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洋洋。
在做組合時,往往風險小的資產收益低,收益高的資產風險又大,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是最困擾我們的點。那麼,一個優秀的投資組合,是應該追求風險最小化還是收益最大化呢?本節課我們將引入一個綜合考量風險和收益的指標——夏普比率(Sharpe Ratio)。
(一)單一因素考慮!直觀錯覺?
我們先來憑直觀感覺做兩個小測試:
1,假設你是一個風險厭惡者,現在市場上存在著兩種資產,你會選哪個?
資產A:有可能虧損5%來獲取7%的收益;
資產B:有可能虧損8%來獲取14%的收益。
2,假如我們80年前投了一筆資產,預期收益如下表所示,你將選擇投資哪種資產?
表1:各類資產八十年的投資收益情況(1925年12月——2005年12月)
資料來源:Ibbotson Associates, Stocks, Bonds, Bills and In flation, 2006 Year Book.
(註:財富乘數是指1925年投資的1美元,截止2005年底漲了多少倍。)
好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憑藉第一直覺可能第一題都選擇了資產A,因為厭惡風險,所以單純地選擇了風險看起來更小的資產。不出所料的話,第二題可能都選擇了小盤股,畢竟收益高。
現在來看一下實際情況是否正如我們所想:
第一題,作為一名理性的投資者,會計算一下兩種資產每單位風險下的收益是多少,即收益/風險。結果顯示,資產B每單位風險下的收益大於資產A()。也就是說,資產B可以通過多承擔3%的風險,來獲取另外的7%的利潤。很明顯,若單純注重風險低,可能會錯過一個更有性價比的資產。
第二題,作為理性的投資者,是不會忽略隱含的風險因素的,也就是說,你即便知道從長期來看股票(尤其小盤股)的收益最好,但是在投資實戰的漫長過程中,你真的能夠承受50%、甚至80%的巨大虧損嗎?
(二)綜合考量風險和收益的經典指標——夏普比率
夏普比率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夏普提出的,該比率可以同時對收益與風險加以綜合考慮,是基金績效評價中一個較為經典的標準化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夏普比率=(投資組合預期報酬率-無風險利率)/投資組合的標準差
在金融學中,我們通常用歷史數據的均值來作為衡量收益的指標,用標準差來衡量風險。因此,這個公式就很好理解了,就是風險收益與風險的比值,反映了每承受1單位的風險,可以取得的風險收益是多少。
舉個例子來看,我國一年期國債的收益率是3%(我國一般用1年期國債收益率作為無風險利率),投資組合年化預期回報是15%,投資組合的年化標準差是6%,那麼夏普比率為(15%-3%)/ 6% = 2,代表投資者每冒1%的風險,能夠換來2%的額外收益。
夏普比率通過綜合考量風險和收益兩個因素的指標,判斷投資者冒單位風險來獲取的收益是否值得。該比率儘可能用科學的方法幫助投資者以承擔較小的風險來換取更大的回報。但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夏普比率沒有一個固定的臨界值「超過某個值就值得投資」,因此我們就需要對比不同投資組合的夏普比率哪個更高,更高就意味著我承擔1單位風險時獲取的收益更高。
(三)基金組合中的夏普比率
在構建一個投資組合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增加或減少一項新的資產能否提高組合的夏普比率?那麼,這就需要計算基金組合的夏普比率了。
對於基金組合來說,計算夏普比率的公式還是一樣的,只需將單個資產的預期報酬率和標準差,更換成基金組合的收益率均值和標準差即可,不同的是,對於組合淨值的數據處理稍有複雜。
這裡舉一個例子:以前持有基金A的收益率是20%,標準差10%,目前有一隻基金B的收益率是50%,標準差是20%,這樣如果我們構建一個80%基金A加上20%基金B的組合,可以將之前只持有基金A的夏普比率從1.7明顯提高至1.92。因此,我們認為納入B能優化我們的配置,將單位風險下的收益提升。
綜上,我們似乎已經找到了一個標準,一個「評價投資組合是否更好」的標準。那麼,是否可以通過夏普比率這個評價標準,來構建一個最優配比的投資組合呢?答案是可以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做數據分析和模型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國內外市場的差異,因為很多所謂的最優資產配置,比如標普家庭理財配置圖,其實是結合了美國市場的特徵的。
好了,本期的課程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邊學邊賺,就在好買商學院!想要更多投資乾貨,700+節系統理財精品課,實戰訓練營和交流群,以及投資理財工具箱,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好買商學院」(howbuyIE),教你聰明地投資!