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風電場局地增溫效應遠低於人類排放增暖

2020-11-24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報導  美國學者近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大型風電場可能會對當地氣候產生增溫效應。此項研究結果發表在4月29日的《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中。研究者稱:「我們認為,這一升溫現象主要歸因於風電場。氣溫改變可能是由於風電場產生的能量效應以及渦輪機產生的運動和渦流。」

  2003年至2011年,紐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德克薩斯州大型風電場周邊的衛星數據,發現設置了大型風力發電場的地區在夏季的幾個月中,夜晚平均地面氣溫比附近沒有風力渦輪機地區的氣溫增加了0.65℃。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認為,夜間近地面層大氣較穩定,暖層常在冷層的上面,但風機葉片旋轉造成暖空氣下行,冷空氣上行,導致近地面夜間溫度升高。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宗慈等人曾對風電場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她認為,大量建立在觀測和數值模擬基礎上的研究表明,風電場會對局地下遊氣候有明顯影響,主要是造成下遊風速明顯減弱,同時對下遊氣溫也有明顯影響,變暖或變冷則取決於局地近地層大氣穩定度特徵。

  風電場除了對局地氣候有影響外,是否會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羅勇告訴記者,目前在國際上此類研究還比較少。曾有研究人員利用兩個美國的全球大氣環流模式進行了敏感性試驗。他們假設北半球中緯度的三個風能資源豐富地區全部建設了風電場,大約覆蓋全球10%的陸地。以此為假設的研究結果表明,風電場的影響不僅是局地的,還可能有大範圍的氣候效應。但這種大範圍影響在有些地區表現為變暖,而在另一些地區表現為變冷。

  需要強調的是,由於試驗的不確定性,風電場究竟對全球氣候有何種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不過,羅勇認為,美國的研究並不應該給風電長期發展前景投下陰影。風能資源的規模化發展能夠大量減少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從而減緩氣候變化的幅度和速度。目前有限的研究已證明,大面積建立風電場對全球的增暖效應遠低於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增暖。

  (責任編輯:葉海英)

相關焦點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吳其岡:人類活動和全球增暖
    「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以下是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吳其岡教授的文章《人類活動和全球增暖》。
  • ...臨界點,丁一匯,溫室效應,冰蓋,消融,升溫,上海,增暖,疊加,碳...
    隨著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依次進入暖位相,地球將再次進入快速增溫期,控制碳排放從未如此緊迫。  「正正」疊加,升溫速度將進入「快車道」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變暖的腳步從未停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研究員指出,這是由兩方面造成的,一是人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 增溫不利高寒草地生產力 牧草自有「對策」
    該項研究通過長期野外原位模擬增溫增水控制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在氣候暖幹年份,增溫推遲植物物候期,而增水則使物候期提前。增溫降低禾本科和莎草科優良牧草生產力,而增水對其具有正效應。同時,植物物候期變化又可以調控優良牧草生產力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發現,增溫可以使早熟禾(Poa pratensis)推遲返青,使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推遲枯黃;上述物候期變化對生產力具有間接正效應,因而與增溫帶來的直接負效應存在抵消作用。
  • 27種地理「效應」及配題
    太行山東坡的焚風是當地氣候的顯著特徵,對太行山東坡及山前平原有明顯的增溫效應。下圖為冬季某月太行山東坡地形暖脊示意圖。(1)指出圖示該月太行山東坡地形暖脊的空間分布特徵。(3)研究發現,冬季太行山東坡夜間焚風強度明顯大於白天。試說明理由。(1)南北狹長分布;平行於太行山走向(或呈東北-西南走向);暖脊等溫線數值南高北低,等溫線向北凸出。
  • 常見的地理效應① | 焚風效應
    一般來說,在中緯度相對高度不低於800~1000米的任何山地都會出現焚風現象,甚至更低的山地也會產生焚風效應。1956年11月13、14日太行山東麓石家莊氣象站曾觀測到在短時間內氣溫升高10.9℃的焚風現象。焚風可以促進春雪消融,作物早熟;同時,也易引起森林火災、乾旱等自然災害。
  • 知識點 | 什麼是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後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太陽的短波輻射能夠透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使地表增溫;同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又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減少地表熱量的外散,使氣溫升高。
  • 地理乾貨丨常見的地理效應之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煙塵粒子同樣具有強烈的「陽傘效應」。據相關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包括人類活動在內,所產生的煙塵粒子造成的「陽傘效應」,其降溫值相當於全球大氣溫室效應升溫值的20%。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煙塵粒子的「陽傘效應」,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變暖幅度將更大。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風電場、光伏電站生態氣候效應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風電場、光伏電站生態氣候效應和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啟動會召開 2019-08-06 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熱島效應加劇高溫熱浪
    在分析了2010年7月2日至6日北京一次極端高溫過程中城市熱島效應對城區地面氣溫時空分布的影響後,任國玉發現,在這5天中,城區和郊區午後的最高氣溫平均相差1.5℃,最高時相差2.5℃;這一差值在凌晨更大,局地超過5℃。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氣候與環境研究》雜誌上。
  • 廣東經歷最暖的10年連續出現第五個暖冬
    南極半島的北部在過去50年內增溫了2℃,曾經終年不化的南極半島冰蓋面積在減少,海平面隨之抬升。  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表示,氣候持續變暖已是觀測事實,所帶來的影響觸目驚心。1998年和2005年是有儀器記錄以來全球最暖的兩年,20世紀北半球地表平均溫度的增幅,可能是過去1000年中最高的。
  • 27種地理「效應」
    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氣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順山坡下滑至窪地底部匯集,使底部氣溫低於周圍坡地。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成為北半球的寒極,曾達到—71℃的低溫,就是位於封閉盆地。以上現象謂之「盆地效應」。
  • 地理視野:27種地理「效應」
    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氣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順山坡下滑至窪地底部匯集,使底部氣溫低於周圍坡地。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成為北半球的寒極,曾達到—71℃的低溫,就是位於封閉盆地。以上現象謂之「盆地效應」。
  • 地理百科|地理中各種各樣的「效應」
    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氣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順山坡下滑至窪地底部匯集,使底部氣溫低於周圍坡地。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成為北半球的寒極,曾達到—71℃的低溫,就是位於封閉盆地。以上現象謂之「盆地效應」。
  • 氣候變暖真是人類造成的嗎?北極越來越綠了,然而後果遠不止這些
    此外,火山爆發和大型隕石撞擊等事件也會對地球氣候產生一定影響。但我們眼下正面對的全球變暖趨勢毫無疑問就是人類活動的結果。 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人類大量產出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在內的溫室氣體。
  •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溫室效應是怎麼一回事
    這種全球性的氣候變暖是由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類活動增強的溫室效應共同引起的。  近50年的氣候變暖主要是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預測表明,未來50—100年,全球和我國的氣候將繼續向變暖的方向發展。  氣候變化已經給全球與我國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帶來了重要影響,而且許多影響是負面的。
  • 環保部:中國核設施周邊輻射劑量遠低於標準限值
    中國網6月15日訊 據環境保護部網站消息,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有關負責人就核設施運行對環境影響等答記者問時指出,多年的監測結果表明,中國核設施周邊輻射劑量及放射性排放遠低於國家標準限值,核電廠放射性廢氣、廢液排放不到排放限值的1%,放射性固體廢物產生量僅為設計值的幾分之一。該負責人稱,人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本身就是一個天然輻射場。
  • 華北黃淮等地高溫將持續至28日 主要原因為輻射增溫
    中央氣象臺監測數據顯示,6月24日我國高溫區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東部和南部、山東北部、河南北部,以及內蒙古東部、吉林西部、遼寧西部等地,範圍不算太大。以上區域最高氣溫普遍在35℃至37℃之間。其中,天津中南部、河北中部出現了38℃到39℃的高溫天氣。最高氣溫38.9℃,出現在天津城市氣候監測站。由於溫度飆升較快,市民明顯感覺到暑天的炎熱。
  • 平流層爆發性增溫
    去年(2020年)年底,一些氣象研究人員注意到了一次比較明顯的平流層爆發性增溫現象,那什麼是平流層?什麼是平流層爆發性增溫?
  • 湖南近日氣溫回升 今年或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
    增溫效應預計將持續至2016年   11月25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2015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聲明,並分析了2011至2015年的氣候狀況。聲明指出,2015年可能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年份,而2011至2015年也將成為歷史上最暖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