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Sanger測序技術對EGFR 基因突變檢測方法的構建及驗證

2021-02-13 贏享分子診斷

圖14  各稀釋梯度對應測序結果

3   結論   


利用我室基因測序平臺的自建體系對正常人標本、來自於重慶醫科大學分子檢測中心已知檢測結果為野生型樣本和來自衛生部室間質評樣品進行檢測,結果均一致。該方法同時與ARMS法進行對比結果一致。並對自建方法的重複性與靈敏度進行了驗證。該自建方法可用於臨床標本檢測。

4   討論


基因檢測的方法有很多,如直接測序法、探針擴增阻滯突變系統(ARMS法)、二代測序法、高解析度溶解曲線分析技術、高效液相色譜法等。本研究建立的基因檢測方法為直接測序法(Sanger測序法),該方法仍是目前國際上基因檢測的金標準。在腫瘤用藥、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及藥物基因代謝等方面依然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二代測序法的應用由於其運行成本及後期維護的較高價格,目前在臨床上的應用依然十分有限;ARMS法操作流程、數據分析均比較簡單,從標本提取到結果的分析時間較短。相比而言Sanger測序檢測流程過於複雜,從引物的設計到DNA提取再到產物擴增和測序,花費時間較長。實驗步驟繁多,意味著不可控因素的增多,因此在進行每一個步驟的時候都要認真仔細,防止和儘量減少隨機誤差。為了確保測序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實驗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儀器設備也應當定期校準和維護。本次檢測樣本的過程中,工作量的確比較大,操作過程也相對繁瑣。總體來說,本次實驗操作過程中基本沒有出現問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也比較順利。

本研究成功建立的EGFR基因突變直接測序法適用於臨床標本檢測,並且具有良好的重複性和靈敏度。利用該檢測方法「目標明確、結果精準」的優勢,對NSCLC患者靶向用藥治療前進行EGFR基因突變檢測,可實現精準醫療和個體化治療。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EGFR基因突變直接測序法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Lin CC,Yang JC.Optim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cancer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utations[J].Drugs,2011,71(1):79-88.

[2]Armour AA,Watkins CL.The challenge of targeting EGFR:experience with gefitinib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Eur Respir Rev,2010,19(117):186-196.

[3] Sharma S V, Bell D W, Settleman J, et a1.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utations in lung cancer[J]. Nat Rev Cancer, 2007, 7(3): 169-181.

[4]National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esearch office,National cancer registration center,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cancer death report-The third review sampling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the cause of death in the whole country[M].Bing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10:35.

[5]楊宗豔,胡傳國.消癌平注射液治療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121例療效觀察[J].安徽醫藥,2011,15(10):1300-1302.

[6]Hisayuki S,Li L,Takao T,et al.Clinical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gene mutations in lung cancers[J].Journal of the Nations Cancer Institute,2005,97(5):339-346.

[7] 羅文娟, 郭遠文, 許雪梅, 等.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及其相關抗腫瘤藥物[J]. 現代腫瘤醫學, 2010, 18(3): 587-591.

[8]華胸懷,張瑞祥,李印. EGFR基因突變與非小細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療的研究現況[J].臨床肺科雜誌,2012,17(1):117-119.

[9]Shepherd FA,T sao MS.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factors i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herapy [J].J Clin Oncol,2006,24(7):1219-1220.

[10]彭暉. 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耐藥機制及其克服新策略. 國際藥學研究雜誌,2011,38(2):96-104.

[11]Kobayashi S, Boggon TJ,Dayaram T,et al. EGFR mutation and resistance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o gefitinib[J].N Engl J Med,2005,352(8):786-792.

相關焦點

  • 肺腺癌EGFR突變新位點
    結論 這項研究明確了基於測序方法識別罕見突變的價值。 目標 編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基因突變是預測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對EGFR靶向治療反應的生物標誌物,統稱為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s)。 因此,EGFR基因分型為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信息。
  • EGFR高表達和EGFR基因突變的異同
    首先我們看一個概念,那就是什麼是EGFR基因突變,這個是指EGFR基因的DNA序列發生鹼基置換、缺失、短片段重複等。
  • AAV載體構建莫發愁,金唯智Hi-Fi技術為你解憂!
    GENEWIZ通過專利的ITR測序方法(該方法可以測通野生型ITR序列以及更有挑戰性的缺失突變的ITR序列,能幫助定性評估ITR區域甚至是缺失突變ITR區域的完整性)和大量的rAAV質粒構建經驗,發現這些細胞的效能也是有限的,並不能普遍穩定不同的rAAV質粒(表1)。
  • RNA+DNA同時測序 可檢測癌症組織中的基因融合和鹼基突變
    基於DNA檢測的大Panel可以覆蓋幾百個癌基因,是大規模探測突變的強有力工具,但在融合/重排檢測方面仍具有一定挑戰。靶向二代測序是一種能夠綜合鑑定癌症生物標誌的方法,根據不同的變化情況,起始的檢測材料可為DNA或 RNA,但分別進行兩次檢測會增加工作負擔且常常不可實現,進而延誤或完全沒有檢測到關鍵變異事件,特別是那些有效的可靶向治療的融合事件。
  • 基於納米孔測序開發同步檢測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新方法
    納米孔測序(Nanopore sequencing)是一種新興的單分子測序技術。利用納米孔測序進行快速、準確、高精度及高通量的DNA測序是後基因測序時代的熱點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納米孔測序可準確檢測內源性CpG甲基化,也能夠對染色質可及性位點進行外源標記。那麼納米孔測序能否同時檢測這兩種信息呢?
  • 一文讀懂基因測序技術的前世今生
    隨著人們對自身基因遺傳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使得基因檢測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基因檢測技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看看這些年測序技術的發展歷程。測序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對基因組研究,疾病醫療研究,藥物研發等領域的巨大推動作用。
  • 基因測序是顛覆醫療的技術
    Sanger測序是針對已知致病基因的突變位點設計引物,進行PCR 擴增直接測序。單個突變點的擴增(包括該位點在內的外顯子部分片段的擴增),不必將該點所在基因的全部外顯子都擴增。所以單基因或部分基因控制的疾病樣本檢測,Sanger測序可以發揮精準和成本低的優勢。通過將待測樣本的序列與已知標準樣本序列比較,尋找突變信息。
  • 傾聽肺癌臨床新訴求:EGFR/ALK/ROS1(EAR)同步檢測(技術篇)
    目前應用於腫瘤基因分型檢測的技術眾多,包括實時螢光定量PCR(qPCR)、測序、數字PCR(ddPCR)、基因晶片、螢光原位雜交(FISH)等。而可用於EAR基因同步檢測的高通量檢測技術主要有測序、基因晶片、qPCR等。Sanger測序作為最早的測序技術,依然是基因檢測的金標準,但是由於其檢測靈敏度低,操作複雜,成本高等問題,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 NGS測序技術原理,檢測方案及選擇標準大全!
    測序技術的發展主要基於兩個非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理念:「生命是序列的」和「生命是數據的」。序列是基因組學最基本最重要的數據,也是生命科學領域大數據時代的核心組成部分。簡單來說,測序技術就是將DNA/RNA分子中鹼基ATGC的排列順序顯示出來!
  • JMD:科學家開發高性價比的癌基因突變快速檢測方法
    2016年6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在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上的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檢測肺癌和結直腸癌中的KRAS基因突變的新技術。 發現並對腫瘤特異性基因變異進行功能分析為預測治療應答,幫助病人選擇有效的治療策略提供了可能性。
  • 基因測序技術發展歷程
    基因測序是從1954年Whitfeld等測定多聚核苷酸序列開始的,並在隨後的30年裡相繼誕生了一系列的DNA測序方法,包括加減法、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化學降解法、螢光自動測序技術、雜交測序技術等,這些技術與方法均是在化學降解法及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們將這些DNA測序技術統稱為第一代DNA測序技術。
  • 基因多態性的檢測方法
    Blot/RFLP方法檢測,後來採用聚合酶鏈反應(PCR)與限制酶酶切相結合的方法。現在多採用PCR-RFLP法進行研究基因的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2.單鏈構象多態性(SSCP):是一種基於單鏈DNA構象差別的點突變檢測方法。相同長度的單鏈DNA如果順序不同,甚至單個鹼基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構象。在電泳時泳動的速度不同。
  • 基因測序技術在食品檢測領域的應用
    基因測序技術是分子生物學研究和生物工程領域一項重要的基礎技術手段。近年來,測試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檢測通量有了革命性的改進,同時大大降低了測序成本。此外,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無論是生產者、消費者還是監管檢測機構,都需要開發更精確、更高效的檢測方法,基因測序技術正迎合了這樣的需要,故而,基因測序技術與食品檢測領域的結合也應運而生。
  • 哪些轉移性癌症需要檢測基因突變?首部二代測序指南來啦
    二代測序(NGS),又稱為高通量測序,是低成本、高準確度、一次可對多個樣本的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條DNA分子同時進行快速測序分析的新一代測序技術,雖然已被廣泛運用於臨床,但尚無科學協會對其在腫瘤學實踐中的應用提出建議。
  • 高通量測序技術在產前診斷中的應用
    傳統的染色體核型分析作為產前診斷染色體畸變的金標準已使用多年,但存在耗時、耗力、解析度低、依賴於細胞培養技術、不能發現小於5~10Mb的遺傳變異等不足。近年來,基因晶片、高通量測序及其他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成熟和臨床應用,拓展了侵入性產前診斷的適宜病種。基於基因晶片技術的染色體微陣列分析(CMA)可以檢測染色體數目異常、拷貝數變異(CNV)、單親源二體。
  • 三大絕招幫你從外顯子組中找到疾病基因突變
    ,通過測序了解了自己的全部或部分基因組,這些測序能提供了一些有希望的答案,但要揭示因果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一個治療計劃,依然不容易。一些網站平臺也幫助研究人員構建了因果關系列表。這些步驟很重要, 因為在動物模型或者細胞系中檢測候選基因需要大量的資源。
  • 如何鑑定CRISPR/Cas9點突變小鼠、轉基因鼠及ES打靶技術構建鼠?
    基因工程小鼠基因型PCR鑑定的基本原則是利用基因工程小鼠基因組與野生型小鼠基因組的序列差異,以小鼠基因組DNA為模板進行PCR,並以凝膠電泳對比不同基因型特異產物的大小,根據條帶大小來區分小鼠的不同基因型。上期我們講述了CRISPR/Cas9基因敲入鼠的鑑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CRISPR/Cas9點突變小鼠、轉基因鼠以及ES打靶技術構建鼠的鑑定。
  • 科普‖帶你了解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
    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個體的行為特徵及行為合理。基因測序技術能鎖定個人病變基因,提前預防和治療。該技術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1977年Maxam Gilbert報導了通過化學降解測定基因序列的方法。同一時期,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化學家Fred Sanger及其同事在1975年發明了雙脫氧鏈終止法。傳統的鏈終止法,化學降解法,以及在它基礎上來的各種DNA測序技術統稱為第一代DNA測序技術。
  • 基因測序市場百舸爭流 諾禾致源成績斐然
    諾禾致源三大馬車 並駕齊驅,助力行業發展作為目前國內基因測序領域的佼佼者,諾禾致源的業務覆蓋生命科學基礎科研服務、醫學研究與技術服務、建庫測序平臺服務,為全球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醫院、醫藥研發企業、農業企業等提供基因測序、質譜分析和生物信息技術支持等服務。
  • 基於高通量技術的SFTS病毒基因組測序方法的建立
    表13份標本的病毒RNA濃度、純度和質量檢測結果Tab.1Concentration, purity and quality of virus RNA from threesamples2.2 建庫結果分別利用隨機引物建庫和oligo(dT)磁珠抓取建庫的方法對3株病毒進行測序比較。採用Agilent 2100生物分析儀分析文庫,結果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