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能不能感知他人的心念變化?這三位比丘尼說出親身經歷

2021-01-08 念念隨筆

皆仁法師

有人曾經問我:「師父,修行者是否真能修得他心通呢?是否能夠感知他人的內心的想法呢?」

《六通般若經》中說:「他心通,能如實知十方沙界他有情類心心所法,謂偏知他貪嗔痴等心,離貪嗔痴等心。乃知聚心散心,小心大心,寂靜不寂靜心,解脫不解脫心,皆如實知。」

《大寶積經》中說:「他心通,觀一切眾生心故。」

他心通通常是修定的產物,對於一般的修行者而言,修則有,不修未必有,也有因為業報而得的情況,稱為報通。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則是後一種,也就是感知一般人無法感知到的他人的心念變化。

這一點,對於修行人來說是比較容易做到的。這種不算是他心通的範疇之內,只是因為修行者的心清淨,所以可以映照附近一些心念的變化而已,就像鏡子可以映照物體的影像一樣。對此,不需要覺得太大驚小怪。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面就舉三位比丘尼師父親身的見聞作為例子,和大家感受一下。當然,這是已經徵得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的記錄。

一、甲比丘尼的經歷:

甲比丘尼和一對居士夫婦相熟,而這對夫婦偶爾也會一起到師父處拜訪,不過通常是妻子單獨到寺院的次數多些。

而因為二人結婚多年未有孩子,於是就向師父請求開示,希望可以懷上。

於是甲比丘尼就送了妻子一部《普門品》,讓她好好發心誦持。

妻子的業障也比較重,讀《普門品》時,常常打瞌睡,不過為了生孩子,她也是拼了。

過了一年半左右,妻子終於順利懷上了。

一家人自然是滿心歡喜,於是,就跑到寺院答謝師父。

三人就坐在客堂聊天。

這一次,甲比丘尼卻覺得兩人情緒有點不對頭,雖然二人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異樣,一樣是有說有笑。

但是她覺得妻子的心中充滿了煩惱,和她對坐時,一種沉悶的壓抑感直透了過來。

而離她數個座位距離的丈夫,心中卻是充滿了淫慾心。

當時,甲比丘尼的心中就吃了一驚:這是什麼情況?跑來寺院禮佛,居然還對出家人起這樣的心念?

她起先以為是自己的感覺出錯,於是也沒有說什麼。

待送二人離開之後,這位師父因為修行事忙,也就和二人沒有什麼來往了。

數年後,聽居士們說起,這對夫妻的丈夫搞外遇,小三逼宮正室,正室揚言要帶兒子離婚,結果搞得相當混亂,最後也不知結果如何了。

那位師父也只能一聲嘆息了。

有人問:當時師父為什麼不說破?

這問題問得讓人無語啊。難道要師父當面質問別人為什麼淫慾心那麼重嗎?還是要讓他們提防小三?這只是一種心裡的感受,又如何當面對人提出呢?

二、乙比丘尼的經歷

乙比丘尼的外婆因為不慎意外摔倒,神志不清,於是就被送到醫院搶救,住了數日ICU後,情況穩定,於是就轉到了神經外科住院治療。

這位師父聽說外婆摔倒,於是就趕回探望。

當她來到醫院時,病房是三人間,靠門的床是空的,而中間的一張床躺著一位五六十歲的男病人,據說是半身不遂,但是神智相當清醒。

而她的外婆就住在最裡面的一張病床上,當時氣管已經切開,插管,身體只剩下物理反應了,怎麼呼喚也沒有回應。

她的心裡很是難過。

此後半個月內,她幾乎每天都來探望外婆,外婆也依舊沒有任何反應。

這一天,她照常來看望外婆時,隔壁病床的家屬正巧也在,她抬頭看了對方一眼,禮貌地打了個招呼。

誰知道這一眼讓她心裡一怔,因為那婦女滿臉橫肉,看起來極其不善。

不過,她也沒有放在心上。

在她看望外婆時,忽然心中湧起了一陣巨大的悲痛,心像被一隻大手猛地揉捏了一下,那種極其難過的感覺,讓她突然不由地流下了眼淚。

她起先以為是自己外婆的情緒有變化,但是定睛仔細看了看外婆並無變化。

她擦擦眼淚,心中滿是疑惑。

待她離開病房之後,這種難過的感覺突然又消失了。

後來中間病床的人轉走了,她才從護士那裡知道:原來是中間病床的家屬嫌棄自己的丈夫臥床太久,各種惡毒言語謾罵,於是她的丈夫心中充滿了哀傷,見到臨床的老太太被人百般呵護,心中更是充滿了憤懣和不甘,所以當時的情緒力量才會那麼巨大。

而那位比丘尼師父當時心中不提防有這麼一下,所以突然就被這種情緒影響了。

三、丙比丘尼的經歷

丙比丘尼有一次和另一位師父一同出門辦事,而一位常常到寺院禮佛的居士知道之後,就毛遂自薦說要開車送師父出門。

到了約定的時間,這位居士卻因自己臨時有急事不能來,就叫了自己的一位朋友代他開車來接師父。

兩位師父上車之後,丙比丘尼就覺得自己全身不舒服。

當時以為是暈車,於是她就忍著。

然而路況很好,並無顛簸,而且車子開得也算平穩,貌似並非是暈車。

而且那種不舒服,感覺就像被一團惡意包圍著,一直在攻擊的感覺,說不上來哪裡不舒服,但就是全身都不舒服。

好容易到了車站,她剛剛下車,這種不適感立刻就消散了。

她疑惑地看了看開車的人,心中似乎明白了什麼。

事後,她詳細詢問原本打算開車送他們的居士,才知道其中的原因。

原來,他這朋友平時喜歡去娛樂場所胡混,他屢勸不聽。

這次,他想讓朋友培培福報,於是就請朋友代他送送師父。

沒想到他的朋友心中根本不願意,而且一路上對師父心存惡意,雖然表面上看來笑意盈盈,其實心中充滿了惡念。

而這位師父極少出門也極少和他人相處,心中也是不設防的。於是,她成功地中招了。這人的惡意被這位師父全盤接收了,所以她一路上才會感到那麼難受。

這三位師父的故事就說到這裡了。

對於修行者而言,心就像明鏡一樣,對於眾生的心念都會映現出來。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並沒有什麼可以值得奇怪的。

其實,每個人的心念都有影響這個世界的力量,是善還是惡,由你自己決定。不要以為自己動念頭別人不知道,其實,世間真的有很多眼睛在看著你的。

最後,以《增壹阿含經》中的一句話和大家共勉:「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往期文章:

佛陀為什麼說七十歲以上的人不能出家?了解一下?

一位禪宗大佬的肺腑之言,句句入心,千百年來激勵學人無數

這部以月為喻的佛經,一直少人知曉,內含佛陀對弟子的無限慈悲

禪宗的無情說法公案之中,暗藏了什麼玄機?憨山大師如是說

釋迦牟尼佛的佛牙舍利究竟有幾顆?分別存在何處?

相關焦點

  • 此心一切念,皆當作修持:請問修行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這一概念的範疇相對比較寬泛,並且在諸多道經中多有論述,如大眾所熟知的《常清靜經》《感應篇》等。雖然經文中對修行的要求有深淺之別,但皆是希冀人們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點一滴做起,發善心、行善事,通過萬千人事來磨練性功,最終可以可以達到慈心下氣、悲憫人天的修行境界。相比起前一所述,此處所指的修行更具有社會普適性。也即是說,只要把修行的理運用得當,每個人都能從此等修行中獲得益處。
  • 我們的心念到底是一?還是二?有沒有可能是三?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六祖慧能大師這篇《無相懺悔法》非常寶貴難得!這是我們佛門懺悔的無上妙法!它不但為我們交待清楚了我們需要懺悔的具體罪業是什麼,同時還講明了如何將這些「罪業」從我們的身心上消除,並且還告訴我們如何能夠令這些罪業「永不復起」的方法。所以說,我們如果得遇了六祖慧能大師這篇《無相懺悔法》,一定要恭敬誦讀,念念於心,好自受持,必得利益!我們以前講過關於「心念」的問題。
  • 上輩子是修行人,這輩子怎麼修行?有仙緣的幾個特徵!
    壹翻翻祖師傳記,經常見到命中注定要得道成仙的人。究其根源,自然是累世修行,冥冥中指引。《抱樸子內篇》卷十二《辨問》:按仙經以為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氣,自然所稟。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識,則心好其事,必遭明師而得其法,不然,則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玉鈐經主命原曰:人之吉兇,制在結胎受氣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
  • 一生專念地藏聖號,能縛鬼降神,容顏不老,往生極樂世界的老和尚
    因此,根據自己當下的因緣、時間等條件,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關乎此生修行之進退成敗。其中,念誦唱誦佛號、聖號,是非常契合時人根基因緣的一個殊勝法門。易於上手和長久堅持,且易見成效。對於念佛、稱念諸佛菩薩名號之修法,從不同的見地和行持來看,可深可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 法華經:三方面善修其心,能令聽經者不逆其意(78)
    住相的分別智總是演繹這樣的尷尬,當以自己的妄見為標準去印證他人時,就已經錯在先了。既然前提已經錯了,後面的推理在怎么正確,也還是錯的。自相矛盾的心,必然產生自相矛盾的相。眾生的糾結煩惱,就是這樣來的。因此,法華行者要想安樂修行,就要從覺性上遠離樂說人過的習氣。樂說他人過者,既不懂得換位思考,更不懂得站在一切法的頂相上看問題。他在是非分別的糾結之中,必然不能安樂其心。
  • 過來人說出親身經歷,趕緊看看吧
    過來人說出親身經歷,趕緊看看吧古人云「眉分新月似刀裁」這樣的詩詞來形容女人的美貌。對於任何一個女孩來說都想要畫出好看妝容,眉毛一定不能花的粗糙。精緻的妝容離不開美眉的襯託,即使是素顏也要畫上一個精緻眉毛,來襯託出一個人的精 氣 神。娛樂圈的女演員也是如此。即使有些女演員不化妝,她們也會非常小心地畫眉毛。所以他們的臉看起來仍然很精緻,這顯示了眉毛的價值。
  • 入門需要考試,也有名人在此修行
    說起出家人,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大和尚」,但是對於尼姑一詞,大家似乎也並不陌生,佛門的教法叫做「比丘尼」。尼姑這個字眼,在很多人的眼裡似乎是一個貶義詞。但是要知道佛法不應該有分別之心,比丘尼也可以一樣佛法度眾生,而且在眾多經文當中我們也了解到,在很早的時候,乃至佛陀成道的時候,就有比丘尼跟隨佛陀學習經典,聞法聞道。佛學院 本科、碩士文憑佛學院,相信有很多對它並不了解。佛學院是由宗教學會批准,在佛教協會的領導下成立的佛家學院。
  • 法華經:修行無它,說起來就是一句話,解開根塵識的結縛(43)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佛的四個說法時期圓滿後,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
  • 什麼是對他人情緒的感知?
    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是指主體基於對他人年齡、文化程度、家庭狀況等基本信息的理解,對他人的情感世界和活動相關的外部表現和意義作出客觀反應的能力,是一種理性的認知能力,屬於非智力因素,是情緒智力的基本內涵之一,人際關係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
  • 觀心得道——佛陀的內觀修行法門,直至看到宇宙的真相
    智能可以分為三種:聽聞他人的話語而得到的智能(聞慧)、透過理智分析得到的智能(思慧),及由親身體驗而培養出來的智能(修慧)。佛陀發現,人雖然可以把玩各種智識或信仰的遊戲,但若非親身體驗實相併藉由自身的經驗開展智能,人是不可能解脫的。內觀是親身體證的智能。你可以聽聞開示或閱讀經典,你也可以試著用你的智識去理解:「對!佛陀的教導實在太棒了!這個智能實在太棒了!」
  • 在家人事物牽絆多,怎樣修行最高效?(成剛法師)
    歷緣修止,經歷這些事緣,善的、惡的、罪的、福的、逆的、順的,有事無事,我們都能用佛法發起心上的智慧。心上有了智慧,智慧屬於光明性,就能照了這一切事物,如幻如化,就像水中月鏡中像似的,當體即空,無我我所。所以我們就能夠對這一切所經歷的事情,不妄想執著,心無所住著。好事現前了也莫作好想,因為事情本來不可得,好事也不可得。
  • 一個好修行人是什麼樣子?你能認出他嗎
    任何概念、名相都不能成為他的套子和籠子。他是一個活在所有套子和籠子之外的人。這就是有一個成佛的人。倘若你還在被任何一個概念或名相的套子或籠子套住,那麼你就不是一個真正成佛的人。覺在任何念物之外,一個佛在任何概念名相之外。倘若你還被什麼卡住、擋住、抓住、拉住、拽住、抱住、纏住、嚇住,你就不是真成佛。成佛的人像虛空,像龍,你拘他不得,縛他不能。
  • 人為什麼要修行?人生的三個層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人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每一個人所經歷的具體過程都不一樣,這樣才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不用羨慕他人的精彩,也不必嘆息他人的悲哀,用心發現自己的成長,你就不會在過程中停留太久。第一個層次是不經歷任何風雨的人,沒有經歷磨難,順風順水的發展,這樣的人很難承受考驗。或者未開化,不明事理,不辨是非,看不清人性善惡,容易被誘惑蒙蔽雙眼,而中他人的圈套。此層次簡單著眼於幾個點。第二個層次,是經歷了磨難,見過人性之惡,在學校或者初入職場時領受過他人對他下的套路,這些磨難會幫助你從第一層次向上升華。
  • 《金剛經》:於此經中、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這裡釋迦牟尼佛就是借用恆河中的沙粒,來比喻我們修行解脫中的甚深法義。「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陀接著繼續說出更深的法義:「單單是恆河中每一粒沙表示一條恆河,就多的數不過來了,更何況這無數條恆河中的沙粒呢?更是太多太多了!
  • 每日一禪:真正的修行,是「歷事煉心」
    殊不知,我們把修行變成了一種新的習氣,諸如:口中的道理一套一套,遇到事還是著急上火,半點虧也不肯吃;本性畢露卻還以「修行人」的身份去教訓、數落別人…以為自己在「修行」,在「精進」,實質卻徒有其表,內在沒有任何改變。這種不入心的「修行」,究竟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 滴水結晶,吾人心念的映照
    光波即現即逝,暴風雨欲來前,電閃雷鳴,當光波劃破寧靜的蒼穹時,小孩子會馬上掩耳,因為他們知道,閃電後立刻就會打雷。科學家告訴我們,光波的速度比聲波快,一秒鐘是三十萬公裡。 現在,科學家又發現,還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比電波、光波更了不起,它能毀滅世界,也能拯救宇宙,那就是——你我心中的心念。
  • 一念佛,一念魔,心念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
    一些國外的書籍從另一個角度剖析了這種力量的存在,《秘密》、《羊皮卷》能成為影響現代人的書就是因為闡述心念的力量,讓人們重新冷靜的思考唯心主義的價值所在。我們凡夫愚痴,不知道自己當下這顆心起的念頭對自己的法界有這麼巨大的影響,但是十方諸佛菩薩,高僧大德有能量的人都會感覺到你心的起伏,像是《了凡四訓》中的袁了凡當初給雲谷禪師對坐三日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禪師就能感覺得到。這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像是無線電波,能被有能量的人攔截到你的這個信號。
  • 既然佛說一切虛幻不實,已經明了此理的人們為何還要精勤修行?
    既然世間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為什麼我們還要精勤修行?看看下邊佛與商人的對話,應該可以解除這個疑惑。佛對前來請教的商人說,你要知道離開人的心,苦樂並不存在。一切苦樂怖畏,不過都是人的心態在來回變化而已。如來已經不在三界六道之中,心中已經不掛念世間任何的事與物。在如來心中,沒有善法、惡法的掛念,沒有善報、惡報的執著,也沒有證悟果位的想法。
  • 修忍辱有五個層次,這是在逆境中修行,見性成佛
    我們這個心就像野牛一樣,有牛脾氣;修行要調伏這個心,就像是牧牛,初開始,先要拿一根鞭子,只要這條牛不聽話,就是一鞭打下去,這就是伏忍。舉例來說,被人家罵了一句,自己準備要罵回去,剛起了這個念頭,馬上想到:「我現在要修忍辱波羅蜜,不能罵人家。」就把這口氣咽下去了。如果是念佛的人,發現脾氣來了,馬上念一句:「阿彌陀佛!」脾氣就沒有了,透過念佛來調伏我們的心,這就是伏忍。
  • 在各種對境情況下都能安住在阿彌陀佛這一聲佛號中如如不動
    當你面對任何對境的時候,比如說你情緒上來了,你能自然而然地把情緒壓下去,不理它,只管念。比如其他的等等,我剛才講的情緒的問題、體力的問題、昏沉的問題、環境的問題、他人對你的看法、他人氣場的問題、苦痛的問題,等等,經過反過來的。你比如說,現在很多人在這兒長住,長住以後家裡來人把他捉回去,這個時候能不能思惟具足、念力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