現在,南極北極的鯨資源都相對比較豐富,但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鯨就非常稀少,十年八年才能偶爾看到一頭。」
  • 這得從19世紀西方的捕鯨史說起
    在19世紀中期,一個名叫查爾斯·諾德霍夫的海員站在在一艘輪船的甲板上,發現自己從頭到腳都佔滿了厚厚的脂肪。他剛處理完一頭被捕殺的鯨魚體內的脂肪。「一切都沾滿了油。襯衫和靴子上都是令人討厭的東西。皮膚的毛孔似乎都被這些東西填滿了。腳上、手上和頭髮上,全是油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