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的捕鯨人,現實版的《老人與海》,依靠魚叉與鯨魚搏鬥

2020-12-05 世界景點視頻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村鎮正在消失,不少傳統文化習俗也在改變。這種改變不只是我國的鄉村,其它國家也是如此,畢竟在有了更好的生活之後,原來的一些習俗就沒有必要保留了,這也讓很多部落就此消失。但是有一個部落還保留著傳統,使用小船魚叉捕鯨,依靠人力與鯨魚搏鬥,被稱為世界上最後的傳統捕鯨者。

鯨魚的體型十分龐大,在海洋之中也是一大霸主,但是在科技越發先進的捕魚船面前,鯨魚就成為了需要保護的動物。而且由於日本對於鯨魚的大肆捕殺,世界各國都對捕鯨行為進行了約束,但是印度尼西亞一個名為拉馬勒拉的村莊卻可以合法捕鯨,就算動物保護協會也認可這件事。

生活在拉馬勒拉的人有一個傳統,在5、6歲的時候就要出海鍛鍊捕鯨的技術。他們會在海中拋下一些白色的圓圈,之後就會用特製的魚叉去戳,這樣才能鍛鍊出足夠準確和穩定的雙手。當地人捕鯨不使用現代化的工具,而是依照傳統的方法捕鯨,一艘小船和手中的魚叉就是所有的捕鯨工具。

在遇到鯨魚之後,站在船頭的捕鯨者就會舉著魚叉從船頭起跳,依靠慣性下墜將魚叉刺入鯨魚的體內,之後就是漫長的拉扯,就像《老人與海》一樣,直到將鯨魚徹底殺死。這樣的傳統已經持續很久,而且當地人都是以此為生,他們必須要在每年的捕魚季儲備足夠的食物,不然就會面臨著饑荒的困擾,而一頭鯨魚就足夠他們吃上很長一段時間。

由於拉馬勒拉人採用傳統的捕鯨手法,就算年年狩獵也不會對鯨魚種群造成太大影響,而且當地就是以此為生,不捕殺鯨魚就生存不下去,所以,拉馬勒拉人可以合法捕鯨,印尼官方也默認了這件事。

相關焦點

  •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那個老人
    老人與海我應該歌頌著古巴老漁夫聖地牙哥的品格,卻難免不知從何說起。那麼,我還是先感謝一下,創作《老人與海》的人,沒有他的硬漢筆鋒,怎麼能夠刻畫出聖地牙哥與海。聖地牙哥與大馬林魚因此,走進《老人與海》,走進聖地牙哥,你應該不難看得出來他是一個狠角色。我想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沒有放棄八十四天厄運,才換得了第八十五天的一條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
  • 《老人與海》奮鬥中痛並快樂
    ——海明威《老人與海》《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傳世佳作,小說中描寫了一個老漁夫智鬥大馬林魚和一群大鯊魚的故事,刻畫了老漁夫桑提亞哥頑強的毅力、強大的自信心以及面對強大的敵人毫不退縮的勇敢精神。記得在初中時第一次讀這部小說,不甚理解。那時不懂生活的艱辛,當讀到老人在海上一連幾天不吃不睡和大魚搏鬥的情景時,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 《白鯨記》:鯨魚之心[紀錄片]
    本片通過現代科技分析當事人口述,講述19世紀鯨魚襲擊船隻的可能性。Herman Melville's epic ocean adventure "Moby Dick" is an American masterpiece.
  • 《老人與海》啟曦教育本周好書推薦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海明威《老人與海》推薦理由:這是一部人與大自然搏鬥的小說,是一部非常現實,非常具有寓意的文學經典。
  • 海明威《老人與海》的悲劇色彩:人只是在和自己的錯誤搏鬥
    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看上去沒有什麼複雜曲折的情節,故事內容非常簡單,簡要概括一下就是:老人聖地牙哥八十四天沒有打到魚,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卻被它拖了三天兩夜,把它殺死之後無法放在小船上,只好把它系在船邊,於是被嗅到魚腥氣的大鯊魚咬得只剩殘骸,老人最終什麼也沒得到。最簡單的故事往往有著極為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和寓意,《老人與海》就是如此。
  • 從《老人與海》,品味海明威作品中「無法抗拒」的文學藝術之美
    海明威一生創造了多部優秀作品,除了這部《老人與海》,還有《春潮》《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名著。他的這部《老人與海》小說不僅獲得了1953年美國的普立茲獎,更是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這部小說講述了:一位叫聖地牙哥的古巴老漁夫,連續84天沒捕到魚,在第85天他去遠海捕到一條巨大的馬林魚,並與馬林魚以及趕來的鯊魚展開輸死搏鬥的故事。儘管最後老人只是把大魚的骨架帶回岸邊,但老人那永不服輸的勇敢精神卻讓人為之動容。
  • 解讀經典 《老人與海》
    已經筋疲力盡的聖地牙哥公然竭盡全力與鯊魚搏鬥,但那條大魚仍舊被成群的整魚咬得只剩下一副空空的骨架。 最後,聖地牙哥把這副巨大的骨架拖回了岸邊。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文學作品,曾兩次被改編成電影。對很多人來說,1958年美國版的改編更忠實於原著的情節,堪稱經典。
  • 地球上最後的傳統捕鯨者,憑藉一把魚叉,敢和十幾噸的抹香鯨鬥!
    地球上最後的傳統捕鯨者,憑藉一把魚叉,敢和十幾噸的抹香鯨鬥!鯨魚是世界上體型最龐大的生物,體型給鯨魚帶來的優勢不言而喻,它們張口就能吞下成千上萬條魚蝦,但這仍然難逃被人類捕殺命運,拉瑪萊拉村的村民作為地球上最後的傳統捕鯨者,他們憑藉一把魚叉就敢和世界中的抹香鯨鬥。
  • 寫完《老人與海》,兩年後就獲得諾獎,海明威的這本書講了啥?
    海明威寫完《老人與海》,兩年之後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怎麼做到的?眾所周知,很多作家一生的夢想就是能夠獲得一次諾獎。當然諾獎的審核標準也非常嚴格,很多作家多次被諾獎提名可就是拿不到獎項,比如村上春樹。因此海明威新書剛出版兩年就拿獎非常厲害。
  •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小說,也是這篇小說,讓海明威一舉奪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個古巴的老漁夫,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在85天的時候,他決定出海釣條大魚。結果,遇到了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馬林魚。老人與這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它制服。然而在歸來的途中卻遇上了鯊魚。
  • 市場化,無法解決鯨魚瀕臨滅絕的問題
    人們經常用「為什麼鯨魚瀕臨滅絕,雞卻沒有繁衍之憂」來說明市場化的好處。1鯨魚的數量銳減,是因為沒有人擁有鯨魚。它們在公海裡巡遊,而好幾個國家又拒絕遵守保護鯨魚的國際條約,比如日本和挪威。可是每一個捕鯨人也都知道,自己不去捕,別人也會去。
  • 世界上唯一一個被鯨魚活吞之後還能存活的人,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眾所周知,在幾十年前,人類科技還遠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當時,人們獲取金錢的方式很少,於是便有了捕鯨人這樣的職業,當時,鯨魚渾身是寶。很多身份顯赫且又有錢有勢的人都想要品嘗鯨魚的味道,於是乎,便有大量的人湧入到捕鯨人的行列中中。
  • 老人與海中的大馬林魚,你知道多少?
    經過兩天兩夜的搏鬥,他終於徵服了大魚,並把它拴在船邊。成群的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擊退了它們,可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老人回到岸邊,只帶回了一具魚骨,帶回了殘破不堪的小船和精疲力竭的軀殼......就是在下面這片海,老漁夫跟大海、鯊魚、天氣、運氣和自己拼鬥在一起。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現在去美國和拉美國家很簡單,有時間有錢要及時把握)。
  • 《老人與海》閱讀指南
    《老人與海》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作者通過對桑迪亞哥與馬林魚、鯊魚之間搏鬥的描述,探討了現實與生命的意義。老人桑迪亞哥的第一次捕魚經歷,是作者對人的一生的總結,他意在說明,人類帶著滿腔的希望生活著,但總有一些災禍性的力量會阻止人們向希望邁進。這些力量是客觀存在的,人類無法避免,只能一次次地戰勝它,但無法讓它永遠消亡。這種觀點在激勵人心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作者的悲觀主義精神。
  • 現實版《老人與海》:英漁民花2小時捕獲3米多的殺手鯊,打破了英國...
    這件事讓人不由得聯想起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而漁民們堪稱現實版《老人與海》。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都相信自己人定勝天,不拋棄不放棄,最終靠著堅強的信念,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圖源:網絡,mirror)——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老人與海》(節選)
    ▲ 吳勞翻譯的《老人與海海明威 著 吳勞 譯 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平底小帆船上釣魚的老人,這一回已去了八十四天,沒逮上一條魚。頭四十天裡,有個男孩跟他在一起。可是過了四十天還沒捉到一條魚,男孩的父母對他說,老人如今準是終於「倒了血黴」,這就是說,倒黴到了極點,於是男孩聽從了他們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條船,頭一個禮拜就捕到了三條好魚。
  • 《老人與海》:一艘破船,一個漁夫,捕了一條魚,是一曲「頌歌」
    這個時候,老人使出全身力氣,用魚叉猛地扎進它的腦袋,所在那沉重、尖銳的藍色腦袋,兩隻大眼睛和那嘎吱作響、吞噬一切的突出的兩顎。那兒正是腦子的所在,老人並不抱希望,只是帶著決心和十足的惡意,向它扎去。他殺死了這條來襲的鯊魚,但是折斷了他的魚叉。
  • 老人與海中的大馬林魚究竟是哪種魚?
    馬林魚(Marlin)是對多種海洋大型掠食性魚類的總稱,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有著尖尖的吻部、發達的肌肉和極具流線型的身軀,這類魚來自鱸形目旗魚科(Istiophoridae)和劍旗魚科(Xiphiidae)。
  • 《老人與海》:人生的道路上,弱者從不羨慕強者的命運,只相信自己
    1952年出版的《老人與海》堪稱巔峰之作,成為全球公認的不朽名著。海明威的獨特文風和他塑造的硬漢形象,對整個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幾乎感染了「二戰」後的所有美國作家。2018年6月,魯羊繼莫言、餘華之後,成為第三位登陸美國《紐約客》的中國大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