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公布SPARC核聚變進展:可達10倍能量輸出

2020-12-01 騰訊網

能源是人類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核聚變可能是終極解決方案,誰能實現這個技術,意義不可估量。MIT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日前公布了一個重要進展,其SPARC核聚變項目被證明為可行的,可輸出10倍的能量。核裂變、聚變在中學物理上就學過了,前者是大核分裂成小核釋放能量,後者是小核變成大核釋放能量,太陽就是核聚變,將氫原子聚變成氦原子,每秒燃燒6.2億噸氫。

這兩種技術用在武器上就是原子彈、氫彈的區別,後者的威力大了10倍不止,而用在民用領域,那就是核電站的區別,目前的核電站還是基於裂變的。

核聚變技術的核電站沒法用,因為現在不可控——準確來說其實也不是不可控制,人類已經可以做到某種程度的可控核聚變,但是問題在於用於引發聚變的能量比產生的能量還要高,也就是Q值(能量增益因素)小於1,只有大於1的時候才是可行的。

目前的核聚變發電技術中,超導磁控+等離子的託卡馬克是主流,國內有東方超環項目,國際社會合作建設的ITER熱核反應堆項目也是這個路線的。

2018年,MIT與一家名為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的公司合作了一個新的核聚變項目SPARC,目標是在15年內創造可以商業運行的核聚變電站。

日前,MIT發布了這個項目的最新進展,來自12個研究機構的47位研究人員合作的7篇論文已經發表在了《等粒子物理學》上。

這些研究證實了一件事,SPARC核聚變項目是可行的,至少可以實現Q值為2的目標,也就是說輸入1J的能量可以產生2J的能量,多出來的1J就是聚變產生的能量。

2的Q值還不是所有,計算表明該項目可以達到Q=10或者更高的水平,也就是1J能量可以產生10J的輸出,這樣一來發電的收益就大大提升了。

先別高興太早,SPARC現在還是理論計算上的,項目預計在6月份開始動工,預計三四年內建成。

另外,核聚變項目一個比一個燒錢,國際合作的ITER項目的投資預計超過220億美元,但MIT並沒有透露SPARC項目要多少錢,也沒說明這些巨額投資怎麼出,所以聚變發電這事還是很遙遠。

科技前沿

TechEdge

掃這裡,照亮未來

在看」我嗎?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最快2025年出現SPARC?綠色無汙染核聚變反應堆投入使用
    一個可行的核聚變反應堆可能會在2025年建成,該反應堆會散發出比其消耗的更多的能量。那是9月29日發表在《等離子體物理學》雜誌上的7項新研究的總結。如果聚變反應堆達到這一裡程碑,它將為大規模產生清潔能源鋪平道路。
  • 可控核聚變的輸出能量已經大於輸入,那麼現在可以商業化了嗎?
    我們所熟悉的可控核聚變實現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國際熱核聚變裝置ITER支持的磁約束核聚變,另一種是各國自行研究方向的慣性約束核聚變!兩種從原理上來看有很大的區別,但都需要輸入大量的能量作為可控核聚變的基礎都是完全一致的!
  • 新型等離子能量達兆電子伏特(MeV)級別 助攻核聚變
    打開APP 新型等離子能量達兆電子伏特(MeV)級別 助攻核聚變 佚名 發表於 2017-08-28 10:22:21 科學家找到了一種生產等離子體燃料的新方法,由於其溫度夠高、密度夠大,可產生「大量」核聚變能量。雖然短期內仍無法通過核聚變為家庭和企業供能,但這種新型等離子體無疑是核聚變研究之路上的一座裡程碑。 核聚變被視作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太陽產生能量的方式就是核聚變。在極端高溫、磁場和壓力作用下,較輕元素的原子核可融合在一起,形成更重的元素,並在該過程中釋放出能量。
  • 人類終於可以對核聚變下更多賭注了嗎?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新聞辦公室的消息,兩年半前,麻省理工學院與初創公司 Commonwealth最近,經過深入研究和工程工作,項目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系列論文,總結了他們所取得的進展,並概述了 SPARC 將實現的關鍵進展。麻省理工學院等離子體科學與融合中心副主任、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之一馬丁·格林瓦爾德說,總體而言,這項工作進展順利。
  • 澳大利亞獲核聚變突破!科學家:領先美國的氘氚聚變
    在科學上,核聚變的運用十分的廣泛,受到世界各國的追捧。近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科學家發布新的研究成果,對外宣布,極端的雷射爆發使我們更接近核聚變的無限力量,無限力量什麼概念,這是有史以來從未有的研究成功,將獲得科學核聚變的重大突破。
  • MIT要實現可控核聚變了?專家認為沒這麼簡單 | 袁嵐峰
    根據《等離子體物理學雜誌》2020年9月29日的報導(麻省理工學院一次刊發7篇論文,詳解「人造太陽」重大突破!2025人類終極能源未來可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初創公司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實現新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研究工作的重大突破。
  • 【核科普】核聚變裝置「託卡馬克」簡史
    在這種情況下,蘇、美等國感到保密不利於研究的進展,只有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才能推進核聚變的深入研究。另外,磁約束核聚變與熱核武器在科學技術上沒有重大的重疊,而且其商業應用的競爭為時尚早。於是,1958年秋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二屆和平利用原子能國際會議上達成協議,各國互相公開研究,開展國際學術合作。
  • 日本受控核聚變研究獲新進展 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新華網東京5月15日電 (記者錢錚)日本科學家最近在受控核聚變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地使核聚變等離子體維持了28.6秒,刷新了由他們保持的16.5秒的世界紀錄。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發布的新聞公報說,科學家對臨界等離子體實驗裝置JT-60進行改良,使特徵符合一定要求的等離子體維持時間延長了近1倍。
  • 驗證麻省理工學院新設計的聚變實驗背後的物理原理
    Henderson兩年半前,麻省理工學院與初創公司聯邦聚變系統(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籤訂了一項研究協議,以開發下一代聚變研究實驗項目SPARC,作為一個實際的、零排放的發電廠的先驅。
  • 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還有多遠?
    與轟擊重原子核如鈾或鈽以促成其裂變的方式正相反,核聚變旨在將最輕的原子核進行碰撞,使它們能夠融合在一起,並劇變成更重的元素。這一過程將釋放出大量的核能。這種核反應就是太陽和其他所有恆星的能量源。在這種意義上,核聚變是最原始的「能量之母」,因為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所有能源都來自太陽,不管是化石能源(來自光合作用),還是更明顯的太陽能和風能等。
  • MIT最新研究進展-可控核聚變這是真的要來了?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冒出來一個消息,MIT將和一個叫做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的私人機構,從2021年開始建設一個核聚變反應堆,預計到2025年建成,用於驗證技術,最終在2035年左右實現商業性可控核聚變發電。
  • 美開啟「氘—氚」核聚變研究 能量將放大500倍
    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裂變,為啥還要艱難開發可控核聚變,有意義嗎?
    1公升的海水中含有30毫克,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汽油300升。這樣僅地球上核聚變的原材料就足夠人類使用幾十億年了,而且月球上還有豐富的氦-3,是核聚變更好的原料。核聚變質能轉化率可達0.7%,是核裂變的5倍多。既然有這麼多好處,那為什麼現在人類還不開始利用核聚變能源呢?這是由於:核聚變門檻高,技術難題一時難以攻克。
  • 太陽核聚變只要1500萬度,可控核聚變卻要1億度,這是什麼原因?
    其實也不要多高,幾萬度幾十萬度幾百萬度都可以,問題是溫度越高,壓力越高,原子核動量越大,赤裸著的原子核相互碰撞的機會就越多,核融合的速度就越快。只有足夠多的原子核融合在一起,核聚變的能量才能夠達到足夠大,形成維持核聚變的自持燃燒,也就是無須輸入能量就可以持續反應,這樣才能夠將核聚變源源不斷的能量輸出利用。地球上無法形成太陽那樣的巨大壓力,就只能在溫度上做文章了。
  • 離人造太陽更近一步:德國核聚變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因為核聚變所能產生的巨大能量,一旦核聚變最終可控,那麼人類所面臨的能源問題將會徹底解決。第四能源此前對核聚變的研究已做了相關報導,認為核聚變能以其巨大能量、可持續再生、清潔無汙染等諸多優點,將成為人類的明日能源之星。近 40 年來,科學家們對核聚變的研究起初集中在託克馬克概念;然而,隨著等離子體理論的興起,科學家將研究興趣轉移到仿星器上來。仿星器是一個巨大的電磁空間。
  • 可控核聚變邁出一大步
    2013年9月27日,美國勞倫斯·利弗摩爾國家實驗室奧馬爾·哈利肯(Omar Hurricane)教授與其科研團隊在慣性約束核聚變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核聚變釋放的能量第一次大於燃料吸收的能量,即實現了燃料增益。這是實現慣性約束核聚變關鍵性的一步。該實驗成果2月12日在《自然》期刊發表。
  • 核聚變能夠產生多大能量?從1千克海水提煉的氘相當於300升汽油
    氫的同位素氘原子和氚原子,當溫度升高到幾千萬甚至上億攝氏度時,原子核就有足夠的能量,克服各個原子之間的排斥力,在相互碰撞中聚合成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這就是核聚變在聚變過程中可放出大量的能量。因為核聚變是在很高很高溫度下進行的,所以又叫熱核應。大陽和恆星內部時刻在進行核聚變,所以才放出巨大的光熱。人類希望利用核聚變獲得能量,也就是製造出人造的小太陽。人類希望聚變過程中釋放能量是可控制的,也就是可以控制核聚變的反應過程,這就叫做受控核聚變。
  • 日本欲在核聚變研究中啟用超算,幫助上千人做研究
    > (原標題:Japan's latest supercomputer is dedicated to nuclear fusion) 網易科技訊 3月20日消息,今年日本將在先進的核聚變研究中啟用一臺
  • MIT實現可控核聚變新突破 無限能源不遠了?
    而等離子體的高壓是實現可控核聚變關鍵因素之一。此舉標誌著受控核聚變距離成為一種實際可用的能源來源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在高溫、高壓和強磁場的條件下,兩個質量小的原子——比方說氘和氚——會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同釋放出巨大能量。核聚變技術的研究有望減輕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高壓是核聚變發生的重要條件之一。麻省理工學院等離子體科學和聚變中心的研究人員目前成功在其Alcator C-Mod核聚變反應堆中實現了2.05個大氣壓的突破。這比上個世界紀錄(產生於2005年)提高了15% 。
  • 新能源:磁約束核聚變
    以鈾235為例,經過40個回合的鈾原子分裂,所釋放的能量可以把一個白熾燈泡點亮大約1秒鐘;80個回合(這僅是鏈式反應開始後的瞬間)所釋放的能量將超過1萬噸TNT炸藥爆炸時的能量。然而科學家們並不滿足。他們一直在考慮,能不能實現可控核聚變,讓我們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一般情況下,帶正電的原子核是相互排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